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美貿易戰,日本提出「中美之外經濟圈」,可行嗎?

2020-12-14 華輿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中新社·華輿訊 據日本《東方新報》報導,近期,美國在對外貿易上又掀起一波攻勢。6月中旬,美國提議中止經合組織框架下的數字稅談判,並告知歐盟將退出歐美數字稅談判。為了加速在經濟和技術上與中國「脫鉤」,美國正試圖聯合其盟友,一起把中國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6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表示,「希望能在數月之後」開啟第二輪日美貿易談判,川普非常重視與日本的貿易談判,為贏得有利條件,很有可能對日本施加壓力。在美國的貿易攻勢下,日本遭到兩面夾擊,迎合美國的「脫鉤」計劃將讓日本企業陷入困境,拒絕與美國合作的話,美國又可能會打壓日本經濟。

川普一直堅稱全球經貿體系對美國不利,要讓美國再度輝煌,就要推動製造業回歸美國。為此,美國實施了一系列鼓勵製造業發展的政策,還通過重修貿易協定等手段迫使各國企業將生產基地遷往美國。而中國是世界上終端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擁有完整的生產體系和強大的供應能力,美國要重登世界製造業中心寶座,勢必要與中國展開競爭。川普不惜對中國展開貿易戰,還推動美國企業在科技上與中國「脫鉤」。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失業率節節攀升,川普又把中國當成了「替罪羊」,指責中國是疫情「震源地」,還以此為由,要求盟國與美國一道和中國「脫鉤」。

「脫鉤」問題上,川普的調門雖高,可美國並沒有拿出實質性對策。中美兩國經濟深度融合,美國企業不願放棄中國市場,日本、歐洲等盟友和美國的經濟關係又存在裂痕,這樣的情況下,美國要組建對中國開展經濟對抗的聯盟,難度極大。有日本經濟官員就表示,美國的構想「想法在先,內容沒有敲定」。日本政府還在觀望,但考慮到需要在大選開始前向川普釋放善意,還是做出了推進「去中國化」的表態,安倍晉三首相就曾談到,「關於對一國依存度高的產品,將力圖使生產基地回歸」。

然而,日本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並非易事,在中美貿易關係起伏不定之際,日本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反而更為緊密,很多日本企業的生產基地都設在中國,中國還成為了日本企業最重要的海外市場,本田等企業的海外收入大部分來自中國。疫情暴發後,日本政府擔心疫情導致供應鏈被切斷,也表達過希望企業回遷的想法,可日本在口罩、汽車零部件等關鍵物資生產方面深度依賴中國,貿然推動企業回遷勢必擾亂日本經濟,還會影響疫情防控,日本政府也因此擱置了推動企業回遷的構想。日本不願在中美貿易戰中選邊站,但又擔心美國報復,因而不得不做出配合美國的姿態。日美貿易談判雖已取得一些進展,可美國並未對不再加徵日本汽車進口關稅做出承諾,這讓日本感到頭上懸著一把刀。

日本早已為中美貿易關係惡化做了準備,過去一段時間裡,日本一直努力構建「中美之外經濟圈」,就是為了給自己留出足夠的緩衝空間,以便在中美發生貿易戰時暫避風頭。日本與歐盟籤訂了自貿協議,主導了「無美國版」TPP談判,還在加速與英國之間的貿易談判,在RCEP談判中,日本也一改以往的冷淡態度,轉而積極推動協議籤署,希望能借這一協議強化自己在亞太經貿合作中的地位。通過這些行動,日本增進了與歐亞經貿夥伴的關係,為在貿易戰中受損的日本企業拓寬了市場空間,同時,日本還希望能借「中美之外經濟圈」的力量,把美國拉回多邊合作框架之內,以限制美國的貿易攻勢。

然而,日本的策略並未達到預期效果。雖然強化與歐亞各國的經貿關係讓日本企業有了更多選擇,可中美兩國在日本對外出口中佔比很高,開發其他國家的市場並不足以彌補因貿易戰而出現的損失。去年末開始,日本出口就一路下滑,加之疫情影響,日本出口已經一蹶不振。5月,日本出口下降了28.3%,創「雷曼危機」以來最大跌幅。在限制貿易戰蔓延方面,「中美之外經濟圈」完全沒有發揮效力,美國的貿易戰是為在經濟上實現「美國優先」,策略是對包括中國、歐盟、日本在內的所有貿易夥伴全面出擊,日本與歐盟、東南亞、印度等加強經濟合作,只是對多邊貿易體系進行的小修小補,根本無助於抑制美國的貿易戰衝動,也無法阻止美國不斷擴大和升級貿易衝突。

日本選擇迂迴策略,想避免直接暴露在貿易衝突的風險之下,可這樣的策略有致命缺陷。顧及美國而不願接近中國,怕失去中國市場又不願積極配合美國,結果,既沒有擴大對美出口,又失去了在中國拓展市場的機會。

構建「中美之外經濟圈」是想通過強化多邊貿易壓制美國的單邊主義,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在全球供應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又是多邊主義的積極提倡者和維護者,日本想鞏固多邊主義,又要繞開中國,顯然是行不通的。

因而,「中美之外經濟圈」策略看似巧妙,卻作用不大。日本要在貿易戰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尋得立足之地,並為陷入困境的日本企業找到出路,必須直面挑戰,及時調整策略。在應對美國時,要分清虛實,美國提出要把中國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只是一個「虛招」。華盛頓找不到實現這一目標的辦法,美國企業和各盟國也都不願支持華盛頓這樣做,從目前的情況看,所謂從供應鏈上排除中國,只是要拉攏因中國經濟發展感受到壓力的國家,也有向不願對美妥協的國家施壓的用意。對於日美經貿關係,川普政府的主要訴求還是打開日本農產品市場,以爭取美國農民支持。在與美國討論貿易問題時,日本應根據自己的消費市場需求,謹慎、穩步開放農產品市場,對於在供應鏈中排除中國的構想,則無需過於看重。

在中日經貿關係上,日本可與中國開展更具實效的合作,進一步削減壁壘,為日本企業開發中國市場提供更好環境。同時,還應在強化全球多邊經濟合作中與中國加強合作,這樣才能補上多邊「經濟圈」上的重要空缺,從而更加有效限制貿易衝突,為日本扭轉經濟危局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原標題:新報評論:「中美之外經濟圈」並非日本經貿良策)

來源: 東方新報

相關焦點

  • 韓國逆襲日本!日韓博弈或為中美貿易戰縮影?
    作者:螳螂 來源:開盤叮叮2020年,是風起雲湧的一年,除了疫情之外,中美貿易戰就是國際局勢的絕對主題。在主角整裝待發之前,日韓則先來了一場貿易戰預演。在日韓貿易戰中,作為弱勢方的韓國成功逆襲日本,這對於同樣處於弱勢方的我們,又有什麼啟示呢?
  • 唐駁虎:上一場中美貿易戰,美國這個產業直接被打殘
    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唐駁虎  貿易戰的幽靈還在太平洋(601099,股吧)上遊蕩。  中美反覆試探之後,真正的短兵相接很可能在7月初上演,眼下貿易戰剛剛在股市上露出獠牙,美國又進一步限制中資收購美國科技公司。中美之「戰」,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 勞倫斯·芬克:全球不想看到或者不需要的是中美之間打貿易戰
    提問:中美貿易戰,想對川普總統說什麼?  勞倫斯·芬克:入行42年,我看到了全球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奇蹟,但的確也有一些人群落後了。我不相信貿易戰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打貿易戰是沒用的。我們應該開展對話,交流貿易政策。
  • 中美博弈之下,日本的小動作不得不防
    中美關係走向不僅關乎兩國之爭鬥,在其他國家看來,選邊站隊問題也尤其困擾,美國有意故伎重施,以群狼戰術孤立中國,但世界不會如美國設想般運轉,過去緊緊抱團美國的盟友們也各有心思。在中美博弈之下,日本的小動作值得引起注意。
  • 中美貿易戰打響第一槍:深層次思考和未來沙盤推演
    自美國大選開始,我們便系統研究並持續跟蹤美國經濟社會發展背景、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背後的經濟社會基礎、川普新政主張及進展等,推出了17期「中美貿易戰」系列研究報告。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初,我們就提出了一些與市場流行觀點不同的判斷:「中美貿易戰具有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這是打著貿易保護主義旗號的遏制」「中美貿易戰,我方最好的應對是以更大決心更大勇氣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堅定不移。
  • 中美「脫鉤」可能性多大?疫情和貿易戰,無阻美企進軍中國市場
    編輯:葉風校對:陳城近段時間,中美之間全面「脫鉤」,成為媒體的關鍵詞會之一。此前,川普對外表示稱,美國正在考慮是否要與中方「脫鉤」。對於川普的說法,美國媒體表示,這但是事實上從現實的情況來看,經濟全球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環環相扣,中美「脫鉤」是很難實現的一個議題。政治力量改變不了經濟規律貨櫃貨運是一種新型、先進的現代化運輸,使用這種方式隕石,效率高、速度快。其運輸量的大小,是衡量一個國家貿易的重要衡量點。
  • 2021 中美關係還有機會「回到未來」嗎?
    這使得中美兩國事實上呈現出走向全方位對抗的發展趨勢。這當然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也正因此,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我們更加關注兩國關係的走向:雖然不能再一起「爬山」,但還是要問一句「還有機會嗎?」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就像一根巨大的棒球棍給整個世界來了一下子。在巨大的打擊下,世界秩序也隨之劇烈變化。
  • 孟晚舟,中美博弈的一顆重要棋子
    一、中美博弈:中美全方位的博弈才剛剛開始。以時間為軸我們回憶一下,什麼時候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像現在這樣猛烈?似乎國務院新聞發言人要天天駁斥美國的各種挑釁,從智慧財產權、到艦隊頻繁穿越臺灣海峽, 再到病毒起源。這只能說明中國日益強大,給美國的霸權地位帶來了挑戰。
  • 中美雙方貿易高級代表談判,一無所獲不奇怪
    中方貿易代表,同樣提出了八點期望。要點有:中國要求川普政府停止對中國迫使美國公司向中國合作夥伴轉讓技術的調查,並停止威脅對價值高達1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要求為中國科技公司提供更好的待遇,這方面的摩擦帶來兩國關係走向惡化。
  • 俞邃:也談中美之間的「幻想」
    我們從拜登的講話中察覺到,他把中國定性為競爭對手,他的團隊表示要重新審視並停止與中國的貿易戰,拒絕與中國「脫鉤」的主張等等。有鑑於此,人們較普遍地認為,與中國打了40年交道的拜登應對中國的手法將有別於前任。日本有的媒體將其稱作競爭與合作並舉的「複合型戰略」。其實競爭與合作如同一枚硬幣,是兩國關係的一體兩面。
  • 南海對峙加劇,中美正在滑向戰爭邊緣?
    另外,中美互撤領事館的外交降級事件,讓中美關係跌至歷史冰點,外界一度認為,美國正在為對華武裝衝突做準備。部分專家甚至已經開始公開推演中美在南海武裝衝突的形式和規模。
  • 中美貿易戰:海外投資哪國最安全?新加坡排第一,美國排名下滑
    如今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政治和經濟風險均在增加。因為這兩大投資品類的收益主要靠的是美國經濟增長的紅利,未來美國能否保證其經濟增長,還是個很大的問號。更可怕的是,川普在今年四月已經威脅過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凍結中國企業甚至個人在美國的投資。投資美股和美國地產經濟風險和政治風險都很大。
  • 拜登上臺貿易戰還會打嗎?賈慶國:不會繼續,但關稅一時下不來
    12月16日,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前院長賈慶國教授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上談及中美關係前景,他認為,拜登新政府的上臺,很可能意味著貿易戰暫時偃旗息鼓,但已經開徵的關稅不太可能立即取消,中美已然籤訂的協議不會被美國新政府放棄。
  • 漢唐智庫:面對殘酷的中美競爭,我國金融領域暴露幾大隱患!
    2015年,高層對金融市場發展提出殷殷厚望,公開提出4000點只是起點,未來中國市場將進入萬點時代。在中國華爾街信徒精英集團的精心管理下,市場從一路暴漲到爆發股災只用了兩個月。幾千支股票一起跌停的慘劇中,中國華爾街信徒精英集團無所作為,毫無辦法。
  •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
    (二)文獻綜述 目前,從新聞傳播的角度研究貿易戰的文獻不多,與我國政府和媒體業界對中美貿易爭端的重視程度不相匹配。從百度學術的搜索結果來看,真正符合「貿易戰」和「新聞傳播」的結果只有三篇,包括吳玉蘭和羅予翎在論文《國際貿易新聞傳播傳播影響力評價模型構建——以「中歐光伏貿易戰」為例》、《我國國際貿易新聞報導的傳播影響力探析——以「中歐光伏貿易戰」為例》和彭麗的《如何提升門戶網站財經專題傳播影響力——以新浪網、網易網「光伏貿易戰」專題為例》。
  • 中美是在脫鉤還是繼續合作?尼爾·弗格森回應
    中美是在脫鉤還是繼續合作?中美究竟可以怎樣聯手,共同面對這些人類共同的挑戰?我們的生活乃至各種產業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和中國美國商會總裁畢艾倫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科技分論壇,並進行對談。
  • 中美關係的未來,雖無定論,事在人為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強調要「共同落實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體現出「言必信,行必果」的堅持。不過也要看到,「創造條件和氛圍」,也意味著條件和氛圍存在改進空間。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疫情給協議落實帶來了幹擾,但協議落實面對的最大難點恐怕並不是疫情。
  • 周金凱:日美貿易失衡與中美貿易失衡的對比分析——以產業衝擊為視角
    美國以貿易失衡和「產業衝擊」責難中國, 並藉此發動貿易戰, 是美國意識形態方面的固有偏見和遏制中國發展的託詞, 中國需要在謀劃中美磋商和反制的策略、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及提防美國發動金融戰等方面進行政策應對。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雙邊關係之一, 其中經貿關係更是重中之重。中美貿易總額不斷增長的同時, 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也在持續擴大。
  • 股票配資平臺在線配資平臺金斧子:中美貿易戰中美談判:「群鷹畢至...
    美國會差遣滿是鷹派的團隊嗎?除非川普政府基礎不想商洽或是企圖把買賣談崩。明顯不管從國家利益的視點,仍是務實商人「談生意」的視點都不大可能。以是商洽班子肯定是「鷹鴿組合」或「紅白臉組合」。美方代表畢竟誰鷹誰鴿?誰是周全鷹派,誰是對華鷹派?筆者以為,弄清晰這個問題不唯一利於明白本次商洽,也有益於明白川普內閣對華方針特色。
  • 環球社評:2020年中美或可開始探索新的行為邊界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社評:2020年,中美或可開始探索新的行為邊界2020年剛剛開局,這一年的中美關係會有什麼樣的信號釋出,有可能對整個20年代的兩國關係走向產生影響。美國2017年底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2018年發動對華貿易戰,2019年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美方還開展了全領域的對華施壓,導致中美關係烽煙四起。然而到去年底,中美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這個協議會時過境遷,還是有可能對中美關係產生長期的暗示和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