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朱新開向察網的獨家投稿】
近日,電影《亂世佳人》被好萊塢華納旗下的HBO MAX下架。眾所周知,其改編自長篇小說《飄》,故事背景是1861年~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其中北方的領導者是總統林肯,南方的標誌性人物是邦聯軍總司令羅伯特·愛德華·李(Robert Edward Lee),即幾乎已成專用詞的general Lee,中文翻譯為李將軍。
目前的美國,在因警察暴力執法而引發的騷亂中,被視為「白人至上主義」象徵的李將軍成為眾矢之的,只說曾在南北戰爭時期作為南方首都的里奇蒙,李將軍塑像的高大底座上已被塗鴉佔滿。
那麼,若從歷史文化及其衍生的價值觀角度而言,這意味著什麼呢?
一、白人至上主義的象徵
其實,李將軍塑像並非只在里奇蒙才有,也並非只在此次騷亂中受到衝擊。
只說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半年後,即2017年8月12日,在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的解放公園,出現一群新納粹、三K黨和白人至上主義者,他們舉著帶有種族主義色彩及印有納粹標誌的旗幟,以集會形式抗議市政廳計劃拆除公園內的李將軍塑像。
幾乎同時,支持拆除塑像的人士來到公園,雙方發生肢體衝突,後被警方驅散,在撤離的途中,一輛汽車突然衝撞人群,導致1人死亡、19人受傷。
對此,川普一開始採取左右逢源的態度,公開宣稱雙方均有責任,進而引發美國兩黨和社會各界的批評,他只得於9月14日籤署了譴責白人至上主義的決議。
就在同一天,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政廳作出決定,拆除樹立在該市聯邦將軍公園的李將軍雕像,為了防止白人至上主義者的阻撓,還派出持自動步槍的警察維護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11月22日,時任總統約翰·甘迺迪遇刺身亡便是在達拉斯市,外界至今對其死因仍有多種猜測,其中之一便是死於刺客背後的種族主義者之手。
就在甘迺迪遇刺的2個多月前,即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我有一個夢想》演講。
此前尤其此後,美國國內反對種族主義的行動一直就沒有停止過,而警察針對黑人的暴力執法事件也沒有斷過,三K黨、白人至上主義、新納粹等則會趁機沉渣泛起,有時甚為囂張……這一切,似乎已然成為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那麼,美國近期發生的社會騷亂有什麼特殊性?
二、反對的已非僅是種族主義
先回到里奇蒙,幾乎在李將軍塑像被塗鴉的同時,另一座相對容易推倒的塑像被反對者推倒了,其原型是李將軍的頂頭上司、南方邦聯總統傑斐遜戴維斯。此外,黑人黨團的一些議員提出,移除國會大廈內11座南方邦聯軍政人物雕像,以及更改與之相關的軍事設施名稱、禁止使用南方邦聯旗幟等議案。
同是在里奇蒙,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的塑像也被推倒,乃至扔進湖水中;在波士頓,哥倫布的塑像則被「斬首」。
顯而易見,原本反對種族主義的行動,延伸到了反對殖民主義,並且迅速蔓延到其他國家。
樹立在英國倫敦市的邱吉爾(1940年~1945年、1951年~1955年兩度出任英國首相)雕像,被示威者認為是種族主義者的象徵而塗鴉;
樹立在澳大利亞州珀斯市的詹姆斯·斯特林(英國皇家海軍上將,1828年~1839年任西澳大利亞州的首任州長)塑像,被反對者認為是歐洲殖民者的象徵而潑漆。
不僅如此,其他類似的「圖騰」也受到衝擊,乃至那些帶有種族歧視寓意的專用詞彙、藝術表現形式,比如地名、樂隊名稱、影視情節、演員的種族多樣性等受到波及,於此不再一一列舉。
進一步而言,美國此次原本基於反對種族主義的風潮,不僅從空間上蔓延到世界更大範圍,還從時間上追溯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殖民時代,並通過具有歷史文化象徵意義的塑像、文學、影視等,深度插入意識形態領域,直接受到衝擊的便是美國傳統價值觀。
請注意,此處的「美國傳統價值觀」,並非僅指必須倒掉的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等。
三、支離破碎的「美國夢」
在講「美國傳統價值觀」之前,有必要先看一下與之有著緊密關聯的「美國夢」。
眾所周知,被美國主流社會刻意強調的歷史節點,大致為: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620年,五月花號及公約;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1789年,美國憲法;1861年,南北戰爭及廢奴等。
對此,美國主流文化領域一直在極力提煉包裝為:平等、自由、民主,以及信仰、法治、權利,還有勇氣、勤奮、成功。若進一步歸納起來,便是曾一度令全世界矚目的——美國夢。
可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的殖民時代,包括在五月花號帆船上訂立的公約,顯然沒有考慮到原住民的「夢」;此後,直接受到《五月花號公約》影響的美國獨立及憲法,顯然沒有考慮到原住民及黑奴的「夢」。
至於南北戰爭時期,雖然宣布廢除了奴隸制,但那是基於戰爭形勢所迫,包括北方軍需要黑人兵源等。事實上,至今的美國主流社會,仍在針對黑人及少數族裔豎起無形的隔離牆,甚至以法治的名義予以強化。
毋庸置疑,當「夢」被禁錮,乃至被擠壓得支離破碎,那必然會導致反彈乃至反抗,即「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應該就是當今美國的真實寫照。
接下來,就該講「傳統價值觀」了。
四、被刻意塑造的「南北大和解」
事實上,美國目前的社會構架並非建立於獨立之時,因為當年是絕對的白人至上社會,黑奴、原住民等甚至不能被稱為最底層,而是完全被排斥在外的「非人類」。
直至南北戰爭後,獲得自由的黑奴才得以參與到社會活動中,雖然仍會受到限制乃至壓制。同時,曾經敵對的南北雙方也需要進行接軌,包括社會構架、思想理念、價值觀等,當然戰敗的南方是被動方。
進一步而言,當時的美國需要儘快撫平創傷、恢復秩序,最基本的手段便是營造社會大和解的氛圍,由此,李將軍被挑選出來。
只說南北戰爭後期,南方軍敗局已定,作為總司令的李將軍拒絕發動全民遊擊戰,選擇親自向西點軍校的小學弟、北方軍總司令格蘭特(Ulysses Simpson Grant)投降。
格蘭特並未做出羞辱對方的舉動,甚至在談判中主動做出讓步,包括允許南方軍官帶走私人武器、馬匹和行李,以及為南方軍提供口糧等。
這個故事後來被刻意塑造為「南北大和解」,進而延伸為「多元包容」,並成為這個聯邦制移民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之一,或可稱美國傳統價值觀的基石。
不過,這個故事有一個「大漏洞」,因為至少李將軍的「大和解」是站在白人立場之上。尤其在戰後,南方部分州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基於「大和解」,並通過競選方式重掌行政權力,三K黨則隨之塵囂甚上,以暴力乃至私刑維持種族隔離政策。在格蘭特就任總統後,曾為此針對重點地區實施軍管,逮捕數千名白人至上主義者,但事實證明未獲實質性成效。
這就要說到《飄》了,其出版於南北戰爭結束七十一年後的1936年,英文名為《gone with the wind》,作者是生於美國南方的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第二年即1937年,《飄》獲得普利茲文學獎。
1939年12月,同名電影在美國首映,第二年即1940年2月,便捧得8個奧斯卡小金人(另有提名未獲獎);6月,該影片在中國上海上映,起初譯為《隨風而去》,後改為更具市場效應的《亂世佳人》;同月,傅東華開始著手翻譯原著,為了與電影的中文名有區別,而譯為意會的《飄》。
為何要糾纏於英文名與中文名?只因與本文的主題有著直接關係。
五、
當年,將《gone with the wind》翻譯為《隨風而去》屬於直譯,也有譯為「隨風而逝」、「隨風飄逝」、「隨風飄去」等。
不過,「gone with the wind」原是英國詩人思斯特·道生的詩句,被《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引用,並通過書中女主郝思嘉(斯嘉麗)之口講出,大意為戰爭像颶風一般捲走了她的整個世界,她家的農場也「隨風而去」。
也就是說,「wind」被作者引喻為「南北戰爭」,並且已非泛指的「風」,而是「颶風」。由此而言,不論譯為「隨風而去」,還是「飄」等,均未能充分體現出作者的原意。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1979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決定再版《飄》,並於12月開始出售上冊,但招致反對聲音,有媒體於1980年1月29日刊登署名文章《飄到哪裡去》,其中寫道:
【「總覺得這部小說把那些實行種族歧視的奴隸主當作英雄來描寫。」】
1980年6月13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費城坦普爾大學(Temple University)代表團時,說:
【「你們有一本小說叫《飄》,是寫南北戰爭的。小說寫得不錯,中國現在對這本書有爭論,有人說這本書的觀點是支持南方莊園主的。我們翻譯出版了這本書。出版了也沒有關係嘛,大家看一看,評論一下。」】
綜上所述,《飄》確實帶有一定傾向性,即站在南方白人的角度詮釋南北戰爭,想必美國人不會不清楚。可是,為何仍然受到廣泛喜愛乃至追捧?
首先,《飄》講述的一個戰爭災難愛情故事,只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亂世佳人》,比之愛情片《羅馬假日》、災難愛情片《鐵達尼號》,要更具史詩般的衝擊力與吸引力,不僅摘得8個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電影協會於1998年評選的「20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中,《亂世佳人》排名第四。至於作為原著的《飄》,則獲得1937年普利茲文學獎。也就是說,僅從文學文藝角度而言,其無疑具備當之無愧的經典。
其次,《飄》的政治傾向性受到南方白人的認可,同時,女主郝思嘉對金錢的追求則淡化了上述傾向性,也就受到北方白人的認可。尤其是,美國剛於1929年~1933年經歷了大蕭條,郝思嘉在結尾所說的話,正迎合了當時美國主流社會的心聲與願景,即:
【「等明天回到塔拉莊園再考慮這一切吧,到那時候我就能夠忍受了,明天我會想辦法讓他重新回到我身邊,畢竟每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為何於此要強調「南方白人」、「北方白人」?只因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第三,《飄》出版於1936年,《我有一個夢想》演講於1963年,後者是美國黑人爭取「多元包容」的關鍵性節點,乃至採取了一些較為極端的抗爭手段,而前者仍處於以南北白人為主的「大和解」階段,這讓《飄》得以暢行無阻,但是,南北白人之間,以及白人與黑人、原住民、少數族裔等之間的意識形態衝突——白人至上主義也被容留下來。
進一步而言,「大和解」並未真正實現,「多元包容」則需強行爭取,兩者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的一百年間,顯然沒有形成良性過渡,乃至存在明顯的斷代與斷層,因此,《亂世佳人》被下架也就是必然的事情。
相比而言,李將軍塑像則遭到更大衝擊,並延伸至其他具有象徵意義的人物塑像,乃至迅速蔓延到美國以外,除了上文提及的哥倫布、傑斐遜戴維斯、邱吉爾、詹姆斯斯特林,還有法國的國家象徵瑪麗安雕像,以及樹立在英國萊切斯特的印度聖雄甘地塑像等,後者被抗議人士認為是「種族主義者」。
只說美國的李將軍,前文有述被美國主流階層塑造為「大和解」的象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已順理成章地成為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圖騰,反之,則成為反對種族主義者的矛頭所指。
綜上所述,建立在南北戰爭「大和解」之上的美國傳統價值觀,隨著被「大和解」忽視的社會底層對「多元包容」的迫切追求與抗爭,已然隨著那些具有種族主義及至殖民主義象徵性的人物塑像的倒掉,而危如累卵、搖搖欲墜。
進一步而言,美國尤其川普政府及其本人,若不正視全球一體化下的「多元包容」,並採取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那麼,曾被精心塑造的美國傳統價值觀必將倒掉。
【朱新開,察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