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二十年,4k修復的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於11月15日在中國隆重上映。
重印第一天,就登上了微博熱搜榜第二名,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有著太多創作者從愛情、精神世界、人生的意義等角度來解讀該電影。
但本文想從職場的角度來解析下,一個職場天才是如何被舒適區毀掉的!
沒有看過電影的朋友,可以看看以下關於電影情節的簡述;看過的朋友可以自動略過該介紹。
同時我想請大家在了解電影情節的時候,思考三個問題:
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很多年,老闆和同事都很好,工資薪酬也很高,你待在這裡很舒適。突然某一天,讓你自願去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工作,你願意去嗎?還是條件1中的這家公司,當某一天出現一個令你心動,但是又可能沒有結果的機會時,讓你自願去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工作,你願意去嗎?還是條件1中的這家公司,隨著時代變革,某一天這家公司突然倒閉了,你本身又極具強大的工作能力,讓你自願去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工作,你願意去嗎?
電影情節:維吉尼亞號蒸汽客輪鋼琴上的一個棄嬰,偶然被船上的礦工丹尼發現,並且當作自己的親生子撫養,那時正好是公元1900年的元旦,於是丹尼便將他取名為1900—丹尼布曼·TD·萊蒙·1900。1900漸漸地長大,而客輪也自然成了他出生以來的家。後來丹尼在工作時意外喪生,1900再次成為孤兒。一天深夜,船上的乘客被琴聲所吵醒,眾人循聲尋找,原來是鋼琴神童1900正在彈奏美妙旋律,也因此船長讓他繼續留在船上,日後成為一名海上鋼琴師。直到1900長大成人,他的演奏技藝已是名聞遐邇,但是他卻從來沒有下過船。Max是位很有天分的小號手,因一次機緣進入維吉尼亞號的樂隊演奏,深深為1900的才華所折服,並與1900成為了知己。他多次勸說1900下船去開始全新的人生,但均以失敗告終,1900總回答:我不羨慕陸上的生活……
爵士樂創始人傑利·羅爾·莫頓聽說1900能把十種爵士樂混合在一起彈奏後,便決意與之一較高下,想要藉此提高自己的聲望。面對這種敵手,天真又無欲無求的1900給足了面子,起初並未拿出真本事,但由於傑利的一再威逼與好友Max的埋怨,1900最終以精湛的琴藝震撼了全場聽眾。一天下午,1900邂逅了一名美麗的女子,對她一見鍾情,但是又無法當面表達,於是將愛慕之情灌注在琴聲中。1900一心只想再見到那名女子,但是女子已經下了船,1900為了愛情決定踏上陌生的陸地,但當他站在甲板與陸地之間望向大都市時,他的心意再次改變了,轉身回到了甲板上。這是1900生命中唯一一次嘗試接近陸地。1900坦言無法面對在陸上生活的無限抉擇,陸地對他來說,是艘太大的船、美得過分的美人、過於濃烈的香水,於是他留在了船上。就算是在戰時,沒人跳舞了,就算到處炮聲隆隆,仍然繼續待在船上彈自己的琴……戰爭結束後,維吉尼亞號因年久失修即將被炸毀,Max聽說後急忙趕往碼頭阻止工人繼續搬運炸藥至船上,因為他堅信,他的朋友還在裡面。Max不顧危險登上了船,找到了1900,並試圖說服他一起下船。可是1900無法接受陸地的廣大,更難以離開他一直以來唯一的家。最後,船在海中央爆炸,而1900也與大船一同葬身大海。
在大家看完電影內容後,讓我們回過神來想想開頭我提出的3個問題,是不是和海上鋼琴師1900的經歷很相似?
維吉尼亞號蒸汽客輪就是這家各項條件都很不錯的公司,而你就是1900!
1900從小在船上出生,擁有極高的鋼琴演奏天賦,在船上很快樂,某一天自己的好友勸說自己下船去,去陸地上生活(在工作很舒適的地方,突然換環境);
當1900在船上遇到了自己的愛情(一個心動又可能沒有結果的機會);
當維吉尼亞號蒸汽客輪即將面臨被爆破處理時(公司倒閉時)。
1900全部選擇了拒絕下船,前往陸地生活工作,儘管他擁有著極高的鋼琴演奏水平。
那麼你呢,你會選擇拒絕新的,而且可以給你帶來薪水頗豐的工作嗎?
第一個問題,我想這很好做出決定,我相信100%的人都不會離開現有的工作,去一個陌生的環境從頭來過,畢竟這裡很舒適,什麼都好,去一個充滿未知因素的公司,想必腦子拎得不太清。第二個問題,我相信100%的人在頭腦發熱的一瞬間會選擇去,但是當冷靜下來各種利弊剖析這個不確定的機會之後,我想80%的人還是會選擇留在現有公司;第三個問題,我相信100%的人都會選擇離開現有公司。可是,為什麼1900三次都選擇拒絕了呢?讓我試著用職場舒適區的理論來剖析下!
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就好比1900,習慣了船上的生活,一旦下船就會覺得不舒服、彆扭。也就是說,在他的心理舒適區內(輪船上),維護了他的自我形象(輪船上的天才的鋼琴演奏家),並且建立他的心理防禦屏障,認定了輪船就是他的避風港;
在輪船上演奏鋼琴令他很快樂,他的情緒是很穩定快活的,也就是舒適區在對他的自我調節;
還有就是舒適區決定了人對外界信息的接納度,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些人在自己的領域冥頑不靈,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想讓他下船演奏鋼琴,想都不用想。
這是第一個拒絕的原因,想必大家都能想得通。
這和我們工作上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樂於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並且享受它帶給我們自己的快樂!
在愛情面前,一個可能沒有結局的機會面前,1900決心前往陸地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但在船與陸地之間,他選擇了放棄。
這在我看來,這是長期待在舒適區的他,恐懼了,恐懼作為天才的自己,變得平庸不在非凡!
我們要知道,沉溺於"舒適區"的人,對現狀充滿著一定的滿意度,既沒有強烈的改變欲望,也不會主動地付出太多的努力,所有的行為,無非是為了保持舒適的感覺而已。覺察不到任何真正的壓力,沒有危機感,甚至產生自我麻痺感,處於這一區域,有的人甚至感到自己優越於他人。
所以,我認為1900是在害怕、在擔憂,自己一旦離開的輪船,頭上頂著的天才鋼琴演奏家光環就會消失不見,泯然於普通人之間,然後可能還得不到愛情。
你看,這和我們職場人來說,多麼的相似啊!
畢竟為了一個不確定的結果,放棄現有的優渥的條件,很多人都會選擇拒絕不確定的結果。
大家更願意守著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畢竟保守工作往往比創新工作來得更簡單、更方便。
就算給了新的工作也不願意接手,就是害怕、恐懼新東西、新知識帶來的困難,但事實上最終能夠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創新工作的人。
心理學研究說,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舒適區",對於你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於舒適心理狀態;"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太難受; "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
我想第三個拒絕,是因為1900將自己跳過了學習區,直接從舒適區換到了恐慌區。
"拿一臺鋼琴來說,琴鍵有開始,有結束,有88個鍵,琴鍵並非無限的,而你是無限的,在這些琴鍵上,能創造出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這是我能接受的生活方式,當我站在舷梯上的時候,在我眼前展開的是由幾百萬幾億琴鍵組成,沒有盡頭的鍵盤,而若鍵盤是無限的,那麼沒有任何音樂能在其上上演,你選錯了演奏位置,那是上帝的鋼琴。"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自己嚇唬自己!而1900就是在這樣的嚇唬中選擇了拒絕,他忘記了還有個學習期,可以供他適應,畢竟他還有無限的音樂才華。
馬克吐溫曾說過:"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恐懼之中,但是事實上大部分我所憂慮的事情並沒有發生。"
影片中1900選擇了與輪船同歸於盡,在自己的舒適區中,帶著畢生的驕傲死去!
在現實中,當一家公司出現危機的時候,我們會選擇離開。
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可我們就會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問題了,長期待在舒適區的我們走出來後,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會!
畢竟我們也沒有1900那樣的工作天賦!我們也找不到像1900那樣死去。
我們怎麼辦?我們還得賺錢養家餬口!
未雨綢繆,更多的時候是做好這兩件事:擴大舒適區和進入最優焦慮期。
很多朋友會對這樣的未來很焦慮,所以很想一步登天,一下子就從舒適區跳出來,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會像1900一樣,跳進恐慌區中把自己嚇得半死。
一口吃不了個大胖子,最正確的做法是擴大自己的舒適區,進入學習區。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只有在"學習區"內做事,人才會進步,嘗試新鮮事物,探索未知領域,能開拓思維和視野,激發潛力。
亞歷克斯·霍諾德在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徒手攀巖》中說道:我要用練習擴大自己的舒適區。從他舒適的攀登區域向不舒適的攀登區域延伸,是將不舒適的的新動作變成舒適的技能。他沒有一秒變成全新的人,一換裝就成了蜘蛛俠飛簷走壁。
想擴大舒適區,就要能夠主動的跨入新的學習區,並把學習區轉化為你的舒適區,只有這樣,才能循序漸進適應新工作、新挑戰。
第二個做法就是進入最優焦慮期。
一直在舒適區,會令我們習慣了享受安逸的工作節奏和內容,所以要主動進入最優焦慮區,這樣才能有動力去學習提高自己。
心理學家羅伯特.M.耶基斯和約翰.D.道森曾表示,一個相對舒適的狀態可以使人的行為處於穩定水平,從而得到最佳表現,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相對適度的焦慮,即一個壓力略高於普通水平的空間,我們稱該空間為"最優焦慮區"。
比如我們可以針對定位在舒適區的工作,試著給它增加難度,讓它進入最優焦慮期。
比如寫方案、寫報告的時候,明明一份就可以了,但是可以試著給自己增加難度,提交三份或者幾份不同的方案。
海上鋼琴師,一個待在舒適區直至毀滅的職場人,你願意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