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9日,證監會網站信息顯示,全球資管巨頭貝萊德(BlackRock)於4月提交的公募基金申請正式獲批,核准貝萊德基金註冊資本為3億元人民幣。這也是第一家在中國實現100%外資控股的公募基金。
貝萊德的全球資產管理規模超7.4萬億美元,為全球最大的資管機構。貝萊德董事長兼執行長勞倫斯芬克(Larry Fink)在今年的陸家嘴論壇期間表示,疫情後的世界將變得不同,儘管存在不確定性等各種擔憂,但中國仍然是貝萊德最大的長期投資機遇所在地,並將幫助投資者加大對中國在岸市場資產的配置。
中國是最大的長期機遇所在
當前,全球負收益債券規模已經高達16萬億美元,全球機構都在尋找收益,尤其是對於養老金、主權基金等而言更是如此。儘管不少機構為了尋求收益而容易進行一些擁擠的交易,例如購買五大科網股FAANG,但長期最有利的投資還是尋找經濟增速最高的地方,因為這才是底層資本回報的來源,因此外資機構必然會加大配置中國。
在貝萊德的投資理念中,整合可持續發展因素的投資組合能夠為投資者提供更好的風險調整後收益。針對長期、可持續這兩大關鍵詞,芬克表示,貝萊德聚焦長期機會和結構性變化的一個側面反映就是對中國的布局,中國將是貝萊德最大的長期機遇所在。
「我們會加大投資在中國的實體和專業投資團隊,在上海尤其如此,這樣我們就能幫助投資者把握機會,加大他們對中國在岸資產的投資敞口。令人感到鼓舞的是,中國持續承諾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並深度參與全球合作。」芬克稱。
貝萊德認為,中美關係應朝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疫情後全球經濟的復甦需要貿易投資加速。
近兩年,貝萊德的全球版圖也不斷擴大。得益於令貝萊德處於金融科技革命前列的技術平臺「阿拉丁」(Aladdin),以及對安碩(iShares)等收購,貝萊德從2008年時一家有影響力的大型基金公司,成長為今天的一個龐然大物,公司資產規模翻了三倍。
阿拉丁能夠為投資者的資產組合定製特定的風險情景。如今,許多全球資管機構都使用該系統。貝萊德ETF業務現已成為其擴大資管規模的利器。在此前美股長達11年的牛市中,低費率的被動投資不斷受到追捧,ETF規模大漲。2019年美國市場ETF基金的總規模已飆升至3.4萬億美元。貝萊德的5660億美元固定收益ETF約佔全球總數的一半。
多渠道布局中國市場
貝萊德將對中國的看好付諸實踐,並開拓了多個可能的途徑來加碼中國資本市場。
早在2017年12月,貝萊德在上海的外商獨資企業貝萊德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已成功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今年4月1日,貝萊德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申請。
貝萊德亞太區主席鮑哲鈺當時表示:「我們很高興在中國國內的業務發展又邁出堅實的一步。我們可以預見中國資本市場的資產規模將迅速增長。」
當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全球資管中心。數據顯示,全球資管規模排名前十的資管機構已全部在滬開展業務,全國25家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WFOEPFM)中有24家落戶上海。
除了已經獲批的公募基金,貝萊德還瞄準了在中國籌建「理財孫公司」。8月22日,銀保監會副主席祝樹民表示,最近銀保監會批覆了建信理財和貝萊德、富登公司設立合資理財公司,後續還會有更多的國際知名金 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
不過,外資機構開拓中國資管市場並非易事,也無捷徑。渠道方面不佔優勢,中國本土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公募基金的激勵機制也很完善,因此外資的中國之路任重道遠。
儘管挑戰重重,但中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求巨大,龐大的養老市場充滿了想像力,這是外資堅持長期布局的原因。幾乎所有外資都會提到中國的養老金市場,因為這一業務是它們在海外的立身之本,貝萊德也旨在進行長遠布局。
目前,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多支柱、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以美國為例,整個養老保險體系呈現4:4:2結構,40%是國家出, 40%靠補充養老保險,20%靠個人商業儲蓄養老,參保者可享受稅務遞延,一定程度上降低個人所得稅。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中國養老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第三支柱的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市場潛在規模巨大。未來若中國公募基金得以全面開拓養老市場,意味著資管行業將迎來全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