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門山位於湖北省襄陽市東津新區境內,距襄陽古城東南十五公裡。
公元28年(建武四年),漢光武帝劉秀帶領侍中習鬱等人,犒賞攻打秦豐(自稱楚黎王)的大將岑彭等將士,巡遊蘇嶺。
《後漢書》記載:東漢建武「四年春正月甲申,大赦天下……十一月丙申,幸宛。遣建義大將軍朱祐率二將軍圍秦豐於黎丘。十二月丙寅,進幸黎丘」。(「宛」即南陽,「黎丘」即今鹿門山一帶)。
這天,劉秀所帶人馬,晚上到了蘇嶺,安營紮寨。第二天起來,侍中習鬱向劉秀稟報:昨晚臣夢見兩隻梅花鹿前來護駕。劉秀說:「朕昨晚也夢見了梅花鹿前來朝拜。」劉秀很高興,命習鬱為襄陽侯。習鬱到任後,就在蘇嶺建「山神祠」供百姓禮拜,刻兩石鹿,放置祠門前道路兩邊。當地百姓因祠門前有兩鹿,稱山神祠為鹿門祠。時間長了,便把蘇嶺也稱作鹿門山了。
晉代習鑿齒在《襄陽耆舊記》卷三《山川》中對此事作過記載:「鹿門山,舊名蘇嶺山。建武中,習鬱為侍中,時從光武幸黎丘,與帝通夢,見蘇嶺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鴻臚。錄其前後功,封襄陽侯,使立蘇嶺祠。刻二石鹿,夾神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或呼蘇嶺山為鹿門山。」
暴雨池位於鹿門山半山腰
暴雨池,又名靈溢泉,位於鹿門山半山腰。
暴雨池上一塊巨大的巖石突兀懸起,綠色的苔蘚布滿巖石上,泉水從巖石邊緣似顆顆珍珠滴滴答答落入池中,一年四季晝夜不息;池水清洌可鑑,纖塵不染。
人們說,暴雨池的水吸取了大自然的精華,是蘇嶺山神恩賜的神水。凡到此遊覽的客人,大多會手接滴泉,或手捧池水暢飲,池水甘美清洌、沁心爽口。不少客人將自帶的純淨水倒掉,裝入暴雨池泉水。
據說,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飲用的就是暴雨池水,因此心明眼亮、文思泉湧。人們又稱暴雨池泉水為聰明泉。
暴雨池泉水的來歷
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三月,法燈禪師奉詔來到襄陽鹿門政和禪寺(鹿門寺),歷時十年,廣納僧眾,興建殿宇,鹿門寺為之一新,宗風大振。法燈禪師住持鹿門寺十年,是鹿門寺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最鼎盛的十年。
法燈禪師初到鹿門山時,寺院缺水,他坐在巖石上,念道:「吾欲叢林此地,為皇朝植福,而泉不能贍眾,山靈其亦知之乎?」(意思是:我要在這裡建廟擴寺,為大宋王朝造福大眾,但這裡的水不能滿足需用,山神啊,你知道嗎?)法燈禪師說完後,用禪杖撥開草根,頃刻間,泉水噴湧而出。因此稱其泉為「燈公泉」。這就是後來的「暴雨池」「靈溢泉」「聰明泉」。
釋惠洪撰《鹿門燈禪師塔銘》記載:
鹿門瀕漢水,斷岸千尺,寺嘗艱於水,師坐巖石下,念曰:「吾欲叢林此地,為皇朝植福,而泉不能贍眾,山靈,其亦知之乎?」師以杖摘草根,俄眾泉湧發,一眾大驚,山中之人目之曰:「燈公泉」。
民間傳說,從前鹿門山沒有水,鹿門寺的和尚吃水要到山下漢江裡挑。山高崖陡,挑水不容易,寺裡把水看得比油還貴。可這兒的柴多得很,小崗大坡上到處長滿了樹木、荊棘,要燒柴時,上山一砍就是一擔。
跟鹿門寺隔漢江的習家池後有座谷隱寺,寺前、寺後泉水常年不斷,堰塘早晚溢滿,水用不完。可山上寸草不生,寺裡燒柴要下山去買。他們把柴看得比糧食還稀奇。
鹿門寺挑水的和尚,在江邊遇到谷隱寺買柴的和尚,兩個和尚一合計,想到一個點子上:打個串換(置換),柴換水,水換柴。
兩下說定,半夜子時交手。鹿門寺的方丈到望江亭山頂上,面朝谷隱寺,雙手合十,眯縫著眼,嘰嘰咕咕念起經來,念罷,右手朝鹿門山頂繞一圈,然後朝谷隱寺方向一推,鹿門山上的樹啊,草啊,眨眼到了谷隱寺。他把左手伸出,往懷裡一摟,拿起禪杖往山腰點了一下,一股清水從石縫裡流了出來。
這股清泉是從谷隱寺用柴換來的,它一路上七繞八拐,通了河的脈氣,搭了山的秀氣,受了百草的鮮氣,吸了五穀的香氣,流進暴雨池,儘是泉水的精華。
暴雨池泉水的來龍去脈
暴雨池的泉水來源於八角井。八角井又名「八卦井」,位於鹿門寺大雄寶殿後40米處的巖壁旁。井口呈八角形,石欄杆合圍,欄柱上雕刻有盤踞的群龍。井直徑1.5米,因沙石堵塞,深度不詳。靈溢泉水匯聚於此,經年累月,四季不竭。
八角井水流入天井。天井位於鹿門寺大雄寶殿後27米處,為靈溢泉地下泉水分流處。為天然豎坑道,洞口略呈長方形,口小底大,長1.2米,寬1.1米,深3.5米。
天井的水流入暴雨池。
暴雨池又流入鹿門寺院內,大雄寶殿和天王殿之間的龍泉池和聰明泉井,後暗流出寺院山下,滋潤莊稼樹木。
鹿門十二景之一—— 靈溢泉
暴雨池,又名靈溢泉,它是鹿門山十二景之一。
清代鹿門詩僧梓舟船禪師他有寫的《鹿門十二景·靈溢泉》詩:
靈泉盛溢眾僧得,
每夜聲聲月自來。
隱顯不知誰變幻,
水光閃逗影連臺。
(文/楊立武 朱家紅 陳春梅 程紅星 攝影/樊華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