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新一家人潛心烹製水鄉特色農家菜
「歡迎再次光臨。」夜幕之下,87歲高齡的黎諫雲坐在中堂鎮三湧村一棟民宅內,向一波又一波來光顧的客人致謝,她的兒子郭潤新和兒媳陳見歡忙前忙後,一個忙著招待客人,一個在廚房掌勺煮菜,孫子郭靖民在屋裡來回穿梭……
一家人,在這裡經營著他們的農家菜館——新新餐廳。
雖然餐廳藏身於小巷民宅中,卻絲毫不影響它的知名度,這裡出品的菜式是地道的水鄉味,尤其是招牌菜蜆肉飯,攬客無數,美譽度極高,只需嘗一口就能「俘虜」你的胃。
小民宅,大天地。這裡不僅是一家小餐廳,更是築起一家三代的幸福窩,無比溫情,又激情澎湃。他們潛心烹製美食,為了美好日子攜手奔跑。
從不打廣告卻門庭若市
「阿姨,知道那家賣蜆肉飯的餐廳嗎?」「哦,你說的是新新餐廳吧,從那條小巷進去,就能看到了。」
夾在眾多居民樓宇中,新新餐廳顯得十分「隱蔽」,如果不是熟人引路,很難找到這家餐廳。餐廳外面的道路上,停滿了前來用餐的私家車,有粵S牌的,也有粵A牌。傍晚時分,一樓到三樓早已坐滿了客人。這些客人絕大部分是回頭客,還有一部分是老客帶新客。
老闆郭潤新是三湧村本地村民,妻子陳見歡是他小學到初中的同學。高中畢業後,兩人經人撮合結成連理,陳見歡深受婆婆喜歡,盡得上一代人廚藝真傳。
數十年來,夫妻倆攜手經營的新新餐廳,成為東莞水鄉味道的代表,吸引一眾食客前來光顧。除了中堂本地客,周邊鎮街以及外地客也紛紛前來品味。當中,不乏一些名人、美食家一探乾坤,如香港美食家梁文韜等。
確實,「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多光顧過的客人都感嘆這家店帶給人「家的環境」,店主夫妻待客熱情,親切的笑容,幽默的言語,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味道好是立店之本。」郭潤新說,餐廳從來不打廣告,客源以熟人為主,慢慢積累口碑,並在顧客之間傳播開來。
這種「味道」,郭潤新夫婦是從上一代傳承下來的。
金字招牌一脈相承40年
熟客都知道,新新餐廳除了菜做得好外,另一個「鎮店之寶」當屬黎諫雲。
春去秋來,老人每天「坐鎮」餐廳,向來往的客人打招呼,並聽取食客對菜的味道提出意見。她的堅守,同時鑄造了「新新餐廳」金字招牌。
見到黎諫雲時,她閒坐在屋內,87歲高齡仍然精神抖擻,思維清晰。與記者寒暄幾句後,老人打開了話匣子,從她的口中,三代人的幸福「秘訣」逐漸被還原。
年輕時的黎諫雲手藝聞名水鄉十八裡,炒出來的菜人人誇。好手藝就要有用武之地,上世紀70年代,老人被安排到三湧生產大隊工作,主掌大隊食堂,平日負責接待與大隊膳食。「味道好,很有水鄉特色。」凡是試過她手藝的人,一點都不吝嗇點讚。時間一長,好心的村民紛紛勸她「自立門戶」。
「村裡試過我手藝的人都在誇。」黎諫雲告訴記者,在大隊食堂工作時,她曾萌生過出來自己單幹,後來因種種原因,沒有成事。
直至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遍農村大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誕生後,在食堂吃飯的人也越來越少。此時,黎諫雲有了衝動,最後決定付諸行動。
1981年,黎諫雲在村裡開了一家小吃店,做起了賣早餐小生意。小店一開,門庭若市,尤其是腸粉嫩滑爽彈,深受食客喜愛,澆上獨家秘制醬料,讓人口水直流。
「那時,諫雲小吃店算是小有名氣,早餐很快一掃而空。」黎諫雲說,晚來的客人會不愉快地走,還時常建議她增加早餐數量。
即使生意火爆,但賺的錢並不多。1985年,黎諫雲擴容了店面,兼做日用品、零食等小買賣,而郭潤新則一直隨母親打理小店。
回憶起那段時光,郭潤新顯得並不從容,他說:「那時候,經營一間小吃店並不容易,幾年內村裡陸續開了幾間,生意大不如前。」
一碗蜆肉飯食過返尋味
多年的悉心經營,終在1990年迎來了大轉變——
郭潤新在母親的支持下,用賺來的「第一桶金」建起了一棟民宅。為了符合「私房菜」這個特點,他們把自己的家貢獻給食客,並改名為新新餐廳。從此以後,小店經營有了改變,成為響徹中堂的農家私房菜。
沒有華麗的裝潢,只是簡簡單單擺放10來張桌椅,郭潤新夫婦分工合作,老公負責在外採購、打理店面,老婆負責掌廚,把事業和愛情合二為一地經營。為了能做出「家的味道」菜式,郭氏夫婦努力研究菜式。
在東莞水鄉,無人不知蜆肉的美味。以前,河湧清水綠岸,蜆子淺底,下水一撈,裝滿一大袋子,回家煮上一鍋蜆肉飯,配上蜆肉蔬菜湯,香氣溢出,一家人其樂融融。
「水鄉水產豐富,尤其是蜆,我們就地取材,做出不同的水鄉特色菜。」陳見歡說,為了做蜆肉飯,夫妻倆一大早就起床下河湧扒蜆,「我們扒蜆的工具很簡單,一隻腳盆、一隻畚箕就是『武器』」。
回憶當年扒蜆的秘技,夫婦倆迄今仍津津有味。不過,上世紀90年代末,河湧水質越來越差,為了讓顧客吃到最新鮮的蜆肉,郭潤新只好每天從增城運來新鮮食材。
「蜆肉解熱氣、清肝明目,價格又便宜,適合大眾消費,為此我們就把蜆肉菜式作為招牌菜。」 郭潤新說,現在蜆肉飯成了客人必點菜。除了它外,還有蜆湯、手撕雞、牛肉丸等水鄉特色農家菜也深得客人的青睞。
憑藉一碗蜆肉飯,讓客源紛沓而至。這就是美食帶給人的一種幸福味道,讓人回味無窮。在郭潤新看來,味道就是「日子」,生活好了,才能吃出「精彩」。
記者 袁健斌 見習記者 劉維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