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品牌與產品力雙收的奔馳C級、寶馬3系、奧迪A4L,準車主們難免會陷入選擇犯難的境地。畢竟現階段各品牌間的同質化趨向也愈發明顯——三大豪華品牌不斷為自己的「弱項」加碼,因為更全面、均衡的產品屬性才能匹配當下甚至未來的市場需求。
儘管如此,奔馳C級、寶馬3系、奧迪A4L卻依然保留著自己的專屬氣質。好處是,明晰了大家的選擇方向。
奔馳C級
先說C級,拋開深厚的品牌力不談,優雅、耐看的外觀也是它受眾面巨大的原因之一——當年,「套用」旗艦S級的設計無疑讓C級大獲成功,使入門級消費者也能享受到高品質氣場。C級的內飾同樣如此,很長時間內,車內迎面而來的總是「越級」式的豪華氛圍,復古與時尚的融合使之從感官體驗上大大領先了同級對手。所以,多年來品牌對C級的整體設計都是「小打小鬧」,並無理由去大刀闊斧修改。
接著看C級長軸版的乘坐空間,該車內飾厚重的包裹感會讓人產生空間「擁擠」的錯覺,不過將前排調至相應位置時,後排的膝蓋間距剛好為一掌(身高1.8米),可見2920mm的軸距能應付絕大多數國人的身高。
C級的動力參數並不會讓人提起興趣,40萬元內的C200、C260僅搭載1.5T小排量增壓引擎,雖說後者功率有所上調,也搭載著48V輕混系統加以輔助,不過輕混的主要功效仍是降低排放、提升燃油經濟性,對強化動力作用有限。C級8秒開外的百公裡加速成績(官方)只能說剛剛夠用,對動力有「硬性」需求的朋友恐怕得將目光轉向下一位選手了。
寶馬3系
3系是三車中唯一完成換代的產品,理論上領先了競品一代。3系家族歷來都以出眾的操控表現睥睨於世,但對於本代3系也有很多聲音表示:「妥協」成份太重,淡化了家族特性。其實,這必然是向市場需求靠攏,有待「適應」的並不是3系,而是3系的老粉絲。
換代後,3系依然維持著後驅車傳統的短前懸、長後懸身段,風韻不減。憧憬運動或駕控激情的年輕消費者將在這副容顏下完全喪失抵抗力。實際上,筆者更推崇的卻是標軸3系——車身比例更自然、協調,同時,M套件的加身也進一步放大了該車的運動屬性。
3系的內飾同樣延續了家族基因,辨識度強,布局也以服務駕駛至上。更感欣慰的是,運用材質與色調搭配,3系的內飾終於營造出了與品牌定位相符的精緻感。其中,M套裝搭配的三副方向盤,無論視效或手感都值得去細細品味。
3系長軸版2961mm的軸距是三車之最,一度接近早年的D轎車,空間表現一定不俗。而現場這臺330i軸距雖然略短,不過2851mm的參數也達到了部分C級轎車的水平。然而縱置平臺機械部分對乘艙侵佔較深,軸距優勢將被大大縮減。就體驗來看,相應位置時,330i的後排膝蓋間距僅為一拳(身高1.8米),差不多是緊湊級轎車的體驗。重視後排空間的朋友還是考慮長軸版吧。
關於核心部分,3系全系2.0T顯然比C級的1.5T更有看點——40萬元內,適合的備選的方案有325i/Li全系和330i入門款。需說明的是,即便325(低功率2.0T)的帳面功率與C260(1.5T)相當,但是,加速時間(官方)卻縮短了1秒多,為7.3s/100km。筆者認為,除了2.0T在扭矩值與輸出寬泛度上的先天優勢外,還與之動力總成(ZF 8AT變速器)的高效配合存在關係,後者正是寶馬備受追捧的原因——總能在參數持平的前提下贏得實操勝利。
奧迪A4L
改款後,A4L的車頭細節豐富了不少,更有底氣與C級、新3系「爭寵」。和競品類似的是,奧迪也為A4L提供了兩種套裝風格,選擇清晰明了——年輕人推薦動感系列(即運動套裝),網狀格柵配合大尺寸空氣套件更能激發駕控欲望;致雅系列則放大了奧迪的內斂和穩重,適合低調且生活閱歷更豐富的年長人士。
依據套裝區別,A4L的內飾用料也隨之不同,其中,飾板材質包括了鋁與木紋。總體來看,改款A4L的內飾布局與老款保持一致,新鮮度略有不足。相比競品,奧迪的內飾用料其實不差,只是設計與材質搭配相對保守,因而呈現的視覺衝擊力偏弱。好在A4L的車載配置豐富,諸如12.3英寸全液晶儀表、全景天窗、多向電調真皮座椅皆為全系標配,中、低配用戶也有較高的品質體驗。
僅看參數,A4L的軸距是三車中最短的,為2908mm。實際體驗是,相應位置下,後排的膝蓋間距為一拳出頭(身高1.8米),與標軸的3系相差無幾。對比來看,C級不僅取得了參數上的勝利,實際表現也同樣是最優,這與合理的結構優化密不可分(包括內飾和機械部件)。
自升級MLB Evo平臺後,奧迪A4L的核心競爭力又更上一層——MLB Evo平臺建立在MLB平臺的基礎上,並作了結構優化。而大量鋁製部件的運用,使底盤在維持輕量化的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車輛的動態表現,比如高速穩定性以及彎道的循跡性等等。鑑於大眾集團的眾多超豪華車型同樣出自該平臺(不同級車型有一定區別),所以完全能看作是A4L機械素質的「門檻「與「保障」。
動力方面,除入門版35TFSI外,其餘40TFSI版的百公裡加速成績都在8秒出頭(官方),部分實測甚至進入了8秒內,略優於2.5L的六缸自吸引擎,完全能滿足日常的道路駕駛。接近40萬元的45TFSI quattro版百公裡加速時間為6.6秒,與C300、330i處在對等範圍中, quattro四驅起到了關鍵作用——提升抓地力和起步穩定性。總的來看,A4L動力性與競品旗鼓相當,不過前者「中等動力」的分布區間比對手更廣。坦白說就是:花同樣的錢,A4L更有機會享受到高規格的動力。
總結
如此看,奔馳C級最適合的人群為:對品牌有硬性要求,同時又緊抓時尚與品位的年輕群體,尤其適合女士。儘管C200、C260的動力水平難以打動「飆車黨」,但對以城市生活為主場景的人而言,速度並非是痛點,奔馳的精緻、豪華反倒能契合他們對高品質「慢」生活的述求。當然,作為已步入「生命末期」的產品,現款C級竟還能有如此穩定關注度,不得不說它的影響力實在是太深了,以至於牽動了奔馳整整一代車型的規劃歷程。
憑藉換代後那頗具「攻擊力」的設計,寶馬3系就足以令年輕消費者們欲罷不能——充滿激情的外觀以及增強品質感的內飾皆是它重塑市場地位的資本。另外,單以百公裡加速成績看,3系必定是三車中最有資格談論「運動」的——對等規格+價格下,3系能領先C級與A4約1-2秒。可見於「速度青年」眼中,3系高效的動力組合絕對值得買單。
三車中,對價格、配置、動力參數等綜合指標拿捏最平衡的是奧迪A4L,相較前兩者,它的性價比最為突出,這點集中體現在車載電氣設備上,其中包括全系標配雙液晶顯示屏。不止如此,孕育它的MLB Evo平臺擁有很強的可塑與拓展能力——上到超豪華品牌,下到親民品牌它都能應對自如。由於大部分配置為前驅,所以A4L的潛客們對極限操控或許並無要求,它實惠的價格以及入門級夠用的動力和配置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筆者看來,C級、3系、A4L在產品調性上可謂各有千秋,難分伯仲。至於怎麼選,大家依據自身需求去「對號入座」即可。直白點說,三者間實無絕對的勝者,有的,只是互補互襯,並最終構築成豪華B級圈中最無可撼動的德系「鐵三角」——無論你有何等需求,都能在這三車中找到最得當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