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偉,漢族,1976年生,山西省長治沁縣徐村人,是清朝康熙時期因貢米而得名沁州黃的吳閣老第十七糸孫。沁縣電子商務協會理事,山西小米聯盟會員,沁縣沃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沁縣通天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多年來,他紮根農村,堅守傳統種植理念,立足當地特有的沁州黃原產地優勢,面對沁州黃品質退化的問題,與科研小組入莊戶,進地頭,找專家,創模式,經過近6年論證和試驗,形成了一套「沁州黃與沁州黑輪耕倒茬,互生共生,實現品質螺旋上升」的完整體系。
一、創業歷程
山西省長治市沁縣位於東經112度、北緯37度,是世界小米的黃金產區。這裡四季分明,土質肥沃,晝夜溫差大;民風淳樸,有唐堯遺風,是神農定居和黃河文明的發祥地,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等神話的故鄉,還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
小米被尊為五穀之王,自神農氏炎帝嘗百穀興稼穡以來,小米就一直陪伴著中華民族走到今天。山西則是小米的故鄉。早在新石器時器,山西的黍(粟)作農業就發達起來,「晉人以吃粟為大宗」,至今仍是當地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沁縣古稱沁州,地處濁漳河源頭,平均海拔1100米,傳統貢米沁州黃就出產於此。相傳清代康熙年間,保和殿大學士吳琠,沁州徐村人,人稱「吳閣老」,將家鄉小米獻給康熙皇帝,康熙食後大加讚賞,賜名「沁州黃」。這樣「沁州黃」便成了向皇帝進貢的珍品。新農人吳華偉的創業故事就從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講起。
「我是農民,來自農村,從事農業,興辦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的是農產品,因此我對農業情有獨鍾,要讓老祖先留下的沁州黃髮揚光大」——吳華偉
吳華偉網名「沁州黃沙啞哥」,這是吳華偉時常用沙啞嗓門講的一句話。他出生在農民家庭,家境貧寒,高中畢業後,先後在上海、深圳打工。2009年的一天,一位同學的朋友在北京託他買些傳統沁州黃小米和小黑豆,愛朋友之託,他深入山莊窩棚尋找這些瀕臨滅絕的老品種,最後在一位貧窮的老農家中的一個破瓦罐中找到了,在翻找的過程中,他還發現了一瓦罐黑穀子,老百姓叫「狗屎谷」,有人稱之為沁州黃原種,官方也叫「熊貓谷」。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農民伯伯蒼老樸實的面孔讓他沉思了好多。幾天後,他組織了10多戶農民,在當地工商局註冊登記了合作社,合作社的名字就叫沁縣沃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就誕生在沁縣故縣鎮徐村的兩個窯洞裡,而這個村就是吳琠吳閣老的故裡,而吳華偉又是吳琠的第十七世孫,那時「讓老祖先留下的沁州黃髮揚光大」的種子就在吳華偉心中生根發芽。
「緣於對農業的情結,我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走上了一條不尋常的路,走上了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而我更不願意走別人走過的路,這一生我就走這條路.......」——吳華偉
在杭州「百縣品牌」大會上,吳華偉發自肺腑地講出了上面的話。面對沁州黃以次充好的現狀,他以當地西湖龍井做比喻,「西湖龍井因產於西湖龍井村周圍的群山而得名。而沁州黃等同於西湖龍井,因產於沁州特有的土地上而得名沁州黃」。他把當年從老農家買來的「狗屎谷」當做至寶,通過試種,提純復壯,保護瀕臨滅絕的沁州黃原種,讓大家品出沁州黃的原來味道。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合作社已然成為一家集土地託管,沁州黃小米種植,沁州黑粗糧種植、加工、倉儲、電商為一體的示範社。合作社擁有兩個商標,一個是「北方水城」,一個是「沁州黑」。合作社擁有私人訂製的6100畝沁州黃小米種植基地,4600畝沁州黑粗糧種植基地,3萬畝訂單種植基地,日產30噸的沁州黃小米加工基地,並通過了生產許可認證。
現在,合作社主要經營兩大系列產品,即沁州黃小米和沁州黑粗糧。沁州黃小米色澤透亮,金黃鮮香,顆粒飽滿,含口即化。沁州黑粗糧包括黑小米、黑玉米、黑花生、黑小豆、黑小麥、黑土豆,加工產品還有沁州黑五寶、黑豆油、黑花生油。
二、經營模式與特徵
「做農業要有好的模式,這樣才能有好的農產品和好的農產品品牌。沁州黃和沁州黑這兩個品牌就是對崇尚自然法則、堅守農耕文明的有效嘗試和探索。」——吳華偉
一是在合作社發展中,發展堅持「以特立社」的經營模式。緊緊咬定沁縣不可複製的地域稟賦和吳琠故裡特有人文優勢。在此之外,還在種植上堅守傳統農耕種植,在加工上堅持多道輕磨的低溫加工,在理念上堅定沁州黃與沁州黑的輪耕倒茬模式。沁州黃小米和沁州黑粗糧產品品質均實現了螺旋式上升。特色化立社,合作社穩健起步;人性化服務,合作社蓄勢待發;規範化管理,合作社快速發展;標準化生產,合作社凸顯實力;品牌化經營,合作社喜迎跨越。
二是合作社在引領脫貧中,堅持「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產前、產中、產後均有錢花的長效脫貧模式。依託合作社優勢,讓貧困戶產前不花錢,產中有零錢,產後存整錢,年底還分錢。走好脫貧路,讓貧困戶入社能感受黨的關懷,體驗家的感覺,享受社的溫暖。
三是合作社在傳統農業閉環循環中,堅持「沁州黑+沁州黃互生共生」立體循環模式。合作社一方面通過傳統輪耕方式,減少種植環節中的病蟲害發生,減少農藥投入、提升產品品質。另外一方面,將生產加工和養殖廢棄物還田,實現互補共生、立體生態循環。
四是合作社在銷售方面堅持「公用區域母品牌+自有子品牌+電商平臺」經營模式。政府「搭臺」,樹起「長治神谷」公用品牌大旗,是品牌建設的指揮者;合作社和企業「唱戲」,是「長治神谷」品牌建設的主力軍;農民「參與」,特別是貧困的農民的參與,是「長治神谷」品牌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2016年,合作社成為「長治神谷」公共區域品牌的首批授權單位。在「長治神谷」公共區域品牌的引領下,合作社走出去參加了北京第六屆農業嘉年華,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山西特色農產品精品年貨會,第一屆農合博覽會,第二屆農合博覽周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等。
三、發展中的困難與挑戰
發展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條路上,合作社遭遇了諸多困難。比如當下就存在銷售難,土地流轉難,沁州黃、沁州黑系列新品種、新產品研發難和電商人才缺乏等問題。
四、發展成效與下一步打算
在未來的發展中,合作社規劃了「三年五步走」的目標。利用3年時間,完善擴建沁州黃小米種植、加工基地;完善擴建沁州黑粗糧種植、加工基地;發展有機肥、黑豆油、黑玉米、黑花生、黑小麥加工,讓傳統農業實現閉環循環。依託特有的地理和人文優勢,規劃建設「沁州黃+沁州黑康養農耕文化園」,涉及休閒、觀光、採摘、旅遊、康養等。
五、新農人自我點評
我是一名普通的農民,從繼承發揚光大老祖先留下的沁州黃的衝動,到後來紮根農村,創立「沁州黑」品牌,探索並形成了「沁州黃與沁州黑輪耕倒茬,實現品質螺旋上升」的完整體系。在這條發展農業的大路上,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我要用沁州黃與沁州黑描繪出「黃與黑」特色農業發展的美好明天。
(材料提供:王一鳴 吳華偉)
本文修定稿節選自2019年出版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農人發展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農人發展研究》
訂書聯繫人: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 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