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用進廢退」原理,提高孩子的自制力,讓孩子變得更自律

2020-12-17 肯定式教養

本章是《如何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第13章。孩子優秀程度的差異,基本等同於自律能力的差異。

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做過這樣一個有關自控力的實驗:

他招募了一群大學生,然後等到他們飢餓時,在他們面前放一碟巧克力和一碟醃蘿蔔。然後分成兩組,對一組大學生,要求他們只能吃醃蘿蔔,但不能吃巧克力;對另一組大學生,他們只能吃巧克力,但不能吃醃蘿蔔。很顯然,對於飢腸轆轆的大學生而言,眼睜睜地看著巧克力而不能吃,這需要他們花費更多的自制力。進食完成後,鮑邁斯特又讓大學生們做一道很難的猜謎題。當然題目很難,一般是無法解出來的,鮑邁斯特只是想看看他們能堅持多久。最後發現,那些吃醃蘿蔔的大學生要比吃巧克力的學生更早地放棄,他們在做題後也表現的更加疲憊。

通過這個心理實驗,你獲得什麼樣的啟發?

很顯然,自制力其實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大量使用就會消耗自制力資源。而自制力是自律的根本,能否自律其實就是取決於人的自制能力。也就是說,如果自制力能力強,資源多,那麼人們的自律就強。

那麼既然自制力是一種資源,我們有沒有辦法提高這種資源的總量呢?

事實上是有的,方法就是人們鍛鍊肌肉常用的「用進廢退」原理。

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自制力

我們的肌肉遵循著「用進廢退」的原理。

什麼是用進廢退呢?就是使用就會變得進步,不用就會變得退化。以肌肉來說,當我們經常使用某塊肌肉時,這塊肌肉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壯;相反,如果肌肉長久不用,就會退化縮小。我們常說的俗語「胳膊擰不過大腿」,其實就是肌肉用進廢退的結果。

而自制力其實也跟肌肉一樣,遵循著這樣的原理。

心理學家馬克·慕拉文找了一批被試,要求他們堅持兩周使用臂力訓練器或避免攝入甜食。「避免甜食組」被要求儘量少吃或不吃蛋糕、糖果和其他甜點;「臂力組」成員則被要求把健身器械拿回家,每天運動兩次,持續時間越久越好。這兩個任務都需要人們調動自己的自制力來完成:抵抗甜食誘惑和克制體能限制,所以他們都能鍛鍊自制力。此外穆拉文還交給被試一項需要全神貫注的電腦任務,這項任務與甜食和臂力無關,但是也需要很強的自制力,測試他們的表現。兩周後慕拉文再一次測試發現,他們在電腦任務上的表現都進步了。被試通過自制力行為鍛鍊了自己的「自制力肌」。

慕拉文的實驗表明,人的自制力同樣遵守了「用進廢退」的原理,因此也可以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它。被試在經過自制力訓練後,在其他需要自制力的方面也表現的相應提高了。

「自制力肌」的訓練方法

自制力肌的鍛鍊方法有很多,從根本原理上來說,就是要對抗人的本能。我們情感上越是想做的事,我們越是用理智來克制它,怎麼讓人感到不舒服不痛快就怎麼來。越是不舒服不痛快,越是需要自制力。而當最終自制力克服本能後,自制力也就得到了鍛鍊,變得更加強大了。

好了原理有了,我們現在如何用這種方法來鍛鍊孩子的自制力肌,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律呢?

有兩種方式:

相關焦點

  •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醫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返祖現象,是生物退化的一種表現,物種個體的身上出現了祖先的身體結構形態。日本仿生尾巴在2019年日本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款機械尾巴,根據相關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款機械尾巴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幫助老年人,或者是一些身體出現問題的人保持平衡,在工人們搬運貨物的過程當中有尾巴作為支撐會更加的安全,快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 男性禁慾太久,容易「廢退」,2種情況存在「用進」
    從中似乎可以看出「用進廢退」的身影,《愛的藝術》裡有言:情緒不穩定,暴躁易怒,陽痿等情況,或許與過度禁慾有關,而性學家雨果大師也曾經說過,年輕人如果禁慾,可能會增加性慾和幻想,最終導致精神分散,失眠等症狀。那麼,禁慾太久,真的會像二狗一樣麼?
  • 隨筆16 讀《父母的語言》之「用進廢退」
    比如科學實驗證明一個在剛出生時就發現白內障的孩子,如果醫生及時幹預治療,孩子日後的視力幾乎不受一點影響,但如果到孩子七八歲以後才干預治療,那效果就大打折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神經連接遵循一個「用進廢退」的原則,剛出生時如果沒有很好的把視覺神經連接開發出來,那這些神經就會因為經常不用而被廢掉,且不可恢復。
  • 孩子的自制力,決定其一生的命運!
    這個世界上,懂得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因為他能控制住自己的所想所念,精神控制肉體,這是需要很強的自制力的。一般成大事者,都必須具有這種自制力。這就導致吃飯的時候一般孩子就沒什麼胃口了,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其實並不是有意要跟我們的父母作對,就是因為他們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自律性差而已。如果父母這個時候不教會孩子學會自律的話,他們的行為就很容易被本能,需要,外部環境所驅使,所以孩子就很難做到自律,約束自己,理性的指導自己,從而成為自己的主人。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自律的質量對於一個人未來的發展來說是如此的重要,因此,父母從小就要對孩子進行自律的培養和教育。 ◎逐步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 兩三歲的孩子所具有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能力還是非常脆弱,還需要父母不時地督促和引導。但是,自律的意識是可以從小就對孩子傳遞和灌輸的。
  • 用進廢退和進化論,你站哪一邊?科學家曾做殘酷實驗來尋找答案
    科學界在研究遺傳和進化的過程中出現過不少爭議,其中最典型的應該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按照拉馬克的說法,如果生物身上有哪個部位長期得不到應用或者缺失,那麼這個種群的後代也會逐漸丟失這個部位。該說法聽起來似乎還挺有道理的,但它卻不符合事實。
  • 用進廢退,「超能力」或存在過,這個原始部落依然保有一神奇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庫克塔約爾人總是以絕對方位運用於日常生活,難不成他們隨身攜帶指南針這種設備不成?畢竟隨時隨地辨別方位這事兒並不容易啊!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庫克塔約爾人根本不需要藉助任何工具和設備,甚至不需要藉助自然環境的參考,即便是在密封的室內環境中,也一樣能夠辨別東南西北,並且準確無誤。
  • 看看學霸的「草稿紙」,懂得自律的孩子,人生就像開了掛
    大多數的孩子都是迫於家長老師或是學習成績的壓力進行學習,這種被迫式的學習效率低下,孩子的學習成績也難以提高。但是對於自律的孩子而言,他們能夠主動地去安排自己的學習任務,合理地支配學習時間和娛樂時間,他們在學的時候用心學,玩的時候用力玩。這樣勞逸結合的方式,會使得孩子學習效率提高不少,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往往也不錯。
  • 未來人類的大腦會越來越聰明嗎,它是否遵循著「用進廢退」的規律
    大多數人相信,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的大腦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很多家長都有這種經歷。他們的孩子在電腦和電子遊戲方面似乎比他們更有天賦。不管程序或遊戲有多複雜,他們都更擅長掌握它們。這一結論似乎是建立在人類考古學的基礎上的:人類大腦早期的進化主要是生理功能中心、運動和平衡中心的進化來維持人類的生命。
  • 殘酷的「用進廢退」規律,這種魚長期生存在黑暗中,眼睛都退化了
    在生物進化學領域,有一個叫做「用進廢退」的殘酷規律,指的是一種生物體的器官,如果經常使用就會變得越來越發達,如果不經常使用則會退化。就像我們的大腦,我們越勤於思考,它就越靈活;如果我們越懶惰,它就會變得像生鏽的機器部件,越來越遲鈍。
  • 孩子做事磨蹭還愛偷懶,根源在父母身上,3招讓娃變自律
    由此可以看出小陳兒子軒軒就患有非常嚴重的拖延症把事情全部都堆在後面才做,這也是現在很多孩子普遍都有的一個現狀。要知道自律不僅僅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大人來說擁有自律的品質也是極其難能可貴的,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要抓緊培養孩子的自律性,這樣才能讓他的人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自律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
  • 最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
    朋友圈子裡有位媽媽覺得孩子語文成績需要提高,在暑期之初給孩子訂立了一個計劃: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天背誦一首唐詩、每天閱讀1個小時。開始的幾天經常看她在朋友圈曬圖打卡,沒過多久,卻再不見動靜。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些計劃都已經擱淺。
  • 如何讓孩子更獨立更自律?
    如何讓孩子更獨立更自律?你需為他營造獨立自主的氛圍。孩子必須儘早有自己的房間,自己一個人睡,有自己的書桌,甚至有自己的保險柜。家長必須充分的尊重孩子,像尊重一個成年人一樣。孩子被充分尊重被視為一個成年人越容易讓他以成年人的思維去思考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
  • 孩子拖拉,磨嘰怎麼辦?如何培養自律的孩子,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通過觀察發現,「好學生」學習成績好會獲得老師的表揚,其他同學的羨慕,就會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讓孩子更願意展現自己,也更自信。體會過這種好處從而對待學習更加有動力,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反之亦然,差生進入了惡性循環。一旦這種惡性循環持續的時間持久,對待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傷害很難修復。並且也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性格。
  • 比自律更底層的能力是自驅!沒有主動性,被監督的孩子能走多遠?
    文丨福林媽咪今天刷手機看到一篇文章下有位寶媽留言,她說自己家孩子從4歲開始就每天自己起床,做什麼都不用爸爸媽媽催,後來上小學每天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然後雷打不動的練一個小時琴。我默默地給這位寶媽點了個贊。文章下面也有很多寶媽羨慕不已,說自己家孩子每天學習都需要大人監督督促,自律性嚴重不足。但我覺得,可能關鍵不在自律上,而在自驅上。
  • 如何才能讓孩子變得自律,家長要學會忍耐,效果事半功倍
    作為成年人,大家都希望自己是一個自律的人,能夠安排好自己的人生,計劃好自己的生活,從而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因此,當成為家長之後,會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自律的人。可是,家長需要清楚,自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復一日的培養,而且家長也要做好榜樣,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也要展現自己的自律性。
  • 自由≠沒規矩,放養不是嬌寵,細數影響孩子自律發展的關鍵因素
    文/37度暖爸提起自律,多數人都會想到,"自律使我更自由;自律使我更快樂;自律讓我更自信"等雞湯類的經典句。我想說,上面的這些雞湯,有一定道理,但我不完全認可。尤其是孩子的自律,包含了太多的影響因素。接下來,我為你一一分析,希望能幫到你。
  • 名師講堂:孩子自律力弱?很有可能是這個原因……
    一到假期,孩子的學習效率就會大大下降,周圍的手機、電腦、iPad、電視等都是奪走孩子注意力的巨大誘惑。 可能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是孩子的自律力弱, 但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 近3成兒童會長出「怪物牙」,孩子「變身」,只因家長一個習慣
    但是隨著大家現在的生活條件逐漸變好了以後,小概率的事情卻變得頻繁了。現在的許多的父母會對於孩子都較為縱容寵愛,孩子又比較機靈聰明,有時候他們可以看破大人們的心理,說幾句好話,父母長輩耳根也軟,輕輕鬆鬆就被孩子「拿下」了。
  • 父母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方法
    比如有這樣一個實驗。 第二,兒童(0~6歲孩子)的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 第三,想要神經突觸不被減少太多,就需要給它們足夠的刺激,這也是「用進廢退」的原則。 這3個信息點帶來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家長一定要在孩子6歲前,為他的大腦創造豐富適宜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