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參考#圖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未經許可請勿抄襲。
作為成年人,大家都希望自己是一個自律的人,能夠安排好自己的人生,計劃好自己的生活,從而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因此,當成為家長之後,會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自律的人。可是,家長需要清楚,自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復一日的培養,而且家長也要做好榜樣,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也要展現自己的自律性。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在以下幾件事上做好忍耐,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
1、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不少人做父母的時候是非常年輕的 ,剛剛20幾歲的年紀,年輕的他們早早的需要承擔起作為父母的責任。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經常出錯。年輕的父母,在做事的時候更容易衝動,情緒管理的能力沒有做好,稍不注意就會把壞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辨認能力尚未發育成熟,在面對家長生氣的時候,他們首先會覺得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讓家長不滿意,漸漸地產生自卑的心理。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自己永遠都沒有辦法滿足家長的要求,不管自己做成什麼樣子,家長都會生氣。會完全放棄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管控,很難形成嚴於律己的性格。
因此,家長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長是積極向上的,會給孩子傳遞更加樂觀的態度。反之家長總是隨便發脾氣,孩子也會變得不會控制自己,更不會控制自己的人生。
2、耐得住孩子的磨蹭
小朋友的時間觀念是比較模糊的,當家長讓小朋友做事情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磨磨蹭蹭地,耗費很多的時間。在家長的眼裡,總是覺得孩子是在拖時間,經常會責怪孩子太慢了。但是,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訓斥孩子,而是應該忍耐一下。因為你一旦開始批評孩子,孩子的自信心會被打擊,覺得自己是不擅長這件事的,會更加畏手畏腳。
因此,在孩子做事磨蹭的時候,家長應該做的給予正確科學的指導,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掌握了正確方法的孩子自然會做得越來越順手,時間也會越來越短。等孩子有了時間觀念後,也會更加的自律。
3、忍住插手
小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家長看著總會覺得有些奇怪,覺得孩子做不好,總是不由自主的想上手幫孩子。雖然父母的出發點和心意是好的,但是長此以往,孩子會缺乏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只要做好保護工作,確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即可。不要一味地插手孩子的人生,畢竟所有人最後都只能靠自己,即使是父母也無法一直被依靠。
總而言之,家長從小要做好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工作,讓孩子養成時間管理意識,對自己負責,遇到難題可以自己解決。這樣長大成人後,孩子才能更加輕鬆有準備的面對這個世界。
我是月叔說育兒,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