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人們普遍關注他的對華政策與川普會有什麼差別,並發表了各種各樣的議論。其中有人強調不要對拜登抱幻想。理由大致有三:一是遏制中國是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共識,拜登團隊不會例外;二是前任政府給拜登團隊挖了一個個「反華」深坑,拜登很難跳得過去;三是拜登團隊勢必吸取前任的教訓,重新彌合與昔日盟友的關係,從而一起來對付中國,這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比前任政府更險惡。
這裡首先需要說明,什麼是幻想?如果認為拜登團隊會放棄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那是幻想;如果認為拜登團隊不想遏制中國前進的步伐,那是幻想;如果認為拜登團隊會與中國結成類似中俄那樣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那更是幻想。但是,如果認為拜登團隊為了改善美國自身的處境,調整前任對中國採取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舉措,回到與中國對話的平臺,那是一種預判和期待,比較切合實際,並不是什麼幻想。當然,要做好這一步,不能急於求成,需要經過耐心且艱難的協商談判以及有理有利有節的堅韌鬥爭。
筆者倒是覺得,美國應該在中國問題上丟掉幻想。其幻想之一,是要中國放棄根據本國國情確立的、14億人民衷心擁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幻想之二,離間百年來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以及和平建設時期凝成的血肉聯繫;幻想之三,遏制中國日益走向復興的和平發展進程。君不見,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如今創造了億萬人民脫貧的奇蹟。而蓬佩奧等人企圖拼湊「反華國際聯盟」,是白日做夢。
美國歷屆政府,無論是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執政,對中國一貫採取「接觸+遏制」的政策。差別僅僅在於,有時兩者並重,有時側重某一方面。川普對中國極限施壓,甚至揚言要與中國徹底「脫鉤」,根本行不通。所以說,美國政府對華奉行「接觸+遏制」政策,過去是、今後依然是一種常態。
我們從拜登的講話中察覺到,他把中國定性為競爭對手,他的團隊表示要重新審視並停止與中國的貿易戰,拒絕與中國「脫鉤」的主張等等。有鑑於此,人們較普遍地認為,與中國打了40年交道的拜登應對中國的手法將有別於前任。日本有的媒體將其稱作競爭與合作並舉的「複合型戰略」。其實競爭與合作如同一枚硬幣,是兩國關係的一體兩面。從這個意義上講,中美關係「不會回到過去」的含混說法,並非對兩國關係精準的科學解讀。
至於拜登團隊將注重聯合昔日盟友來應對中國崛起,這是大概率的,的確也會給中國增添麻煩。不過,美國的這些盟友畢竟有其自身的利益需要,不可能在任何時候、任何問題上都與美國亦步亦趨。歐巴馬時期曾提出戰略重心東移,打造「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意在遏制中國。恰恰在此期間,中德、中法一直保持正常的良好的國家關係,英國與中國有過「黃金時代」。如今連美國反對歐洲國家與俄羅斯合作鋪設「北溪-2」天然氣管道,也無法得償所願。德國總理默克爾就明確表示,德國支持「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建造工作,並認為美國的制裁是不可接受的。
中國提出的與美國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倡議,是保證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正確軌道。「和則兩利、鬥則俱傷」,是經過歷史反覆驗證的真理。面對猖獗的新冠疫情,中國的制度優勢更是有目共睹,但中國無意把自己的制度推銷給別人,更沒有取代美國世界地位的打算。美國有理由同中國一起,踐行平等互信、包容互鑑、合作互惠。中美關係不會跟著任何幻想走。合作不可避免,競爭並不可怕,但合作要誠信,競爭要守規矩。拜登在總統競選獲勝後曾向美國人民呼籲「必須停止把對手當作敵人」。這個主張也應該適用於今後的美國對華關係。(作者是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