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才學校給家長的公開信截圖
「市教委有規定幼兒園未復園期間原則上不得收取保教費,幼兒園應給予我們全額退款」。又有因為退費比例而產生爭議將一所私立民辦校推進輿論旋渦。7月1日,北京商報記者收到多名孩子在北京新英才學校幼兒園和小學就讀的家長反映,不認可幼兒園在一天沒返園的情況下收取40%保教費只退還60%、小學低年級退10%的學費,而小學高年級到中學不退學費的政策。同時,記者獲悉,學校新學期(年)的跨學段學費有所上漲,接受採訪的多名家長均作出轉學決定。疫情期間,民辦國際學校因退費和新學期收費問題多次與家長無法達成共識,到底退費比例怎麼定、家長該不該承擔學校在疫情期間的成本支出成為亟待解開的「謎」。
消失的40%保教費
「端午節當天跟幼兒園明確表示轉學,同意退費比例,這兩天收到本學期60%的保教費退款,但8000元學雜費不退,剩餘40%保教費的處理學校至今沒解釋沒明細,按規定應給予全額退款,」孩子在新英才幼兒園讀中班的家長李先生告訴記者。
由於不同意退費比例,另一位家長劉女士還未拿到退款,「兩個孩子分別在新英才幼兒園和小學部就讀,4月7日提出了退款要求,一直拖到現在沒進展,決定轉學了。」
官網顯示,位於北京順義區的新英才學校創建於2008年,是一所集幼兒園、小學、初高中以及招收外籍學生的漢語中心為一體的十五年一貫制私立民辦校,約有2500餘名學生。年收費約在10萬元起。
記者了解到,早在4月時,退費問題爭議初現。學校在端午節前正式發布了退費政策,但引發了家長們的不滿。退費政策規定除了全額退夥食費、住宿費、班車費等(六年級和初高中按實際發生的退還),幼兒園退本學期保教費的60%,小學1至3年級退學費的10%,小學4年級及以上至高中學段,未提及退學費一事。
在李先生看來,幼兒園全學期沒返園,沒有收取保教費的理由,預收的款項該全額退還。「在北京市教委等四部門發布的關於加強疫情防控期間教育收費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顯示,學費(保育教育費)不得跨期預收,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未複課不得提前收取學費,幼兒園未復園期間原則上不得收取保育教育費。」
針對各學段退費比例的制定和明細等問題,記者給新英才學校校長郵箱發去兩封採訪函,收到回復稱,在教育主管部門指導下開展各項工作,不接受採訪,需做好期末教學服務和暑期安排。同時,記者聯繫到學校一位內部管理人士,對方表示以學校官方回復為依據,但作為非普惠園面臨生存壓力。
缺位的明確解釋
從學校的退費政策上來看,學校承擔了疫情期間維護學校各項設施運轉、後勤服務、抗議物資等的開支。然而有家長則認為,家長不是股東、投資人,不存在風險共擔,沒享受到服務應退款。「其實我們需要學校給出合理的退費憑證和解釋,扣費扣在了哪。如果說幼兒園疫情期間上了網課,但教育部規定嚴禁幼兒園開展網上教學活動,並不能作為收費依據,」李先生直言。
根據家長提供的錄音,順義區教委民辦科在端午節前表示已與新英才校方聯繫,告知家長訴求,看退費比例是否有放大空間。劉女士提供的與校方管理者的錄音顯示,學校提供了扣除的40%保教費明細給教委,由於涉及財務性機密不能給家長。記者多次致電順義區教委民辦科,工作人員拒絕了採訪。
同樣決定轉學的孫先生則是因為學費上漲過多。「孩子即將幼小銜接畢業,新英才新一年級下一學年學費漲到16.8萬元,一次性上浮較大,同樣的價格可以找到更好的學校,」孫先生認為。「班裡孩子收費差異挺大的,有老生每年學費7萬多的,插班進入的有11.5萬元的和13.5萬元的。」
針對同班不同價的問題,上文中提及的新英才學校管理人士表示,學校執行的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按入學時當年那個學段的學費標準執行。」
此外,對於退費比例的不認可,網課質量問題也是重要原因。劉女士談道,疫情期間每天有約一小時的網課全靠家長盯,一年級孩子自己根本沒辦法學習,每天有很多作業,實際學習內容和效果與學費不符。
待破解的生存困局
由於不能開學,完全靠「自給自足」的民辦校(園)的生存壓力巨大,尤其是非普惠民辦園要靠學費維持一切支出,現金流承壓。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針對公辦、民辦普惠園政府有1000元/月的補助,和一次性3000元每個孩子的補貼。收費越高的民辦校(園)越難以退費,因其成本支出更高。
拒不完全統計,最近發生的民辦國際校的退費爭議中,有的學校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段最高能退到20%,有的學校最高能退到60%。同時,有的學校給出新學期(年)不漲價、暑假補課等政策。
在家長看來,不管退多少,需要的是一個解釋和明細而不是「被通知」,雙方需要衡量本學期的學習效果做出有效協商。退費比例怎麼定更加合適、家長是否有義務承擔學校運營的問題呢?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民辦園(校)在疫情下正面臨巨大辦學困難,退費問題也因此產生。討論這個問題要基於幼兒園怎麼活下去來解決這一矛盾。家長的退費要求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沒有享受到線下服務內容。但具體怎麼退,要看疫情期間校方提供了怎樣的服務來做商議。
也有法律人士指出,疫情屬於不可抗力,導致家長原本購買的服務的方式和內容產生變化,雙方在認可變化的前提下只能通過協商解決,不建議訴至法律。
針對疫情發展的不明朗性和學校因退費而產生的口碑等問題,是否會影響國際校、民辦校未來招生和發展,熊丙奇認為是否定的,只要能活下來,供求關係不會變。
北京商報沸點調查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