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高仿真B肝病毒致人肝硬化小鼠模型誕生

2021-01-09 央廣網

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團隊和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君教授團隊歷經5年的協同攻關,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B肝病毒致人肝硬化的高仿真小鼠模型,可在小鼠體內模擬B肝病毒(HBV)自然感染誘發的人類慢B肝肝硬化全過程,解決了HBV感染與發病機制研究和抗B肝肝硬化新藥研發缺少高質量動物模型的國際性難題。該研究成果於1月30日在國際權威胃腸肝病學期刊《Gut》在線發表。

目前,全球由HBV感染引起的慢B肝患者近2.5億,其中我國達8000萬,每年死於HBV相關疾病的患者達60萬,嚴重威脅人類健康。且至今尚無高仿真模擬HBV感染引起人慢B肝和肝硬化全過程的動物模型,制約了HBV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新藥開發。

廈大和浙大的研究人員首先利用免疫缺陷的FRGS小鼠構建了暴發性肝衰竭模型,接著移植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BMSC),最後在小鼠肝內再生出人的肝細胞和多種免疫細胞,成功構建了肝細胞和免疫細胞雙人源化的小鼠模型。

該小鼠模型感染HBV後,HBV關鍵指標持續陽性,長期處於慢性炎症狀態,並漸進性出現肝纖維化和肝硬化。這是國內外首次利用單種的人BMSC移植實現了人肝細胞與多種免疫細胞在小鼠體內的雙人源化,並且高仿真地模擬了人類HBV自然感染和B肝肝硬化發病過程。

疾病動物模型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基石,尤其是重大、突發傳染病暴發時,適宜的疾病動物模型可為及時發現病原體、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強大保障,原創的疾病動物模型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生物醫藥科研水平的標誌。此舉意味著我國目前在B肝肝硬化動物模型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記者 謝開飛)

相關焦點

  • B肝創新藥VLV-dp改良版,小鼠模型,結合NA降低抗原水平
    B肝創新藥VLV-dp改良版,小鼠模型,結合NA降低抗原水平對於VLV的長期開發,觀察到其啟動與增強能力對於其他領域應用也很重要,比如免疫原性弱的抗原疫苗接種,或者在需要長期免疫的背景下。當然,美國科學家注意到VLV短期不足,即接種VLV-dp對HBV複製無明顯影響時,想要實現HBV的功能性治癒可能還需要多種方法結合(觀點來自:Vaccines)。
  • B肝創新藥物VLV前瞻和小鼠表面抗原顯著下降
    B肝創新藥物VLV前瞻,AAV-HBV小鼠,表面抗原顯著下降這種VLV對於慢性B肝治療有哪些好處呢?按照本研究人員報告中的其中一段描述:我們發現雙啟動子(dp)VLV,具有顯著增強的免疫原性(此前介紹的動物模型中被證實)。
  • 鍾南山指導團隊構建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記者在現場獲悉,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團隊與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美國愛荷華大學、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團隊合作,應用表達新冠病毒受體人ACE2的腺病毒轉導小鼠,快速建立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 一位年輕的肝硬化患者引發的感悟:B肝患者,有一件事真的不能省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B肝-肝硬化-肝癌」這個肝病三部曲,查出B肝後,都知道要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堅持吃藥,但是有件事可能許多B肝患者都忽略了,導致最後病情加重。一位年輕的肝硬化患者引發的感悟:B肝患者,有一件事真的不能省,這到底是指哪件事?
  • 一例ETV 低水平複製的B肝肝硬化患者換用 TAF 繼續治療分享
    既往史:偶飲酒,母親和弟弟有B肝,未治療,否認家族肝硬化或肝癌病史。診斷:B肝肝硬化(活動性、代償期)治療經過:ETV(博路定) 0.5 mg QD, 天晴甘平 3 粒,TID。三個月後,ETV(博路定) 0.5 mg QD。2019.04.23 改為國產 ETV(潤眾),2019.07.24 改為 TAF(韋立得)。
  •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通訊員 梁凱濤圖/學校供圖3月6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獲悉,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近日成功建立了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秦川團隊建立國際首個新冠動物模型,轉基因小鼠做出重要貢獻
    剛剛,記者從中國醫學科學院獲悉,該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應用hACE2轉基因小鼠闡明新型冠狀病毒的致病性,建立了國際首個新冠動物模型。此次新冠科技攻關,動物模型是五大主攻方向之一。由於秦川團隊在非典以來歷次傳染病動物模型研製和應用中的積累,科技部安排該團隊主持動物模型攻關任務。
  • 袁正宏/應天雷團隊在動物實驗中取得一項B肝治療研究成果 利用...
    近日,該實驗室在B肝慢性感染的動物模型中證實了「三明治療法」的可行性。相關研究成果論文前不久於EBioMedicine期刊在線發表,論文題目為《在小鼠模型中評價慢B肝功能性治癒的「三明治療法」(抗病毒藥物-被動免疫-主動免疫聯合療法)》(Evaluation of antiviral - passive - active immunization(「sandwich」)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functional cure of chronic
  • 有B肝的人,屁量增多,意味著肝硬化了?屁多,到底說明什麼?
    正常人每天都會放屁,因為食物進入人體之後,在腸胃裡邊進行消化和吸收,會被腸道內的一些菌群分解,從而產生氣體,一般情況下,每個人每天平均會排出14個屁。有位B肝患者在近期覺得自己放屁變多,還帶有很重的臭味,他聽說如果頻繁的放屁,是因為肝臟出現問題導致的,再加上他自己本身肝臟就有損傷,這時放屁次數在增加,就擔心自己是不是B肝加重的肝硬化了?出現屁量增加,會有什麼原因?
  • B肝在研新藥Lunar-HBV,臨床前單次注射,表面抗原和HBVDNA雙降
    RNA幹擾類藥物靶點,Lunar-HBV在小鼠試驗表現出單次注射給藥後,能夠減少小鼠HBV-DNA與B肝表面抗原水平。小番健康提醒,RNA幹擾藥物依然是目前B肝創新藥研發的前沿技術之一,覆蓋全部B肝病毒轉錄物序列,時間表上,全球藥品研發資料庫有一條它的信息。
  • 【新藥進展】深度分析EASL2020B肝新藥治癒B肝的可能性!
    EASL2020摘要報導了20餘個慢B肝相關新藥,其中有14個藥物(如圖紅色箭頭內的藥物名稱)報導了治療後HBsAg下降的相關數據,其中只有3個藥物報導了HBsAg清除的相關數據。治療性疫苗以往的熱度非常高,機製圖上可以看出其主要通過特異性免疫應答激活清除受感染的肝細胞和病毒,然而其在固有免疫調節方面的缺失可能會影響治療結局。然而曾經被報以極大期望的NASVAC也已經退出中國B肝舞臺,其在日本開展的對攜帶者的研究中HBsAg清除率也僅有5%,DNA-HBVac仍處於臨床前研究,值得期待但是任重而道遠。
  • B肝患者,總是放屁,暗示肝硬化來了?放屁次數多,和什麼有關?
    肝病是屬於我國十大高發疾病,我們小的時候都會去接種B肝疫苗,主要原因就是因為B肝的肝炎病毒是可以傳染的,不管是患者還是B肝病毒的攜帶者都是具有傳染性的。B肝病毒在進入人體到出現病症的時間一般是三個月,但是根據不同人群的體質和病菌的數量等因素,潛伏期是6周到6個月不等。B肝會讓我們的肝臟受損,而肝臟出現問題會影響到膽汁分泌情況,進一步影響到我們消化,而腸胃的消化出現問題,放屁次數就會變多。
  • 小鼠模型在轉化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我們通過比對人LDLR與小鼠Ldlr基因序列,找到對應人LDLR E207X點突變位於小鼠Ldlr的E208X位置,應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設計相應的gRNA系列及供體DNA,通過顯微原核注射方法,成功構建Ldlr-E208X點突變小鼠模型。研究結果表明,因為該點突變引入終止密碼,導致小鼠Ldlr蛋白表達功能缺失,且該小鼠模型在高脂飲食誘導下出現明顯高膽固醇血症及動脈粥樣硬化表型。
  • 發現病毒入侵人體「入口」,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首發:11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成風化人B肝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病變為主的傳染性疾病。國家衛健委疾控局發布的《2019年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顯示,病毒性肝炎依然是我國法定報告傳染病中報告病例數第一的乙類傳染病。
  • 朱傳武教授:低病毒血症慢B肝患者的優化治療策略
    第一部分:慢B肝患者抗病毒治療的「新標準「朱教授首先指出,慢B肝治療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HBV複製,減輕肝細胞炎症壞死及肝臟纖維組織增生,延緩和減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償、HCC和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 B肝在研新藥細胞穿透肽,無PNA動物模型,表現抗HBV活性
    細胞穿透肽(CPP),在B肝病毒治療性寡核酸傳遞中應用,近日被全球科學家提出並發表在2020年12月21日Pharmaceuticals(藥物化學與藥物科學期刊)。研究人員介紹,單獨使用PNAs或siRNA均表現出潛在抗HBV治療價值,那麼,什麼是CPP,它在抑制B肝病毒複製方向與以往核苷(酸)類似物機制有何區別?
  • 關於B肝的這3個問題,你一定得知道
    作者: 蔣衛民(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人們經常說「B肝大三陽」、「B肝小三陽」。並且認為,「B肝大三陽」傳染性強、病情重、容易變成肝硬化、肝癌,「B肝小三陽」相對比較平穩,沒有傳染性,病情不容易進展。是不是真是這樣?「小三陽」一定比「大三陽」要好嗎?
  • 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有什麼用?趙金存教授權威解答
    3月6日,廣州醫科大學公布,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2月26日,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成功建立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B肝在研新藥2項發現,鴨動物模型,降低肝腺病毒複製能力
    B肝在研新藥2項發現,鴨動物模型,降低肝腺病毒複製能力Pharmaceuticals,是一個藥物化學和相關藥物科學的開放存取期刊(見下圖)。加彭是非洲中部國家,利伯維爾(Libreville)指的是加彭首都, 加彭第二大港口,研究人員均來自於加彭。研究人員認為,儘管目前已有有效預防性疫苗,但慢性B肝病毒感染仍然是全球問題。
  • B肝國產在研新藥STSG-0002,Ia期部分,完成首例給藥
    回顧關於STSG-0002注射液臨床前研究:該創新藥為注射劑,有顯著嗜肝特性,可通過單次靜脈注射,每月完成1次,能夠在慢性B肝患者肝細胞內實現長期表達siRNA。動物試驗時,給予小鼠注射7天後,出現明顯抑制血清HBV-DNA滴度,長期抑制效果直到給藥的第252天,未發生HBV-DNA顯著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