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分享玩具,就是自私:錯,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從說不開始

2020-12-17 蘇一達

兒子一周歲的時候,爺爺送他一個電動警車玩具。小警車會跑、有音樂,兒子喜歡的不得了。有一次,兒子二爺爺帶他孫子去家裡玩,孩子臨走的時候撒潑打滾要把小警車帶走。最後,爺爺做主把小警車送給他了。

等到下午,兒子去爺爺家發現他的小警車不見後,傷心了好久。後來又發生了幾次類似的事情後,我意識到這對兒子的傷害很大就告訴爺爺奶奶:孩子的東西就是孩子的,不要隨便送人

在有些家庭裡,家長習慣性的把孩子的東西當成自己的私有品,在別人的小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為了所謂的面子,強行讓孩子去和別人分享他的玩具,或者是不管孩子的意願如何自己做主把孩子的玩具送人。如果孩子不願意,就給孩子貼上一個「自私」、「小氣」的負面標籤。

為了給擁有「自私」、「小氣」想法的孩子正名,日本童書作家吉竹伸介在《我的橡皮筋,不給你》這本書繪本中,以一個普通小女孩的視角向我們發出了:「我一直一直想要一件,只屬於我自己的東西」的心聲。或許在大人看來「橡皮筋」不值錢且普通,但在小女孩看來,「它不屬於其他任何人,是只為我一個人而存在的橡皮筋!」

今天我就從繪本創作者與繪本特點、兒童教育以及繪本講解這三個角度來談談《我的橡皮筋,不給你》所傳達的「物權意識」這個問題。

一、擅長觀察、梳理孩子內心想法的吉竹伸介

1、中年出道的繪本界頂流——吉竹伸介

前幾年,日本繪本界出現了一位備受矚目的作家,以40歲「高齡」出版了第一部繪本作品《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這本繪本一經出版就備受好評,獲得了 3000 位日本一線店員評選的「MOE 繪本書店大獎」第一名、12 萬日本小學生評選的「我喜歡的童書」總決選第三名、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美術獎。

隨後幾年,吉竹伸介又出版了十幾本繪本作品,像《脫不下來啦》、《有理由》、《爺爺的天堂筆記本》、《後來呢後來怎麼了》等等,本本都廣受好評。作品長期位居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前列,總銷量超過 100 萬冊。繪本還被翻譯成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漢語等語言,深受世界各國讀者喜愛。

2、誰說小事不足道,從平凡小事中梳理大人忽略的孩子的想法

據說吉竹伸介小時候是一個怕生、內心的小男孩,這種性格特質讓他比其他人更敏感也更擅長從家庭小事中觀察、梳理孩子的內心想法。

繪本《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就是以一個小男孩放學回家看到桌上放著一個蘋果,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也許這不是蘋果。」開始展開的奇思妙想……

繪本《脫不下來啦》是以洗澡時,「我」脫不下來衣服這種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小事入手,展開的漫無邊際的現象……

繪本《我的橡皮筋,不給你》則是以一條偶然被發現的橡皮筋作為故事展開,以此來談論孩子的物權意識問題。

…………

看過吉竹伸介大部分繪本作品後,你會發現,作為一名男性繪本作家,吉竹伸介的感情真的很細膩,他很擅長從家庭生活中的小事著手,以孩子的心理去解讀這個世界,用孩子日常生活的經驗來拉近孩子與繪本的距離,讓孩子明白他們那些在家長看來「不禮貌」的行為能被別的大人理解。而理解則代表認同,被認同感包圍的孩子安全感也會更強。

3、腦洞大開的日常故事,充滿孩子氣的暢想

腦洞大開的日常故事是吉竹伸介繪本的另一個特點。在繪本《我的橡皮筋,不給你》中小女孩擁有屬於自己的橡皮筋後就腦洞大開:

當我長大了,要用這根橡皮筋好好打扮打扮;以後我收到的一大堆情書,也要有這根橡皮筋捆起來;我還可以用這根橡皮筋把全世界的壞人都抓起來;萬一遇到危險,我還要用這根橡皮筋拯救地球;有了這根橡皮筋,胳膊受傷了也不用擔心;我還可以用橡皮筋鍛鍊身體,也能從空中偷吃人家的東西

在吉竹伸介的繪本中,小女孩的腦洞雖然開的很大,但這些奇思妙想全都是來自孩子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只不過是把生活化的經歷通過幻想變得有趣起來而已。這種以熟悉事物引導孩子發揮想像力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對生活中事物的理解,還能讓孩子養成愛思考的習慣。

二、懂兒童心理的繪本作家,才能創作出讓孩子喜歡、讓大人理解孩子的繪本

1、「我一直一直想要一件只屬於我自己的東西」——兒童物權意識敏感期到來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闡釋兒童的敏感期時提高,成人習慣於分享事物,兒童則不願意;成人習慣於貢獻玩具,兒童則要看情緒、看對象。

孩子不願意將自己的喜歡的玩具和別的小朋友分享,說明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了。在這個階段孩子很喜歡說:「我的,這是我的!不給!」

現實是,遇到自家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而別家孩子撒潑打滾時,家長大多會面子掛不住,和自己孩子商量把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玩,被孩子拒絕後,會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籤,有時家長還會強行把玩具搶過來給其他小朋友玩。

在這種人際交往中,我們大人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強行讓孩子按自己的意識來,到最後往往是委屈了自己的孩子,給孩子留下不好的童年陰影。但是在《我的橡皮筋,不給你》中,吉竹伸介則完全是站在了孩子的角度:

我一直一直想要一件只屬於我自己的東西。它既不是「哥哥用過的東西」,也不是「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東西」,也不是從朋友那裡「借來玩一會兒的東西」。而是只屬於我一個人的東西。

從吉竹伸介的文字和插圖中,我們不難察覺中,小女孩想要一件真正屬於自己東西的強烈願望,而吉竹伸介所列舉的三件模糊物權的小事又是平時生活中很常見的現象:別人用過的、強行分享的、借玩的。

不管是哪種,對於孩子來說物權都是模糊的,孩子從心底沒有對物品的決定權,換句話說孩子在對待物品的處理上沒有安全感,對他們來說這件東西表面上屬於自己,但實際上自己並沒有決策權。

物權意識作為自我建構的一部分,在孩子自我意識覺醒時,才會依靠對物品所有權來區分自己和他人。如果家長每次就讓孩子學會分享,把玩具讓給別人,那孩子在心裡就會覺得,不僅別的小朋友,連父母也會搶走自己的玩具。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孩子就會更害怕失去,也會變得更渴望佔有。

這根橡皮筋我誰都不給。因為它是我最最珍貴的寶貝。

事實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物權意識是發展出安全感很重要的部分。孩子對自己的物品有決定權,可以選擇分享,也可以選擇拒絕。不管是哪種選擇都要尊重孩子,只有當孩子感覺到尊重並且安全時,孩子還樂於分享。

2、「媽媽!媽媽!這個回形針給我吧!」——契合低齡兒童興趣多變的發展特點

在《我的橡皮筋,不給你》的最後,有一個神來之筆,在小女孩和她的橡皮筋度過了一段奇思妙想之旅後,橡皮筋斷了,而小女孩並沒有沉浸在傷心中,反而是去尋找另一個只屬於她的「寶貝」。在最後的插圖上小女孩帶著她的新進寶貝——回形針,很開心的在玩樂。

明明那麼喜歡一件東西,但是有一天說不喜歡就不喜歡了。這在大人看來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對低齡兒童來說卻很正常的。在超市哭喊著要買的玩具,回家玩兩天就不喜歡了;自己不喜歡玩的玩具,別人拿起來玩,又去搶過來玩等等不穩定興趣的現象,又被稱為「偶然性興趣」。

孩子年齡越小,興趣多變的現象就會越明顯。因為低幼齡孩子在心理上注意力容易轉移並且注意力持續的時間也很短,所以他們在堅持、忍受枯燥的自控能力上還很弱。

正是由於對兒童心理的精準把握,吉竹伸介才創作出了真正貼近孩子生活的繪本,而這除了讓孩子感覺被理解外,還用淺顯的故事讓家長去了解孩子的多變的內心世界—突然很喜歡以及突然不喜歡都是正常的現象,既不是孩子任性,也不是孩子無理取鬧。

三、繪本解析技巧

繪本《我的橡皮筋,不給你》用一條橡皮筋以淺顯的故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有關物權意識的問題,在這本繪本中,我們不僅要向孩子講述其中的故事,更要向其傳遞深層的意義,物權意識、想像力就是解析這本繪本的關鍵詞。

1、角色扮演: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不能搶

從2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而構建自我最重要的部分是物權意識。通過對物品區分「你的」、「我的」來區分自己和這個世界。

隨著物權意識的萌芽的,孩子的攻擊性也開始增強。兩個孩子一起玩玩具,玩的高興了就要把別人的玩具佔為己有;一個孩子看著另一個孩子的玩具好,就要搶過來。不管是哪個,孩子打架都在所難免。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既不能強行讓孩子學習分享,也不能去說孩子小氣、自私。最合適的做法是承認孩子對玩具的決定權,你可以分享,也可以拒絕。

如果你是主人可以告訴小朋友「這個玩具是XX最喜歡的,你想玩要經過他的同意才行。」還有就是作為客人,要告訴孩子玩別人的玩具要經過主人同意才行,不能搶。另外不管是去誰家玩都戴上一個自己孩子喜歡的玩具或者書,如果可以兩個孩子可以交換玩,如果不行也可以個人玩個人的玩具。

在家裡的時候,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在遊戲中讓孩子找到雙方都滿意的解決辦法。

2、幻想遊戲:在想像的世界中放飛孩子的思緒

在《我的橡皮筋,不給你》中,小女孩用橡皮筋打造了一系列橡皮筋的用法,捆情書、當耳環、當鞦韆、當飛機、拯救地球…………

家長在給孩子讀這本繪本的時候,也可以借小女孩的奇思妙想給孩子出類似的問題:你的小火車除了拉貨物,還能做什麼呢?你有什麼寶貝呢?你的寶貝可以用來做什麼?等等,用一個個問題給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給平時常見的事物賦予新的生命力,和孩子一起來一場奇思妙想的幻想之旅。

寫在最後

吉竹伸介的《我的橡皮筋,不給你》,以全新獨特的兒童視角去談物權意識這個問題,不管是「每個人都想要只屬於自己的寶貝」,還是小女孩以橡皮筋的用途展開的奇思妙想都是都是在談物權這個問題,而「只屬於」的關鍵在於,我們對物品有決定權。

表面看這是個討論物權意識問題的繪本,但往深處想這或許也是一個討論人生決定權的繪本。在孩子自我意識的構建期,在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希望家長都能放下所謂的面子,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玩具是孩子的,人生也是孩子的。父母「自私」一點,孩子的選擇權就能多很多。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玩具?李玫瑾:不是自私,天性決定
    大人覺得這樣很丟臉,感覺孩子沒有修養。於是哄著孩子把東西讓給別人,或者乾脆硬拿。這樣的逼迫不能讓孩子學會分享,可能把孩子逼得更自私。因為家長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行尊重。分享的本質是同理心,能夠理解別人,體諒別人。
  • 孩子不願分享,喜歡搶玩具?家長做好5點,幫孩子度過物權敏感期
    剛開始一兩天,因為剛來一個不熟悉的環境,她還有點怯生生,2天後就好了。兩個小朋友也慢慢親近上了。彼此熟悉了,就免不了出現玩具爭奪的情況。 其實,在陽陽小朋友過來玩之前,我就跟穎寶提前講過:過幾天外婆會帶著一個妹妹過來玩一段時間。到時候你就是小主人了,是小姐姐。玩具要一起分享。玩具是你的,但妹妹住在這裡,可以借著你的玩具你的東西玩一下用一下。
  •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是自私還是另有原因?很多家長都錯怪孩子了
    學齡前的寶寶會因為喜歡的玩具,或者是愛吃的零食,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爭議。大部分寶媽都希望看到孩子主動和他人分享,充分享受友誼的快樂,因此會極力避免孩子獨佔玩具,假若孩子仍舊不肯分享,便會被扣上「自私」的帽子。
  • 寶寶不分享是摳門?是自我意識敏感期!強迫「大方」會傷了孩子
    而且,忽然變得很摳門,什麼東西都會說「這是我的,不給你吃」;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也拒絕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吃自己的東西,如果家長強行把玩具分給其他小朋友,就會大哭不止,搞得場面十分尷尬。部分家長這是孩子叛逆和自私的表現,於是嚴加管教和禁止,殊不知這樣破壞了孩子的自我意識,不利於孩子獨立。
  • 兩歲半女童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
    即便後來制定了規則,大家輪著玩,她也不高興。所以,我建議你陪著孩子玩兒,媽媽、爸爸、奶奶來抓泡泡,讓孩子吹。讓孩子專心享受其中的歡樂,等孩子滿足後,她就能轉到其他方式的玩樂。2兩歲孩子不要強迫分享,不分享也ok如何適當的付出和獲取是人生很重要的智慧。如果我們只強調付出,強迫孩子付出,孩子便會成為「被佔便宜」的對象。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
  • 孩子的玩具被搶,別瞎客氣,家長不同的做法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3歲的小女孩還是非常不樂意的,過了一會她的爸爸過來了,直接懟了4歲男孩子的奶奶一頓,大概的意思就是,這是我們的玩具,我們想讓你們玩就讓,不想讓就不讓,憑什麼我們連認識都不認識讓我們去給你們分享,在我看來這叫搶。
  • 如果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搶走,家長幫孩子「搶回去」很重要
    玩具,能帶給孩子快樂美好,但也往往會帶來很多爭端。對於幼小的孩子們來講,玩具就是他們的精神世界。 經常會收到這樣的私信:孩子的玩具總是被其他小朋友搶過去,是孩子太內向了嗎?大人是否應該鼓勵他搶回來?或者應不應該參與其中?
  • 孩子搶玩具,90%的父母無可奈何...
    一方面,孩子天生充滿好奇心,別人的東西,自己沒有見過,因為好奇,所以會搶;另一方面,這時候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最突出的思維特徵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考慮到他人的感受。兩歲以下的孩子搶玩具玩是很正常的事情,並不是因為孩子自私,家長不用太擔心,孩子要到兩歲後才懂得分享,在這之前跟孩子說不要搶玩具都是無濟於事的。所以,在兩歲以前,對待孩子搶玩具的問題,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引導。那麼,做父母的如何幫助寶寶渡過這段佔有欲特別強的時期?
  • 家裡來了小朋友,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
    隔壁媽媽很生氣,說家裡來了親戚,帶了個兩歲多的孩子。她就讓三歲的女兒把玩具拿出來,和小妹妹一起分享。沒想到,女兒不僅不願意分享,反而把全部的玩具都抱在懷裡,哇哇大哭,也不讓小妹妹玩。隔壁媽媽和老公說,接下來怎麼教育孩子都不聽,軟硬不吃。
  • 幼兒園舉辦運動會,要求所有孩子穿白鞋,家長接娃回家後集體蒙圈
    孩子沒有物權意識之所以幼兒園的寶寶,總是會丟三落四,其實是因為小孩子沒有物權意識,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看管自己的東西。一些孩子不知道使用權和所有權的區別,很多東西孩子借出去可能就會忘了要回來了。而不少小朋友借別人東西的時候,也經常會忘記還給別人。
  • 朋友家的孩子想帶走我家孩子的玩具?我家孩子不願意,怎麼辦?
    父母在人際關係裡的討好: 不敢懟拿玩具孩子的家長——討好對方大人; 拿自己孩子的玩具送對方孩子——討好對方孩子。 可是,既然自己做了主人,已經是一份情,何必討好到這個地步。
  • 別再逼孩子分享玩具和零食了,樂於分享的孩子,父母做對了3件事
    兩個孩子一起玩,孩子A想玩孩子B的玩具,伸手就要拿,而孩子B並不想和孩子A分享自己的玩具,結果兩個人發生爭執,引得家長出面解決。這時候,家長多半會為了面子,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最終兩個孩子不歡而散。
  • 親子教育:「分享」只有在孩子是自願的時候,才是有意義的
    這位媽媽說自己有一次邀請了好久不見的朋友來家裡小聚,因為朋友也帶來了孩子過來,所以就讓幾個小朋友一起到自己兒子的房間裡玩遊戲,但卻沒想到中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在大人們聊得正在興頭上的時候,突然聽到兒子的房間裡傳來吵鬧的聲音,於是過去一看就發現兒子像個小主人一樣把玩具護在自己的懷裡,就是不願意分給其他的小朋友們玩,而自己衝過去讓孩子學會分享,不僅沒有讓孩子放下玩具最後還放聲大哭,要玩具的小朋友的父母也在怪責自己的孩子
  • 孩子自私和小氣怎麼辦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告訴孩子要謙讓,不要太自私,要懂得分享,似乎只有這樣一個孩子才會擁有一個優良的品質。可是這種被迫的無私和分享,對孩子而言不是一個雙贏的選擇,通常是以犧牲自我的需求而結尾。只會讓孩子的自我邊界會不斷的侵犯,從而不會維護自身的利益,那麼我們父母該怎麼做,怎樣才能在自私和無私這個問題上更好地去引導孩子。給各位父母的幾點建議,第1點,就是要尊重孩子,讓他自己有捍衛自己界限的能力。
  • 搶零食、爭玩具……孩子不懂分享怎麼辦?兩個妙計改掉他的自私心
    生活中有許多像婷婷這樣的小孩,性格非常的自私,還常常十分任性。每次在集體活動中,都會和小朋友因為玩具、食物發生爭吵,這也讓父母和老師非常頭疼和尷尬。其實孩子的這些毛病,並非不能改正。但家長首先要意識到,是否是自己的溺愛導致孩子變得自私?
  • 寶寶因為不願意分享玩具被爸爸打屁股,請問爸爸的做法正確嗎?
    其實這兩個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做錯了,因為只有在你認為孩子做錯了,才會出手打孩子。但是在這個案例中,孩子護玩具這件事情上,我認為就孩子本身的行為來講孩子是沒有錯的,玩具是孩子自己的,孩子護自己的東西他有什麼錯。孩子不應該被打。
  • 孩子不願分享怎麼辦?家長來做做這道選擇題|微言夜讀·親子
    媽媽見狀,勸女兒把自行車給小妹妹玩一會兒,好說歹說,孩子都不同意,最後媽媽言辭激烈了些,萌萌還委屈哭了……這位媽媽挺困惑:引導孩子去分享玩具,這種教育理念沒有錯啊,但是沒能成功說服女兒不說,最後還鬧得挺不愉快。
  • 別再讓孩子當「聖母」,吃虧不一定是福,父母該教會孩子「自私」
    例如家長從小就會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已經被父母們教爛了。但是家長們想過沒有,孩子在學習這些知識,禮儀和思想時,是否真的能夠領悟到呢?會分享的孩子不一定懂得謙讓的美德多麼偉大,他們只是不想讓父母失望,不敢拒絕,不敢自私罷了。
  • 孩子玩具被搶後打了對方,而後我出手打了他,我做錯什麼了嗎?
    而因為孩子想守護自己珍愛的東西父母對其大打出手,更是大錯特錯,這種情況下帶來的負面影響有三:1.孩子可能會吸取媽媽的暴力行為,運用到對抗讓自己不滿意的事物上;2.孩子剛剛建立起來的物權意識將被模糊,出現「大方」送出喜歡的玩具而後又十分後悔的類似情況;
  • 「媽媽,我的玩具被搶了」是分享還是爭取?你的態度決定孩子一生
    而被逼著謙讓,對孩子來說,往往對他內心會造成更大的傷害,逼著他們做出他們不願意的分享,其實就是在阻礙和破壞孩子的物權意識、邊界意識、是非觀念的發展。2,、逼著孩子勇敢,也是一種傷害還有一種就是,做父母的會逼著孩子去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