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開:從《飄》到Lee,看美國傳統價值觀的倒掉

2020-12-12 察網

【本文為作者朱新開向察網的獨家投稿】

近日,電影《亂世佳人》被好萊塢華納旗下的HBO MAX下架。眾所周知,其改編自長篇小說《飄》,故事背景是1861年~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其中北方的領導者是總統林肯,南方的標誌性人物是邦聯軍總司令羅伯特·愛德華·李(Robert Edward Lee),即幾乎已成專用詞的general Lee,中文翻譯為李將軍。

目前的美國,在因警察暴力執法而引發的騷亂中,被視為「白人至上主義」象徵的李將軍成為眾矢之的,只說曾在南北戰爭時期作為南方首都的里奇蒙,李將軍塑像的高大底座上已被塗鴉佔滿。

那麼,若從歷史文化及其衍生的價值觀角度而言,這意味著什麼呢?

一、白人至上主義的象徵

其實,李將軍塑像並非只在里奇蒙才有,也並非只在此次騷亂中受到衝擊。

只說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半年後,即2017年8月12日,在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的解放公園,出現一群新納粹、三K黨和白人至上主義者,他們舉著帶有種族主義色彩及印有納粹標誌的旗幟,以集會形式抗議市政廳計劃拆除公園內的李將軍塑像。

幾乎同時,支持拆除塑像的人士來到公園,雙方發生肢體衝突,後被警方驅散,在撤離的途中,一輛汽車突然衝撞人群,導致1人死亡、19人受傷。

對此,川普一開始採取左右逢源的態度,公開宣稱雙方均有責任,進而引發美國兩黨和社會各界的批評,他只得於9月14日籤署了譴責白人至上主義的決議。

就在同一天,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政廳作出決定,拆除樹立在該市聯邦將軍公園的李將軍雕像,為了防止白人至上主義者的阻撓,還派出持自動步槍的警察維護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11月22日,時任總統約翰·甘迺迪遇刺身亡便是在達拉斯市,外界至今對其死因仍有多種猜測,其中之一便是死於刺客背後的種族主義者之手。

就在甘迺迪遇刺的2個多月前,即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我有一個夢想》演講。

此前尤其此後,美國國內反對種族主義的行動一直就沒有停止過,而警察針對黑人的暴力執法事件也沒有斷過,三K黨、白人至上主義、新納粹等則會趁機沉渣泛起,有時甚為囂張……這一切,似乎已然成為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那麼,美國近期發生的社會騷亂有什麼特殊性?

二、反對的已非僅是種族主義

先回到里奇蒙,幾乎在李將軍塑像被塗鴉的同時,另一座相對容易推倒的塑像被反對者推倒了,其原型是李將軍的頂頭上司、南方邦聯總統傑斐遜戴維斯。此外,黑人黨團的一些議員提出,移除國會大廈內11座南方邦聯軍政人物雕像,以及更改與之相關的軍事設施名稱、禁止使用南方邦聯旗幟等議案。

同是在里奇蒙,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的塑像也被推倒,乃至扔進湖水中;在波士頓,哥倫布的塑像則被「斬首」。

顯而易見,原本反對種族主義的行動,延伸到了反對殖民主義,並且迅速蔓延到其他國家。

樹立在英國倫敦市的邱吉爾(1940年~1945年、1951年~1955年兩度出任英國首相)雕像,被示威者認為是種族主義者的象徵而塗鴉;

樹立在澳大利亞州珀斯市的詹姆斯·斯特林(英國皇家海軍上將,1828年~1839年任西澳大利亞州的首任州長)塑像,被反對者認為是歐洲殖民者的象徵而潑漆。

不僅如此,其他類似的「圖騰」也受到衝擊,乃至那些帶有種族歧視寓意的專用詞彙、藝術表現形式,比如地名、樂隊名稱、影視情節、演員的種族多樣性等受到波及,於此不再一一列舉。

進一步而言,美國此次原本基於反對種族主義的風潮,不僅從空間上蔓延到世界更大範圍,還從時間上追溯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殖民時代,並通過具有歷史文化象徵意義的塑像、文學、影視等,深度插入意識形態領域,直接受到衝擊的便是美國傳統價值觀。

請注意,此處的「美國傳統價值觀」,並非僅指必須倒掉的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等。

三、支離破碎的「美國夢」

在講「美國傳統價值觀」之前,有必要先看一下與之有著緊密關聯的「美國夢」。

眾所周知,被美國主流社會刻意強調的歷史節點,大致為: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620年,五月花號及公約;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1789年,美國憲法;1861年,南北戰爭及廢奴等。

對此,美國主流文化領域一直在極力提煉包裝為:平等、自由、民主,以及信仰、法治、權利,還有勇氣、勤奮、成功。若進一步歸納起來,便是曾一度令全世界矚目的——美國夢。

可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的殖民時代,包括在五月花號帆船上訂立的公約,顯然沒有考慮到原住民的「夢」;此後,直接受到《五月花號公約》影響的美國獨立及憲法,顯然沒有考慮到原住民及黑奴的「夢」。

至於南北戰爭時期,雖然宣布廢除了奴隸制,但那是基於戰爭形勢所迫,包括北方軍需要黑人兵源等。事實上,至今的美國主流社會,仍在針對黑人及少數族裔豎起無形的隔離牆,甚至以法治的名義予以強化。

毋庸置疑,當「夢」被禁錮,乃至被擠壓得支離破碎,那必然會導致反彈乃至反抗,即「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應該就是當今美國的真實寫照。

接下來,就該講「傳統價值觀」了。

四、被刻意塑造的「南北大和解」

事實上,美國目前的社會構架並非建立於獨立之時,因為當年是絕對的白人至上社會,黑奴、原住民等甚至不能被稱為最底層,而是完全被排斥在外的「非人類」。

直至南北戰爭後,獲得自由的黑奴才得以參與到社會活動中,雖然仍會受到限制乃至壓制。同時,曾經敵對的南北雙方也需要進行接軌,包括社會構架、思想理念、價值觀等,當然戰敗的南方是被動方。

進一步而言,當時的美國需要儘快撫平創傷、恢復秩序,最基本的手段便是營造社會大和解的氛圍,由此,李將軍被挑選出來。

只說南北戰爭後期,南方軍敗局已定,作為總司令的李將軍拒絕發動全民遊擊戰,選擇親自向西點軍校的小學弟、北方軍總司令格蘭特(Ulysses Simpson Grant)投降。

格蘭特並未做出羞辱對方的舉動,甚至在談判中主動做出讓步,包括允許南方軍官帶走私人武器、馬匹和行李,以及為南方軍提供口糧等。

這個故事後來被刻意塑造為「南北大和解」,進而延伸為「多元包容」,並成為這個聯邦制移民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之一,或可稱美國傳統價值觀的基石。

不過,這個故事有一個「大漏洞」,因為至少李將軍的「大和解」是站在白人立場之上。尤其在戰後,南方部分州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基於「大和解」,並通過競選方式重掌行政權力,三K黨則隨之塵囂甚上,以暴力乃至私刑維持種族隔離政策。在格蘭特就任總統後,曾為此針對重點地區實施軍管,逮捕數千名白人至上主義者,但事實證明未獲實質性成效。

這就要說到《飄》了,其出版於南北戰爭結束七十一年後的1936年,英文名為《gone with the wind》,作者是生於美國南方的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第二年即1937年,《飄》獲得普利茲文學獎。

1939年12月,同名電影在美國首映,第二年即1940年2月,便捧得8個奧斯卡小金人(另有提名未獲獎);6月,該影片在中國上海上映,起初譯為《隨風而去》,後改為更具市場效應的《亂世佳人》;同月,傅東華開始著手翻譯原著,為了與電影的中文名有區別,而譯為意會的《飄》。

為何要糾纏於英文名與中文名?只因與本文的主題有著直接關係。

五、

當年,將《gone with the wind》翻譯為《隨風而去》屬於直譯,也有譯為「隨風而逝」、「隨風飄逝」、「隨風飄去」等。

不過,「gone with the wind」原是英國詩人思斯特·道生的詩句,被《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引用,並通過書中女主郝思嘉(斯嘉麗)之口講出,大意為戰爭像颶風一般捲走了她的整個世界,她家的農場也「隨風而去」。

也就是說,「wind」被作者引喻為「南北戰爭」,並且已非泛指的「風」,而是「颶風」。由此而言,不論譯為「隨風而去」,還是「飄」等,均未能充分體現出作者的原意。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1979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決定再版《飄》,並於12月開始出售上冊,但招致反對聲音,有媒體於1980年1月29日刊登署名文章《飄到哪裡去》,其中寫道:

【「總覺得這部小說把那些實行種族歧視的奴隸主當作英雄來描寫。」】

1980年6月13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費城坦普爾大學(Temple University)代表團時,說:

【「你們有一本小說叫《飄》,是寫南北戰爭的。小說寫得不錯,中國現在對這本書有爭論,有人說這本書的觀點是支持南方莊園主的。我們翻譯出版了這本書。出版了也沒有關係嘛,大家看一看,評論一下。」】

綜上所述,《飄》確實帶有一定傾向性,即站在南方白人的角度詮釋南北戰爭,想必美國人不會不清楚。可是,為何仍然受到廣泛喜愛乃至追捧?

首先,《飄》講述的一個戰爭災難愛情故事,只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亂世佳人》,比之愛情片《羅馬假日》、災難愛情片《鐵達尼號》,要更具史詩般的衝擊力與吸引力,不僅摘得8個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電影協會於1998年評選的「20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中,《亂世佳人》排名第四。至於作為原著的《飄》,則獲得1937年普利茲文學獎。也就是說,僅從文學文藝角度而言,其無疑具備當之無愧的經典。

其次,《飄》的政治傾向性受到南方白人的認可,同時,女主郝思嘉對金錢的追求則淡化了上述傾向性,也就受到北方白人的認可。尤其是,美國剛於1929年~1933年經歷了大蕭條,郝思嘉在結尾所說的話,正迎合了當時美國主流社會的心聲與願景,即:

【「等明天回到塔拉莊園再考慮這一切吧,到那時候我就能夠忍受了,明天我會想辦法讓他重新回到我身邊,畢竟每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為何於此要強調「南方白人」、「北方白人」?只因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第三,《飄》出版於1936年,《我有一個夢想》演講於1963年,後者是美國黑人爭取「多元包容」的關鍵性節點,乃至採取了一些較為極端的抗爭手段,而前者仍處於以南北白人為主的「大和解」階段,這讓《飄》得以暢行無阻,但是,南北白人之間,以及白人與黑人、原住民、少數族裔等之間的意識形態衝突——白人至上主義也被容留下來。

進一步而言,「大和解」並未真正實現,「多元包容」則需強行爭取,兩者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的一百年間,顯然沒有形成良性過渡,乃至存在明顯的斷代與斷層,因此,《亂世佳人》被下架也就是必然的事情。

相比而言,李將軍塑像則遭到更大衝擊,並延伸至其他具有象徵意義的人物塑像,乃至迅速蔓延到美國以外,除了上文提及的哥倫布、傑斐遜戴維斯、邱吉爾、詹姆斯斯特林,還有法國的國家象徵瑪麗安雕像,以及樹立在英國萊切斯特的印度聖雄甘地塑像等,後者被抗議人士認為是「種族主義者」。

只說美國的李將軍,前文有述被美國主流階層塑造為「大和解」的象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已順理成章地成為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圖騰,反之,則成為反對種族主義者的矛頭所指。

綜上所述,建立在南北戰爭「大和解」之上的美國傳統價值觀,隨著被「大和解」忽視的社會底層對「多元包容」的迫切追求與抗爭,已然隨著那些具有種族主義及至殖民主義象徵性的人物塑像的倒掉,而危如累卵、搖搖欲墜。

進一步而言,美國尤其川普政府及其本人,若不正視全球一體化下的「多元包容」,並採取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那麼,曾被精心塑造的美國傳統價值觀必將倒掉。

【朱新開,察網專欄作家】

相關焦點

  • 美國每天倒掉1000萬升牛奶,網友說:能裝滿5000個遊泳池
    昨日一條『全美每天要倒掉至少1000萬升牛奶』的報導上了熱搜,引起網友們的熱議,微博上閱讀量達到2.4億,討論數有1.6萬之多。環球網的這條消息的內容是:隨著新冠疫情在美國的發展,美國多個州實施了居家令。大部分的學校和飯店都處於關門的狀態,人們對於牛奶的需求大幅度的下降。
  • 《姜子牙》:對傳統文化的改編,「價值觀」是平衡的關鍵
    在去年暑期檔,《哪吒》的大火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個全新的「哪吒」,甚至哪吒的新形象還有點「顛覆想像」。與此同時我們意識到,傳統文化如果想要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播,對傳統IP的大膽創新改編是必不可少的。而即將在國慶上映的《姜子牙》,便是繼《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後,「彩條屋神化系列」的第二部萬眾期待的動畫電影。
  • B站營運長李旎carlylee:紀錄片行業新一輪浪潮來臨
    作為目前國內頂級的視聽文化輸出平臺,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也看準了國內紀錄片發展形勢大好的局面,加強了與各大紀錄片製片公司的合作,持續為國內年輕群眾輸送了大量的優質紀錄片,對國內紀錄片市場進行了開拓。正如B站副董事長兼營運長COO李旎carlylee在第六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所說:紀錄片行業正處於第三次浪潮的開端。
  • 朱新開:《啊,朋友再見》為何再次飄紅全球?
    該劇原本反應平平,不過,仍被總部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Netflix買下全球播映版權。Netflix是一家成立於1997年的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2019年加入美國電影協會(MPAA),成為好萊塢六大公司——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環球、華納兄弟之外的第七名成員,可見其影響力。
  • 說唱歌手Loco戀情曝光 疑與名模Stephanie Lee怎麼回事
    Loco戀情疑似曝光說到,這兩位韓國藝人,想必不少網友都很熟悉了吧!一位是音樂廠牌AOMG的知名說唱歌手Loco,另一位是韓國著名模特Stephanie Lee。據悉,二人近日被曝在一起了,而且有報導稱,Loco與史蒂芬妮·李交往有一年了。看到這娛樂信息後,不少網友第一反應就是「拉郎磕cp的被打臉了嗎」、「綜藝裡的愛情是無法實現的」等等。
  • 臺灣插畫師Evan lee作品
    點擊上方藍字CG大師 關注我們最新全球CG藝術作品搜羅臺灣插畫師Evan lee2006年的時 就以「背叛童話」為主題挑戰傳統,通過富有想像力的創意CG將小紅帽灰姑娘等耳熟能詳的童話演繹成了充斥危險關係的限制級故事而聲名鵲起。近年來一直活躍於臺灣及歐美遊戲插畫界,《GALAXY SAGA》,《LEGEND OF THE CRYPTIDS》等獨樹一幟的插畫設定均出自其手,一起來欣賞下他的近期作品吧。
  • 文化自信,需要繼承中華傳統和先秦思想文化,重構現代倫理價值觀
    美國式文化的核心是實用主義。從中興到華為事件,從貿易戰到科技戰,美國用實用主義的大棒,擊碎了部分追隨美式價值觀中國人的理想主義,對重構現代中國人的倫理與價值觀有很大促進作用,幫助了中國重拾文化自信。愛國主義讓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更濃鬱,西方人的自由自私的個人主義,更凸顯了中國傳統和合文化的珍貴,西方適者生存自然競爭法則充滿著反人性,仁義禮智信的儒學傳統更具道義,這場思想教育,讓如今中國人對宣傳西方價值觀的公知充滿反感,反公知的思潮,就是中國人對西方感性認識的表現,但走向理性認知還有距離。
  • 《飄》:斯嘉麗,其實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全息投影!
    前言:時隔12年,再次看《飄》這部小說,內心依然湧起無限感慨,產生一種不可遏制的衝動,這股衝動串聯起我的念頭,很想來談談書中這位傳奇的女子---斯嘉麗。《飄》是美國作家瑪格利特.米切創作的首部長篇小說,也是唯一的一部著作!這位偉大的女作家傾盡一生來創作,才使得這部小說成為永世經典!
  • woojai lee創意紙質家具 回收報紙製作而成
    woojai lee是一位韓國紐西蘭藝術家,他對回收再利用的紙進行了探索,通過更為持久耐用的形式呈現出來。  產品的細節 woojai lee 的這套作品均由回收的報紙手工打造而成,這些回收的報紙首先變為紙漿,之後再與膠水混合在一起,最終在被塑造為磚頭的形狀
  • 西媒:為什麼美國加州大火煙霧會飄到西班牙?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新媒體專電 據埃菲社馬德裡9月14日報導,最近幾天,在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和歐洲其他一些地區,能看到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火的煙霧,科學家稱,這是由加州大火的巨大規模和高空煙霧與掠過地球表面的極地射流相互作用所致。
  • 美國人民正在覺醒——論喬治·華盛頓像的倒掉
    華盛頓是美國歷史上牙齒最爛的總統,從22歲就開始受牙病折磨,一生都在跟牙疼作鬥爭。所以你看所有華盛頓的畫像,都是緊繃嘴唇、一臉嚴肅。從1946年到1958年間,美國在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海灘,進行了67次的核試驗。
  • 文學丨《飄(上)》: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一段羅曼史
    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一生只寫過一部作品,就是今天我們介紹的這本《飄》。自1936年出版之日起,《飄》打破了當時所有的出版記錄,成為最暢銷的小說。簡單來說,《飄》描寫了一段美國南方上流社會的羅曼史,以女主人公斯佳麗的成長和感情糾葛為主線。但是這絕不僅僅是一本愛情小說。
  • 把水倒掉!(深度好文)
    可等他生火生到一半的時候,才發現柴火不是很夠。那人便道:「大師,我去給你撿點柴回來。」大師卻微笑地攔住了他,說:「且慢,這其實很好解決。只要把壺裡的水倒掉一些就行了。」那人這才茅塞頓開。其實,解決人生煩惱的方法很簡單:把水倒掉!01倒掉多餘的物品有部日劇叫《我的家裡空無一物》,裡面的故事很有意思。女主角麻衣,從小就是個倉鼠症患者。
  • 森鷗外與「史傳」小說:用新文學體裁批判日本傳統價值觀
    史傳小說由日本文豪森鷗外一手締造,這位醫生出身的作家,堪稱日本「魯迅」,他想用史傳小說喚醒日本人的近現代價值觀。同時他也不忘自己所敬仰的江戶文人的文採風流,除了當醫生之外,業餘喜歡舞筆弄墨,他創作了許多不朽的作品,贏得了當代大文豪的稱號,而且從創立「史傳」小說的角度看,森鷗外在日本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非人哉:觀音夢遊飄到南極,將企鵝變成「鵝頭馬身」的新物種!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了《非人哉》漫畫推送,《非人哉》是一本以漫畫的形式,展開對中國古代傳統神話故事中那些神話人物的日常生活想像。是一本國產吐槽漫畫,作者對古代妖怪腦洞大開的解讀。講述了建國以後與時俱進的歡脫妖怪們日常生活的故事。大家在這兒看漫畫開心一下吧。
  • 高衛華:清教傳統與美國民主的精神
    二、清教傳統塑造下美國的政治文化開拓北美殖民地時期的英國清教徒的信仰,極大地影響了美國的政治文化。正如美國政治學家梅裡亞姆所說:「清教徒的政治觀念和道德觀念在美國國民特徵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基督教,特別是新教中的清教,是美國文化最主要的源頭。
  •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聲腔國粹 愛傳統文化
    天津北方網訊:為弘揚傳統文化藝術,推動國粹文化傳承,讓更多的學生領略戲曲藝術的魅力,樹立民族文化自信,11月11日,「戲曲進校園」活動在麗澤小學報告廳舉行,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的演員們為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又內涵豐富的京劇盛宴。
  • 《醒醒吧婊貝》驚現lee竟然,而且還有個女主海王~
    那頻頻湧現的各色追求者,就上演了一出大戲~女主海王金句「我不想傷害他們」,哈哈哈,所以這就是她擁有眾多追求者,但他們卻各自不相知的原因之一…不過說實話,那些備胎們,長相還可以,就是性格各不相同,我只能感嘆一句,女主海王有眼光…備胎都各有特色~悄悄說一句,這個可以堪比隔壁【朋友界限2】的stud了~簡直鑑於我是從第二集開始看的
  • Evanlee老師DAZ3D輔助動態角色設計示範
    好了,UC專用開頭說完,今天給大家聊聊daz3D在evanlee老師角色設計上的運用。良好的人體審美,還是需要不斷的練習的~老師的課上示範流程是直接面向工作流程,所以大家人體的審美和美型的規律不能丟啦~不過想畫好角色還要學習角色設計規律啦~下面就一起看看evanlee老師的課堂演示吧!!
  • 傳統潮汕朥餅「線上直播+線下聯動」香飄海內外
    中新社汕頭9月30日電 題:傳統潮汕朥餅「線上直播+線下聯動」香飄海內外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30日是農曆八月十四,第二天就是中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賞月、喝潮汕工夫茶,品嘗別具特色的潮汕朥餅等傳統過節方式至今在潮汕地區相傳。2020年傳統的潮汕朥餅結合網上銷售、直播,香飄海內外,成為聯結海內外潮汕人的親情紐帶。「明天就是中秋節了,雖然因疫情影響沒回家鄉,在外一直念叨家鄉的朥餅,沒想到現在可以通過網課直播學習做朥餅。」美籍潮汕鄉親張湘蘭30日對記者說,她通過直播平臺,學做這種家鄉特色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