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約著孩子同學和家長一起爬山,爬到半山腰時,8歲的小男孩炅炅對我說:阿姨我爸爸已經累得「奄奄一息」了……
在笑完孩子童言無忌後,突然發現孩子8、9歲時正是亂用成語的高峰時期,識字量沒跟上「理解力」,很多成語會說會寫,卻不用會。用一位熊孩子家長的話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小學生有文化,亂用成語,招架不住啊……
比如下面這篇《給爸爸的一封信》也是坑爹神作,亂入的成語讓人讀起來啼笑皆非。
成語活用題型:看看你的監考老師,然後用兩個成語描繪一下,然後,小學生就寫了:笑裡藏刀,怒目圓睜。真心求監考老師的心理陰影面積,最難的是這題算不算對呢?
看圖猜成語,這位小朋友在生造「成語」領域,絕對是業內行家。「一箭雙鵰」變成了「一箭扎兩」,「井底之蛙」變成了「大桶扣蛙」……
作文則是一出大型「成語車禍現場」,成語這把雙刃劍,用得好就得高分,用不好則是災難。這篇《老師講故事》裡明明說老師講得很精彩,同學們怎麼就「含笑九泉」了?亂用成語確實讓人崩潰!
長期關注教育改革的爸爸媽媽們一定發現了,學校對語文成績是越來越重視,因為語文培養是孩子識字、理解力、閱讀和書面表達,是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成績的提高就是一個對字、句、篇長期積累和內化的過程。對於低學齡段的孩子來說,就是識生字和學成語。
據統計,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引入成語的數量高達1260個,北師版和人教版引入成語的數量也分別在1023個和1149個,均已破千。
在語文考試中,「成語」大概佔了多少比例?
在小學語文考試中,成語填詞、成語分類、填寫成語近義詞、反義詞、成語改錯、成語讀音等等都是常見題型。這就要求孩子們掌握的成語數量極多,考察的內容十分廣泛(音、形、義上均可拓展出題目),加之一些成語在生活中又很難遇到,所以成語就成了語文考試中失分率最高的項目之一。
第一:生活中啟發
任何學科知識的學習都以應用為目的,「成語」的學習更是如此。語文學科本質上是一門語言,語言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每時每刻都應用的。在生活中啟發孩子用成語,會讓孩子覺得成語一點也不難,甚至很有趣。
在外出遊玩的時候,看到孩子心情特別開心、興致非常高,家長可以說:你今天看起來「興致勃勃」。
當他看到一個非常精彩的表演,和孩子分享一些用來形容這個情景的成語,比如「精彩絕倫、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
當孩子品嘗到一道他特別愛吃的餐品,引導孩子用成語來表達他的心情以及對餐品的喜愛,如:垂涎欲滴、回味無窮」等。
這些基於生活場景下的成語運用,能夠讓孩子更加容易理解成語的意思,印象也會比較深刻。
第二:遊戲中積累
每個孩子都愛玩遊戲,想學好成語有個特別好玩的遊戲:成語接龍。每天晚上散步時和孩子一起成語接龍是我們家的必備遊戲。在遊戲中積累的好處是孩子不會覺得枯燥,不是死學硬背,大部分孩子都樂此不疲。
下面分享一張成語接龍的成語大全(有需要家長,可以給我留言或私信,我會整理更多分享給大家)
第三:故事中理解
「媽媽,畫成點睛是什麼意思啊」
「大概意思就是比喻作文或說話時在關鍵地方加上精闢的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傳神……」
當孩子這麼問時,很多媽媽恨不得翻遍字典或查遍資料搜出準確答案。其實這種方法並不是最好的,因為從家長口出傳達出的只是乾巴巴的文字語文,孩子左耳聽右耳跑,一聽一過並沒有真正理解意思就忘了,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讀成語典故。
很多成語都有它的「歷史典故」,每一個典故就是一個小故事,沒有一個孩子不愛聽故事。記得有位教育學家說:故事是孩子最不牴觸的教育。孩子在讀成語典故時,很自然地理解了意思,同時還保留了孩子想像的空間。
孩子的思維是豐富多彩的,直接用一些專業生硬的詞語說給他們聽,孩子們富有想像力的語言天分就會被扼殺,因此,家長學會巧妙的方法,隨時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和興趣點,孩子學起來就變得輕輕鬆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