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將近,大量流動性在場邊觀望等待布局,但同時疫情仍在全球範圍內惡化,疫苗前景還待觀察。明年全球市場將何去何從?國際資金又如何看待中國市場的機遇?
日前,全球最大資管機構貝萊德旗下的貝萊德智庫(BII)亞太區首席投資策略師龐文博(Ben Powell)對第一財經表示,明年貝萊德將整體提升風險水平,策略性地增持股票,更傾向於在科技、醫療以及受益於經濟復甦的周期性板塊之間均衡配置。同時,亞洲地區的疫情防控成效顯著,因此2021年將增配亞洲(除日本外)股票和固定收益資產。
他提及,全球市場仍將從中國股債市場尋求收益,貝萊德視中國資產為策略性投資組合中的核心部分,預期未來資金將持續流入中國市場。
貝萊德智庫認為,新的投資秩序已經形成,三大趨勢將深刻影響投資布局。一是「債息新常態」,經濟增長會隨著疫苗的推出而加速,但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脹預期)會維持低位,因為通脹預期會隨著經濟復甦攀升,而央行將在一定時間內將名義債券收益率控制在較低的位置以降低償債成本。貝萊德智庫建議低配政府債券,並認為股票將受到實際利率走低的支撐。
二是全球化布局重整。疫情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塑,企業會更注重供應鏈的韌性和穩定性,而非過去關注的效率或經濟效益。在這一影響下,貝萊德智庫認為應對各國進行多元化配置,尤其是超配中國敞口。
三是結構性趨勢的加速推進。人們愈發關注可持續性、不平等現象,以及疫情下電商對傳統零售業的衝擊。貝萊德青睞綠色資產,可持續發展的資產表現有望超越其他資產表現;同時,傾向於採取槓鈴策略,一方面把握疫情下科技和醫療保健股的投資機會,另一方面偏好預期能夠受惠於經濟復甦的主要行業板塊,以實現均衡的投資分配。
不論是出於分散投資或回報潛力的考量,貝萊德都對中國資產青睞有加。「發達國家主權債券可能會在未來五年間都維持負利率的水平,不可忽視的是,中國資產成為全球投資者組合中愈發重要的部分。」龐文博告訴記者,中國正向全球投資者開放資本市場。
就中國債市而言,明年富時羅素WGBI指數將大概率正式納入中國債券,機構預計,在完全納入後,人民幣債券可能佔到WGBI指數的5.7%,吸引1400億到1700億美元的被動資金流入。
從A股來看,儘管MSCI目前仍未表示將在2021年提高A股的納入因子,但龐文博認為,全球投資者在中國的投資比重仍然偏低,中國資產在全球指數成份的佔比將逐步提高,預期資金將持續流入中國市場。他同時表示,需警惕中國國內部分主體債務比較重、人民幣匯率波動等帶來的風險。此外,未來中國將更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這意味著投資回報率將會上升,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公司都將受益,需要更關注公司質量並進行差異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