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慈善家
「淘寶直播一姐」薇婭的流量扶貧路:農產品幾秒售罄,曾被罵「賣慘」
他們找到薇婭,希望能在脫貧攻堅中乘上「主播帶貨」這趟高速列車。
2019年,貴州省普安縣扶貧辦副主任樊陽升進入薇婭直播間。圖/受訪者提供
薇婭 流量扶貧
本刊記者/邱慧
發於2020年第1期《中國慈善家》
5G、VR,這些人人都在談的新趨勢會給直播行業帶來哪些改變?主播薇婭也說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扶貧這件事在她的直播間裡還得繼續做。
在她成為主播三年多的時間裡,電商直播以肉眼可見的方式迎來爆發期。薇婭抓住了機會,從化妝品到服裝,從花椒到土豆帶貨涵蓋全品類。2018年單場2小時最高引導銷售額超2.67億元,2019年引導成交總額超27億元這些漂亮的數據把她送上淘寶主播榜首位,成為「淘寶直播一姐」。
政商部門也看中直播流量這片沃土,他們找到薇婭,希望能在脫貧攻堅中乘上「主播帶貨」這趟高速列車。
流量寵兒
深夜十二點半,直播間外,工作人員抱著各種產品等待下直播的薇婭。
柿子餅、紅棗這些來自貧困地區的農產品被塞進漂亮的盒子裡,至少經過4個選擇環節才到薇婭這裡,等她試吃,而她有「一票否決權」。對於貧困地區來說,難以走出深山的特產如果能在場均播放量1000萬的薇婭直播間有一次露面,也就意味著可能會有幾百萬甚至是幾千萬的收入,或許還會成為縣域脫貧的決勝時刻。
「這柿子餅太甜了,不好。」凌晨3點,薇婭開始為之後的直播選品。每天找來的合作品不下1000件,團隊經過初選留下200件,再由薇婭挨個試用、試吃,最終留下不到40件。鞋服、化妝品、日用品,不同的品類塞滿了60平方米的直播間。每月二十多場直播,什麼都可能在薇婭的直播間出現。每月一次的扶貧活動中,難覓銷路的黨參、芽菜、花椒都在這裡幾秒售罄。
每晚8~12點,是她和粉絲約定的見面時間。4個小時的直播裡,商品會在她直播間裡被低價、限時、限量推薦出去,貧困縣的扶貧商品也會穿插在其中,被一搶而空。
一切得益於流量。在更早的時候,薇婭記得,直播間的農產品根本賣不動。
2016年,淘寶推出直播業務,薇婭成為第一批開直播的人。那時候連主播這個詞都沒有,在賓館裡找個光線不錯的地方,把手機架上,薇婭對著鏡頭跟大家講穿搭、聊化妝,偶爾評論裡會有零星留言,關於口紅的色號、衣服的品類或者護膚品的牌子。在直播賣衣服、化妝品還沒被完全接受的時代,農產品幾乎沒有市場。薇婭記得一開始在直播間裡上土豆的時候幾乎沒人看,「看到是農產品就走了」。
2017年,淘寶直播GMV(成交總額)約為200億元,多是服飾、化妝品類帶來的效益。2019年「雙11」淘寶直播單日帶動額近200億元,佔全部交易額的7.5%,億元直播間超過10個。這一年,被稱為直播電商元年。
帶貨主播的流量被各地政府的商務部門看中,嫁接到脫貧攻堅上。「2019脫貧攻堅公益直播盛典」現場,薇婭、烈兒寶貝、祖艾媽等12位知名淘寶主播受邀銷售貧困縣的農產品。3個小時,共賣出1600多萬元農產品,薇婭單人5小時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農產品瞬間秒完,到場的縣長們又驚又喜。
當年在直播間坐著冷板凳的薇婭,沒想到會有數以千萬計的粉絲被她的每一次推薦所帶動,會跟著她「以買代捐」,用行動支持貧困縣。
她也沒想過,有朝一日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會來到她的直播間。2019年1月10日,薇婭在河北師範大學舉行的「阿里技術脫貧大會」現場為當地的產品做直播,馬雲突然走進直播間,評論齊刷刷地打出了「歡迎馬老師」的留言。馬雲站在一旁,聽她介紹河北的農產品,薇婭回過頭來才發現身後站著大佬。「馬老師,你是我的精神支柱。」薇婭激動地從座位上站起來,馬雲豎起大拇指:「好好替農民賣貨。」再回憶起一年前的場景,薇婭說:「這句話讓我覺得幫農民賣貨的擔子更重了。」
2019年1月,馬雲在薇婭直播間。圖/受訪者提供
出坑
跨入公益圈並非一帆風順。用薇婭的話說,踩了太多的坑。
三年前,薇婭第一次接觸公益。某地給薇婭拿來當地特產的提子,希望借直播間的流量助力扶貧。送來的提子個大、味甜,薇婭答應了,直播中上了連結,近3萬份瞬間售空。但是,收到提子的粉絲紛紛給了差評,原因是他們收到的提子小、壞果多,要求退貨。連續幾天,謾罵在薇婭的直播間裡刷屏。最終,薇婭為此賠了60萬。
很長一段時間,她不敢在直播間裡提「公益」二字,一提就會被罵。在直播間滿足購物需求的粉絲,並不會因為主播在做公益就盲目下單。「這與有品牌背書的產品不同,大家還是關注品質。」薇婭說。
對於主播來說,粉絲體驗差是致命的。包裝不好、太甜、不夠甜這些都有可能讓產品最終被否決掉,只因「粉絲體驗會不好」。
另一次,浙江某地遭遇強降水,個頭大、品相好的楊梅散落一地,如果短時間銷不出去都會爛在地裡。當地找到薇婭,希望能幫助農民解燃眉之急。薇婭把直播鏡頭對向了當地破舊的民居,200元買一箱楊梅就能為貧苦的農民增加收入。在大眾還沒完全接受直播的2017年,評論裡滿屏「賣慘」「忽悠」,曾經的粉絲扭頭轉成黑粉,並不理解薇婭的一片苦心。
薇婭沒繃住,回去的車上她問老公董海峰,已經虧本了兩次,扶貧這件事還要不要做下去。董海峰點了點頭,告訴薇婭「幫貧困區賣貨是有意義的」。同時,兩人達成一致,先選品,再選地方。之後,薇婭要求團隊選品必須要嚴苛,扶貧產品與品牌產品同等要求,從包裝到產能再到產品質量,不合格的只能被淘汰。
比起初心、情懷,品類豐富、物美價廉才是有帶貨量的關鍵,看得見的新鮮度才會讓粉絲有下單的衝動。薇婭乾脆把直播間搬進果園,邊摘邊直播,或者把當地的縣長邀請進直播間為產品做背書。選品嚴格把關、淘汰掉細節不夠完美的產品,再加上與淘寶合作解決物流問題,薇婭發現扶貧這件事順了很多,售後問題也少了很多。
但謾罵聲還是沒有停止。2018年,網上留言開始指向薇婭扶貧作秀,說她利用扶貧產品賺錢,薇婭想不明白,被罵得莫名其妙。
2018年5月,薇婭與安徽碭山、河北灤平、河北康保、貴州普安等幾個貧困縣的縣長聯手賣貨,一天之內賣出近1100萬元農產品。同年12月,在共青團中央參與的脫貧攻堅公益直播盛典上,薇婭與安徽碭山縣副縣長朱明春合作,5分鐘將當地特色的梨膏一售而空,縣長在直播鏡頭前樂得合不攏嘴。
梨膏「一播成名」,此後也多次出現在其他主播間成為網紅單品。它帶動當地超過10萬人就業,直接助力1.3萬戶果農脫貧,還讓碭山縣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這一事件廣為傳播,成了薇婭電商扶貧的經典案例,也成為她跨入公益圈的標誌。
「帶貨神話」讓薇婭在扶貧圈炙手可熱。手機微信裡,有縣長給她發的消息,有各種直播連結,也有向薇婭推薦其他貧困地區或表示感謝的。按商業報價,在薇婭的直播間裡一條商品連結的廣告費一萬到兩萬元不等,外加銷售分成。但在扶貧產品上,薇婭的廣告費和分成比例都是0,銷售額全部歸當地。
找上門的貧困縣越來越多,團隊給扶貧產品設置了專門的報名通道,但還是看不過來。非貧困縣也混跡其中,只能要求對方報名時提供貧困縣證明材料。再後來,團隊開發了一檔名為「薇婭魅力中國行」的直播專場節目,以省為單位推薦產品,在當地直播帶貨。
在薇婭的行程單裡,這些出行計劃屬於精準扶貧。她知道,因為交通落後被「埋藏」在深山的小眾產品最容易出爆款。去雲南永勝縣的那天,天還沒亮,車在山路上來迴繞,低頭就能看到懸崖。薇婭問團隊的夥伴:「我們會不會因為扶貧把命都丟了?」最終,雲南站總引導成交金額超過3000萬元,雲南特色水果凱特芒果引導銷售超140噸、石榴160噸,成了當場直播裡的爆款,當地為她頒發了「雲南共青團宣傳工作推廣大使」的獎狀。
薇婭在直播間裡為開播做準備。攝影/陳中秋
長效
在高流量、高轉化率的直播間裡出爆款不難,但是怎麼讓產品成為持續的爆款是整個主播體系都在考慮的事。
在薇婭的經驗裡,爆款並非偶然。粉絲購買扶貧產品的反饋會被工作人員記錄下來,呼聲高的,薇婭團隊會找到當地再次合作,循環往復也就刷新了產品的銷量紀錄。
「薇婭魅力中國行」在湖南、青海、安徽等地的直播扶貧,薇婭總引導銷售額達6000多萬元,幫助近24000戶勞動者們增加了經濟收入。薇婭與這些地方達成長期合作,選出來的品類會進入薇婭所在公司的商品池,供給旗下其他主播公益直播,形成可持續的閉環。
在淘寶直播內,也有一條完整的閉環。主播們選出的貧困地區商品會進入到助農商品池,想要參與扶貧直播的主播可以來池內挑選扶貧商品。
2017年12月,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正式成立,基金會總監倪利民告訴《中國慈善家》,成立基金意味著脫貧工作成為阿里巴巴的戰略性業務。「產品力不行,電商扶貧就行不通。」倪利民與主播有同樣的感觸。
但是,如果扶貧和直播的結合僅在賣貨層面,對於地方脫貧的效果難以持續。無論是倪利民團隊早期選品,還是主播到現場直播,都會對當地人員進行培訓,幫他們把產品打造成品牌,供整個直播體系的主播使用,最終助力地方實現可持續的脫貧致富。
2018年12月,薇婭和另兩位知名主播助力甘肅禮縣、內蒙古科右中旗、新疆吉木乃等9個貧困地區的縣長直播賣貨,農產品總銷量超過1000萬元。縣長進直播間帶貨的模式被多次複製。2018年9月的豐收購物節,8個縣的縣長走進直播間,聯合10位當紅主播為家鄉農產品代言,5小時,銷售破千萬。
2018年下半年,頭部主播的帶貨量集中爆發,農產品在直播間也逐漸受歡迎。淘寶直播「村播」計劃的項目負責人淇藍記得,起初農產品只是日常直播中的一個品類,之後政府資源介入其中,電商直播扶貧正式成為淘寶直播與脫貧相關的垂直業務。2018年至今,淘寶直播平臺已經開設了超過20萬場涉農直播,超過10億件來自國家級貧困縣的農貨通過直播間送到6億多消費者手中。
2019年1月,淘寶直播上線「村播」計劃,鼓勵農民拿起手機自己開播。「縣長來了」是「村播」計劃中的固定欄目,每天中午12點到下午兩點,淘寶直播會邀請一個縣的縣長或基層扶貧幹部上直播,幫當地村民吆喝賣農產品。平臺上,淘寶直播平臺設立了「主播公益時」項目,號召平臺內的主播一年需要做夠3小時的公益活動,希望以此帶動直播間的粉絲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平臺對頭部主播的KPI(考核指標)是,一年最少三次與貧困縣縣長同臺直播賣貨。
「電商直播的趨勢是不可逆的。」淇藍告訴《中國慈善家》,對於更講究新鮮度的農產品,直播是最為恰當的帶貨形式,兩者的結合無疑是貧困地區產品走向外部的高速列車。
圖片來源:陳中秋、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