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魏俊怡 濟南報導
金秋九月,麥浪滾滾,濟南市一派豐收景象。
關鍵技術推廣、植保隊伍壯大、水肥一體化噴灌、生產託管服務……今年豐收來之不易,科學種田亮點頻現。各地經受住防疫、防汛等多道關口考驗,穩住了三農基本盤;農業生產環節減少損失,確保顆粒歸倉,守牢豐收成果;「田保姆」「網紅農民」不斷湧現,新農人運用新科技實現豐產致富。特殊之年,中國人的飯碗要穩穩地端在自己手裡。
科學種田亮點頻現 糧收萬石更珍惜
隨著科技興農步伐的穩步推進,從備耕培訓,到耕種生產,再到田間管理,科技元素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關鍵技術推廣、植保隊伍壯大、水肥一體化噴灌、生產託管服務……傳統的秋收悄然發生著變化,科學種田亮點頻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在萬頃田疇裡慢慢凸顯出來。
在商河縣玉皇廟鎮種植大戶高成路的麥田,無人機正在田間穿梭,除草劑與殺蟲劑、殺菌劑復配的混合液均勻地撒施在麥苗上。在智慧農業活躍的當下,無人植保機作為田間植保作業的「新裝備」越來越受種植大戶青睞。
經過多年建設,商河縣植保隊伍日益壯大,當前全縣擁有多旋翼無人植保機54架,有人直升機(R44)1架,自走式噴杆噴霧機55臺,背負式電動低噴量噴杆噴霧器2339臺,日綜合防治能力近40萬畝以上,為商河縣糧食豐產豐收夯實了基礎。
走進孫集鎮前街村,遠遠望去,一群身穿黃色制服的機防隊員一字排開,場面十分壯觀。據悉,這是中化現代農業服務隊正在開展小麥春季病蟲害防治作業。近年來,商河縣社會化服務組織異軍突起,糧食生產託管服務成為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新模式」。
為著力破解土地誰來種、怎麼種等制約農業生產的瓶頸問題,商河縣自2015年以來,積極整合涉農項目資金,依託糧食種植、病蟲害專業化防治、農業機械等專業化服務組織集中連片開展糧食生產全程社會化託管服務。2017年開始探索依託村級服務組織開展整村整建制推進糧食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積累了大量的成功經驗,尤其是探索出的「10N」「1X」模式得到大面積推廣,成效顯著。
2019年,商河縣創新組織形式,鼓勵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發展,探索出了「服務平臺、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模式,開展小麥訂單生產總面積5.2萬畝,力爭用3至5年時間,將商河縣打造成百萬畝品質原糧訂單生產基地。
「巡田不用去地裡,收割不用使鐮刀」
麥收的季節,一望無際的金黃成為鄉村最美的景象。麥浪輕輕搖擺,微風把植物的香氣送到農民喜悅的臉上。商河縣孫集鎮周陳村,一處現代化農場正在收割。聯合收割機轟隆隆駛過麥田,農場主周叔寒忍不住感慨:「以前哪敢想,巡田不用去地裡,收割不用使鐮刀!」
周叔寒的「叔寒家庭農場」,是孫集鎮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一個代表。今年,全市「重點工作攻堅年」推進大會上,濟南市委確定了12項攻堅行動,實施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攻堅行動,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正是其中之一。
「農民從土地裡解脫出來了,有更多時間去打工、經商。到今年,俺們村裡的私家車多了80多輛,你說生活好不好?」周叔寒說起農場給村裡帶來的巨大變化,笑得合不攏嘴。麥收時節,他們也不再像從前那樣擔驚受怕,「現在只要我想,一千畝地一天就能收完,無非是多僱兩臺收割機。」
今年,「叔寒家庭農場」也有了新變化。「看,這是我們剛剛安裝上的烘乾機,每天能烘乾100噸小麥。」農場邊,兩條傳送帶將麥粒運進高高的烘乾機,麥粒直接進倉等待流向市場,「靠天吃飯」的風險又低了一重。
周叔寒的手機裡還藏著一個「MAP智農」APP,「以前種地靠天活,現在可以通過APP隨時隨地關注天氣。可以預測每個地塊未來3小時的降雨概率及降雨量,氣象災害的發生概率和持續時間。我們可以參考這些數據,來把握打藥、澆水時機,『知天而作』。」周叔寒一邊演示一邊介紹:「你看到光譜上的斑點有深有淺,就是有的地方是存在異常的,比如雜草多了、長勢不好了。根據顏色一下就可以看出哪裡長得好、哪裡長得差,比如紅色多就說明長勢不好或沒有作物,綠色代表長勢良好,黃色代表糧食成熟。」
在「MAP智農」APP的基礎上,中化農業還推出了全方位、人性化的訂單式經營模式。「我們給農戶提供農技服務,當『田保姆』。對於訂單式客戶,我們會在觀測到作物生長情況的同時,在徵得客戶同意的情況下,出動我們的無人機、收割機等機械,為客戶農田進行噴灑藥物、澆灌、收割等服務,還可以針對不同情況配出不同藥物和肥料,就連銷售也是我們負責。」中化農業MAP經理楊寵巍介紹道。
記者了解到,上半年,濟南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517元,比去年增長0.6%;一產增加值增長1.2%,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速度。29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率先完成任務目標、率先啟動市級驗收工作,在全省綜合評價中位列第三名。在落實惠農政策方面,完成農機購置補貼機具6226臺,落實補貼資金3601.7萬元。引導金融傾斜支持「三農」,6月末涉農貸款餘額2693.2億元,比年初增長125.7億元。重點保障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項目用地,預支區縣新增計劃指標9265畝,累計盤活農村閒散土地1.15萬畝。
如今,新農人運用新技術、新知識、新理念帶來了農業生產的新變化,正捧起一個個「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