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進廢退和進化論,你站哪一邊?科學家曾做殘酷實驗來尋找答案

2020-12-17 科學探索說

科學界在研究遺傳和進化的過程中出現過不少爭議,其中最典型的應該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按照拉馬克的說法,如果生物身上有哪個部位長期得不到應用或者缺失,那麼這個種群的後代也會逐漸丟失這個部位。該說法聽起來似乎還挺有道理的,但它卻不符合事實。在拉馬克之後,一位德國生物學家做了一項長期實驗,最後得到了與「用進廢退」學說相悖的結果。

這位生物學家就是生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威斯曼,他在研究拉馬克學說的時候就產生了懷疑,於是開始動手做實驗來檢驗「用進廢退」學說。據說他當時以小鼠為目標展開了一系列現在看來十分殘酷的實驗,他和實驗團隊先是把第一代老鼠的尾巴都切除,然後讓它們進行交配繁殖,產出的第二代仍然能長出尾巴,於是又將它們的尾巴切除進行交配繁殖。

這樣的過程反覆進行了十幾次之後,也就是說這群小鼠的繁衍已經經過了十幾代,但它們的後代還是會長出尾巴來。於是威絲曼得到實驗的初步結論,用進廢退學說與事實相違背。再加上當時達爾文已經提出了進化論,因此人們對用進廢退的信任程度開始下降。直到如今,科學家還是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要比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嚴謹一些,這還可以體現在這兩種理論是如何解釋長頸鹿的長脖子問題。

贊同用進廢退學說的科學家認為,最初一批長頸鹿的脖子並沒有那麼長,後來它們為了能夠吃到高處的樹葉,不斷地伸長脖子。親代將這樣的生存技能通過遺傳信息傳遞給了子代,隨著時間的積累整個長頸鹿種群的脖子長度逐漸增加。而支持進化論的科學家同樣認為最初一批長頸鹿的脖子沒那麼長,但是種群中存在通過基因變異而長出長脖子的個體。這些特殊個體在長期的生存演化中比短脖子個體更具優勢,因為它們獲得了更多的食物和空間。

最後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短脖子的個體逐漸被淘汰,長脖子個體存活了下來,長頸鹿種群的繁衍任務就落在了長脖子群體上,如今的長頸鹿就是這樣演化而來的。總而言之,用進廢退學說的核心思想就是動物通過後天行為來獲得某些性狀,而進化論的核心思想是動物通過先天的基因變異就可獲得有利於生存的性狀。

起初兩種學說僵持不下,但在越來越多奇特物種出現之後,不少科學家發現用進廢退學說無法解釋這些奇特動物的存在,因為並未在其他大陸上找到與它們相似的物種,例如澳洲大陸上的有袋類動物。當然,達爾文的進化論也並非完全合理,隨著生物學的不斷發展,後世的生物學家也在不斷完善進化論,使之成為人類揭秘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理論。

相關焦點

  • 達爾文說進化論有個缺陷,反對者用細菌來舉例,進化論是錯誤的?
    進化論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演化論的一種,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的時候,有人比他還早。此人是拉馬克,學理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他,生物教材上有他的事跡。拉馬克所提出的理論,以用進廢退假說為核心。當時就引起了人們的爭論,動物長時間不使用某個身體部位,它就會退化嗎?
  • 用進廢退,「超能力」或存在過,這個原始部落依然保有一神奇能力
    難道人類真的是最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物種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還得從一個實驗說起。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她把一個人從小到大的照片拿給一個特殊的族群讓他們從小到大排列。而這個族群就是生活在澳大利亞北部約克角半島西海岸一個叫做波姆浦洛的地方,這個族群就是庫克塔約爾。
  • 人類最終會進化成什麼樣?科學家說答案,人們卻另有看法!
    眾所周知,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一直都遵守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八字箴言。進化也有優劣之分,有些生物能夠進化出適合自己的技能和結構,在面對危險和困難的時候,能夠自保;但也有一些生物在進化過程中被淘汰了,只能面臨滅絕的局面。
  • 殘酷的「用進廢退」規律,這種魚長期生存在黑暗中,眼睛都退化了
    在生物進化學領域,有一個叫做「用進廢退」的殘酷規律,指的是一種生物體的器官,如果經常使用就會變得越來越發達,如果不經常使用則會退化。就像我們的大腦,我們越勤於思考,它就越靈活;如果我們越懶惰,它就會變得像生鏽的機器部件,越來越遲鈍。
  • 為什麼主流科學家很少使用達爾文進化論,這說明了什麼
    在達爾文之前,法國一位生物學家拉馬克,他針對生物的變化提出了自己的進化論,核心是: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他用了長頸鹿舉例子,他認為長頸鹿在剛開始時,可能脖子很短,但它們每天都在伸頭吃樹葉,脖子逐漸得變長,這就是用進廢退;而獲得性遺傳是指當一隻長頸鹿脖子邊長之後,它會把自己的長脖子基因傳遞下去。
  • 運用「用進廢退」原理,提高孩子的自制力,讓孩子變得更自律
    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做過這樣一個有關自控力的實驗:他招募了一群大學生,然後等到他們飢餓時,在他們面前放一碟巧克力和一碟醃蘿蔔。進食完成後,鮑邁斯特又讓大學生們做一道很難的猜謎題。當然題目很難,一般是無法解出來的,鮑邁斯特只是想看看他們能堅持多久。最後發現,那些吃醃蘿蔔的大學生要比吃巧克力的學生更早地放棄,他們在做題後也表現的更加疲憊。通過這個心理實驗,你獲得什麼樣的啟發?
  • 達爾文進化論漏洞百出?
    今天,筆者要帶大家看一看我們從小學到的生物知識,「生物進化論」,也是目前的唯物主義世界頗為主流的一種人類起源的假說。當然目前為止也只是一個假說而已,沒有完整全面的證據能夠確切證明「生物進化論」的真實性,畢竟人類的科學也就是隨著一個接一個的假說被提出和推翻的過程中慢慢完善和進步的。
  • 男性禁慾太久,容易「廢退」,2種情況存在「用進」
    將萬物投之於時間長河中,它們都是會進化或者退化的,一種是適應自然,一種是適應自己。適應大自然是進化,而適應自己則有可能是退化。今天大和哥跟小夥伴們聊的是男性丁丁在禁慾過程中的「用進廢退」。從中似乎可以看出「用進廢退」的身影,《愛的藝術》裡有言:情緒不穩定,暴躁易怒,陽痿等情況,或許與過度禁慾有關,而性學家雨果大師也曾經說過,年輕人如果禁慾,可能會增加性慾和幻想,最終導致精神分散,失眠等症狀。那麼,禁慾太久,真的會像二狗一樣麼?
  •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醫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返祖現象,是生物退化的一種表現,物種個體的身上出現了祖先的身體結構形態。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機械尾巴的出現完全是一種累贅,人類在進化的過程當中既然將尾巴退化,這就意味著他沒有出現的必要性,這不就是人類一種返祖的情況嗎?
  • 為了存活,非洲象開始主動退化象牙,這種現象並非進化論所能解釋
    在人類歷史上,兩位偉大的生物學家先後對動物的進化現象進行了闡述。首先是拉馬克提出了「用進廢退」學說,該學說指出了動物身上的部位在使用頻率高的情況下會不斷進化,在使用頻率低的情況下會逐漸退化。拉馬克為了證明自己的學說,以長頸鹿的演化作為例子。
  • 未來人類的大腦會越來越聰明嗎,它是否遵循著「用進廢退」的規律
    他們的孩子在電腦和電子遊戲方面似乎比他們更有天賦。不管程序或遊戲有多複雜,他們都更擅長掌握它們。這一結論似乎是建立在人類考古學的基礎上的:人類大腦早期的進化主要是生理功能中心、運動和平衡中心的進化來維持人類的生命。後腦進化主要是前腦的腦進化,前腦是人類智能的中心區域。
  • 隨筆16 讀《父母的語言》之「用進廢退」
    今天記一點讀書筆記,算是為日後要當合格的爹媽做些預熱準備。書名為《父母的語言》,目前只完成三分之一,但大概基調已明白: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以後和自己一樣笨嘴拙舌,害怕考試,恐懼數學,學習能力差,那就準備好接大招吧。
  • 讀懂《進化論》先行版:什麼是進化?你想知道的,我告訴你
    所以我認為有必要為《進化論》立一個牌坊,為這個人類文明史以來最偉大的理論之一鳴不平,所以我用5期長視頻的時間,來為各位完整介紹到底什麼是《進化論》。這一篇文章,是先行的文字版,我會從整體框架帶大家了解一個基礎,讓各位在觀看視頻的同時能吸收更多的內容。
  • 人身體被淘汰的骨頭再次出現,是進化還是退化?科學家給出解釋!
    對於我們來說曾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卻在人類的行動下逐步的都變成了現實。雖然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們並不知道地球上的第1個生命是從何出現的,地球上生命的種子又是由誰播撒的,但是我們卻知道地球上的生物是一直在不斷進化的,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我們知道所有的生物都是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成為了現在生物學界的基石,也是人類研究生命起源的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 專訪|《其實你不懂進化論》作者史鈞:我們對進化論充滿誤解
    著名生物學家杜布贊斯基曾說過:如果不按照進化思想思考問題,生物學的一切將無法理解。有人把進化論稱為是最偉大的科學理論,是科學中的科學。西方科學精神的培養,很大部分得益於進化論的傳播。不過時至今日,人們對進化論的認知依然存在有不少誤區;即使是略微了解進化論的讀者,對這門學科的認知也還停留在經典進化論階段。
  • 人類拼命揮動翅膀,幾萬年後會進化出翅膀嗎?拉馬克給了我們答案
    曾經便有人提出假設:假如我們每天揮動雙手,那麼許久過後,是否會進化出翅膀呢?這個假設是基於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從這些理論基礎上來看,這個猜測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一個人長期做一個動作,自然會朝著利於做這個動作的方向發展,如果我們經常使用手,那麼手會進化,最後手部會比其他部位變得更加強大,或許到那時通過擺動雙手我們就能實現飛翔。但只有一點需要面對,根據用進廢退的理論,如果那些不怎麼使用的部位,就會慢慢退化。
  • 坤鵬論:尼採的進化觀 「審判」達爾文
    坤鵬論特意花了一些功夫,對進化論的歷史做了一番粗淺的學習,收穫頗豐。一、達爾文的進化論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每種生物的進化,並不是靠這一代完成的,而是靠新一代完成。19世紀末,德國科學家魏斯曼做了一個跨度好幾年的瘋狂實驗來檢驗拉馬克的理論。他將一批老鼠的尾巴切掉,然後用這一批無尾老鼠交配,小老鼠一生出來就它們的尾巴切掉,然後繼續讓他們交配,繼續切掉下一代的尾巴。一直切了22代老鼠的尾巴,結果第23代老鼠還是有尾巴的。
  • 科學家:用進廢退
    一些動物進入發情期或者求偶狀態時,身體的某些部位會變得鮮豔奪目,比如鳥類和熱帶魚。靈長類動物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處在發情期的雌性狒狒、黑猩猩,它們的屁股都會腫脹並呈現出醒目的紅色。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這種通過「變色」求偶的行為,與動物的視覺演化密切相關。
  • 如果人類不停揮動雙手,能夠進化出翅膀?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一位科學家提出了這樣的幻想,如果我們每天都像鳥兒一樣,無時無刻揮動翅膀,或許在幾百年以後,人類能在進化當中慢慢長出翅膀,很多人看完這一理論感覺根本是不現實的,只靠手臂揮動的話無法變成翅膀,讓很多人不斷嘲笑這個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