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鹿門山 僅存的「原生態」古蹟——暴雨池(靈溢泉)

2020-12-07 逍遙遊遍

鹿門山位於湖北省襄陽市東津新區境內,距襄陽古城東南十五公裡。

公元28年(建武四年),漢光武帝劉秀帶領侍中習鬱等人,犒賞攻打秦豐(自稱楚黎王)的大將岑彭等將士,巡遊蘇嶺。

《後漢書》記載:東漢建武「四年春正月甲申,大赦天下……十一月丙申,幸宛。遣建義大將軍朱祐率二將軍圍秦豐於黎丘。十二月丙寅,進幸黎丘」。(「宛」即南陽,「黎丘」即今鹿門山一帶)。

這天,劉秀所帶人馬,晚上到了蘇嶺,安營紮寨。第二天起來,侍中習鬱向劉秀稟報:昨晚臣夢見兩隻梅花鹿前來護駕。劉秀說:「朕昨晚也夢見了梅花鹿前來朝拜。」劉秀很高興,命習鬱為襄陽侯。習鬱到任後,就在蘇嶺建「山神祠」供百姓禮拜,刻兩石鹿,放置祠門前道路兩邊。當地百姓因祠門前有兩鹿,稱山神祠為鹿門祠。時間長了,便把蘇嶺也稱作鹿門山了。

晉代習鑿齒在《襄陽耆舊記》卷三《山川》中對此事作過記載:「鹿門山,舊名蘇嶺山。建武中,習鬱為侍中,時從光武幸黎丘,與帝通夢,見蘇嶺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鴻臚。錄其前後功,封襄陽侯,使立蘇嶺祠。刻二石鹿,夾神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或呼蘇嶺山為鹿門山。」

鹿門山牌坊

暴雨池位於鹿門山半山腰

暴雨池,又名靈溢泉,位於鹿門山半山腰。

暴雨池上一塊巨大的巖石突兀懸起,綠色的苔蘚布滿巖石上,泉水從巖石邊緣似顆顆珍珠滴滴答答落入池中,一年四季晝夜不息;池水清洌可鑑,纖塵不染。

人們說,暴雨池的水吸取了大自然的精華,是蘇嶺山神恩賜的神水。凡到此遊覽的客人,大多會手接滴泉,或手捧池水暢飲,池水甘美清洌、沁心爽口。不少客人將自帶的純淨水倒掉,裝入暴雨池泉水。

據說,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飲用的就是暴雨池水,因此心明眼亮、文思泉湧。人們又稱暴雨池泉水為聰明泉。

暴雨池

暴雨池泉水的來歷

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三月,法燈禪師奉詔來到襄陽鹿門政和禪寺(鹿門寺),歷時十年,廣納僧眾,興建殿宇,鹿門寺為之一新,宗風大振。法燈禪師住持鹿門寺十年,是鹿門寺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最鼎盛的十年。

法燈禪師初到鹿門山時,寺院缺水,他坐在巖石上,念道:「吾欲叢林此地,為皇朝植福,而泉不能贍眾,山靈其亦知之乎?」(意思是:我要在這裡建廟擴寺,為大宋王朝造福大眾,但這裡的水不能滿足需用,山神啊,你知道嗎?)法燈禪師說完後,用禪杖撥開草根,頃刻間,泉水噴湧而出。因此稱其泉為「燈公泉」。這就是後來的「暴雨池」「靈溢泉」「聰明泉」。

釋惠洪撰《鹿門燈禪師塔銘》記載:

鹿門瀕漢水,斷岸千尺,寺嘗艱於水,師坐巖石下,念曰:「吾欲叢林此地,為皇朝植福,而泉不能贍眾,山靈,其亦知之乎?」師以杖摘草根,俄眾泉湧發,一眾大驚,山中之人目之曰:「燈公泉」。

民間傳說,從前鹿門山沒有水,鹿門寺的和尚吃水要到山下漢江裡挑。山高崖陡,挑水不容易,寺裡把水看得比油還貴。可這兒的柴多得很,小崗大坡上到處長滿了樹木、荊棘,要燒柴時,上山一砍就是一擔。

跟鹿門寺隔漢江的習家池後有座谷隱寺,寺前、寺後泉水常年不斷,堰塘早晚溢滿,水用不完。可山上寸草不生,寺裡燒柴要下山去買。他們把柴看得比糧食還稀奇。

鹿門寺挑水的和尚,在江邊遇到谷隱寺買柴的和尚,兩個和尚一合計,想到一個點子上:打個串換(置換),柴換水,水換柴。

兩下說定,半夜子時交手。鹿門寺的方丈到望江亭山頂上,面朝谷隱寺,雙手合十,眯縫著眼,嘰嘰咕咕念起經來,念罷,右手朝鹿門山頂繞一圈,然後朝谷隱寺方向一推,鹿門山上的樹啊,草啊,眨眼到了谷隱寺。他把左手伸出,往懷裡一摟,拿起禪杖往山腰點了一下,一股清水從石縫裡流了出來。

這股清泉是從谷隱寺用柴換來的,它一路上七繞八拐,通了河的脈氣,搭了山的秀氣,受了百草的鮮氣,吸了五穀的香氣,流進暴雨池,儘是泉水的精華。

鹿門山竹林

暴雨池泉水的來龍去脈

暴雨池的泉水來源於八角井。八角井又名「八卦井」,位於鹿門寺大雄寶殿後40米處的巖壁旁。井口呈八角形,石欄杆合圍,欄柱上雕刻有盤踞的群龍。井直徑1.5米,因沙石堵塞,深度不詳。靈溢泉水匯聚於此,經年累月,四季不竭。

八角井水流入天井。天井位於鹿門寺大雄寶殿後27米處,為靈溢泉地下泉水分流處。為天然豎坑道,洞口略呈長方形,口小底大,長1.2米,寬1.1米,深3.5米。

天井的水流入暴雨池。

暴雨池又流入鹿門寺院內,大雄寶殿和天王殿之間的龍泉池和聰明泉井,後暗流出寺院山下,滋潤莊稼樹木。

鹿門山八角井

鹿門十二景之一—— 靈溢泉

暴雨池,又名靈溢泉,它是鹿門山十二景之一。

清代鹿門詩僧梓舟船禪師他有寫的《鹿門十二景·靈溢泉》詩:

靈泉盛溢眾僧得,

每夜聲聲月自來。

隱顯不知誰變幻,

水光閃逗影連臺。

鹿門山鱷魚石

(文/楊立武 朱家紅 陳春梅 程紅星 攝影/樊華平 )

相關焦點

  • 湖北襄陽 鹿門高士傲帝王
    孟浩然居住在襄陽城南峴山下、漢江西岸澗南園,他到鹿門山是來隱居的。因孟浩然曾隱居鹿門山,歷史上有不少人稱孟浩然為鹿門孟處士、孟鹿門或鹿門才子。還有許多人認為孟浩然的故居就在鹿門山,並且說他死後也葬在鹿門山,待考。孟浩然是屬於鹿門山的,鹿門山也是屬於孟浩然的。孟浩然因隱居鹿門山而著名,鹿門山因孟浩然的隱居而文化內涵更加豐厚。
  • 登臨鹿門山,觀漢唐遺風,品山水禪韻
    每每明月朗朗的夜半,捧讀「山寺鳴鐘晝已昏,魚梁渡頭爭渡喧」,「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的詩句,無不引起我對對鹿門山的思念與嚮往。這天終於有機會向孟浩然的隱居地鹿門山急馳而去。宜人的氣候,平添一車人本來就濃的遊興,談吐間,那歡快的笑聲不時從車窗擠出,拋灑了一路…鹿門山,原名蘇嶺山。
  • 鹿門山是襄陽歷史標誌和文化瑰寶之一,景區存安全隱患應建設保護
    鹿門山是襄陽歷史標誌和文化瑰寶之一,景區內多處建築存安全隱患,應加大力度建設保護鹿門山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地處襄陽市區東南部,隸屬於襄州區管轄,光武大帝劉秀、名仕龐德公、「智聖」諸葛亮、著名詩人孟浩然和文化大咖皮日休淵源頗深的一個地方,原名蘇嶺山
  • 三國史話:龐德公為啥隱居襄陽鹿門山?
    聽說襄陽鹿門山有個龐德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治國安邦行兵布陣樣樣精通,就打算把他請來。怎麼請呢?在心裡琢磨了一番想用高官亮職顯富貴的手段,叫他曉得了當官的好處,就會自己投奔到自己的帳下。他叫手下人準備高頭大馬八抬大轎,帶上兒子、媳婦,吹吹打打,鳴鑼開道,先在襄陽城內遊了一圈,又遊到蜆山腳下,專門從龐德公家門口顯耀過去。
  • 鹿門山,孟浩然的隱居之地,為什麼說它是千古隱山?
    這是第一次聽見孟浩然的名字,在最初啟蒙的時候,後來又學了很多首孟浩然的詩歌,也漸漸知道了他更多的故事,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孟浩然的隱居之地襄陽鹿門山。位於襄陽市東津區境內的鹿門山,原名蘇嶺山。周圍諸峰疊翠,呈環狀分布,狀似龍椅。鹿門山據縣誌載「漢建武中(光武)帝與習鬱俱夢見蘇嶺山神。命(習)鬱立祠於山上,刻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
  • 七絕.與襄陽市詩詞學會諸友遊鹿門山抒懷
    七絕.與襄陽市詩詞學會諸友遊鹿門山抒懷作者/肖連成(筆名,笑雨)李杜文章千古詠,鹿門春曉萬人知。登高吟出驚天句,身後但留豪放詩。2020.12.3日下午4時30分作於襄陽這首詩作的大意是:起句「李杜文章千古詠,」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的詩作為人們千古詠唱;承句「鹿門春曉萬人知。」唐朝襄陽大詩人孟浩然在鹿門山寫的《春曉》也是婦孺皆知。轉句:「登高吟出驚天句,」登上高山吟出驚天的絕唱;結句「身後但留豪放詩。」
  • 在襄陽,有兩座享譽古今的文化名山,由一人開啟
    巍巍荊山,從房縣,沿保康、南漳,向東偏南直奔襄陽,在古襄陽城南峴山,折向東南。大洪山,南起鍾祥、京山,向北至隨州,在隨州折向西北,沿棗陽、襄州、宜城,在東津的鹿門山走到了盡頭。有趣的是,荊山的峴山、大洪山的鹿門山,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山在古襄陽城南,隔漢江相望;趟過一水,就可以從一個山脈,到達另一個山脈;從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到達另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經常過漢江,往返峴山與鹿門山間;兩座歷史文化名山,孕育了一個世界級的文化名人。
  • 襄陽東津 霸王(淳河)片區軼事
    1935年特大暴雨造成淳河等河流水位陡漲,河水溢出河道,一片汪洋,人員死傷無數,為歷史所罕見。新中國成立後,加固淳河河堤,東津鎮段河堤全長11.6公裡,涉及肖崗、崔胡、覃灣、前崗4個村,25個村民小組,耕地約6500畝。
  • 「湖北襄陽·俏景詩詞精選」不憐御苑千般色,但惜當春一段香
    ◆作者簡介高景芳,女,筆名俏景,河北冀州人,現居湖北襄陽。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北省詩詞學會理事、湖北省女子詩社副秘書長,襄陽詩詞學會副會長、《襄水曲》編委、欄目責編。春柳一夜東風綠染頭,池中疏影弄輕柔。腮邊初帶青雲色,眸裡猶含少女羞。日暖纖枝鶯共舞,煙籠嬌靨月生愁。隋堤歲歲春光媚,思緒難隨好夢休。.
  • 三國蔡瑁故裡:襄陽東津老營(古蔡洲)訪古
    清乾隆版《襄陽府志》記載:「宋呂文德受元賄,許元開榷(榷場,古時兩國間經貿交易市場)樊城,遂築土牆於鹿門山,又築堡白鶴山。」至元五年(1268),忽必烈任命阿術為都元帥率軍進攻襄陽,以南宋降將劉整為都元帥統領漢軍,進攻襄陽,開始了長達六年的宋蒙襄陽之戰。蒙古軍採取「但圍之,命毋攻城,以俟其自降」的戰略,「築長圍,起萬山,包百丈山、楚山,盡鹿門,以絕之。」
  • 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記住鄉愁》之《襄陽古城——匯通南北 崇文...
    原標題: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記住鄉愁》之《襄陽古城——匯通南北 崇文尚義》在襄陽舉行開機儀式   12月10日上午,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記住鄉愁》之《襄陽古城—
  • 訪南陽、襄陽、漢中:踏尋諸葛亮遺蹤,領略三國文化
    去年春天,跟隨二弟自駕遊,去了南陽、襄陽和漢中,一路經過河南、湖北和陝西,觀山賞水、尋古訪賢,是一次很有趣的文化之旅,至今記憶猶新。這次出遊,最初想法是踏尋諸葛亮遺蹤,領略一下三國文化。先訪南陽,再訪襄陽、漢中,三處都有武侯祠,一處勝似一處,算是一次系列之旅。而漢中,更早還是漢家文化起源地,更值得探訪。
  • 龐蘊:中國禪林第一居士 「東土維摩」「襄陽龐大士」
    1在鹿門山南,今宜城市王集鎮龐居村,有個洞叫龐居洞,二十餘平方米,從前廳分左右兩支。洞門兩邊是清光緒年間翰林院編修王萬芳所題寫對聯:「山中日月閒來往,洞口煙霞自古今。」橫額「隱士居」。洞內供奉龐蘊夫婦塑像。
  • 學者朱道鈺為襄陽建言:襄陽市打造浩然文化工程構想
    」毫不懷疑的是:「文化襄陽」建設如沒有響噹噹的「地域文化」做支撐,則是沒有主力軍和硬通貨的——即僅是「說說而已的『文化襄陽』罷了」!;諸葛亮對襄陽基本沒有弘揚之語,現實無法借其弘揚之語造勢襄陽;諸葛亮文化成果對當代社會的全要素文化建設無多向對接平臺;諸葛亮沒有本土後人作傳承推力。
  • 襄陽 漢江東岸 鹿門西山腳下 有一個風景如畫的村莊——三合村
    三合村的名字很多人認為是山河村,原因是村子的後面是鹿門山,前面有淳河、漢江。其實三合村是由原王咀、劉溝、孔家營三個村合併而成,故叫三合村。三合村有淳河沿、牛場、羊子灣、王咀、劉溝、嶽家山根底下、孔家營等七個自然村。我們從村子的北面,向南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