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華盛頓7月7日電 (記者張蔚然)美國國務卿克裡與財長雅各布·盧7日從華盛頓啟程赴北京,參加將於9日至10日舉行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美國中國問題專家認為,在過去數月中美關係遭遇「逆風」的背景下,雙邊關係迫切需要「防暑降溫」,縮小在一些問題上的巨大認知差距,讓兩國關係重回「積極基調」。
去年底今年初以來,中美關係時陰時晴,如美國對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表示關切,美國總統歐巴馬會見達賴,美國宣布起訴中國五名軍官導致雙邊網絡工作組活動中止,美方頻繁就海上爭議表態、如聲稱中國單方面將鑽井平臺引入爭議水域是挑釁行為,有的風波是「老問題」再現,有的則是「新因素」凸顯。
美國西東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汪錚認為,考慮到過去數月「逆風」不斷,本次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時間點「非常重要」,對話能夠如期舉行,本身就表明兩國都有管控分歧的誠意。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亞洲事務資深顧問葛萊儀(Bonnie Glaser)認為,中美必須努力通過這次對話讓氣氛回到「習奧會」確定的積極基調上來,這種「象徵意義」在平時也許司空見慣,但對於目前面臨困難的中美關係非常重要,有助於為解決棘手問題「打開局面」。
在中美關係遭遇「逆風」背後,是雙方在海上爭議、網絡安全等領域戰略互疑加深,對彼此的猜疑和指責達到新的高度。汪錚說,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中美對彼此戰略意圖的判斷存在越來越嚴重的分歧。中方不認為自己的東海和南海戰略存在任何「挑釁」成分,但美方則判斷中國外交政策出現巨大變化,正採用更加激進的手段、趨於通過「力量」來解決問題,這讓美方產生地區可能發生衝突的擔憂,這是「誤解」的第一層。
「『誤解』的第二層在於,中方很多人認為海上局勢升溫背後是美國在為越南和菲律賓『撐腰』,美國藉機遏制中國,但美方認為維護地區穩定是美國天經地義的責任和義務。雖然中美在南海沒有直接利益衝突,但海上爭議在美國戰略中所佔分量越來越重,美方認為有責任阻止所謂『單邊行為』。」汪錚說。
讓人擔憂的是,外交操作手法選擇不當進一步加深了猜疑。美國在對美中網絡安全對話進展不滿的情況下,選擇宣布起訴5名中國軍官,希望藉此向中方施加壓力。再如,美國擔心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採取更激進的舉動,於是頻繁指責中國,做出一些威脅性表態。
「美國這樣的言辭與行動只能適得其反,這些做法不僅無法讓中方接受,反而更強化了中方對美方戰略意圖的判斷。」汪錚說。
他認為,為防止「裂痕」繼續擴大,雙方迫切需要通過此次對話走出「對罵模式」,從戰略高度解決一些方向性分歧。如果不解決戰略判斷問題,具體問題的溝通和解決也將受限。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格(Douglas H.Paal)的看法更為樂觀。他認為,隨著本輪對話的召開,更多「共識」的出現,一些裂痕將會「自愈」,兩國關係將在下半年重回積極軌道。
隨著對話漸近,中美先後釋放了一些積極信號,對本輪對話即將取得的成果表示樂觀。美方強調美中已建立「非常有彈性」的關係,尋求確保兩國不搞「戰略對抗」,而是「公平和健康的競爭」。
葛萊儀認為,中美至少可以藉此次對話機會讓某些問題不繼續惡化,如儘快推動南海爭議導致的緊張局勢降溫。如果兩國能在對話期間就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取得新的共識,這將是一項突出經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