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紅嶺南路和金華街交匯處,城建大廈項目現場內,建築人員正在地下28米緊張作業,數日前,他們經過測體溫、消毒、登記信息的嚴格防疫「三步曲」,馬上投入工作。
日前,這座未來深圳國企「第一高樓」迎來建設加速, 「建築基坑已經完成,主體建設開始。」中建二局城建大廈項目常務副經理高信雲說。
隨著復工復產加速,以城建大廈為代表的深圳新地標加快建設節奏。這座建築建成後將高達333米,包括地下室5層和地上72層,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成為深圳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中的新地標。
提前啟動人員遠端篩查
城建大廈項目是蔡屋圍城市更新片區的首個項目,蔡屋圍城市更新片區是羅湖區政府重點打造的深圳金融、商貿、文化核心區,也是高密度的綜合城市功能區,對羅湖區功能與形象的意義重大。中建二局城建大廈項目常務副經理高信雲說,2020年該項目即將迎來的重大節點是突破正負零。
「12月26日我們發出開工令,目前管理人員復工達94%,隨著施工節奏加快,本月中旬我們會迎來大量工人上崗,今年底項目將達到400至500人。」高信雲說。
由於建築工地人員流動性大、工序複雜、活動軌跡複雜,防疫成為重中之重。高信雲說,早在年初八,儘管此時項目還未拿到復工批覆,項目組就啟動人員遠端篩查。「跟每個班組長跟工人1對1聊,』預約』工作崗位。」
利用大數據進行軌跡查詢
受疫情影響,工人返回難、員工住宿難、防疫物資緊缺等問題都對復工產生了很大的阻力,項目人力成本、固定資產成本都會有所上升。面對諸多挑戰,項目組堅持防控與復工「兩手抓」,確保疫情可控的前提下提升施工效率,同時保證高質量建設。
項目部召集員工組成青年復工突擊隊,制定應急預案,落實具體人員,從復工人員統計到返工時間確定,從防疫物資採購到進場流程優化,從安排員工住所到監督每日消殺,每個環節嚴格管控,把「匠心精神」融入到了防疫復工的每個細節。
一位員工告訴記者,他們利用大數據系統對每位進場人員進行軌跡查詢和密接查詢,對於關鍵崗位或結束隔離的員工用核酸檢測試劑盒進行檢測,充分運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進行排查。
記者在現場看到,施工人員間隔1米作業,辦公區域安裝紫外線消毒燈。在用餐方面,食堂實行了分餐制,員工們分批錯開時間,按照取餐處的一米線來排隊取餐。「我們還熬製預防感冒的中藥湯,分發給員工。在工人宿舍的衝涼房安裝大功率排氣扇,並且安裝隔板保障安全距離,最大程度降低交叉感染風險。」高信雲說。「我們既要』嚴守』大門,還要隨時在現場、食堂、宿舍等地進行巡查,切斷每一種傳播疫情的可能。」
【記者】戴曉曉
【通訊員】朱迪
【作者】 戴曉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