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角度深度解析《海上鋼琴師》——天才是如何被舒適區毀掉的

2020-12-15 莘默默

時隔二十年,4k修復的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於11月15日在中國隆重上映。

重印第一天,就登上了微博熱搜榜第二名,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有著太多創作者從愛情、精神世界、人生的意義等角度來解讀該電影。

但本文想從職場的角度來解析下,一個職場天才是如何被舒適區毀掉的!

沒有看過電影的朋友,可以看看以下關於電影情節的簡述;看過的朋友可以自動略過該介紹。

同時我想請大家在了解電影情節的時候,思考三個問題:

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很多年,老闆和同事都很好,工資薪酬也很高,你待在這裡很舒適。突然某一天,讓你自願去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工作,你願意去嗎?還是條件1中的這家公司,當某一天出現一個令你心動,但是又可能沒有結果的機會時,讓你自願去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工作,你願意去嗎?還是條件1中的這家公司,隨著時代變革,某一天這家公司突然倒閉了,你本身又極具強大的工作能力,讓你自願去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工作,你願意去嗎?

電影情節:維吉尼亞號蒸汽客輪鋼琴上的一個棄嬰,偶然被船上的礦工丹尼發現,並且當作自己的親生子撫養,那時正好是公元1900年的元旦,於是丹尼便將他取名為1900—丹尼布曼·TD·萊蒙·1900。1900漸漸地長大,而客輪也自然成了他出生以來的家。後來丹尼在工作時意外喪生,1900再次成為孤兒。一天深夜,船上的乘客被琴聲所吵醒,眾人循聲尋找,原來是鋼琴神童1900正在彈奏美妙旋律,也因此船長讓他繼續留在船上,日後成為一名海上鋼琴師。直到1900長大成人,他的演奏技藝已是名聞遐邇,但是他卻從來沒有下過船。Max是位很有天分的小號手,因一次機緣進入維吉尼亞號的樂隊演奏,深深為1900的才華所折服,並與1900成為了知己。他多次勸說1900下船去開始全新的人生,但均以失敗告終,1900總回答:我不羨慕陸上的生活……

爵士樂創始人傑利·羅爾·莫頓聽說1900能把十種爵士樂混合在一起彈奏後,便決意與之一較高下,想要藉此提高自己的聲望。面對這種敵手,天真又無欲無求的1900給足了面子,起初並未拿出真本事,但由於傑利的一再威逼與好友Max的埋怨,1900最終以精湛的琴藝震撼了全場聽眾。一天下午,1900邂逅了一名美麗的女子,對她一見鍾情,但是又無法當面表達,於是將愛慕之情灌注在琴聲中。1900一心只想再見到那名女子,但是女子已經下了船,1900為了愛情決定踏上陌生的陸地,但當他站在甲板與陸地之間望向大都市時,他的心意再次改變了,轉身回到了甲板上。這是1900生命中唯一一次嘗試接近陸地。1900坦言無法面對在陸上生活的無限抉擇,陸地對他來說,是艘太大的船、美得過分的美人、過於濃烈的香水,於是他留在了船上。就算是在戰時,沒人跳舞了,就算到處炮聲隆隆,仍然繼續待在船上彈自己的琴……戰爭結束後,維吉尼亞號因年久失修即將被炸毀,Max聽說後急忙趕往碼頭阻止工人繼續搬運炸藥至船上,因為他堅信,他的朋友還在裡面。Max不顧危險登上了船,找到了1900,並試圖說服他一起下船。可是1900無法接受陸地的廣大,更難以離開他一直以來唯一的家。最後,船在海中央爆炸,而1900也與大船一同葬身大海。

在大家看完電影內容後,讓我們回過神來想想開頭我提出的3個問題,是不是和海上鋼琴師1900的經歷很相似?

維吉尼亞號蒸汽客輪就是這家各項條件都很不錯的公司,而你就是1900!

1900從小在船上出生,擁有極高的鋼琴演奏天賦,在船上很快樂,某一天自己的好友勸說自己下船去,去陸地上生活(在工作很舒適的地方,突然換環境);

當1900在船上遇到了自己的愛情(一個心動又可能沒有結果的機會);

當維吉尼亞號蒸汽客輪即將面臨被爆破處理時(公司倒閉時)。

1900全部選擇了拒絕下船,前往陸地生活工作,儘管他擁有著極高的鋼琴演奏水平。

那麼你呢,你會選擇拒絕新的,而且可以給你帶來薪水頗豐的工作嗎?

第一個問題,我想這很好做出決定,我相信100%的人都不會離開現有的工作,去一個陌生的環境從頭來過,畢竟這裡很舒適,什麼都好,去一個充滿未知因素的公司,想必腦子拎得不太清。第二個問題,我相信100%的人在頭腦發熱的一瞬間會選擇去,但是當冷靜下來各種利弊剖析這個不確定的機會之後,我想80%的人還是會選擇留在現有公司;第三個問題,我相信100%的人都會選擇離開現有公司。可是,為什麼1900三次都選擇拒絕了呢?讓我試著用職場舒適區的理論來剖析下!

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就好比1900,習慣了船上的生活,一旦下船就會覺得不舒服、彆扭。也就是說,在他的心理舒適區內(輪船上),維護了他的自我形象(輪船上的天才的鋼琴演奏家),並且建立他的心理防禦屏障,認定了輪船就是他的避風港;

在輪船上演奏鋼琴令他很快樂,他的情緒是很穩定快活的,也就是舒適區在對他的自我調節;

還有就是舒適區決定了人對外界信息的接納度,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些人在自己的領域冥頑不靈,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想讓他下船演奏鋼琴,想都不用想。

這是第一個拒絕的原因,想必大家都能想得通。

這和我們工作上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樂於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並且享受它帶給我們自己的快樂!

在愛情面前,一個可能沒有結局的機會面前,1900決心前往陸地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但在船與陸地之間,他選擇了放棄。

這在我看來,這是長期待在舒適區的他,恐懼了,恐懼作為天才的自己,變得平庸不在非凡!

我們要知道,沉溺於"舒適區"的人,對現狀充滿著一定的滿意度,既沒有強烈的改變欲望,也不會主動地付出太多的努力,所有的行為,無非是為了保持舒適的感覺而已。覺察不到任何真正的壓力,沒有危機感,甚至產生自我麻痺感,處於這一區域,有的人甚至感到自己優越於他人。

所以,我認為1900是在害怕、在擔憂,自己一旦離開的輪船,頭上頂著的天才鋼琴演奏家光環就會消失不見,泯然於普通人之間,然後可能還得不到愛情。

你看,這和我們職場人來說,多麼的相似啊!

畢竟為了一個不確定的結果,放棄現有的優渥的條件,很多人都會選擇拒絕不確定的結果。

大家更願意守著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畢竟保守工作往往比創新工作來得更簡單、更方便。

就算給了新的工作也不願意接手,就是害怕、恐懼新東西、新知識帶來的困難,但事實上最終能夠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創新工作的人。

心理學研究說,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舒適區",對於你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於舒適心理狀態;"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太難受; "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

我想第三個拒絕,是因為1900將自己跳過了學習區,直接從舒適區換到了恐慌區。

"拿一臺鋼琴來說,琴鍵有開始,有結束,有88個鍵,琴鍵並非無限的,而你是無限的,在這些琴鍵上,能創造出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這是我能接受的生活方式,當我站在舷梯上的時候,在我眼前展開的是由幾百萬幾億琴鍵組成,沒有盡頭的鍵盤,而若鍵盤是無限的,那麼沒有任何音樂能在其上上演,你選錯了演奏位置,那是上帝的鋼琴。"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自己嚇唬自己!而1900就是在這樣的嚇唬中選擇了拒絕,他忘記了還有個學習期,可以供他適應,畢竟他還有無限的音樂才華。

馬克吐溫曾說過:"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恐懼之中,但是事實上大部分我所憂慮的事情並沒有發生。"

影片中1900選擇了與輪船同歸於盡,在自己的舒適區中,帶著畢生的驕傲死去!

在現實中,當一家公司出現危機的時候,我們會選擇離開。

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可我們就會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問題了,長期待在舒適區的我們走出來後,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會!

畢竟我們也沒有1900那樣的工作天賦!我們也找不到像1900那樣死去。

我們怎麼辦?我們還得賺錢養家餬口!

未雨綢繆,更多的時候是做好這兩件事:擴大舒適區和進入最優焦慮期。

很多朋友會對這樣的未來很焦慮,所以很想一步登天,一下子就從舒適區跳出來,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會像1900一樣,跳進恐慌區中把自己嚇得半死。

一口吃不了個大胖子,最正確的做法是擴大自己的舒適區,進入學習區。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只有在"學習區"內做事,人才會進步,嘗試新鮮事物,探索未知領域,能開拓思維和視野,激發潛力。

亞歷克斯·霍諾德在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徒手攀巖》中說道:我要用練習擴大自己的舒適區。從他舒適的攀登區域向不舒適的攀登區域延伸,是將不舒適的的新動作變成舒適的技能。他沒有一秒變成全新的人,一換裝就成了蜘蛛俠飛簷走壁。

想擴大舒適區,就要能夠主動的跨入新的學習區,並把學習區轉化為你的舒適區,只有這樣,才能循序漸進適應新工作、新挑戰。

第二個做法就是進入最優焦慮期。

一直在舒適區,會令我們習慣了享受安逸的工作節奏和內容,所以要主動進入最優焦慮區,這樣才能有動力去學習提高自己。

心理學家羅伯特.M.耶基斯和約翰.D.道森曾表示,一個相對舒適的狀態可以使人的行為處於穩定水平,從而得到最佳表現,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相對適度的焦慮,即一個壓力略高於普通水平的空間,我們稱該空間為"最優焦慮區"。

比如我們可以針對定位在舒適區的工作,試著給它增加難度,讓它進入最優焦慮期。

比如寫方案、寫報告的時候,明明一份就可以了,但是可以試著給自己增加難度,提交三份或者幾份不同的方案。

海上鋼琴師,一個待在舒適區直至毀滅的職場人,你願意做嗎?

相關焦點

  • 《海上鋼琴師》:深度解析1900為什麼不下船?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作者|楊麗萍《海上鋼琴師》是我眾多喜歡的電影之一,最近又三刷了一遍。還是很感動,1900高超的音樂天賦和琴藝讓世人驚嘆!只要他願意回到大陸生活,1900完全可以憑藉他的音樂天賦取得很高的名譽,地位和財富。
  • 電影《海上鋼琴師》:一半是天才的傳奇,一半是靈魂的宿命
    電影《海上鋼琴師》:一半是天才的傳奇,一半是靈魂的宿命文/東歌觀娛011998年,由義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執導的電影《海上鋼琴師》正式發行,可惜一直到2019年年底該片才在中國上映。另外,《海上鋼琴師》在義大利先後獲得過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製片人、最佳劇本、最佳藝術指導等項獎,除了在義大利國內,它在國外也是斬獲無數大獎,該片的優秀毋庸置疑。
  • 海上鋼琴師——天才的一生,一部超好看的電影
    而在這艘船上,八歲的1900在音樂的啟蒙下,第一次奏響了鋼琴,從此天才鋼琴師便誕生了。而後來他也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摯友—康恩,他也從康恩的口中得知,自己一直以來即興演奏的音樂其實是「爵士樂」。正因為1900的心中沒有所謂的流派的概念,所以他為各種人彈奏音樂,無論貴賤,所有人都愛他。
  • 《海上鋼琴師》:一個天才鋼琴師的傳奇一生
    我們今天閱讀的書是《海上鋼琴師》,作者是義大利作家亞歷山德羅·巴裡科。我分成六個小部分,來講一個天才鋼琴師的傳奇一生。1、鋼琴上的棄嬰1900年。沒有人知道,一九零零是如何在20天內學會彈鋼琴的。也許,他就是天才吧,他就是上帝選中的那一個吧。3、風暴中的狂舞一場海上大風暴正肆虐。
  • 《海上鋼琴師》深度解析:一曲鞭笞資本主義文明的亂世悲歌
    《海上鋼琴師》由著名義大利導演吉賽貝·託納多雷執導,1998年上映即獲好評無數,其精妙的編劇、古典的攝影、唯美的配樂曾分別榮獲義大利金球獎、歐洲電影獎、美國金球獎。
  • 《海上鋼琴師》VS郎朗:天才思想固化和勤才思想開放,結局會不同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看過《海上鋼琴師》的人們應該都知道,電影中的男主是一個音樂方面的天才,擁有著非同一般的鋼琴演奏天賦,但最後的結局卻是其隕落。而郎朗,我們所熟知的一位鋼琴家,一位在國際上都享譽盛名的"鋼琴天才",被眾多音樂領域的領軍人物廣為稱讚。而同樣是天才,單從鋼琴演奏技藝來講,《海上鋼琴師》中無師自通的男主顯然在琴技上略勝一籌,但是為什麼二者的發展卻不盡相同呢?
  • 《海上鋼琴師》:每個人都有深藏的愛與怕,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海上鋼琴師》曾榮獲全球各類22項大獎,無數神仙口碑觸動萬千觀眾,更是豆瓣評分9.2的「神作」。《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個天才鋼琴師的一生。嬰兒時的他被遺棄在維吉尼亞號郵輪的頭等艙,被水手意外發現並收養,取名1900。他憑藉無師自通的鋼琴天賦,成為樂隊的鋼琴師,驚豔了所有人。他指尖流淌出的美妙音樂,總能深深打動每一個聆聽他彈奏的人,甚至在鬥琴中贏了爵士樂的鼻祖傑尼。
  • 天才的執念-《海上鋼琴師》
    經典的電影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黯然失色,反而會因為時間的衝洗變得更加魅力四射,《海上鋼琴師》就是其中之一。《海上鋼琴師》是義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的「時空三部曲」之一。《海上鋼琴師》中,1900和當時大多數人對自由有著不同的定義。故事發生的背景是20世紀初,當時正值工業文明的發展高峰時期,大批歐洲移民懷揣著對夢想和自由的渴望來到美國。美國在他們心中是自由的象徵,而自由女神則幻化成了一種自由平等的符號,同時也是財富與幸福的象徵。
  • 孤獨的人心中都有一部《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近來重溫《海上鋼琴師》,有些新的感悟,不吐不快。以供消遣。起因大約5年前,我問一個女生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她想了想後回答我說,《海上鋼琴師》。出於想走進她的內心的欲望和對電影本身的好奇,我認真了看完了這部經典非凡的作品。
  • 電影味道—— 海上鋼琴師
    此次2019年重映的《海上鋼琴師》與這兩年先後重映的宮崎駿動漫佳作《龍貓》、《千與千尋》相比,顯然是有些力不從心的。但是,同期院線電影的口碑平平以及這部電影佳作的優秀品質使得他依舊吸引了大量的觀眾。經過修復後的4K高清畫面成為了電影的另一大賣點。 《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個鋼琴天才傳奇的一生。
  • 孤獨而又自由的靈魂-《海上鋼琴師》
    每一個天才都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為基本上所有的天才都是異類。而在大多數的人的眼裡,一個在怎麼體面的異類都不是「自己人」。1900,從這個不平凡的名字中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眾人都誇他為天才,雖然眾人為他瘋狂,但是天才就是「異類」,「異類」往往伴隨著孤獨。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是看完了《泰坦尼克》接著看的這部,因為差不多的時代背景,而且都是在海上和船上發生的故事。相同的豪華輪船,相同的歌舞廳,相同的有錢人和窮人,不同的故事。 T是跨越階級的浪漫愛情,但其中體現的也恰恰是階級的森嚴,三等艙和頭等艙的天壤之別和貧富差距,T體現的是自我、自由和自身價值還有真愛的重要性;《海上鋼琴師》有著相同的背景色,不同的主角,1900雖然沒有身份,只是樂手,可是船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很單純,通過大片群眾表現的是對America的狂熱,而且他無資產,若下船就是無產階級了。
  • 《海上鋼琴師》影評:偉大音樂家的一生,橫跨七大洋的鋼琴傳奇
    》 散場的宴會,從一位水手發現到成為朋友,到鋼琴才子自由彈奏,為生活的平凡人彈琴,初遇心上人的痴迷、鋼琴的決鬥、止步下船的鐵梯、維珍尼亞號的轟鳴……一幕幕畫面這是1900的一生,不可思議卻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是海上鋼琴師的模樣。
  • 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海上鋼琴師》,第一次看見這個電影名字,內心是毫無波瀾的,就如同一個相貌平平穿著樸實的人走在人潮攢動的街頭那般毫不起眼。故事發生在1900年的「海上」,主人公是一位「鋼琴師」,他叫「1900」,之所以有一個這麼奇葩的名字,都是因為他父母,生下了他,順手也就扔下了他。他被船上一個水手收養,由於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按年代給他取名。雖然命途多舛,但1900從小鋼琴天賦出眾,長大後就聲名顯赫,別人都勸他下船,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去掙大錢。
  • 豆瓣9.2分《海上鋼琴師》:人這一輩子,如果可以的話請忠於自己
    ——《海上鋼琴師》《海上鋼琴師》這部經典影片,經4k技術修復後,去年在電影院震撼上映,當時引起了很大一波懷念熱潮,畢竟也已時隔20餘年。如今再翻看,影片仍依舊動人,主人公1900的故事很燃,很美。有人吐糟說,1900就是膽子小,沒膽量開始新的生活,無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我想1900是一個生於船上,長於船上的漂泊之人。此生除了在他很小時候就死去的養父,他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親人。他唯一的歸屬感就是這條船,船是他的家,是他的全部。
  • 《海上鋼琴師》1900是生性懦弱,還是內心的強大?
    義大利影片《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個天才鋼琴家1900在一艘巨輪上的傳奇故事。一艘豪華輪船載著2000到美國淘金的歐洲人,停靠在美國,帶著夢想和希望的人們都下了船,踏上了美國的土地,而船上卻留下了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在豪華艙的鋼琴上安靜地躺著。
  • 海上鋼琴師:寧願孤獨一生,也不願隨波逐流
    #海上鋼琴師4K修復版#《海上鋼琴師》由著名義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執導,榮獲第57屆金球獎中的最佳原創配樂獎。4K修復的《海上鋼琴師》一經上映,立即掀起了一輪懷舊熱潮。海上鋼琴師1900毫無疑問,1900的琴技在這輪決鬥中完勝,但其內心深處或多或少是失望的。因為他只想和傑利切磋交流音樂,而傑利只追求比賽的勝利。
  • 海上鋼琴師定檔 《陳情令》番外電影曝光陣容
    海上鋼琴師定檔 《陳情令》番外電影曝光陣容時間:2019-10-25 22:4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上鋼琴師定檔 《陳情令》番外電影曝光陣容 《海上鋼琴師》4K修復版正式定檔11月15日在內地上映。
  • 年度好片《海上鋼琴師》令人驚豔,天才的一生如此傳奇
    今天介紹的是一部經典影片《海上鋼琴師》,這是一個關於一個鋼琴天才一生的故事,於1998年初次上映,於2019年通過4k修複方式重新於影院再次上映,喚起觀眾懷舊經典電影的系列風潮,也充分體現了現代技術與藝術的緊密結合。
  • 知行君另類解析《海上鋼琴師》: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
    如果你熟悉朱塞佩·託納多雷,如果你看過《天堂電影院》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那麼你一定知道這段話是出自朱塞佩·託納多雷的另一巨作《海上鋼琴師》。他的這三部作品被稱為「時空三部曲」。《海上鋼琴師》最大的特點就是場景非常簡單,100多分鐘的電影幾乎都是發生在一艘名叫「維吉尼亞號」的豪華客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