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對於被殖民者來說,這兩字無疑是釘在地球恥辱史上的標籤,更意味著羸弱與悲情。
而對於殖民者來說,「拯救」與「推進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便是其尊認的普世價值觀。
前一觀點認為,悲情的力量無疑能激起被殖民者自強和自尊的原動力;而後一種觀點則認為,其優秀的人類文明可以通過「殖民方式」讓更多落後文明「能與人類文明整體進步」。
由此,在人類天敵除了自然與宇宙等不確定因素外,幾乎被消滅得不復存在的前提下,自15世紀「資本海盜式」殖民興起以來,這兩種模式便成了人類相互存在的主旋律。
血與火的較量。
生與死的對決。
時至今日已逾500年。
500年來,這樣的模式已從「野蠻」「戰爭」等形式逐漸向「經濟」「文化」等式變異。且披著人權、自由、人道、文化等符號與標籤,變得更加深藏與更具攻擊性。
那麼,在人類社會從低級文明向高級文明邁進的歷史邏輯中,人類的未來究竟在哪?
是大同?還是毀滅?
■01■→從低級向高級,人類的天性就是消滅對手
一部人類史,便無疑是一部消滅競爭對手的進化史。
從人類直立行走到高度社會化,人類與自然的鬥爭或者說消滅進化史上的強大競爭對手,就從來都未曾停止過。
這樣的鬥爭,不僅包括人與猛獸、人與自然,更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對決與消滅。
當人類學會用火種和簡單工具之後,就不但掌握了戰勝比人類強大數十倍的兇惡猛獸的技巧,同樣練就了戰勝同類的能力。
比如尼安德特人的滅絕,更是被現有人類祖先劫殺殆盡。而在人類進化史上,之所以只留下如今的人類一脈傳承至今,在同一時期的其他智人,皆因與人類爭搶生存空間、食物來源及地球資源而被人類逐一消滅絕種。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後,從小到部落族群爭搶地盤的互相屠殺,到大到國家間的戰爭,再到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全球種族屠殺、非洲種族大屠殺、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以及殖民者對印第安人、澳大利亞土著的種族大屠殺,都無不證明人類的天性便是消滅競爭對手。
而這種天性,即便在當下,依然未能消止。
■02■→殖民者邏輯,人類高級文明的徵伐?
由此,這種「消滅競爭對手」的天性,便在當人類的敵人和競爭對手被人類徵服得只剩下人類自己本身時,「殖民」便成為這種競爭天性的代名詞。
而殖民者之所以殖民,其本質上就是消滅競爭對手,以在地球獲得自身更多的生存空間及資源。
所以,殖民者的普世觀認為,其是在用高級文明徵服和改造低層次文明,從而實現和推進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
所以殖民者並不認為自己的殖民是掠奪與殘酷,而是「文明的改造與推動」。
在這一普世觀標籤下,殖民由此變得更加激進與瘋狂。
如大航海時代的歐洲擴張在殖民與貿易擴張的過程中,改變了其所到之處的生態系統、社會結構,甚至徹底摧毀了一個地區的原生環境、人種及其文明體系。
如在500年的人類殖民徵伐中,英國人徹底打破印度人的社會生態、生存方式和普世架構,西班牙、葡萄牙和英法等殖民者對美洲本土文化的摧毀與改造;殖民者對亞、非等地社會文化及結構的摧殘與破壞等。
在殖民者看來,其通過戰爭與屠殺,不但改造了殖民地落後的文化生態,並解放了殖民地人民的價值觀與文明進程。
所以,殖民者不但因此自豪且驕傲,並變得更加瘋狂。
■03■→被殖民者的悲情,不僅是物質資源被掠奪,還有生命
但在殖民者不斷實踐自己的光榮與夢想時,卻給被殖民族群和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傷害與悲情。
這種傷害,不僅僅體現在物質資源的掠奪上,更體現在精神上。
在被殖民者看來,殖民不但是一場罪惡的侵略,更是政治、經濟、文化等系統性的生態擴張。
儘管殖民者帶來了先進的器物、食物或者說生產方式,但同樣讓被殖民地失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對他們來說,這無異於是一場浩劫。
因為,殖民路徑不是戰爭就是獵殺,其實現形式充滿了赤裸裸的野蠻與血腥,其本質就是消滅與重構。
因此,從殖民最初開始,人類就陷入了屠殺與反屠殺、掠奪與反掠奪的世界級呈現中。
比如列強對亞非拉人民的殖民。
不僅屠殺了無以計數的亞非拉原住民,更摧毀了亞非拉原本和諧的社會結構和文明生態。
甚至於,因殖民利益,還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數千萬人因此而死在這樣的殖民徵途中。
此外,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亞非拉人民又興起了一場場曠世持久的反殖民鬥爭。
於是,在殖民道路上,文明與生態的碰撞,生命與生存的對決,壓迫與反抗的同在,屠殺與反屠殺的較量,便成了殖民的宿命。
■04■→殖民變異,文明遮隱下的野蠻殖民
由此,當殖民者意識到被殖民者的反抗同樣是其得不償失的路徑時,殖民便發生著層出不窮的異化與變異。
比如「經濟殖民」「文化殖民」等概念便應運而生。
這些,都被學界廣泛稱之為「後殖民時代」。
這個時代,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便在「自由貿易」「民主」「自由」等概念支撐下一步步成為「全球共識」。
這樣的共識,第一個概念就是「經濟殖民」。
所謂的「經濟殖民」,就是指殖民者資本以經濟為載體,以投資、合資等形式進駐它國,並逐步制約原住民地域企業及市場,以及資源。從而迫使原住民區域改變經濟、資源、社會架構等發展範式及方向。
這在本質上與野蠻殖民核心目標並無二致。
且規避了以戰爭和屠殺等需要付出生命代價的殖民模式,且其所花代價及成本更低。
由此,這一模式誕生以來,便深受殖民者喜愛。
這一階段,在美英等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包裝與「普世」下,「殖民」更不斷以「強權政治」及「國際規則」等形式被「固定」。
而且,這一模式還被殖民者美化為「自由經濟主義」。
因此,為捍衛「新殖民」模式及格局,殖民者除了構建規則,使盡技巧,策劃陰謀外,同樣會付諸戰爭。
因為,總有一些「硬骨頭」,是不會答應的。
而「不答應」,在「技巧」「陰謀」等手段不見效的情況下,戰爭便成了必然。
如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阿富汗戰爭等,以及中東亂局、地區矛盾、領土爭端「技巧」。
它們本質上都是為「新殖民」服務。
不過,「經濟殖民」這一模式,並非只專屬於殖民者。
在「經濟殖民」與「反經濟殖民」過程中,「被經濟殖民」地域同樣也在進行著「反經濟殖民」。
100年來,且並取得了巨大成就。
這,於西方列強而言,其本質意志上是決不允許的。
也是不願樂見其成的。
由此,新的殖民體系再次被構建起來——文化殖民。
■05■→尋找真理,人類的未來在哪?
文化,不但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形式,更是政治、經濟的最高形態。
所謂的「文化殖民」,就是強勢文化通過文學、影視、價值觀等形式潛移默化地改變被殖民區域的思想認知、行為範式及價值體系,從而消滅弱勢文化,建立文化統治,並實現殖民謀利的目的。
而且,為實現「殖民獲利」,古老的殖民體系已歷經數百年積累與進化,如今已發展到了極高階段。
這一階段,殖民者一直希圖用既往的「欺騙」與「隱瞞」形態,將自身殖民欲望及殖民模式深藏。
而明面上,則構建更多概念與符號,以淡化其野蠻的掠奪本性。
在這一階段,因「反殖民」力量不斷壯大,如金磚國家的崛起,亞非拉人民的百年抗爭等,「新殖民」體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這一衝擊,雖明面上與亞非拉殖民獨立時代要溫和得多,但暗流湧動,其表現形式及其烈度,未必就比那時代低。
因為,被殖民者所取得的成就,本質上標誌著殖民者體系的崩潰及利益的不確定性。
因此,殖民者無論如何都不願樂見其成。
於是,為抵消逐漸壯大的「反殖民力量」,殖民者便以「盟友」「共同價值觀」等形式結成新的「殖民者聯盟」,希圖以此徹底抵消或消滅起彼伏的「反經濟殖民」力量。
同時,全球矛盾與摩擦驟然而起,此起彼伏,甚至屢是戰爭或屢滑到戰爭的邊緣。
如伊拉克毀滅、利比亞崩潰、敘利亞成廢墟、中東成火藥桶、亞洲領土爭端、非洲民族仇殺,破壞規則、制裁、打壓、暗殺等詭異現象便接踵上演。
這些戰爭、摩擦、矛盾和爭端,其本身並非問題的主體,而其本質,則是為了背後的「殖民利益」。
由此,當下的這一模式,無不標誌著人類正處在500年來的下一個路口,以及這一百年來的巨大變局。
這個路口和變局,在人類科技日新月異的背景下,不是人類的進步,便是人類的毀滅。
由此,人類又該以怎樣的姿態面對和構建自己新的未來呢?
■小結■
綜上,人類在500年的殖民徵途上,「消滅對手」的本性並未得到徹底進化。
且這種「本性」,正以野蠻與巧取豪奪為載體,在一步步實踐著再次主宰人類命運的宏大目標。
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非虛言,而是人類一個不得不抉擇的時代課題。
而構建命運共同體,人類又該做些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