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疾病是檢查出來的,平時身體沒什麼症狀,一查的話問題就出來了。這句話的內容在現實中確實有點道理,就這原因,很多人害怕體檢。
梅毒這個病,現在常以被動的方式被發現,多見於住院的抽血化驗、公共衛生的孕產婦免費愛滋、梅毒篩查。
梅毒是什麼,從發現到治療的經過
引起梅毒的病原是梅毒螺旋體蒼白亞種,於1905年法國科學家Schaudinn與Hoffmanu發現並進行了報導。20世紀初,梅毒襲擊了整個歐美,約10%的人群被感染梅毒;三四十年代,我國有些地區約有5%~10%的人群感染梅毒,所謂猖獗。
劃時代的影響——青黴素的發現。40年代,青黴素的發現及用於梅毒的治療,使得梅毒的發病率大幅下降。在所有國家倡導的消滅梅毒的過程中,1964年我國是唯一一個在世界上宣布基本消滅梅毒的國家。
但梅毒作為一種傳染病,是全球衛生問題。80年代梅毒在我國重新出現,且發病數有逐年增長趨勢。
梅毒是怎麼使人體致病的,梅毒的表現
梅毒是一種螺旋體病,螺旋體在生物學上的位置是介於細菌與原蟲之間。據動物實驗,動物接種梅毒螺旋體後數分鐘可入血,數小時進入深部組織,並且具有廣泛的侵襲性。
梅毒的致病機制——基本病理損害就是細小血管的血管內膜炎。
梅毒的分期及臨床表現
分期
獲得性(非先天性)梅毒分為早期和晚期梅毒。
早期梅毒:指的是感染梅毒2年內,包括了一期、二期和早期潛伏梅毒。
晚期梅毒:病程在2年以上,包括了晚期良性梅毒、心血管、晚期潛伏梅毒。
潛伏梅毒指的是無臨床症狀,未經治療,梅毒血清學試驗陽性者,且腦脊液檢查正常。潛伏梅毒也分早期潛伏梅毒和晚期潛伏梅毒,以流行病學調查而定。
臨床表現
一期梅毒
感染後潛伏期約在2~4周,常在3周左右局部出現無痛性皮損,注意的是無痛性。
醫學上叫硬下疳,可以出現單個、也可多個,起初為粟粒狀大小結節,後發展成直徑約1~2CM的圓形或橢圓形淺在性潰瘍。多見於外生殖器部位,常伴有附近淋巴結腫大,且腫大的淋巴結無痛、無表麵皮膚的紅、腫、熱。
病理過程是螺旋體附著於淋巴管、毛細血管、靜脈壁及糜爛邊緣,並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繼而血栓形成或阻塞性淋巴管炎。
二期梅毒
常在感染後3個月左右,可有發熱、乏力等症狀,皮膚的表現為全身皮膚、黏膜梅毒疹。
梅毒疹被稱為模仿大師,其表現多樣,可模擬任何皮膚病的損害,而且患者一般無自覺症狀,且不經治療可自行消退,進入潛伏梅毒狀態。特徵性損害有掌蹠部銅紅色、脫屑性皮疹或外陰、肛周溼丘疹或扁平溼疣,其中膿皰型梅毒疹又稱惡性梅毒。
病理過程是毛細血管及淺表血管顯著擴張,內皮細胞增生及輕度水腫,外周有稠密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三期梅毒
為晚期梅毒,一般發生於感染2年以後,病變可波及全身組織和器官。損害的皮膚黏膜和臟器為不可逆性損害。
損害的部位常有骨、眼、心血管、神經系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器系統、內分泌腺及骨骼肌等並出現相應器官損害的臨床表現。其中以眼、神經系統、心血管受傷最常見、危害最大、後果最嚴重。如眼梅毒的眼疾、神經梅毒(梅毒性腦膜炎、梅毒性硬脊膜炎、腦膜血管梅毒、腦實質梅毒等)、心血管梅毒(動脈炎、心臟瓣膜病、主動脈瘤等)。
病理過程是血管變化更顯著,動、靜脈內膜炎及巨細胞浸潤更為突出。
梅毒的傳播途徑
梅毒分先天梅毒和後天梅毒,先天梅毒主要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後天梅毒是通過人類性行為傳染。
傳播途徑即是母嬰傳播、性接觸傳播。人群對梅毒螺旋體普遍易感,性活躍人群和性亂人群是主要的靶人群,近年來在男男性行為人群中有暴發。
梅毒螺旋體特性
人是梅毒螺旋體唯一的自然宿主,其生存最適宜溫度為37℃,且離開人體後很快死亡。
對外界因素也極為敏感,煮沸、乾燥、肥皂水以及一般的消毒劑等可很容易將其殺死。
不耐熱,加熱至42℃2小時可被殺死,100℃時立即死亡。
耐低溫,在0℃時可存活28小時,在-78℃下數年仍具有傳染性。
總之,梅毒是一種傳染病,可通過母嬰和性接觸傳播。若不進行有效治療,將發生眼梅毒、心血管梅毒、神經梅毒、流產、死產、胎兒宮內發育不全等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