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為吳天明和徐克、林青霞合影
《百鳥朝鳳》是著名導演吳天明留下的最後一部作品,它講述的是新老兩代嗩吶匠對藝術的堅守、對匠人精神的傳承以及不被現實折服的任性。這部影片是吳天明導演自身的寫照,也體現了他對於電影藝術的深情。「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這句點睛之筆既是嗩吶王焦三爺一生的藝術總結,又何嘗不是吳天明導演始終堅守的信念。不為浮躁的市場左右,拍自己內心真正想拍的電影,吳天明導演確實做到了。
電影裡陶澤如扮演的嗩吶王焦三爺不僅嗩吶技藝高超,更始終堅守著對藝術的熱愛和不為金錢所動的高尚藝德。飾演焦三爺的陶澤如說:「這部戲很多地方都太像吳天明的精神了。吳天明導演是一位鬥士,他以電影為武器,做他想做的事情。」影片用了大量的筆墨聚焦於他對兩位小徒弟的培養,這也讓人不由得想到了吳天明導演對中國電影承上啟下的貢獻。
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天明的電影曾經書寫了一個時代:《人生》、《老井》、《變臉》……在電影票兩毛錢一張的年代,他導演的電影有過億票房。而他之所以名垂影史,更是因為作為幕後推手,他為中國影壇培養了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周曉文、田壯壯、何平、顧長衛、蘆葦等一批蜚聲國內外的電影人,被譽為第五代導演的「教父」。張藝謀在推薦《百鳥朝鳳》時說:「吳天明是我電影之路的伯樂,也是第五代導演的伯樂。沒有他就沒有《紅高粱》,他改變了我的人生,改變了我的命運。」陳凱歌則說:「吳天明是中國電影創造歷史的人物。」
1985年,黃建新拍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黑炮事件》,結果沒能上映。他頂著巨大的壓力回到西影廠,沒想到吳天明特意召開了全廠的中層幹部大會,公開評價這是一部好電影,「大家不要把責任給年輕的攝製組,這個責任我吳天明全部承擔。」黃建新回憶說,當時他就流淚了。同齡的導演們得知了這件事之後,都說要去西影廠拍電影,這才有了《孩子王》、《紅高粱》等一系列作品。「有這種保護,我們才敢放膽子拍電影。」
《百鳥朝鳳》中,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大潮的湧動,鄉親們不再尊重嗩吶匠,徒弟們也漸漸放下了手中的嗩吶,為掙錢外出打工,這一切都讓焦三爺痛心。在嗩吶班子最後一次出活時,已經身患重病的焦三爺幾乎是拼盡性命,吹了一曲啼血的《百鳥朝鳳》,用生命兌現了對這門手藝一輩子的堅守。而這一幕幾乎是吳天明執導《百鳥朝鳳》的真實寫照,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他仍然在為這部作品做後期。
和嗩吶不同的是,電影這些年不但沒有走向沒落,反而越來越蓬勃發展。但相似的是,文化基因不再被電影人所看重,市場、票房、明星才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而吳天明的電影在這樣的環境下也顯得老套、不入流了。不過,在徐克導演看來,《百鳥朝鳳》對他的創作仍有指導價值,「我們拍戲最大的痛苦就是,劇本裡的那個人物角色拍出來老是不像那個人。我看過《百鳥朝鳳》,裡面每個角色都很到位。」在聽說吳天明要求每個演員都在拍戲前到當地體驗生活時,徐克感慨:「現在還這麼做的已經很少了。」
《百鳥朝鳳》中的另一個主角是被焦三爺選作接班人的遊天鳴,面對時代的巨大變遷和經濟壓力,只有他始終不忘對師父的誓言,把嗩吶吹到了「骨頭縫裡」。黃建新說,其實這個人物也是吳天明,就連謊報年齡去學藝也是來源於吳天明自己的經歷。「這個電影真的是吳天明的自傳,他用兩個人物寫了他的一生。從考進西影的演員團到去世,他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電影。在電影裡我看到了他文化始於心底的那種堅持,看到了他自強不息、誓死不認輸的倔強,跟我知道的他是一致的。」
2014年2月,《百鳥朝鳳》完成剪輯製作,僅一個月後,吳天明導演離世。時隔兩年,這部遺作終於定檔5月6日在全國公映。吳天明的很多作品對於年輕觀眾來說肯定是陌生的,但看了《百鳥朝鳳》這一部電影,你就可以走進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