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我面前的戴輝旭,雖已過天命之年,仍精神閃爍,始終保持曾當過軍人腰杆板直的氣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身處書香漢陰這座秀麗的山城,我不由想起一位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名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出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鄞鄂,隨手寫來,皆為山水傳神矣。」戴輝旭就屬於退休後,通過辛勤努力,不斷追求和充實學識、修養和涵養而大器晚成的民間「草根」畫家。
他的戰友,西安美術學院葉中鋒教授曾力薦和介紹戴輝旭:戴輝旭先生是一位工作能力強,文化素質高,性格溫和的人。在完成繁雜的工作之餘,利用業餘時間寫小說、散文、作詩、練書法、學美術,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以虔誠之心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拜師學藝,成為著名山水畫家吳蓬的弟子,後又師從朱榮賢,先後接受傳統山水畫技法的嚴格訓練,深得導師厚愛。從他近年的畫作中,難得可貴的是他的畫風已貼近古意,顯露出三個特色。
一是有意境。中國古典繪畫的境界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個層次。物境就是繪畫要把感知的東西表現、刻畫出來。情境就是根據人的情感需要對事物的看法以及褒貶態度。意境則專指人類精神世界,包括人的思想體系、修養等抽象內容。戴輝旭的畫隱含著意境諸多本質要素,得益於他具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常年讀書、寫作、賦詩,已經從文字中體悟到中國古典思想的精髓,又通過這些年的繪畫探索,逐漸架起了中國山水畫與情感和思想的溝通橋梁,力求「畫情合一」。
二是有筆墨,我國古代畫家都很重視筆墨,有「書畫同源」、「骨法用筆」「畫情以墨主」等豐富內容,概括地講就是「筆法和墨味」。戴輝旭先生的畫非常明顯,準確把握住了筆法和墨味,也認識到了筆墨的重要性。難得可貴的是,他無論工作多忙,每天都堅持孜孜不倦地學習、練習書法,體會筆與墨的關係。正是他的這種執著、持之以恆的精神,才使他在創傳統山水畫上有了質的飛躍。
三是有韻律。包括氣韻和音律。戴輝旭先生多才多藝,吹拉彈唱樣樣皆通,且能作曲、寫劇,在部隊是文藝宣傳隊的臺柱子,參加過武威地區的文藝匯演。正是由於他有詩詞格律和音樂方面的修養,所以在他的山水畫創作中,不論是構圖,還是線條、墨塊和色彩的安排布局,仿佛有一種旋律在流動,讓人感覺到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蓬勃的生命氣息。
而陝西省油畫院院長薛亞澤先生在《品讀戴輝旭作品》中,又是一番獨具慧眼的詮釋:觀賞戴輝旭先生作品,能看出他學眾家之長,擅長研學古法用於自己創作中,他在歷代中國傳統山水繪畫技法中,合眾家之長,取其優。作品中明顯看到他的優傳精神,用自己獨到的理解,畫出自己的心聲。在他的作品中有鮮明的繼承關係,達到了師出有門。
大凡學山水國畫的人都繞不開北宋李成、範寬、王洗,元代黃公望、李士行、王蒙、倪瓚。明代王履、戴進、沈周、文徵明、文嘉、蕭雲從。清代王時敏、王鑑、程正揆、髡殘、高岑、石濤、黃鼎、羅聘、戴熙等古代畫家的藝術傳承。一個藝術家,必須具備文化內涵,在學習眾多優秀經典作品中發展自己,只有對傳統有高度認識的藝術家,才是一個真正的優秀藝術家。
戴輝旭先生做到了,他堅持繪畫以傳統為基礎,長期默默伏案,反覆細心研習傳統,在傳統基礎上發展自己的創作技法與風格。他運筆疾徐輕重,點線疏密恰當,形成節奏與韻律,體現了畫家創作過程中的特有心態、氣質與個性。做到心手相應,氣力相合。摒棄華豔,唯取真淳,返璞歸真,傳達出最深切的感受。他的作品從典雅中來,自淨其意,靜動思遠,隨善從德。有道家的清心寡欲,得舍隨緣,從回歸自然中悟出真諦。其筆法概括放縱,凝練恣肆,意境冷靜,體察理性,筆堡隨時代法自我立。畫面清雅出香、芳草自矜、潔身自好、虛心勁節、匠心獨運、回味無窮,此時無聲勝有聲。他的用筆乾濕濃淡、渾厚蒼潤、平淡天真、筆墨情韻、畫面生動、以物抒情,把自己的真情,傾寫與繪畫之中。
他的繪畫貴在充分吸收古代畫家主張的中得心源,外師造化,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端莊秀美,率意天真,空靈簡遠,融會貫通,思古求新的哲學思想。以意、文、詩、書入畫,以形寫神、筆墨簡約、以情造文。根植於民族傳統,彰顯獨特的個性藝術語言。他在作品中大多以學習傳統創作為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畫境,體現著他的藝術觀念與審美情趣。漢陰縣作家協會主席孫遠友先生說:從戴輝旭的執著勤奮中,我們看到一個「草根」畫家的鳳凰涅槃。(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