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昊:中美關係的「戰略突圍」

2020-12-25 察哈爾學會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外界普遍期望,拜登執政會使中美緊張關係得到緩解,進而避免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陷入更嚴重的衝突。拜登及其核心外交政策顧問認為,中國不是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而是最重要的長期挑戰,美國不應與中國打「新冷戰」。雖然拜登政府仍會繼續在大國競爭視角下處理中美關係,但其立足點在於「讓美國跑得更快」,與中國展開正和競爭。

無疑,與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極限施壓」等對抗性做法相比,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基調或許稍顯和緩。但我們不應想當然地認為,中美關係的「紅色警報」會隨著拜登執政而自動解除。不切實際的期望往往會導致未來幾年中美關係變得更加緊張和糟糕。應當看到,拜登政府在調整中美關係方面仍面臨極為艱困的挑戰。

首先,拜登需要處理「歐巴馬遺產」和「川普遺產」的問題,即避免給外界留下對華軟弱的印象,同時有選擇地繼承川普政府處理對華關係的理念和手段。川普的任期即將結束,白宮正不遺餘力地在對華政策方面打造「川普遺產」。近期,在國務卿蓬佩奧的主導下,美國國務院發布《中國挑戰的方方面面》報告,力圖進一步塑造所謂的「中國挑戰」,為下一屆政府處理對華關係進行框限。拜登如想取消川普政府對中國施壓的任何一項舉措,都可能被批評為對華軟弱。

其次,拜登需要面對來自民主黨黨內的壓力。以候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沙利文為代表的新一代民主黨政治人士,在對華態度上非常強硬。尤其是,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看法與共和黨人並無二致,甚至會更加「意識形態化」。此外,民主黨內的「進步派」力量,如參議員伯尼·桑德斯和伊莉莎白·沃倫,也對中國缺乏好感,他們宣揚中國的「不公平貿易」做法傷害了美國工人和中產階級。「進步主義的外交政策」還關注國際經濟政策的地緣政治影響,非常警惕中國等國將經濟力量「武器化」。

第三,拜登上臺後將把應對新冠疫情和處理與之相關的經濟挑戰作為優先事項,在處理對華關係上的精力和政治資本都將是有限的。共和黨很可能繼續控制參議院,民主黨在眾議院的政治優勢也會減少,拜登主導的白宮將面臨來自國會的巨大壓力。應當看到,美國國會的兩黨議員在對華採取強硬政策方面有著較深的共識,這一點從《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的涉華內容不難看出。眾議院的「中國工作組」在今年10月發布報告,圍繞如何加大壓制中國提出了400多項具體建議。雖然「中國工作組」成員都是共和黨議員,但這些建議吸納了民主黨人士的想法。

顯然,過去幾年川普政府已經將中美關係帶入重大困局,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所警告的,雙方之間發生戰爭的風險不容低估。拜登政府如何制定和實施其對華政策,不僅關乎未來四年中美關係的走向,也將對2035年前兩國能否實現「競爭性共存」產生重大影響。未來幾年中美兩國領導人面臨的共同挑戰在於,一方面他們必須妥善處理中美關係的短期風險和衝突,另一方面他們需要為管控未來數十年的中美戰略競爭設立框架和規則。

鑑於這一艱巨挑戰,同時考慮到拜登執政的實際困難,必須為中美關係的重啟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和路線圖,並為此投入必要的時間、精力和政治資本。

第一,應對中美關係進行修復,糾正川普政府在中美關係上採取的極端做法。中美人文交流的「癱瘓」對兩國關係的傷害是根本性的,「文化脫鉤」的做法只會加大中美關係裂痕。雙方可以同步採取一些修復性措施,為中美的協商談判營造良好氛圍。比如重新恢復兩國在對方國家的總領事館,減少在人員籤證上的限制,停止對媒體記者的打壓。

第二,重建中美對話機制,不斷強化雙方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和效率。中美除了應當延續經貿談判,還需恢復川普執政下接近中斷的外交對話渠道。美方希望推進「以結果為導向」的對話,但這也要求美方能夠做出必要妥協,而不是只給中方「開單子」。在數字經濟、技術治理等方面如何提高對話質量和專業化水平,是中美政府官員面臨的共同挑戰。

第三,結合兩國各自的國內政治和發展議程,以務實方式推動中美合作。中方已在市場準入、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採取積極舉措,並表示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在應對疫情挑戰、落實巴黎協定、發展清潔能源經濟、維護全球金融穩定、防擴散等方面,中美應當制定具體的合作方案。此外,雙方還可考慮在基礎設施建設、數據使用與保護以及反洗錢、反逃稅、反恐怖融資等領域開展合作。

第四,切實加強危機管控,避免中美在臺海、南海等地區發生直接軍事衝突。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與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之間的相關交流應得到增強,中美雙方需建立多層級的危機溝通渠道,完善危機應對的相關程序,強化一線軍事人員的危機管控意識和能力。在歐巴馬執政時期,中美之間曾建立亞太事務磋商機制。相關機制應當被恢復,以減少中美對彼此的誤判,避免兩國因「第三方」因素陷入衝突。

總之,沒有任何理由認為拜登執政會使中美關係自動好轉,但也沒有任何理由放棄拜登執政給中美緩和緊張關係帶來的「機遇窗口」。為實現中美關係的「戰略突圍」,雙方必須有一種緊迫感,並且願意採取一些超常規的做法。值得強調的是,中國不要低估自己在引導和塑造中美關係方面的實力,完全可以通過採取必要的「戰略主動」為兩國關係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作者簡介:趙明昊,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CSCAP)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

文章來源:中美聚焦,2020-12-22

圖文編輯:翟悅

責任編輯:方柔尹、徐坤陽

相關焦點

  •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即 兩國關係亟需"防暑降溫"
    中新社華盛頓7月7日電 (記者張蔚然)美國國務卿克裡與財長雅各布·盧7日從華盛頓啟程赴北京,參加將於9日至10日舉行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美國中國問題專家認為,在過去數月中美關係遭遇「逆風」的背景下,雙邊關係迫切需要「防暑降溫」,縮小在一些問題上的巨大認知差距,讓兩國關係重回「積極基調」。
  • 王毅:重建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
    王毅表示,當前,中美關係又來到一個新的歷史關頭,雙方有必要從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從世界各國的共同福祉考慮,總結兩國建交以來互利合作的經驗,反思近幾年兩國關係陷入低谷的教訓,重建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雙方應當為此相向而行,共同努力。首先是重開對話。
  • 【智庫思享】十字路口的選擇:歐盟的戰略轉型與中美歐關係
    歐盟能否在「戰略自主」的道路上邁出更大的步伐?歐盟的戰略調整又會對中美歐三角關係產生什麼影響? 一、困境重重,歐盟前行之路受阻 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區域性經貿集團,歐盟的發展同國際形勢休戚相關,互動密切。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歐洲不斷加速一體化建設,在政治、經濟、防務等多個領域取得積極進展。
  • 如何看待當前的中美關係
    美國對華戰略的重大調整不僅使得中美關係大幅震蕩,不確定性明顯增加,而且給全球治理和地區和平帶來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一、中美戰略競爭勢在難免 中美結構性矛盾是雙方戰略競爭加劇的深層次原因。維護世界霸權一直是二戰後美國的戰略目標。中國的和平發展與美國霸權戰略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中美戰略競爭不可避免。
  • 新聞速遞|朱鋒教授在國情教育課剖析中美關係與國際戰略格局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朱鋒教授以「新冠疫情、中美關係與當前國際戰略格局面臨的新挑戰」為題進行了授課。朱教授以美國大選引入話題,並回顧了過去三十年美國的社會和政治的發展歷程。
  • 清華大學章百家:中美之間建立競合關係是可能的
    「回顧一下這些年可以看到,我們這些研究中美關係的人,基本上是越來越憂慮,越來越擔心,以前的擔心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它已經變成現實了,這個現實就是中美兩國將進入一個長期的戰略競爭狀態,而且這個戰略競爭會不斷地向縱深發展。」章百家認為,中美兩國是在全球化背景中受益最大的兩個國家,這種受益也使得從GDP總量角度上,兩國的實力迅速接近。
  • 時殷弘:未來中美關係怎麼走?可以由中國塑造
    時殷弘教授從事國際關係理論思想、國際關係史、戰略理論和戰略史、當今國際政治、東亞安全、中美兩國對外政策研究多年,本文根據時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上的講座實錄整理,略有刪改,未經演講者審核。
  • 李海東:中美關係呼喚傅高義式知華派
    在中美關係不同的困難階段,沉浸中國問題研究數十年的費正清、鮑大可、傅高義等都堅持著學者操守,支持構建穩定積極的中美關係。前兩者在冷戰頭20年裡儘管遭受美國國內極端反共勢力的詆毀,但始終主張與華交往的重要性。在上世紀60年代美對華政策大討論中,他們的理性權威聲音對塑造美改善對華政策輿論與政治氛圍作用顯著。在隨後數十年裡,他們堅持美對華接觸主張,在政策群體中始終較具影響力。
  • 時殷弘:拜登上臺,對中美關係有何利弊?|風向
    中國應當採取主動,停止中美對抗或競鬥的狀況;應當堅決足夠和較持久的設施,戰略軍事收縮,在一段時間內,堅決不整美英以外其餘發達國家和任何發展中大國,戰略集中,減少一二線對手。4. 到明年1月20號,中美關係依舊是緊張的,但比之前略微緩解。美國如果出現騷亂,全國性是不可能的,也就是一些縣、一些州,個別的州出現騷亂,美國大概不會顛覆,大選也不會使得美國全國大亂。
  • 新華國際時評:不讓綁架中美關係的陰謀得逞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題:不讓綁架中美關係的陰謀得逞新華社記者高文成美國政府日前出臺新規,收緊對中共黨員及其家屬赴美籤證政策,再次公然挑動意識形態對抗,肆意毒害中美關係。這一歇斯底裡式的政治霸凌行徑,進一步暴露了美國一些極端反華勢力企圖綁架兩國關係,以攫取一己私利的險惡用心。眾所周知,中國從不幹涉美國內政,從不對外輸出發展模式,從不搞意識形態對抗。而部分美國政客卻總在不遺餘力地妖魔化中國,惡意攻擊中國共產黨,挑撥中國執政黨和中國人民的關係,將意識形態分歧政治化、武器化,企圖復活麥卡錫主義的幽靈。
  • 中國焦點面對面:大變局「進行時」,中美關係該如何期待?
    有人認為,這會給中美關係改善提供一個契機;同時也有人認為,這樣的選舉結果還是無法改變美國對華競爭的戰略基調。您怎麼看?陳文玲:美國對華戰略轉向,非常明顯的標誌是在2017年12月18日,美國出臺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提出,對於美國來說,最大的威脅是中國、俄羅斯。這是第一次把中國作為對美國最大的威脅,而且把中國定位為最大的競爭對手。
  • 蓬佩奧「末日瘋狂」綁架不了中美關係未來
    從大肆詆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到推出所謂的限制中共黨員及直系親屬赴美旅行新規;從暫停五項中美文化交流項目,到對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實施所謂「制裁」,蓬佩奧之流上演的「末日瘋狂」,徹底暴露了他們窮兇極惡的真面目。人們注意到,蓬佩奧近日口出狂言,稱美國對華政策不可逆轉,這實際上表露了其欲綁架中美關係未來的險惡用心。
  • 美媒:川普回歸「一中」驗證中美關係不容任性
    的文章稱,川普挑戰「一個中國」政策導致中美關係遇到一些挫折。近日中美兩國元首通了電話,川普收回了此前的表態。學者對此表示,後撤是正確之舉,川普最終意識到中美關係的重要性。  文章稱,川普日前撤回了此前發出的要在與北京談判時把臺灣的身份當作籌碼的威脅,此舉使華盛頓免於與北京發生嚴重對抗。
  • 【海外網年終策劃②】氣候議題合作或成中美關係突破口
    12月21日,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主題為「2021:重建世界的關鍵一年」的線上金臺沙龍,從經濟全球化、全球治理、中美關係、國際輿論格局等不同維度研討「重建」的可能性。中美關係能否在2021年迎來重回正軌的契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分析,隨著美國新政府上臺,雖然美國對華政策在戰略上仍將以競爭為主,但在戰術層面上將出現變化。
  • 崔天凱大使:中美關係不會也沒有必要回到過去
    艱難的2020年即將過去,人們從未像現在這樣期盼2021年是一個真正的「牛年」,對中美關係而言也同樣如此。但是,我們無法把這視作理所當然的事。眾所周知,中美關係正面臨建交以來罕見的嚴峻局面。貿易投資受阻,科技合作被打斷,人文交流被破壞,對抗摩擦似乎一觸即發。一些人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正把中美關係推向懸崖邊緣。
  • 「趙遠良」中美博弈關係再解讀——基於世界治理手段變遷的視角
    三、中美競合是洛克式博弈關係洛克式博弈就其特徵而言,是指核大國在博弈過程中遵循「生存與允許生存」的原則,以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方式謀求權力並實現本國利益。具體就中美關係而言,霍布斯式博弈不再是兩國競爭採取的終極選項,而是洛克式博弈。中美貿易博弈折射出兩國洛克式博弈的方式和手段。
  • 首談對華政策,中美關係回不去了?
    在過去的日子中,中美關係正在以一個出乎意料的速度不斷下墜,這都與川普執政時期對中國的步步緊逼脫不了關係。自從貿易戰打響以後,美國對中國的敵意就越發明顯。可以預見,川普儼然將中國視為自己最大的威脅。但是,拜登上臺之後,中美關係真的會得到好轉嗎 ?拜登將延續歐巴馬政策拜登與歐巴馬同為美國民主黨人,還曾是歐巴馬執政時期的副總統,兩人還是私交好友。在此次大選當中,歐巴馬更是為拜登出力不少,兩人不管是政見上還是方向上都擁有一定的共識。
  • 吳斯懷:中美關係即將「換軌」,蔡英文還有條件「逢中必反」嗎?
    而對於「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將會如何處理對臺關係」這一問題,國民黨「立委」吳斯懷於近日公開表示,從近日以來拜登的對華政策講話中能夠發現,中美關係現如今已經出現轉折,就如同鐵軌「換軌」一般,拜登現在並沒有將中國當作是敵人
  • 美專家稱「習奧會」成果顯著 將惠及未來中美關係
    此間中國問題專家在受訪時表示,北京「習奧會」成果堪稱顯著,這將至少惠及未來一段時間中美關係的發展,包括對下一任美國總統推進美中關係帶來積極影響。  美國前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當天在出席智庫活動時表示,「習奧會」達成了具體可見的成果,很有成效,這表明雙方已下定決心管控分歧。
  • 外交部:搞「謊言外交」破壞中美關係必將遭到歷史審判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伍嶽、馬卓言)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搞「謊言外交」,為一己私利不擇手段打壓中國,蓄意破壞中美關係,違背中美兩國人民友好民意,必將遭到歷史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