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陽古鎮東津南六、七公裡裡,有一條小河,從東向西晝夜不停地緩緩流淌著,這條小河叫淳河。
在淳河的南岸,有一個小集鎮,叫淳河店。淳河由東向西繞淳河店半周后,轉向西南匯入漢江,淳河店名稱由淳河而來。上世紀初,淳河店四周曾經有10餘米寬、3米多深的寨河(現仍可見壕溝,部分被村民填平),當地百姓講,寨河是清末時,為防紅毛(可能是捻軍)侵擾而建。
淳河店南五、六公裡有座山,叫霸王山(與鹿門山相連)。霸王山附近幾個村組成鄉政府,叫霸王鄉,鄉政府設在淳河店,後來鄉政府撤銷了,淳河店是霸王總支、霸王片辦公所在地,因此當地百姓稱淳河店又叫霸王街。霸王片轄有淳河、秦嘴、唐衝、田衝、彭莊、莊衝、魏李等村。現在稱淳河店大多為霸王街了。
淳河 官渠淳河堡 純河店堡景觀道
淳河,亦作純河,古稱瀴水,發源於棗陽青峰嶺的大古頂(屬洪山山脈),流經棗陽耿集舊鎮址東,繞北向西流入襄州區境的羅崗水庫、峪山鎮,後流入東津鎮秦嘴村,東津鎮內沿淳河南邊有唐衝村、淳河村、魏李村、李灣村,北邊有肖崗村、崔胡村、覃灣村、前崗村,後至三合村匯入漢江。屬漢江支流,常年水流不斷,水質優良。
《續資治通鑑·卷第二十》記載:鹹平二年(999年),左正言(宋代時官名,掌對皇帝規諫)耿望知襄州,奏皇帝:「襄陽縣有淳河,舊作堤截水入官渠,溉民田三十頃。宜城縣有蠻河,溉田七百頃,又有屯田三百餘頃。請於舊地兼括荒田,置營田上中下三務,調夫五百築堤,仍集鄰州兵,每務二百人,開河,市牛七百頭分給之。」帝曰:「屯田廢久矣,苟如此,亦足為勸農之始。」令望躬按視,即以為右司諫、京西轉運使,與副使硃臺符併兼本路制置營田事。是歲,種稻三百餘頃。
明朝《天下一統志》載:「(淳河)在棗陽縣東,西流入漢江。西魏置瀴源縣以此名。」
清同治《襄陽縣誌》載:「(淳河)在縣東,西流入漢水。熙寶四年(1071年),知襄州史炤請開古淳河一百六裡,灌田六千六百頃。」
《一統志》記載:蒙古圍襄陽時,淳河是據點之一。「鄧城旁近有牛首、安陽、古城、紅巖、白河、沙河、漁浦、新城、淳河、滾河十城。蒙古圍襄陽,分築諸城於要津,以絕糧援。故址尚存。」
光緒十二年(1886年)王萬芳篡修的清光緒《襄陽府志·卷八·建置三·鄉鎮·堡寨》中曾提及:「堡寨附,東曰西北津堡(即東津灣)15裡,純河店堡20裡,張百川營堡30裡,王家河堡30裡,峪山堡45裡,謝家棚堡45裡,滾河堡45裡……」純河店堡當與當年白蓮教起義有關,現今蹤影全無。
1935年特大暴雨造成淳河等河流水位陡漲,河水溢出河道,一片汪洋,人員死傷無數,為歷史所罕見。
新中國成立後,加固淳河河堤,東津鎮段河堤全長11.6公裡,涉及肖崗、崔胡、覃灣、前崗4個村,25個村民小組,耕地約6500畝。
2012年,《綠色襄陽發展戰略規劃》提出林業建設項目,建設「七廊」,即七條生態景觀廊道:漢江、清河、唐白河、南渠、大李溝、滾河、淳河,把淳河納入生態景觀廊道建設。
淳河店來歷 王程葉三兄弟
傳說,從前有三個王姓兄弟,都有武功在身,他們在襄陽城做了不大不小的官。個個生性耿直,處事公道,愛打抱不平。只要見到胡作非為的,就是天王老子地王爺,也不放過。某一天,三兄弟打了橫行霸道的襄陽太守的「大少」,被太守通緝捉拿,經魚梁洲,到了東津,發現東津往來人員太雜,不能久留,於是就往東津東南方向走去。來到了現在的淳河街,看到這裡南有霸王山,西、北有淳河,東有三道土崗,當時淳河少有人家,他們覺得這裡安全,便落戶於此。三兄弟老大姓王,老二改姓程,老三改姓葉,後來王、程、葉成了淳河的三大姓。再後來,人越來越多,便修路架橋,交通方便了,淳河慢慢成了小集鎮,人們稱之為淳河店。
【連結】淳河店人葉大中,為當時「襄郡九賢」之一,有反清意識。過去曾有歌謠:「修了文筆峰,壓住大河東,燒了鳳凰嘴,殺了葉大中,氣死張舉人,現出莊家衝。」歌謠反映的是光緒六年,有一支河南省流竄來的土匪搶劫了鳳凰嘴,莊家衝地霸藉此誣陷葉大中,葉大中被官府屈殺,其嶽父張舉人因此被氣死。而這一年襄陽重修城南文筆峰,故有此歌。
鳳凰嘴兒 田衝古墓 王繼愛墓
在淳河店的東北面有一個小村莊叫鳳凰嘴兒。
不知何年何月何時,飛來了一隻金鳳凰,落在了這裡,嘴就是現在的鳳凰嘴;尾巴築巢下蛋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尤家堰,一隻翅膀伸展到唐衝村的雷家草場,另一隻翅膀就是現在的淳河店。
鳳凰咀兒的北面有一個坡叫落鳳坡。也就是落鳳凰的地方。本來落鳳凰的地方應該是鳳凰山,為什麼成了坡呢?原來,這塊寶地落鳳後,周邊的人覺得它在慢慢長高。離鳳凰坡不遠的地方有座山叫團山,團山孤峰獨立,雄傲四周。有一天,鳳凰坡附近的大人、小孩都隱隱約約地聽到了一種聲音:「團山大哥你莫喜,三天三夜趕上你。」眼看鳳凰坡要長高了,鳳凰嘴的人們不願意這塊平地變為山峰,便請了卦師、巫師,建了石香蠟臺,燒香叩頭。之後,鳳凰坡長得慢些了,可還是在長。於是,人們就用鐵鍬挖土,用籮筐挑土。可仍然無濟於事。一天晚上,人們又隱隱約約地聽到一個聲音:「不怕挖,不怕挑,只怕鐵釘釘我腰。」於是人們便請了老道,用一個銅菸袋鍋兒釘在了這塊地的中間。這一招還靈驗,從此不再長了,便成了現在的鳳凰坡。
在明清時代,鳳凰嘴兒是通南往北的重要驛站。商人、讀書人,推車的、騎馬的、坐轎的,大車、小車都從這裡來往。
離鳳凰嘴不遠,現存一宋代古墓,位于田衝村,東距田衝村四組(上凹子)約800米,東南距彭莊村一組(下凹子)約1000米,西距田衝至彭莊公路約200米。該墓座落在一南北走向的崗嶺中間,崗嶺東低西高,周圍為丘陵地帶。封土堆呈圓形,高約3米,底徑約20米。封土北段有一個2米深,面積約4平方米的土坑。表面現為耕地。據村民介紹,以前村裡蓋倉庫時,在此挖出大量素麵墓磚,並出土了一件小陶罐。為一宋代墓葬。
除過這個宋代古墓外,田衝村王灣還有一座清代王繼愛墓。該墓葬西臨通村公路,其它三面被村民住宅所包圍。現封土堆用水泥牆護圍,整體保存較好。墓前立有大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青石墓碑,通高205釐米、寬88釐米、厚23.5釐米,正面碑額「祖王公繼愛、母寇氏」宋體陰鏤豎刻,正文為王氏各房數百捐款人名;背面碑首篆書「重修祖碑」四個大字,正文楷書豎刻16行,行滿50字,洋洋灑灑記述了王氏高祖從江西到湖北襄陽城外的李劉集後又遷王灣的艱辛創業歷程,並明確提及該處王姓系三槐堂譜系。
莊衝 團山 顫顫寺莊貢士墓莊姓宗族碑故事
離淳河店西南三四裡的地方,有個村莊叫莊衝。一條通往鹿門寺景區的公路把莊衝村一分為二。
太平天國時期,捻軍轉戰襄陽,曾在莊衝修築寨堡。史書記載:「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捻軍進攻雙溝、黃龍壋、公羊峪、無憂寺、八條崗、王家河、老營、東津灣和太平軍賴文光部會師後,分兵進攻黑龍集、黃渠河、程家河。冬月,捻軍又襲佔公羊峪、八條崗、東津灣,繼而攻取了龐居寺、鹿門山、大旺洲、淳河、莊家衝、方家集、王家河、槐樹鋪等處,並在莊家衝修築寨堡,作久立之計。後因清軍主力僧格林沁追擊,遂轉移襄北。」
莊衝南倚鹿門風景區,西靠團山。
團山,因山呈圓形,孤立突出故名。團山上過去有座廟,當地老百姓叫顫顫(方言讀「shan」)寺。據說,當年祖師爺真武來到襄陽,看到團山山奇石怪,風景秀麗,欲在此建廟修行,就報夢給東津的香主,讓香主安排「四大手續」(能在州府一級活動的人)和「八村」(能在縣衙活動的人)捐資修廟。「四大手續」、「八村」們就四處奔波,籌款籌物,修路建廟。半年時間不到廟修好了。祖師爺往山頭上一坐,把山坐了一個大坑,寺廟頓時顫顫晃動。無奈,只好選在襄陽城西的真武山。團山寺因此得名「顫顫寺」。
雖然沒有祖師爺在顫顫寺修行,但顫顫寺因祖師爺曾經選定,聲名遠揚,香火旺盛。過去,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十六,遠遠近近的香客,絡繹不絕,前來朝拜。民間藝人在此連唱三天大戲。可惜寺廟1942年被馮玉祥的部隊修築工事所毀,只留下一些殘缺神像。為此莊家衝一帶流傳有一句歇後語:「馮玉祥燒廟——留神」。現在神像也沒有了,只有一些殘磚破瓦,見證當年寺廟的興旺。
團山東北麓有一清代古墓,墓主是個貢士,叫莊顯華。墓前立有青石墓碑,碑身前後均有文字,正面碑額為二龍戲珠圖案,古樸典雅,碑中榜為「貢士莊顯華之墓」,顏體楷書,遒勁有力,堪稱書法精品;中榜右側為生卒年月;左側為莊氏四房名錄,背面為莊顯華生平。在淳河村一村民門前放有一通莊姓宗族碑。碑體碩大,上面對東津莊衝莊姓由來記述甚詳,碑額為莊姓由來祖至十一代祖情形,下面記載有莊姓由江蘇武進縣遷居純河之南的描述及莊姓宗派:開國承家,光宗紹先,啟文興楚,大傳延年。年月不見,疑碑後亦有文字。該碑記載莊姓由來祖名莊道銘、第十一代祖名莊元象。其中莊元象為莊顯華的父親,被清同治《襄陽縣誌》耆舊志收錄入傳。
【連結】莊元象,字善長,監生,早失怙,恃兄嫂教育之。兄抱沉痾,元象侍奉五六年,疾亟,衣不解帶者數月。卒後喪葬盡,禮事嫂亦如之。後與侄析居,以瘠地自與,盡以膏地及房宅數十間與侄,而自築室於宅傍。性豪爽,喜周人急。鹹豐間,奉文團練鄉兵,自備資斧,動以數百緡計。同治初,賊追難民婦女至其村。元象大呼:「殺賊者,錢十千;生擒者倍之。」於是敢死之士數百人奮勇追殺,奪還俘掠甚,家仍按口周給。其鄉稱貸未償者,焚券三千有奇;遇歲歉輒免田租。裡人德之。子顯華,亦好施與,有父風。
莊衝村人莊開熙,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和黃火青、李實等人一起幹過革命,曾任特派員。聽說他上世紀二十年代曾是某個縣的第一任縣委書記,後把所掌握的黨員名單搞丟了,因害怕而脫黨。後來一直以教書為生。
莊衝人,骨氣硬,不怕官。在這一帶,流傳著莊二郎戲弄貪贓枉法的襄陽新知縣的故事,還有好酒、滑稽的侯久喝酒的故事。
魏李 魏家灣戰國遺址 李家大山元墓金黃小姐
魏李村東為莊衝村,西臨李灣村,南靠李家大山,從莊衝到三合村的公路經村北通過。上世紀七十年代,東津鎮政府在魏李村附近山上曾辦有茶場和農大。
魏家灣遺址位於魏李村一組南400米處,西北距李家大山元墓約200米,西離李灣村約600米,離淳河約1000米。該遺址地處漢水東岸的衝積平原上,南靠一小山。該處依山傍水,地勢開闊平坦。遺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10米,文化層厚約1米。地表現為耕地,內涵遺物豐富,現保存完整。地表採集到的標本,除一件石器外,餘皆為殘陶片。其陶系以泥質灰陶為主,次為泥質黃陶和夾砂黃陶;裝飾紋樣,少量素麵;可辨器類有鬲、豆、罐等,此外還採集到部分筒瓦殘片。以往還採集有侈口甕、高領罐等器物。初步斷定其時代為東周時期。
李家大山元墓位於東津鎮魏李村一組南400米處,西北距李灣村約1000米。該墓座落在李家大山主峰北側,其封土為圓形,高約8米,底徑約50米,封土上現為耕地,有盜挖痕跡。過去有人曾在塌陷處挖到小型銅器、玉器等。當地傳說此墓為金黃小姐墓。
在襄陽,金黃小姐(也叫金華小姐)困襄陽的故事流傳很廣。
傳說,元軍圍攻襄陽,三年半時間沒能攻下。眼看城中糧食即盡,金黃小姐將僅有的一些白米餵給豬吃,然後把豬放出城外。元軍捉到豬殺後,見豬的肚子裡都是白米,以為城中糧食充足,放鬆了鬥志,後來起義援軍到,內外夾擊,元軍敗退,這就是「金黃小姐困襄陽、豬吃白米人吃糠」的故事。
淳河井 淳河石拱橋
淳河井
淳河井位於東津鎮淳河村五組東北10米處,南距淳河村委會120米。該井座落在漢水東岸衝積平原的一臺地上,臺地約高出周圍2米,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南接大片丘陵。井口平面呈圓形,直徑約0.65米,井壁由素麵磚側立砌成,口沿磨有32道繩痕,痕深達3.5釐米。1975年,該村在井口修一圓形水泥井圈,供全村千餘人飲用。現在用上了自來水,此井封住。
此井挖鑿具體時間不詳,當地百姓說,明朝萬曆年間人口大遷移時,此井就已存在,如此推算,古井距今已四百多年了。
淳河石拱橋
淳河石拱橋位於東津鎮鹿門大道通往淳河店路的交接處。過去橋是木橋,1952年進行了維修。1972年,拆除木橋,清理木樁,開引河,填土方,做拱模(土坯子),收集石碑,建成了現今的石拱橋。此橋東南、西北向,長約17米,寬約6米,高約10米,橋中間有一個大拱,大拱上面兩側各有兩個小拱,橋面與拱面之間橫有六根粱,橋下面可見石碑達十八層之多。據說,在下基腳、砌橋墩、鋪橋面時,僅從鹿門山上拉來的石碑,就有二百多塊,現在露在外的碑上,可見「乾隆四十年」、「大清同治二年」「繼母---大清光緒九年」、「泰山當道」等字樣。
2001年,在緊挨淳河石拱橋西邊又修建了一座橋,直通鹿門山名勝風景區,該橋南北向,長約24米,寬約70米,高約10米,中間有兩個長方體石礅,三個出水口。兩座橋由南向北看,像一個很大的「人」字,連在一起。
畜牧場 羊橋 望城崗 龍王廟 變電站
淳河東南五、六公裡處,是襄陽市畜牧場總部。過去畜牧場歸屬襄陽市農業局管轄,2014年春,交由東津新區託管。畜牧場有兩個大隊,一是湯畈大隊,主要包括湯家畈、鍾杜坡、望城崗、場部機關、磚場等;一是羊橋大隊,主要包括下坡、石頭坡、小吳家灣、鳳凰石、大埠口、楊家祠堂、陸家灣、陳家灣、袁家灣、東洲上、橋上、龍家壋梢、架子山、前灣、上坡、貓子衝、李家咀、大吳家灣、壇山凹、陳家咀、彭家、許家灣、小烏盆缸、橫衝、侯家凹等。傳說晉太傅羊祜帶兵經此處,聚石為橋,故名羊橋。在橋上遊的村莊叫「橋上」。
望城崗是因此地為一高崗,在此崗上可望見襄陽城輪廓,故名。
明《襄陽郡志》(襄陽縣·古蹟)記載:龍王廟六處,一在新城裡,一在蔡村裡,一在唐河裡,一在牛首河南裡,一在牛首河北裡,一在羊橋,洪武初耆民張應成等俱仍舊址重修。
華中電網500千伏襄陽變電站,位於望城崗下,總投資2.1億元。它處在華中電網南北大通道上,是鄂西北電網第一個500KV變電站,它不僅是鄂西北重要電網支撐點,也是三峽電站向湖北和河南供電的重要變電站。
秦嘴 杭家湖 秦嘴水庫
秦嘴,因有秦姓人居此,且處淳河嘴上,故名。位於淳河店東八裡處。包括張溝、西湖、中湖、東湖、秦嘴、山根、周家莊等營盤。
過去,在還未修築秦嘴水庫時,在今秦嘴水庫堤下及堤內一大片地方是一個湖,因屬杭家所有,故叫杭家湖。杭家湖的水,由東而西,流經秦嘴、東湖、中湖和西湖,流過跑馬道,匯入淳河。
那時候,杭家湖湖面寬闊,湖水蕩漾,菱荷遍布,水鳥翱翔。可遇到漲水的時候,杭家湖卻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肆意流淌。當時有一首歌謠:「杭家湖杭家湖,漲起水來抱頭哭,女的出外去要飯,男的到處滾軲轆(推小車)。」
1957年,在杭家湖的上遊建築了秦嘴大壩,大壩攔上遊水,形成了一個水庫。1980年5月擴建成中型水庫,集雨面積100平方公裡。水庫總庫容402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5萬畝,養殖水面面積5500畝,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養殖、供水、旅遊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
過去水庫下遊的湖,如今成了農田。湖沒有了蹤影。
東津新城建設機器的轟鳴聲,驚醒了沉睡已久的淳河店。通村公路四通八達,嶄新民居拔地而起,淳河店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好機遇。
(楊立武 朱家紅 陳春梅 程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