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勺美文
人到中年,心境會淡泊下來,社交自然也就會少了很多,或者說,就算不甘心淡泊,依然希望熱鬧繁華的生活,但現實往往不會如你所願。畢竟,只有少部分的人,進入中年後事業和生活會越來越興旺,身邊的人也會越來越多,但大部分的人,比如你我這種平凡之人,會漸漸地被時代遺忘。
所以,你看很多中年人不喜歡跟人爭的,哪怕本該屬於自己的,只要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讓給你又何妨。也因此,中年人往往會被掛上「慫」的標籤,但那其實並不是慫,而是多方考慮後選擇的一個最合適自己的處理方式,只不過因為不爭,所以顯得慫。
遇事必爭,這不是貶義詞,人活於世,特別是年輕人,不爭,別人是不可能將你所需要的送給你的,爭,才可以得到我們該得的利益,並可能使得利益最大化。年輕人不爭,社會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但不爭,也未必是膽怯,不爭,往往是因為爭過之後,發現仍然無法改變現實而作出的調整,是順應現實的,更是符合自己的。
就比如說,我們為了一個夢想,奮鬥了多年,最終發現無法實現它,而且,在可以看得見的未來也無法去實現它時,那麼這時候是繼續,還是放棄?我覺得應該放棄了。人最初的夢想總是被自己設置得遙不可及,為這個無法實現的目標花費全部的精力,從而忽略那些微小,但可能完成的目標,實在是不划算。
我見過這麼一個朋友,年輕時因為各種原因跟一個女孩分手了,後來有了錢,又與那個女子取得了聯繫,當然,這時候雙方都已經各自成家,有了孩子。他堅信過去是因為窮而跟她分手的,現在他富了,所以要重新爭取她。這事使得雙方家人十分惱怒,一直拖了兩三年,這才如願。然而,有一天半夜醒來,他看著已經並不年輕的她恍惚了,自己花了大半財產,拼著妻離子散爭來的她,到底划算嗎?
當然是不划算的,因為這事從一開始就偏離了方向。中年人的不爭是一種境界,但為工作和利益去爭,是因為想要過上更好的日子,是可以理解的,為了愛情去爭,多少顯得荒唐了。人到中年,有一個雖然不大,但很安穩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一個愛嘮叨但願意跟你過苦日子的妻子,也是一種幸福,有一兩個不讓你省心、但比你高大、漂亮、聰明的兒女就更是幸福的。
有的事,爭,未必就會幸福,不爭,也未必不幸福。特別是那些身外之物,爭了,平添困擾而已,不爭,便少了很多麻煩。
人到中年,除了前面所說的愛情之外,面子、虛名、口舌等等也更不應該去爭。面子就是一層薄紙,別人可以清楚地透過它而看到你本來的面目,但是,別人是不會跟你說的,而你也因此沾沾自喜。其實,換個角度來看,你得了什麼呢?什麼也沒得到。
虛名、口舌等等也是如此,你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編織的東西,在別人眼裡就是個笑話而已,不僅如此,甚至可能是災禍的來源。為這些而爭,不划算。
《道德經》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一個人無欲不爭了,天下也就沒有誰能跟你相爭。誠然,這種境界和格局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能達到的,但不爭,也就會少很多麻煩,這種淺顯的道理卻是不難理解的。
「無為有為,不爭而爭」:人到中年,不爭,是大智慧。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做一個淡泊的人,這樣,不僅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自己也會從中領悟更多。從而,坦然面臨即將到來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