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吳華偉:用「黃與黑」描繪特色農業的發展之路

2020-12-24 邵科博士看農業

吳華偉,漢族,1976年生,山西省長治沁縣徐村人,是清朝康熙時期因貢米而得名沁州黃的吳閣老第十七糸孫。沁縣電子商務協會理事,山西小米聯盟會員,沁縣沃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沁縣通天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多年來,他紮根農村,堅守傳統種植理念,立足當地特有的沁州黃原產地優勢,面對沁州黃品質退化的問題,與科研小組入莊戶,進地頭,找專家,創模式,經過近6年論證和試驗,形成了一套「沁州黃與沁州黑輪耕倒茬,互生共生,實現品質螺旋上升」的完整體系。

一、創業歷程

山西省長治市沁縣位於東經112度、北緯37度,是世界小米的黃金產區。這裡四季分明,土質肥沃,晝夜溫差大;民風淳樸,有唐堯遺風,是神農定居和黃河文明的發祥地,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等神話的故鄉,還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

小米被尊為五穀之王,自神農氏炎帝嘗百穀興稼穡以來,小米就一直陪伴著中華民族走到今天。山西則是小米的故鄉。早在新石器時器,山西的黍(粟)作農業就發達起來,「晉人以吃粟為大宗」,至今仍是當地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沁縣古稱沁州,地處濁漳河源頭,平均海拔1100米,傳統貢米沁州黃就出產於此。相傳清代康熙年間,保和殿大學士吳琠,沁州徐村人,人稱「吳閣老」,將家鄉小米獻給康熙皇帝,康熙食後大加讚賞,賜名「沁州黃」。這樣「沁州黃」便成了向皇帝進貢的珍品。新農人吳華偉的創業故事就從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講起。

「我是農民,來自農村,從事農業,興辦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的是農產品,因此我對農業情有獨鍾,要讓老祖先留下的沁州黃髮揚光大」——吳華偉

吳華偉網名「沁州黃沙啞哥」,這是吳華偉時常用沙啞嗓門講的一句話。他出生在農民家庭,家境貧寒,高中畢業後,先後在上海、深圳打工。2009年的一天,一位同學的朋友在北京託他買些傳統沁州黃小米和小黑豆,愛朋友之託,他深入山莊窩棚尋找這些瀕臨滅絕的老品種,最後在一位貧窮的老農家中的一個破瓦罐中找到了,在翻找的過程中,他還發現了一瓦罐黑穀子,老百姓叫「狗屎谷」,有人稱之為沁州黃原種,官方也叫「熊貓谷」。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農民伯伯蒼老樸實的面孔讓他沉思了好多。幾天後,他組織了10多戶農民,在當地工商局註冊登記了合作社,合作社的名字就叫沁縣沃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就誕生在沁縣故縣鎮徐村的兩個窯洞裡,而這個村就是吳琠吳閣老的故裡,而吳華偉又是吳琠的第十七世孫,那時「讓老祖先留下的沁州黃髮揚光大」的種子就在吳華偉心中生根發芽。

「緣於對農業的情結,我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走上了一條不尋常的路,走上了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而我更不願意走別人走過的路,這一生我就走這條路.......」——吳華偉

在杭州「百縣品牌」大會上,吳華偉發自肺腑地講出了上面的話。面對沁州黃以次充好的現狀,他以當地西湖龍井做比喻,「西湖龍井因產於西湖龍井村周圍的群山而得名。而沁州黃等同於西湖龍井,因產於沁州特有的土地上而得名沁州黃」。他把當年從老農家買來的「狗屎谷」當做至寶,通過試種,提純復壯,保護瀕臨滅絕的沁州黃原種,讓大家品出沁州黃的原來味道。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合作社已然成為一家集土地託管,沁州黃小米種植,沁州黑粗糧種植、加工、倉儲、電商為一體的示範社。合作社擁有兩個商標,一個是「北方水城」,一個是「沁州黑」。合作社擁有私人訂製的6100畝沁州黃小米種植基地,4600畝沁州黑粗糧種植基地,3萬畝訂單種植基地,日產30噸的沁州黃小米加工基地,並通過了生產許可認證。

現在,合作社主要經營兩大系列產品,即沁州黃小米和沁州黑粗糧。沁州黃小米色澤透亮,金黃鮮香,顆粒飽滿,含口即化。沁州黑粗糧包括黑小米、黑玉米、黑花生、黑小豆、黑小麥、黑土豆,加工產品還有沁州黑五寶、黑豆油、黑花生油。

二、經營模式與特徵

「做農業要有好的模式,這樣才能有好的農產品和好的農產品品牌。沁州黃和沁州黑這兩個品牌就是對崇尚自然法則、堅守農耕文明的有效嘗試和探索。」——吳華偉

一是在合作社發展中,發展堅持「以特立社」的經營模式。緊緊咬定沁縣不可複製的地域稟賦和吳琠故裡特有人文優勢。在此之外,還在種植上堅守傳統農耕種植,在加工上堅持多道輕磨的低溫加工,在理念上堅定沁州黃與沁州黑的輪耕倒茬模式。沁州黃小米和沁州黑粗糧產品品質均實現了螺旋式上升。特色化立社,合作社穩健起步;人性化服務,合作社蓄勢待發;規範化管理,合作社快速發展;標準化生產,合作社凸顯實力;品牌化經營,合作社喜迎跨越。

二是合作社在引領脫貧中,堅持「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產前、產中、產後均有錢花的長效脫貧模式。依託合作社優勢,讓貧困戶產前不花錢,產中有零錢,產後存整錢,年底還分錢。走好脫貧路,讓貧困戶入社能感受黨的關懷,體驗家的感覺,享受社的溫暖。

三是合作社在傳統農業閉環循環中,堅持「沁州黑+沁州黃互生共生」立體循環模式。合作社一方面通過傳統輪耕方式,減少種植環節中的病蟲害發生,減少農藥投入、提升產品品質。另外一方面,將生產加工和養殖廢棄物還田,實現互補共生、立體生態循環。

四是合作社在銷售方面堅持「公用區域母品牌+自有子品牌+電商平臺」經營模式。政府「搭臺」,樹起「長治神谷」公用品牌大旗,是品牌建設的指揮者;合作社和企業「唱戲」,是「長治神谷」品牌建設的主力軍;農民「參與」,特別是貧困的農民的參與,是「長治神谷」品牌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2016年,合作社成為「長治神谷」公共區域品牌的首批授權單位。在「長治神谷」公共區域品牌的引領下,合作社走出去參加了北京第六屆農業嘉年華,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山西特色農產品精品年貨會,第一屆農合博覽會,第二屆農合博覽周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等。

三、發展中的困難與挑戰

發展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條路上,合作社遭遇了諸多困難。比如當下就存在銷售難,土地流轉難,沁州黃、沁州黑系列新品種、新產品研發難和電商人才缺乏等問題。

四、發展成效與下一步打算

在未來的發展中,合作社規劃了「三年五步走」的目標。利用3年時間,完善擴建沁州黃小米種植、加工基地;完善擴建沁州黑粗糧種植、加工基地;發展有機肥、黑豆油、黑玉米、黑花生、黑小麥加工,讓傳統農業實現閉環循環。依託特有的地理和人文優勢,規劃建設「沁州黃+沁州黑康養農耕文化園」,涉及休閒、觀光、採摘、旅遊、康養等。

五、新農人自我點評

我是一名普通的農民,從繼承發揚光大老祖先留下的沁州黃的衝動,到後來紮根農村,創立「沁州黑」品牌,探索並形成了「沁州黃與沁州黑輪耕倒茬,實現品質螺旋上升」的完整體系。在這條發展農業的大路上,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我要用沁州黃與沁州黑描繪出「黃與黑」特色農業發展的美好明天。

(材料提供:王一鳴 吳華偉)

本文修定稿節選自2019年出版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農人發展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農人發展研究》

訂書聯繫人: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 張老師

相關焦點

  • 日本農業對雲南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啟示
    針對如何進一步推動雲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雲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組成專題調研組,對日本農業現代化進行專題調研後發現,推動雲南農業走向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日本的諸多經驗給我們以深刻啟示。關鍵是要以尊重農業的「生命」規律為根本出發點,把生態農業作為雲南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持之以恆重視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善待農業生產對象,用科學方法去利用生物的生命過程。認真落實農業扶持政策,持續完善農業發展的法規體系日本農業成功的一個關鍵,在於處理好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係。
  • 保亭擴種紅毛丹、黃秋葵等特色品種 推廣榴槤...
    不只黃秋葵產業,近年來保亭堅持以「調結構、轉方式、創品牌、促增收」為主線推動特色農業發展「多點開花」,紅毛丹、黃秋葵、百香果、蘭花、山竹、四稜豆等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有效促進農民增收。今年8月,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舉辦鄉村旅遊紅毛丹採摘季活動,圖為遊客在採摘紅毛丹。
  • 魏欣傑:新農人為鬱金香「改命」
    連棟大棚裡擺滿了各式盆景花卉,大棚一角,農場主人魏欣傑正鼓搗著他新研發的花卉種植設備。「潮汐式灌溉是盆花最好的灌溉方式,但是設備非常貴。」為了提高花卉種植品質,魏欣傑研究了多種可替代材料,終於研發出一套具有同樣功效的潮汐灌溉設備,降低了成本。
  • 「農人狠貨在閒魚」:農人玩家的全新致富攻略
    號稱「閒魚李子柒」的秦川姐姐,昨日一場盛大黑豬宴的全程吃播,令屏幕這頭的觀眾食指大動、躊躇滿志,於是,西北秦嶺黑毛土豬肉順理成章瞬間賣爆。 >>不僅僅是掃年貨:農人玩家的當代閒魚致富經 閒魚上的農人玩家一直是頗具特色的用戶群體。
  • 每日一書|最早的農人:農業社會的起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了世界上不同地區早期農業起源與發展的歷史主要觀點 5 指導原則 10 第二章關於農業起源與擴散的思考 14 農業的意義:生產力和人口數量 16 為什麼農業會在某些地區率先發展?
  • 「黑科技」助力豐收季 新農人捧起「金飯碗」
    各地經受住防疫、防汛等多道關口考驗,穩住了三農基本盤;農業生產環節減少損失,確保顆粒歸倉,守牢豐收成果;「田保姆」「網紅農民」不斷湧現,新農人運用新科技實現豐產致富。特殊之年,中國人的飯碗要穩穩地端在自己手裡。
  • 新農人陳妙億:發展以種植古田油柰為主導菌-果-養生態循環農業
    3.由於過去我所學的專業不是農學類,回鄉從事農業等於是跨行發展,於是這些年邊做農業,邊參閱一些書,還參加了一些相關培訓,如古田縣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培訓、種植業內檢員培訓、福建省新型職業農民(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就讀了福建農林大學園林本科專業,參加浙大全球農商院和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及雲集共享科技公司聯辦的「鄉村振興新農人培育計劃」,中組部、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計劃
  • 一個省定貧困縣的特色產業扶貧富民之路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縣把特色產業扶貧作為頭號富民工程,在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遊和電商等產業上下功夫,走出一條產業高質量發展富民新路。2019年5月21日,該縣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貧困縣。
  • ...時強調 以第六產業思維發展莊園經濟 走特色有機之路擴大品牌效應
    褚錦鋒在神農現代農業園區調研時強調 以第六產業思維發展莊園經濟 走特色有機之路擴大品牌效應 2020-08-28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在「精」字上下功夫大力發展七臺河特色農業
    在第八屆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博覽會七臺河展區內,蟹稻米、富硒醬油、天然蜂蜜、大榛子、蒲公英茶等七臺河特色展品吸引了大量的經銷商、採購商和廣大市民的駐足關注。七臺河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魏錕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社專訪時表示,七臺河市雖然農業總量較小,但卻積極在「精」字上下功夫,未來七臺河農業將向精品、高效、特色、綠色、生態、智慧六大特色方向,多元化全方位發展。據魏錕介紹,七臺河市農業耕種面積為277.6萬畝,僅佔黑龍江省農業耕種面積的1%略高。
  • 大方:特色農業漫山香
    實踐綠色發展 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大方縣按照「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和「六個轉變」要求,堅持「生態+扶貧」雙輪驅動,走「綠色+特色」發展之路,緊密結合產業結構調整、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種植、生態養殖業,不斷將農業做特做優。打造農業品牌,帶活農業產業,富裕一方百姓。
  • 關於將農業用腐植酸鉀/黃腐酸鉀產品納入農業農村部肥料登記
    關於將農業用腐植酸鉀/黃腐酸鉀產品納入農業農村部肥料登記或免登產品名錄工作情況的說明 2020年5月初,協會組織農業用腐植酸鉀/黃腐酸鉀生產經營單位,擬向農業農村部申請農業用腐植酸鉀/黃腐酸鉀產品納入肥料登記或免登產品名錄
  • 北鬥+數字農業 平湖探索智慧農業發展新路徑
    隨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系統的正式開通,如何讓北鬥衛星「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成為各界關心的話題,「北鬥+」概念也開始「火」起來。日前,面向農業的北鬥高精度差分地面站在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一臺臺無人駕駛的植保無人駕駛機器人、農產品無人運載車在園區內和作物間行走自如,猶如美國科幻大片中的場景,如今,在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綠跡科技農業園區內即可看到。綠跡農業是浙江省第一批機器換人的數位化農業企業,「北鬥」地面站的建立,對企業的農業數位化、精細化操作如虎添翼,開啟探索智慧農業發展新路徑。一排排白色的鋼結構大棚,看似稀疏平常,其實裡面可是暗藏玄機!
  • 我市召開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新聞發布會
    12月10日 ,我市召開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新聞發布會,市農業農村局領導介紹了北流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股室負責人,市農業企業代表,以及市對外宣傳和新聞管理中心、市委網信辦、市廣播電視臺、大美北流客戶端記者出席新聞發布會。
  • 智慧農業大數據 - CSDN
    進入21世紀以來,以雲計算技術、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物聯網技術以及數字傳播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生產與傳播技術發展迅猛,這一方面催生了諸多新型農業形態,如訂單農業、可視農業、溯源農業等;另一方面藉助技術有力地推動了農業領域大數據的建設。例如雲計算、物聯網及交互式數據可視化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使得多品種、多地域、多類型的流通、消費端農產品市場數據的統計與分析成為可能。
  • 珠三角都市圈特色農業風生水起 已成投資新熱點
    資本進入、農業科技發展,珠三角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風生水起。比如,廣州18個新改擴建生豬養殖項目從今年1月起相繼開工建設,計劃總投資80多億元,今年5月起陸續建成投產;今年上半年廣州新增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累計15個),並提出今明兩年聚焦打造蔬菜、水產、花卉、畜禽、水果、種業、休閒農業等7個產值超百億元產業。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深入推進,得益於市場廣闊、資本進入、農業科技發展,珠三角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風生水起。
  • 發揮特色農業新優勢構建綠特融合發展新格局
    今年,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全市綠色有機認證面積達到510萬畝,綠色有機食品企業94家、認證產品218個,同比分別增長4.4%、1.9%;新增4個農產品地理標誌    日前,記者從市相關部門獲悉,我市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大力發展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建設,深入挖掘綠色農業潛力,加大綠色生態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
  • 王昱正:做好旅遊業農業特色文章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委書記王昱正:做好旅遊業農業特色文章■ 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通訊員 何莉雅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如何把省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落實落細?保亭縣委書記王昱正日前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保亭將堅定不移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把牢把準正確的前進方向,抓好「十四五」期間各項工作,自覺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點亮心燈、校準航向,紮實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抓好旅遊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推動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高標準高質量助力自貿港建設。
  • 黃關春調研常德:精細特色農業發展要科學規劃注重創新
    黃關春在臨澧縣調研近年來,常德市委、市政府緊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線,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精細特色農業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市農業機械化率68.19%。全市擁有6家院士工作站和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2家。在常德調研期間,黃關春一行先後走訪了澧縣農康葡萄專業合作社、錦繡千村農業專業合作社、城頭山鎮詹家崗田園綜合體、澧縣綠之源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臨澧縣高橋村田園綜合體。
  • 農業農村部:我國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光明網訊(記者 黎夢竹)發展產業是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產業扶貧進展成效如何?在12月16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表示,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牽頭會同相關部門,推動各地產業扶貧工作取得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