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新一家三代潛心烹製水鄉特色……

2020-12-10 騰訊網

■郭潤新一家人潛心烹製水鄉特色農家菜

「歡迎再次光臨。」夜幕之下,87歲高齡的黎諫雲坐在中堂鎮三湧村一棟民宅內,向一波又一波來光顧的客人致謝,她的兒子郭潤新和兒媳陳見歡忙前忙後,一個忙著招待客人,一個在廚房掌勺煮菜,孫子郭靖民在屋裡來回穿梭……

一家人,在這裡經營著他們的農家菜館——新新餐廳。

雖然餐廳藏身於小巷民宅中,卻絲毫不影響它的知名度,這裡出品的菜式是地道的水鄉味,尤其是招牌菜蜆肉飯,攬客無數,美譽度極高,只需嘗一口就能「俘虜」你的胃。

小民宅,大天地。這裡不僅是一家小餐廳,更是築起一家三代的幸福窩,無比溫情,又激情澎湃。他們潛心烹製美食,為了美好日子攜手奔跑。

從不打廣告卻門庭若市

「阿姨,知道那家賣蜆肉飯的餐廳嗎?」「哦,你說的是新新餐廳吧,從那條小巷進去,就能看到了。」

夾在眾多居民樓宇中,新新餐廳顯得十分「隱蔽」,如果不是熟人引路,很難找到這家餐廳。餐廳外面的道路上,停滿了前來用餐的私家車,有粵S牌的,也有粵A牌。傍晚時分,一樓到三樓早已坐滿了客人。這些客人絕大部分是回頭客,還有一部分是老客帶新客。

老闆郭潤新是三湧村本地村民,妻子陳見歡是他小學到初中的同學。高中畢業後,兩人經人撮合結成連理,陳見歡深受婆婆喜歡,盡得上一代人廚藝真傳。

數十年來,夫妻倆攜手經營的新新餐廳,成為東莞水鄉味道的代表,吸引一眾食客前來光顧。除了中堂本地客,周邊鎮街以及外地客也紛紛前來品味。當中,不乏一些名人、美食家一探乾坤,如香港美食家梁文韜等。

確實,「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多光顧過的客人都感嘆這家店帶給人「家的環境」,店主夫妻待客熱情,親切的笑容,幽默的言語,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味道好是立店之本。」郭潤新說,餐廳從來不打廣告,客源以熟人為主,慢慢積累口碑,並在顧客之間傳播開來。

這種「味道」,郭潤新夫婦是從上一代傳承下來的。

金字招牌一脈相承40年

熟客都知道,新新餐廳除了菜做得好外,另一個「鎮店之寶」當屬黎諫雲。

春去秋來,老人每天「坐鎮」餐廳,向來往的客人打招呼,並聽取食客對菜的味道提出意見。她的堅守,同時鑄造了「新新餐廳」金字招牌。

見到黎諫雲時,她閒坐在屋內,87歲高齡仍然精神抖擻,思維清晰。與記者寒暄幾句後,老人打開了話匣子,從她的口中,三代人的幸福「秘訣」逐漸被還原。

年輕時的黎諫雲手藝聞名水鄉十八裡,炒出來的菜人人誇。好手藝就要有用武之地,上世紀70年代,老人被安排到三湧生產大隊工作,主掌大隊食堂,平日負責接待與大隊膳食。「味道好,很有水鄉特色。」凡是試過她手藝的人,一點都不吝嗇點讚。時間一長,好心的村民紛紛勸她「自立門戶」。

「村裡試過我手藝的人都在誇。」黎諫雲告訴記者,在大隊食堂工作時,她曾萌生過出來自己單幹,後來因種種原因,沒有成事。

直至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遍農村大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誕生後,在食堂吃飯的人也越來越少。此時,黎諫雲有了衝動,最後決定付諸行動。

1981年,黎諫雲在村裡開了一家小吃店,做起了賣早餐小生意。小店一開,門庭若市,尤其是腸粉嫩滑爽彈,深受食客喜愛,澆上獨家秘制醬料,讓人口水直流。

「那時,諫雲小吃店算是小有名氣,早餐很快一掃而空。」黎諫雲說,晚來的客人會不愉快地走,還時常建議她增加早餐數量。

即使生意火爆,但賺的錢並不多。1985年,黎諫雲擴容了店面,兼做日用品、零食等小買賣,而郭潤新則一直隨母親打理小店。

回憶起那段時光,郭潤新顯得並不從容,他說:「那時候,經營一間小吃店並不容易,幾年內村裡陸續開了幾間,生意大不如前。」

一碗蜆肉飯食過返尋味

多年的悉心經營,終在1990年迎來了大轉變——

郭潤新在母親的支持下,用賺來的「第一桶金」建起了一棟民宅。為了符合「私房菜」這個特點,他們把自己的家貢獻給食客,並改名為新新餐廳。從此以後,小店經營有了改變,成為響徹中堂的農家私房菜。

沒有華麗的裝潢,只是簡簡單單擺放10來張桌椅,郭潤新夫婦分工合作,老公負責在外採購、打理店面,老婆負責掌廚,把事業和愛情合二為一地經營。為了能做出「家的味道」菜式,郭氏夫婦努力研究菜式。

在東莞水鄉,無人不知蜆肉的美味。以前,河湧清水綠岸,蜆子淺底,下水一撈,裝滿一大袋子,回家煮上一鍋蜆肉飯,配上蜆肉蔬菜湯,香氣溢出,一家人其樂融融。

「水鄉水產豐富,尤其是蜆,我們就地取材,做出不同的水鄉特色菜。」陳見歡說,為了做蜆肉飯,夫妻倆一大早就起床下河湧扒蜆,「我們扒蜆的工具很簡單,一隻腳盆、一隻畚箕就是『武器』」。

回憶當年扒蜆的秘技,夫婦倆迄今仍津津有味。不過,上世紀90年代末,河湧水質越來越差,為了讓顧客吃到最新鮮的蜆肉,郭潤新只好每天從增城運來新鮮食材。

「蜆肉解熱氣、清肝明目,價格又便宜,適合大眾消費,為此我們就把蜆肉菜式作為招牌菜。」 郭潤新說,現在蜆肉飯成了客人必點菜。除了它外,還有蜆湯、手撕雞、牛肉丸等水鄉特色農家菜也深得客人的青睞。

憑藉一碗蜆肉飯,讓客源紛沓而至。這就是美食帶給人的一種幸福味道,讓人回味無窮。在郭潤新看來,味道就是「日子」,生活好了,才能吃出「精彩」。

記者 袁健斌 見習記者 劉維佳 文/圖

相關焦點

  • 東莞望牛墩鎮橫瀝村將打造水鄉特色示範村
    東莞市望牛墩鎮橫瀝村將打造水鄉特色示範村!今天下午,記者由東莞市公共資源交易網了解到,望牛墩鎮橫瀝村水鄉特色示範村建設工程正式發布招標公告,招標投資金額為1051萬元。公告內容顯示,該工程為望牛墩鎮橫瀝村水鄉特色示範村建設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地面鋪裝工程、原件設施工程、綠化工程和水電工程等,新建人行橋,板拱跨徑為15.2米。發包範圍包括但不限於望牛墩鎮橫瀝村水鄉特色示範村建設工程土建工程(拆除工程、回填土、瀝青混凝土工程等)、綠化工程(綠化養護期為6個月)、電氣工程等。
  • 「魚湯飯 品豐年」江南水鄉傳統民俗迎新春
    泉慶村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村裡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成為漁業特色示範村。目前,魚湯飯已成為當地的特色傳統節慶活動,每年都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來品嘗特色鄉村美食、滿足味蕾享受,感受濃濃年味。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影報導↑1月4日空中俯瞰泉慶村的民俗文化表演現場(無人機照片)。
  • 特色餐飲名店|一家親媽媽菜·筷樂食代:以美食傳遞快樂~
    一家親媽媽菜·筷樂食代「以美食傳遞快樂」,一家親媽媽菜·筷樂食代營業面積5000多平方米,裝修以東營石油和黃河口溼地文化元素為基礎,融合前衛的設計理念,全新演繹中式主題體驗餐廳的新典範。酒店以零點、宴會、包間、自助餐廳、熟食外賣為一體的綜合性酒店,可同時1000多人用餐。
  • 十大著名水鄉
    九百餘年的文化底蘊, 構成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 旖旎的水鄉風光,特有的人文景觀,傳統的建築格局,淳樸的民間風情,令人神往,令人留連, 無愧於「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無愧於江南水鄉古鎮的典範。
  • 皖南有個「搖櫓小鎮」 搖櫓漁歌再現夢裡水鄉,仿佛走進現實
    「搖晃,搖晃到外高橋」,人口眾多的童謠嚮往著昔日的水鄉風情, 安徽皖南地區有這樣的「櫓町」, 那裡河流縱橫,村民們乘船往來,嘎吱嘎吱的櫓聲響徹水面,仿佛夢中的水鄉進入了現實, 冬季,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朱橋鄉幾村水面上搖櫓船,燈火相依,漁歌緩慢, 小木船對遠處的皖南花鼓戲、板龍燈等當地傳統文化壁畫感興趣
  • 北京什剎海,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在此交融,被譽為「北方的水鄉」
    最近最追一部劇,劉佩琦與連奕名主演的《什剎海》,整部劇講述的是生活在北京什剎海胡同裡的莊家一家三代人的瑣碎而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故事,劇中的情景給人的感覺非常生動有感情,不由得讓我想起那年去北京旅遊時去過的「什剎海」。
  • 青島這家特色杭幫菜館,把江南水鄉全部搬進了餐廳裡,開門就排隊
    室內的裝修,真的是把江南水鄉全部搬進了店裡。小橋流水都是常見的,連船隻裡面都有,詩意感爆棚呢。杭幫菜的分量一般都不會很大,小而精緻算是特色吧。所以他家菜品一份的價格差不多在三四十塊錢。朋友點了一份招牌招麻雞,68塊錢一份,價格算是店裡的中等偏上了。
  • 三代人潛心研究!700年前絕技「曜變天目釉」唐山放異彩
    三代人潛心研究——700年前絕技「曜變天目釉」唐山放異彩 □於宗河曜變天目釉,懂瓷的人都知道燒制它的難度。子承父業三代鍾情曜變天目釉「曜變天目釉」燒制技藝是中華陶瓷文化中最為神秘的一部分。發掘失傳的曜變奇蹟,是數代人的希冀。上世紀70年代,張惠峰的父親張玉春任唐山陶瓷研究所工藝研究室主任,主持曜變天目釉研發工作。
  • 又到了吃河豚的時節 丹陽這位大師烹製的河豚還是非遺呢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丹陽地處長江的下遊,屬太湖流域,界牌則位於丹陽東北角,東臨長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河豚這一美食成為了界牌餐飲中的一種潮流,同時也成為丹陽非遺——界牌河豚文化。
  • 去烏鎮建議花兩三倍價格住景區內 只有這樣才能看水鄉的真正樣子
    烏鎮如今是江南一代運營最好、名氣最大的水鄉了,雖然總有人說,烏鎮商業化比較濃厚,但筆者依然覺得,烏鎮是江浙水鄉裡,做得最好的。 景區內的住宿自然是貴上不少,同樣水準的民宿,在景區外大概只需要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的價格。那麼為什麼要住在景區內呢?看完這組照片就知道了。
  • 深圳出發不到兩小時可到達的千年古鎮水鄉!美景、美食俱全!
    古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代出了不少進士、舉人,曾有一家8個秀才、3個翰林的佳話。逢簡曾有37座橋梁,33個坊,78間祠堂,32間廟宇。堪稱嶺南水鄉一絕,即便與聞名遐邇的江南水鄉相比也不遑多讓,「廣東周莊」之稱隨之而來。逢簡水鄉地處廣州近郊,離深圳也不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是廣東人周末節假日休閒遊玩的好去處!去逢簡水鄉廣州坐公交車即可方便到達。東莞、中山、珠海、深圳去遊覽也很方便。
  • 飛機上的餐食,是如何烹製出來的?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飛機上的餐食,是如何烹製出來的歷史往事。俄羅斯一位人士,對飛機上的餐食,是如何烹製出來的,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許多人,都在飛機上吃到過美味的食物,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為飛機上提供食物而工作。
  • 瓜渚湖:從蒼茫大澤到水鄉明珠
    瓜渚湖:從蒼茫大澤到水鄉明珠 發布日期:2020-07-27 09:38 瀏覽次數: 字體:[ 大 中 小 ]
  • 一家三代火車司機 70年見證鐵路傳奇
    新華社福州9月25日電(記者邰曉安)一家三代火車司機,總駕齡達到75年,火車駕照加起來有十多本。在鷹廈線上往返穿梭的來炳泉祖孫,用三代人的時光,見證了中國鐵路交通的70年之變。身高1.8米的來俊臣,是個陽光帥氣的95後。
  • 三代人潛心研究!700年前絕技「曜變天目釉」唐山放異彩_綜合新聞...
    三代人潛心研究——700年前絕技「曜變天目釉」唐山放異彩   □於宗河  曜變天目釉,懂瓷的人都知道燒制它的難度。目前世界有明確記載僅存的3件曜變天目盞都產自南宋期間,且全部收藏於日本的博物館。宋代後,這項古老的技術逐漸失傳。
  • 一家三代都是消防員,赴湯蹈火救人於危難!
    荊州洪湖有個家庭,一家三代都是消防人,從「紅領章」到「橄欖綠」再到「火焰藍」,三代人身上的制服變了又變,但始終不變的是一樣的熱血和赤子之心。祖輩胡學清,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加入消防隊伍,拉著板車、拖著手抬泵,向一個個火場逆行,一幹就是39年。父輩胡勁松,17歲應徵入伍幹起消防兵,27年間多次冒死滅火,救人於危難之間。
  • 廣東僑鄉臺山人用「鹹鰢」烹製美食
    中新社江門7月20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人用「鹹鰢」烹製美食作者 李曉春 郭軍中國中央電視臺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四集《時間的味道》,對香港大澳經歷四代人的百年老店鄭祥興蝦鋪堅持手工製作蝦膏蝦醬的披露,挑起了觀眾們的食慾,銀蝦在陽光、海風、鹽和時間的幫助下
  • 我國名字最難念的古鎮,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優美古樸大氣還免費
    這座古鎮隸屬於江蘇省江南市吳中區,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中國水鄉文化古鎮,被視為江南水鄉的典型景觀,享有很高的評價和欣賞價值,它位於蘇州市東南25公裡處,因為河道的形狀像「甪」字,所以在唐代後就更名為「甪直」,今天我要說的是我國名字最難念的古鎮,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優美古樸大氣還免費
  • 一家三代愛去的度假勝地,只因在海底做了這件事
    亞龍灣愛立方濱海樂園以「愛」為設計靈魂,非常適合一家三口、一家三代前往遊覽,可以同時滿足一家三口和一家三代娛樂需求的樂園,也象徵著景區推崇「愛自己、愛家人、愛生活」這一「愛的三段論」。
  • 【祖孫三代收藏1萬多個卷筆刀】甘肅隴南市西和縣一家祖孫三代人...
    2020-07-31 00:45:45來源:FX168 【祖孫三代收藏1萬多個卷筆刀】甘肅隴南市西和縣一家祖孫三代人,痴迷於收藏卷筆刀,多年來去全國各地旅遊時,別人去景區,他們卻痴迷滿大街尋覓逛文具店,然後購買回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