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衛華:清教傳統與美國民主的精神

2021-01-11 騰訊網

[導讀]美國民主是基督教新教在北美新大陸直接孕育下的產物,是在以英裔清教徒為主的早期殖民者實踐中誕生的絕無僅有的絕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宗教為美國的政治社會構建了胚芽。

「五月花號公約」籤訂油畫

美國民主是基督教新教在北美新大陸直接孕育下的產物,是在以英裔清教徒為主的早期殖民者實踐中誕生的絕無僅有的絕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美國,一切政治都源自宗教,宗教為美國的政治社會構建了胚芽。

一、北美殖民地時期的清教傳統

清教起源於十六世紀初英國的宗教改革。英國宗教改革後的教會稱為英國國教或聖公會,屬於新教的一支。英國國教雖然本質上是反對羅馬天主教的,但它在教義和教儀方面的改革很不徹底。因此其中一部分激進的教徒宣布脫離國教,要求清洗國教內保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瑣禮儀,提倡過簡樸的生活,他們另外組成了新的宗教派別——清教。

嚴格地說,清教並不是一種派別,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的一種統稱。清教徒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聖潔的新教徒,他們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認為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甫集團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清教徒只承認《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權威,強調所有信徒無論平民還是國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他們信奉加爾文「成事在神,謀事在人」的預定論,主張建立無教階制的民主、共和的教會,反對國王和主教專權。他們接受加爾文教教義,要求廢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提倡勤儉節忍,反對奢華縱慾。他們讚許現世財富的積累,提倡節儉、勤奮的進取精神。在反對國教聖公會的宗教迫害與精神壓制的過程中,清教徒繼承了英國的自由主義傳統,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新生的個人主義,這種觀念上的變化必然帶來廣泛的社會結構的調整。

隨著清教主義的發展壯大,清教徒的改革要求不再局限於禮儀方面,他們還要求進行制度方面的改革,要求廢除「教階制」,這就嚴重地觸犯了既得利益者,因而受到了英國王室和國教聖公會的嚴厲迫害。清教的活動由此轉到地下,許多清教徒選擇了背井離鄉,去尋找他們心中的「希望之鄉」。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來到了北美這塊可以保持其信仰的土地。

二、清教傳統塑造下美國的政治文化

開拓北美殖民地時期的英國清教徒的信仰,極大地影響了美國的政治文化。正如美國政治學家梅裡亞姆所說:「清教徒的政治觀念和道德觀念在美國國民特徵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基督教,特別是新教中的清教,是美國文化最主要的源頭。清教主義具有濃厚的民主主義傾向,「清教的教義不僅是一種宗教學說,而且還在許多方面摻有極為絕對的民主理論和共和理論」。除了政治制度上的偏好外,清教教義還強調個人的自主和社區的共同性,強調上帝面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重視現世的生活秩序。這樣就構築了美國社會政治的道德基礎,對於形成美國特色的政治文化「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一)崇尚自由、追求平等——美國民主的靈魂

崇尚自由、追求平等是清教主義的內在要求。他們「崇尚真正的自由——這種真正的自由涵蓋了廣泛的道德的涵義。他們把一切破壞和蔑視這種自由信念的行為一概斥責為對權威的褻瀆。因此,他們認為自己是一群稱之為美國人的新人,命定要建立一個新的世界,為人類建造一座『山巔之城』。以清教主義為特點的、美國化的基督教改革運動從一開始與社會改革運動結合在一起,力主個人積極自願地參與政府的活動。在美國,清教主義是與民主聯繫在一起的,它賦予了美國民主獨特的特點」。

在美國,宗教雖然沒有向美國人提倡愛好自由,但它卻使美國人能夠極其容易地享用自由。這裡,宗教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結合得近乎完美。美國的神職人員都一致主張自由,甚至那些不同意信仰自由的人也不例外。託克維爾指出:「美國人在他們的頭腦中把基督教和自由混為一體,以致叫他們想這個而不想那個,簡直是不可能的。」以致有人說,「自由主義只不過是沒有上帝的新教而已」。

移民北美大陸的新教徒正是那些不堪忍受本國教會統治和繁瑣的國教禮儀而堅持保持自己和上帝進行直接交流的教徒,他們身上體現的是一種要求個人獨立和自主的精神。他們把這種精神帶到了北美大陸,並在這裡生根。在這裡,個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是一個不需要再去討論的問題。重要的是自由主義使每個人都擁有一份同樣的權利,這就形成了美國這樣一個多元的社會。在美國社會,擁護自由即擁護多元;多元的價值觀只有在自由的社會中才能繁榮,個人的自由也只有在多元的社會中才能昌盛。價值多元主義也由此成了一種與民主社會密不可分的學說。在自由主義者看來,自由主義與多元主義在根本上是並行不悖的。如果一個社會的價值是多元的,那麼,每一種價值都有其存在的正當理由。政權本身的使命就是保護這種多元的存在。政治權力的行使基於被統治者的同意,社會和政府的目的只是為了保護個人的自由、權利和利益。

(二)契約精神——美國民主的黏合劑

清教社會組織以教會為內涵,以契約為形式。「契約說」源於上帝與亞當之約——起初上帝創造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讓他們在伊甸園幸福地生活,但要順從上帝。但亞當和夏娃違背了這個約定,偷吃了禁果,犯下原罪,亞當的後代人類因而苦海無邊,世代懺悔,以贖其罪。但清教徒所信仰的加爾文教義「因信得救說」又告訴人們,人能夠通過上帝造物的安排理解神旨,爭取獲得解救,這就是恩典契約(CovenantofGrace)。儘管人性邪惡,但上帝是仁慈的,仍會引導少數選民最終超越罪惡,獲得永生。「契約說」包含了清教思想的全部核心。清教徒自認人類罪孽深重,呼籲教徒反省自身的劣根性和墮落本能。他們認為自己肩負上帝使命,要為人類做出榜樣,引導其向上帝贖罪,獲得拯救。當他們到達北美新大陸這一尚未被「玷汙」的蠻荒之地時,更認為是上帝的旨意要他們在此重建「伊甸園」,做全人類的典範。

同樣,從「契約說」產生了清教的人權思想。清教思想家們把皈依契約說發展為「教會契約」與「殖民地契約」,以契約來建立教會和殖民地政府。清教徒深知,教會過於龐雜,有損清名,難以控制;而教會若置大群非教徒於不顧,他們又會另立神壇,供奉邪說。必須有一種無所不包、政教兼顧的寬大理論,明確規定每個移民的責任和自由範圍,協調社會管理與個人權益的關係——這便產生了被稱為「聯邦神學」的清教契約思想,即教會契約。

清教主義中的契約論明顯地包含著民主的要素。《摩西律法書》中寫道,如果以色列人遵循上帝在「十誡」(TenCommandments)中制定的戒律,上帝便對他們作出某些承諾。在這些契約中,上帝與人們訂立協議或合同,並以恩典回報人們所付出的代價。這種思想具有很大的民主性,既然全能的上帝也會遵守保障雙方權利與義務的契約,更何況人間統治者呢?統治權的合法性在於被統治者的認可。「所以統治者實際上不過是執政者,必須經過選舉產生,這就決定了選民具有很高的參與權與參與意識」。人民不只是臣民,不僅是處於臣屬或附庸的地位,而是作為參與者以契約為依據對統治者進行監督,執政者的權力應受到選民權利的限制,不能獨攬大權,為所欲為。選民的投票就是在分辨誰是上帝選定的有能力的統治者,而當人們發現罪惡的統治者時,他們有權把他推翻,因為他違反了契約。王權的威嚴消失了,代之以契約的尊嚴,這顯然非常接近現代民主。

清教契約論也為後來英屬北美殖民地人民奮起反抗英國統治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依據。《獨立宣言》的開頭即宣稱:「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可以說,教會契約是後來的《獨立宣言》的發軔,《獨立宣言》是教會契約的政治性翻版。契約論是美利堅革命和立國的理論基礎。

(三)個人主義——美國民主的基石

個人主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年代。古希臘民主政治中就包含有對個人人生的尊重。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期間,尊重個人人生的思想得到了長足發展。在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特別是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個人主義思想都有相當大的市場。但是,學者們普遍認為,個人主義是美國政治文化的一個主旨和特色。「個人主義構成了美國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徵和主要內容。它最雄辯地、實在地、直接地表述了美國思想。它所包含的內涵與外延真正紮根於美國本土,既不同於希伯來和希臘傳統,也不同於十八世紀的歐洲思想」。可見,個人主義在美國政治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韋伯認為,只有清教倫理才能孕育出典型的個人主義,傳統的基督教雖具有超越價值,有利於普遍主義和平等的形成,但個人必須通過教會組織與上帝溝通,個人的意志與觀念不可能擁有獨立地位。新教改革主張「因信得救」,個人可以與上帝直接進行交流,這就降低了教會組織在個人得救中的作用,提升了個人的地位。同時也加強了個人的自律精神,因為當一個有形的人面對無形的上帝時,就必須自省和慎獨。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意志就有了獨立性和神聖性,個人主義就有了哲學的和宗教的基礎,這種體現了個人意志獨立性和神聖性的個人主義正是自由主義的核心。

個人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講的是個人與社會及國家之間的關係,其對立面是集體主義。這種意義上的個人主義並不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詞,後者實際上指的是利己主義或極端個人主義。作為美國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的個人主義,其要義是:「個人先於社會而存在。個人是本源,社會是派生的。社會、國家是個人為了保障自己的某種權利或利益而組成的人為的機構。除了個人的目的之外,社會或國家沒有任何其他目的。」一位外國政治哲學家也持相同看法:「個人主義的基本特徵,就是把個人當作人來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範圍內承認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無上的。」在英屬殖民地時期,各種教會誓約和殖民地誓約都充斥著個人主義的理念。美國《獨立宣言》提出的不言而喻的「真理」,開始也是講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利」。

相關焦點

  • 「書摘」韋伯|《儒教與道教》結論:儒教與清教
    因為諸神所提的,只涉及在他們保護之下的個別責任義務,——誓約一類的東西,——根本不是從精神上塑造個人自身及其生活方式。處於領導地位的知識分子階層:官員和候補官員,堅決支持維護巫術傳統,特別是泛靈論的祖孝,把這種孝作為不受幹擾地維護官僚制權威的絕對要求,他們鎮壓了一切由救世信仰引起的動亂。
  • 從美國大選看美國民主制度
    其實,美國大選就是美國人的事情。無論選舉是否混亂,無論最終是誰勝選,中國人也就是看看熱鬧。當然,這熱鬧也不白看,旁觀者不僅能長見識,還能長知識,可以重新認識那傳說中的美國民主制度。這樣的民主制度看上去很美,但問題是,經選舉產生的國家領導是否真能代表人民利益。 在建國初期,美國人很重視社會道德,而且把道德與民主聯繫在一起。按照當時流行的觀點,國家政體可以分為三類,即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和民主政體。每一種政體在統治方面都有其自己的根本原則和精神:對於君主政體,則是恐怖;對於貴族政體,則是榮譽;對於民主政體,則是德性。
  • 田飛龍:「勤王」動員令是一場美國民主的911
    儘管政變未遂,但川普式民粹衝動與政治危險遊戲,確定打破了美國立憲建國以來所建立的以精英共和為內核的民主憲制傳統,引入了大眾政治的極端化因素,從民主屬性上推動美國民主的街頭化與非制度化,而這一趨勢恰恰是1787年聯邦黨人立憲所要嚴格戒備的。
  • 「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
    沸沸揚揚的2020年美國大選至今還時不時冒出一些「插曲」,似乎沒到真正塵埃落定那天,就尚存變數。這場大選似乎又點燃了國內一些「美分黨」的熱情,他們開始熬製某些政客的「勵志雞湯」,再度跪拜美國的民主制度。事實又如何呢?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
  • 川普對彭斯的「忠誠審查」,也是對美國的民主測試
    儘管白宮幕僚再三向川普解釋,身兼參議院「議長」的彭斯,無法獨力推翻選舉人團的投票結果,川普仍堅持,彭斯應該拒絕這項包含選舉舞弊的總統大選結果,並暗示這是「忠誠檢查」;其實,這也是對美國民主的一次壓力測試。
  • 傳統文化與紅色精神交融一體
    村幹部不分姓氏,處事公正、民主,村務公開,管理民主,任何事都經過民主討論。近年來,所有集體資產承包經過政府平臺,向社會公開招標。「我們村雖然姓氏眾多,但歷史上都是親如兄弟,沒有隔膜。」正耕作回來走在村道上的肖大伯如是道。
  • 「委內瑞拉民主過渡框架」背後的美國「臆想症」
    □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拉美所 嚴謹■提要根據美國制訂的方案,委內瑞拉需依照美方指定「三步走戰略」實現「民主過渡」。雖然美國積極推銷,一番吆喝加威脅卻遭馬杜羅政府斷然拒絕。此外,從各方反應看,該方案的制訂未有馬杜羅政府代表參與,是不折不扣的美國和瓜伊多單方面「臆想」。美國眼看瓜伊多難成氣候,指望其短期「扶正」愈發不現實,繼而轉換思路,拋出所謂「民主過渡框架」也在情理之中,但冠冕堂皇的「中立」幌子難掩「挺瓜倒馬」的底色。揮舞制裁「大棒」的川普政府終於拿出了解決委內瑞拉問題的「美國方案」。
  • 美國史話:安妮·哈欽森如何壯大清教思想?清教核心思想是什麼?
    如今,安妮·哈欽森已經被認作是第一位偉大的美國女性、一個真正為宗教自由而戰的女權主義戰士。她堅定不移地崇尚個性主義,這為17世紀美國文化和教育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很難理解這些建立了美國基石的清教徒,或是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不是因為他們的宗教信仰過於瘋狂——這仍是很多現代美國人的共性——而是因為他們強烈的紀律感。在清教徒之中,只有安妮·哈欽森能與現代美國人有所共鳴,因為在現代美國,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虔誠的信仰來自由建構任意版本的現實。
  • 人們常常並提的「民主」和「共和」是同義詞嗎?
    美國利用代議制的選舉制度繼承了古典民主制的內核,將民主制的精神融入了共和制的制度設計中。共和制與民主制在古典語境中差距甚大,卻在美國制憲的過程中逐漸加以現代化的改造,最終交匯成「民主共和國」的稱呼。這也是在當代的語境中,民主與共和被視作同義詞的原因。
  • 美國國會被攻陷,警察開槍殺死老兵,俄媒:美國終於實現「民主」
    它得到了一直在海外倡導的那種"民主"》的文章,表示,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以"民主"為藉口,在全球多個國家製造了"顏色革命",如今,美國自己終於也體會到了什麼是"美式民主"。1、 "美式民主"終於降臨按照慣例,美國國會將於當地時間1月6日在美國國會大廈舉行聯合會議,正式批准選舉結果。在此之前,這項會議大多只是一個禮儀性質的流程,但2021年的流程似乎出了一些問題。
  • 歐洲頭條丨「民主燈塔」崩塌 美國危機遠未結束
    美國國會衝擊事件之後,首都華盛頓恢復了表面的平靜,而大選的鬧劇卻遠未謝幕。距新任總統宣誓就職僅剩不到半個月時間,呼籲川普提前下臺的聲音卻不絕於耳。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的歐洲盟友也紛紛譴責這場暴亂,美國「民主燈塔」形象正變得黯淡無光。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指出,國會事件反映出美國長期以來的分裂與衰落。美國政治亂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國際觀察:美式民主遭遇「民主」反噬
    這就是美國正在上演的一出「民主」活劇。過去,當這樣的場景出現在別的國度時,「山姆大叔」會把兩條腿翹在辦公桌上,「吃著西瓜唱著歌」,甚或壓抑不住司馬昭之心,將其描繪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今,「山姆大叔」自己成了「瓜」,「靚麗的風景線」也被美國的主流媒體眾口一詞地斥為「暴力事件」,其諷刺性正如黎巴嫩常駐聯合國代表穆罕默德·薩法日前發表的評論:「如果美國看到美國正在對美國做的事,美國肯定會入侵美國,並從美國暴政的手中解放美國。」新冠肺炎疫情,讓西方一直津津樂道的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觀,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 川普,美國最後的民主之光
    要知道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而言,推特是相當於新浪微博一般的存在。而對於川普而言,推特仿佛他的辦公室。 今天看見新聞,說是川普任期內第二次被彈劾了。這在美國的歷史上屈指可數。連最後幾天的日子,那些精英階層都不願意忍了,可想而知,川普在美國的一群精英圈是多不受歡迎。
  • 美國的民主是起源於一群清教徒,自帶混亂反智基因
    美國的民主和自由源於一群宗教狂熱分子的臆想,是在荒誕中長成的畸形參天大樹.美國的民主基石源於一群來自英國愛爾蘭的飽受聖公會迫害的加爾文派清教徒。由此開創並奠定了現代民主的基石。三百年前的這些虔誠清教徒開創出的政治制度,無論立意多麼完美,他們的宗教思維素質肯定也會深刻根植於這套政治制度裡。作為美國權力核心的議會所擁有的立法權力,不可避免的會被宗教帶偏。
  • 川普為美國落淚啦!華盛頓百萬人挺川遊行,捍衛美國傳統價值!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舞弊案件,不斷爆光,美國民眾對此感到非常不滿。周六,來自美國50個州的民眾,抵達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盛大遊行,支持川普連任,要求左派「停止竊取」大選。 川普得知支持者們在11月14日的華盛頓特區舉行「挺川百萬大遊行」,然後匯集美國最高法!
  • 專家:美國大選暴露出美式民主的體制性弊病
    美國今年總統選舉的初選過程,十分明顯地暴露出美國民主選舉體制的虛偽性和局限性,它加深了美國選民的對立,造成了美國社會的分裂。    一、兩黨領導人暗中操縱選舉。出於黨派利益,美國總統歐巴馬聲稱希拉蕊是擔任美國總統最合適的人選,美國副總統拜登則站出來為希拉蕊的誠信和人品作擔保。但是,「電郵門」醜聞如何進一步發酵,還有待觀察。    二、「金錢政治」已成為美國選舉的不治之症。    美國最高法院取消選舉獻金的上限之後,金錢在美國民主選舉中的投入越來越多,選舉受金錢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 美國民主政治走偏,拜登想重塑西方共識並不容易
    21世紀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經歷了金融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以至於制度危機。可以說,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已然發生。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貧富差距、社會不公、階層固化等弊端更加凸顯。在疫情防控中,很多西方國家政府治理能力不足,謊言謠言四起,反智主義盛行。種種亂象帶來的是無數生命的逝去以及對自由主義、民主政治、良政善治等西方價值觀核心理念的深深質疑與深刻反思。
  • 驅逐少數族裔,本族至上主義:分裂的美國和民主的失敗
    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時候能像當今時代這樣,各種各樣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民主的吸引力也從未如此深入。人們普遍接受了現代社會所允諾的平等權利和公民權,特別是那些被剝奪這些權利的人們。但是,隨著白人至上主義者喜愛的候選人——川普當選美國這個典型的多文化民主政體的總統,馬丁·路德·金所說的「道德宇宙的弧線」似乎並未終歸正義。
  • 川普又要打破美國傳統
    導讀:近日,美國《政治報》發布了一篇文章,文章指出,雙方團隊都認為拜登、川普見面無價值。文章表示,截止本周末,川普等待與新任總統拜登會面的時間,似乎比過去任何總統等待的時間都長,前任總統與現任總統會面是美國一貫傳統,這也意味著美國民主權力的和平連接。
  • 俄媒文章:「美國民主」既不偉大也難振興
    參考消息網12月22日報導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12月20日發表署名保羅·斯特裡特的題為《沒有偉大的「美國民主」可在川普下臺後得到振興,拜登治下不會有根本性變化》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唐納·川普是一個危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