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深圳人來說,說起羅湖他們會想起什麼呢?
或許,是96年拔地而起的地王大廈。那時,仰望地王大廈儼然成為了一種時尚。或許,是萬象城與KKMALL這樣的購物中心。它們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深圳人的生活觀念。
對於我而言,羅湖在一定程度上就等於「蔡屋圍」。我曾在蔡屋圍上過一段時間日語培訓班。那時,我不僅每天在那裡的寫字樓裡學習日語,下課的時候還會跟同學在新八九坊聚餐。可以說,蔡屋圍是儲存了自己某一段人生記憶的容器。
後來,在東京生活了一段時間後,我重回深圳卻發現,蔡屋圍在深圳的地位已經發生了變化——這裡似乎已然被深圳人「冷落」。
這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反映的是整個羅湖區的困境。隨著時間推移,深圳發展的重心不斷向西移動,目前已經呈現多中心發展局面,這導致羅湖的不可替代性早已消失。
身邊有朋友坦言:「當大家都一路向西後,沒有人會再關心蔡屋圍。」
但我仍是樂觀的,因為在東京的經驗告訴我:從蔡屋圍到六本木,羅湖只需要一點時間。
1
在日本時,我的朋友在東京考上了一所名叫「芝浦工業大學」的學校。受他邀請,我到了校區所在的「豐州」地區去參觀他的學校。
豐州是曾經通過填海工程建設的區域。在那裡,我看見了高聳的摩天大樓、寬闊的馬路以及門可羅雀的商店和咖啡廳。這樣的場景,和低樓層、高密度的傳統東京風貌大相逕庭。
我不禁問道,這裡真的是東京嗎?恍惚之中,我以為自己到了深圳最繁華的CBD。
原來,同樣作為灣區城市的深圳,發展規劃與東京其實非常相似。
事實上,東京的核心區域是一個所謂「東京23區」的概念,它的總面積只有623平方千米。對比深圳市區的1997平方千米,其實東京核心區域的面積要比深圳市區小很多。而深圳之所以在人們印象中面積很小,大概是因為國內城市普遍面積都很大的緣故。
深圳與東京有兩點極度相似的地方:第一,他們都是以城市的部分沿海地區為中心,向外進行環狀模式發展;第二,二者人口集中的發達地區都呈現出「二元對立」的狀態。
具體來看,東京的最繁華區域應當是東南部靠海的千代田區、中央區和港區,這裡是東京政治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早已成為了「高級感」的代名詞;而處於西北部的新宿區和澀谷區,則集中了更多的年輕人和外國人,顯得更加接地氣一些。
這幾個發達的區域構成了23區中的「傳統五強」。除了這五個區域以及另外幾個商業較發達區域如品川、目黑、豐島外,23區中其餘的大部分區域要麼是偏僻的富人區要麼就是沒有多少存在感的類似「睡城」的地帶。
由於地理結構的原因,深圳與東京相似的布局從「東南-西北」變成了「西南-東北」走向。如今,靠近西南沿海的南山、福田、寶中成為了深圳的核心地帶;龍崗、龍華則成為了大量深圳年輕人生活居住的地方。
本身面積就不大的羅湖,仿佛夾在了深圳兩大繁華地帶的角落,顯得有點孤單。
02
不論是生活在東京的東部還是西部,每個人都能找到對應他需求的區域。
假如生活在東部,我購物會去有樂町,聚會會去臺場,買書會去神保町,體驗二次元氛圍會去秋葉原……假如生活在西部,我會去澀谷、新宿,池袋……
不過,我卻永遠繞不開一個東京最知名的區域——六本木。
六本木是日本東京港區其中一個區域,以夜生活及西方人聚集而聞名。跟羅湖一樣,六本木交通便利,應該是一個旺地。可是仔細來看,六本木東邊離港區人口集中的新橋有一定距離,西邊又是越發強勢的澀谷商圈,夾在二者之間,六本木商圈必然成為弱勢區域。
在日本經濟泡沫經濟破碎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六本木和附近境遇相同的麻布、赤坂一樣,成為了只存留在村上春樹小說中的小眾而又低調的地段。
▲六本木夜景
然而,今日的六本木名氣早已遠遠超過麻布、赤坂等地。除了夜生活,它擁有大量寫字樓和商業建築,有知名的美術館和展望臺,有數不清的前來參觀的遊客……
所以,看到如今的羅湖,如今的蔡屋圍,我馬上想起了羅湖成為下一個六本木的可能性——它沒有退出舞臺,反而即將成為中心。
回首六本木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它和羅湖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曾經一度輝煌,又一度被遺忘。
二戰戰後,由於六本木原有的軍事設施被美軍接收,六本木接連開設了面向外國人的商店和餐廳。後來,越來越多國家把大使館設置在了六本木,於是,六本木漸漸變成了一個夜店林立的繁華區域。
隨著日本經濟飛速發展,六本木的知名度也越來越大,吸引了許多富豪、藝人前去消費。可是當日本泡沫經濟結束之後,六本木也逐漸衰落。
那麼,它如今為何能具有如此之高的人氣呢?
實際上,在八十年代,六本木六丁目地區就啟動了一項名為「六本木新城」的大型改造計劃。經歷了十餘年的籌備與建設,2003年,大型再開發複合都市地帶六本木新城完成,讓六本木呈現新的面貌,演變成為辦公及消費場所林立的地區。2007年年初,國立新美術館和東京中城相繼於六本木完工啟用,使六本木躍升成為東京重要的商務區之一。其中的摩天大樓「中城大廈」作為當時東京都內的最高建築,把六本木的地位抬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改造後的六本木風貌
如今,六本木地區重拾了往日的繁華。白天,你可以在那裡看到匆忙而過的上班族;夜裡,你又可以在那裡看到飲酒聊天的年輕人……當年不起眼的六本木,如今已經成為了日本標誌性的城市地標。
03
如果說六本木是一種從無到有的幸運,那麼反觀蔡屋圍,它在深圳的地位和資源優勢,好得太多了。
改革開放以後,因為大量香港資本湧入深圳,毗鄰香港的羅湖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深圳的中心。而作為羅湖區最高端的區域,蔡屋圍則成為了深圳「中心的中心」。
隨著資本的外溢,小小的蔡屋圍的優勢逐漸被追平:深圳的金融中心從蔡屋圍轉移到了福田區;獨一無二的購物中心模式也在深圳遍地開花……
如今的六本木,是世界著名的舊城改造、城市綜合體的代表項目,舒適宜人的都市生活、辦公與休閒、購物空間環境等方面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開發理念、規劃設計方案、開發過程、商業理念及城區管理模式都值得被學習借鑑。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實現從蔡屋圍到六本木呢?
答案是有的。東京比深圳擁有更長久、更複雜的歷史,六本木可以通過改造再度崛起,40年的蔡屋圍有更大的優勢。尤其是特區40年已過,羅湖不應該再拘泥於過去的歷史,要敢於撕掉自己的固有標籤,從而轉型為一個更加多元化的綜合性區域。
事實上,以蔡屋圍為代表的羅湖已經拉開了改造的序幕。早在2018年8月,羅湖區城市更新局發布《羅湖區城市更新「十三五」規劃》,將蔡屋圍片區定位為羅湖金融、商貿、文化核心區,擬通過城市更新,拓展萬象城周邊地區,集約開發建設蔡屋圍金融核心、高端商業的「密集發展區」,建設代表深圳特區形象、媲美國際一流的地標性城市建築群,激發羅湖新活力,打造深圳的「曼哈頓」。
在京基100的標杆經驗下,蔡屋圍與京基集團將投入更大的精力共同合作建立一個世界級的,以金融為核心、文化消費帶動的國際現代服務業中心。
金融方向上,依託金融、商貿發展基礎,為創新產業搭建金融與市場平臺,成為更具輻射力和帶動力的深圳新經濟的代表地區;
文化方向上,尋求歷史底蘊和國際化的最優結合點,發展「文化+」新興業態,形成融匯創意設計、特區當代文化與藝術、都市休閒文化於一體,面向全球的文化創新中心;
民生方向上,以更高品質的文化服務、更優美的城市環境、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質的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更滿意的就業環境,成為市民安居樂業的複合型都市地區。
世界上第一城市綜合體是巴黎的拉德芳斯,亞洲的最著名的城市綜合體是日本的六本木。如今,深圳特區40年之後,即將誕生下一代世界級的城市綜合體——羅湖蔡屋圍。
因為從300多年前的深圳原點到歷代商業文明的坐標,直至今天的城市更新腹地,羅湖造就了跨越深圳每個時代的永恆發動機。這就是羅湖的城市價值所在。
所以,請再給羅湖一點時間,去等待,去發現,去見證。
出品:深圳客編輯部
主筆:張彧
編輯:張彧
圳長在此向各位推薦深圳客的兄弟號
「世範區」 洞察時代先機
歡迎各位關注支持
想勾搭宇宙最酷深圳客,請聯繫圳長
○ 微博@深圳客Shenzh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