新冠疫情最嚴重那會,全球各地都紛紛封城,城市裡一片蕭條,猶如電影《我是傳奇》中的場景。開始大家在抱怨城市不再熱鬧,後來發現隨著人類戶外行動的減少,自然界中的動物們反倒跑出來撒歡,享受著難得的悠閒時光。
人類作為一種不需要發情期就能繁衍的動物,靠著種群優勢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一邊利用自然一邊改造自然,人類依靠科技漸漸成為地球上的霸主,我們也受益於這種地位。
諷刺的是,人類霸主用了幾百萬年把動物關進籠子,動物把人類關進籠子只用一天。
今天我們要看的是一部冷門電影——《給我翅膀》,恰好和自然有關。這個題材在這個特殊時期顯得格外應景,關於人類對自然的傷害與被傷害、關於科技對生態好處和壞處、關於內心對自然和冒險的渴望。
故事要從一場鳥類遷徙開始說起。
14歲的男孩託馬,父母離異,母親因為工作原因要把託馬送到親爹克裡斯蒂安那過暑假。
託馬是一個典型的網癮少年,想讓他主動跟父母說句話,只有一個辦法,拔網線。
而他親爹呢?看起來也有點一言難盡,挺大歲數人了,披個麻袋在草地上跳大神。
這樣一對奇葩父子要相處一個假期,對彼此來說絕對是個挑戰。
而轉機來自於一窩即將出生的野雁。
原來克裡斯蒂安整天披個麻袋到處溜達是在模仿野雁,他打算讓出生的野雁把他當作爹,然後帶著他們走一條安全的遷徙路線。
為了這個計劃,克裡斯蒂安偷了上司的公章,從好友那騙來野雁蛋,打算一個人執行這個不可能的計劃。
為了給遊手好閒的的託馬找點事幹,克裡斯蒂安讓它幫忙照看這群野雁,作為條件,他爹答應教他開超輕型飛機。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網癮少年,他嘴上是拒絕的,身體倒是很誠實。
託馬開始展現出以前少有的細心和耐心,早起餵鳥,披上麻袋學鳥叫,和幼鳥一起玩水,託馬已經忘掉了曾經手機和電腦。
託馬和父親就這樣,一起精心餵養著這群野雁,直到野雁學會飛行。
萬事俱備,父子倆人從法國開車到挪威境內的北極圈,以那裡為遷徙的起飛點,然後打算開著超輕型飛機帶著野雁穿越丹麥、德國一直往南回到聖羅芒溼地,但是剛到起飛點,就被人發現手續是偽造的,在野雁們即將被撲殺,託馬一腳油門上天了,他打算代替父親完成遷徙。
一個14歲少年,帶領十九隻白額雁一隻白頰黑雁,為了自由出發了。
從空中望去,地球上只有山川河流,是沒有國境線的。
這一路上,雖然困難重重,但是每一幀都是風景。
沒有補給的託馬風餐露宿,有時能遇見好心的陌生人幫助,有時要一個人面對惡劣的天氣,不過好在是安全降落,六個月後雁群獨自返回北極地區,引領遷徙成功了。
託馬一家三口也溫馨重聚,大圓滿解決。
這部電影的劇情很簡單,雖然是講人與自然關係,但是沒有一點說教的成分,它只是在用片中每一個人物的言語和態度去表達立場,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往你心裡紮上一針,特別是當你想到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裡面的情節正在地球的某處發生著。
片中的父親,原型是法國氣象學家克裡斯蒂安穆萊克,二十幾年的時間,用同樣的方法,他先後帶領十幾種候鳥完成了新的遷徙計劃。
他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越來越多的人受到他的鼓舞,開始幫助候鳥遷徙。
做正確的事,哪怕再難也一定有意義。
正如電影的名字「給我翅膀」一樣。
父親像頭雁一樣,把孩子從網絡世界裡解救出來,引導他認識自然、親近自然。當父親看著託馬帶著幼雁在水裡嬉戲,看著孩子的轉變,父親滿眼欣慰,父親的愛已經託馬插上了自由的翅膀。
而託馬,在照顧幼雁的過程中,逐漸理解了什麼叫做責任和勇氣,從一個沉迷網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個獨自冒險拯救一個瀕危物種的冒險家,這也是託馬飛向自由的翅膀。
這群野雁是在這對父子的陪伴下飛翔起來的了,它們也是這對父子從疏遠到依賴的紐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本就是相互的。
雖然劇中有很多不關心這點「鳥事」的人。
他們需要去在意更重要的事,他們不理解為什麼有人會為了二十隻鳥的事冒那麼大的風險,明擺著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但是好在,同樣也有願意伸出援手的陌生人,託馬在天空帶著群雁飛翔的場景,是種在下方仰望他們的人心中的種子。
無意去爭論兩種人誰對誰錯,社會分工不同,角度決定了態度,但是如果當你看到託馬幫助野雁遷徙成功,會有哪怕那麼一瞬間的共情,好像自己也參與了這場偉大遷徙的其中一環,那就說明這部電影成功的在你心裡也種下了一顆種子。
當人類已經不需要為自己的生存而煩惱,開始去憐憫那些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的種族,開始進行一些不影響自身發展的保護行為,這種行為本身究竟是科學行為還是人道主義行為的,沒人知道。
我們一直在提倡保護大自然,其實大自然根本不需要人類的保護,大自然可以把自己保護的很好,人類需要保護的是人類本身,沒有健康的大自然,人類必將走向滅亡。
最後,借用一句印第安的諺語:「我們不是從祖先那裡繼承土地 ,而是向子孫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