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文化奠基人小林一三:鐵路-車站如何塑造了現代都市生活?

2020-12-14 大象公會

「今天該吃點什麼呢?要不然先去車站見面吧?」

漫步於日本街頭,經常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城市景觀。各個城市最豪華的百貨大樓、最好吃的餐館、最好玩的娛樂設施,都是圍繞著鐵路車站搭建起來。如果哪天想出門逛街卻不知道應該去哪兒,那麼先出門去附近最大的鐵路車站,那就一定會有上佳解決方案。

小林一三

這種情況中國人很難想見。畢竟在一般中國人眼裡,鐵路車站都是擁擠、混亂、髒亂差的代名詞,就算是出差辦事,也是能早點離開就早點離開,不想在生活上與鐵路車站有絲毫關係。

究其原因,這與兩國鐵路定位的不同有著很大關係。中國鐵路的主要功能是聯通不同大城市,保證人員與大宗物資流動,而與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無關。但日本鐵路公司從甫一建立,就是以創造客流、吸引消費者為主要任務,那麼自然會想盡方法豐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確保城市居民喜歡車站、願意來車站。

那日本這種以車站為基礎的城市景觀起源於何?那便要說到日本近代著名實業家,也是引領大阪在20世紀30年代走向輝煌的小林一三。

阪急模式:「以電車創造客流」

有趣的是,雖然小林一三一手奠定了日本鐵路公司的運營模式基礎,但他卻從沒學過一點點鐵路知識,甚至於最早的職業規劃也是成為一名作家,而不是一位極富盛名的企業家。

經過明治維新幾十年的發展,日本各大城市已經初具雛形,虹吸效應把全國各地英才都匯聚到大城市,小林一三也以優異的成績從老家山梨縣考入慶應義塾大學,畢業後加入日本規模最大的三井銀行,被派駐到關西最大的都市大阪,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阪漂」生活。對於小林一三這個本想去當作家的人來說,日復一日的銀行工作不可謂不是一種煎熬。為了消遣,他把工資與家庭寄給他的生活費大都用於茶屋玩耍。要知道,所謂「茶屋」不僅是喝茶的地方,更可以與藝伎一同暢飲,是兼具男歡女愛的場所。

1907年,小林一三遇到了人生中的重大轉機,但這個轉機的初始情況卻並不那麼好。這一年,三井銀行的老上司、剛剛成立北濱銀行的巖下清周與其他幾位三井財閥的老人邀請他辭去三井銀行的工作,來到大阪執掌新設立的證券公司。但很快,日本股票市場出現巨大恐慌情緒,於是老上司也就沒辦法繼續成立公司,這讓已經辭職的小林一三立刻成為失業人群,他與妻子只能在大阪過起了無依無靠的生活。為表歉意,老上司巖下清周還是把當時成立的鐵路公司「箕面有馬電氣軌道」交給小林一三,讓這個文科生在一個全是理科生的公司裡擔任經理,主持鐵路建設與運營工作。

《小林一三》

(日)老川慶喜 / 著

陳娣 /譯

新星出版社

2019年6月

但之所以這麼輕易就讓小林一三擔任這個公司的經理,事實上也是因為這個崗位是一個燙手山芋。從運營角度說,這家公司的鐵路服務沒有任何競爭力,其一端連接大阪最北邊的梅田車站,但另一端卻只是聯結箕面(以紅葉出名)、有馬(以溫泉出名)這兩個並不出眾的旅遊景點,中間再也沒有任何大型城市或人口集中區域。那麼任何一個學過鐵路運輸或城市規劃的人,都明白這家鐵路公司比起當時聯結大阪與神戶這兩大城市、擁有豐富人流、物流移動的阪神電車公司來說沒有任何競爭力。

但或許正因為沒有鐵路專業知識的負擔,小林一三反而更容易拋棄成見,他決定從大阪梅田開始,一步步沿著鐵路走去,考察鐵路預定線路。這時的他發現,大阪西北部雖然渺無人煙,但也正因如此才呈現出一片田園牧歌風情,於是一個念頭在他的心裡紮根:「為什麼城市人不願意來到這麼美麗的地方居住呢?」作為曾經的大阪上班族,小林一三敏銳意識到城區的租金與物價都漲到了一定水準,再加上原城區面積太小,上班族只能花著高價擠在一個個小隔間裡,忍受著柴油機尾氣的惡臭。既然這樣,他們為什麼不願意來到寬敞乾淨、空氣清新的郊外生活呢?

很簡單,因為沒有一條任何一種交通工具,能讓他們在一小時內就從上班地來到郊外的居住地,郊外也沒有合適的公寓或房子可以讓他們住,周圍更缺少菜市場、百貨店等等配套設施。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大城市的外來人口、尤其是青年外來人口越來越多,小林一三也決定,在田園牧歌般的郊區實行土地開發,新建住宅區,用鐵路將居民運往市區。

為了讓購買者免除後顧之憂,小林一三借用了銀行時代的知識,允許購房者以土地與房屋為抵押,上交首付款、剩下的分期付款,為工薪階層創造了擁有自己的房子、過上富裕生活的機會;房屋的形制也不是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擁擠的長屋,而是總面積達100平米的小樓,屋子裡全部安裝電燈,這在那個煤油燈仍然很普及的時代顯得非常高級。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嶄新。小林一三的設想大獲成功,鐵路沿線開盤的池田、櫻井、豐中等樓盤迅速售罄,願意乘坐鐵路的人也越來越多。

可以看到,小林一三經營鐵路公司的主要思維,不是在既有人流、物流的存量問題上想辦法,而是在增量問題上動腦筋,正如他自己的名言所說「以電車創造客流」。但是小林一三並不只想做一個房地產開發商,他身上的藝術氣息讓他進一步成為了日本城市生活的設計師。

市民文化:日本城市生活的多樣化思考

小林一三第一次嘗試改造市民生活,就創造日本一個極負盛名的藝術團體。

隨著工作制度的逐步完善,上班族開始有了固定的假期。為了讓他們在休假期間也能乘坐鐵路,小林一三在沿線的寶塚地區開發了新溫泉,但由於別無特色,溫泉並沒有獲得成功。看著無人光臨的大浴池與更衣室,小林一三下定決心,把溫泉水全部放掉,在大浴池裡擺滿椅子,更衣室也全部拆除,改為舞臺,讓一群女孩子在臺上唱歌跳舞——這便是1914年成立的大名鼎鼎的寶塚歌劇團。由於有著文學夢想,小林一三在這一時期廣泛投入到歌劇音樂劇的創作之中,他創造性地要求全體男性角色都由女性喬裝扮演,引得一股別樣風潮。大量客人在周末從大阪市內出發,乘坐小林一三開設的鐵路公司運營的列車、來到小林一三創造的場地觀看寶塚歌劇團的演出。1924年,寶塚大劇院正式建成,這在那個市場營銷尚不發達的時代不啻為一種創造。

寶冢歌劇團

其實就寶塚歌劇團本身的盈利能力並不強,如果沒有阪急電鐵公司的補助,這個劇團單純靠門票收入難以維持下去。但懷揣文藝夢想的小林一三也提到,自己從一開始就不期求寶塚歌劇團有什麼盈利效益。因為寶塚歌劇團的火熱程度堪比現代日本的akb48系列偶像組合,那麼這種品牌效應就會讓阪急獲得更多無形的廣告效應,「阪急」作為一個品牌就能更加深入人心。到了1932年,寶塚在東京日比谷地區開設劇場,迅速引發東京居民的興趣,以劇場為依託,寶塚又在1934年進一步成立劇團與電影公司,這便是如今大名鼎鼎的「東寶」電影公司的先祖。

小林一三創造的還不僅是劇場與劇團,他還重製了百貨店的經營模式。當時日本百貨店都是從高檔和服店發源而來,距離車站很遠,所以一般的百貨公司都會提供免費接送到車站的服務,但這就等於是把想要在百貨店裡閒逛的一般工薪階層拒之門外。於是小林一三再度想到:如果車站裡面就有百貨店,甚至車站本身就是一個百貨店,那工薪階層就不需要再去那些位置不佳的百貨店,他們可以在下班以後來到車站,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以後再離開,即便什麼東西都不買,商場也會充斥著人流,吸引周圍其他顧客光臨。

1920年,在自己的鐵路公司改名為「阪急電鐵」之後兩年,梅田車站附近建起一座五層樓高的百貨店,一層是從東京招商而來的百貨店品牌「白木屋」,二層則設置了「阪急直營食堂」,為工薪階層提供便捷的餐食,三層售賣一些季節性商品。在進入百貨業的初始階段,小林一三並不了解消費者對於零售的心理,於是這棟建築並沒有全部對外招商,而是閒置一部分。經過數年對「白木屋」商品陳列方式與商品種類的研究,小林一三逐漸掌握了大阪的消費者心理。阪急與白木屋之間的特許經營合同到期後,阪急百貨店也在1929年興建了地上八層、地下兩層的百貨店,正式以鐵路公司的身份為來往於梅田車站的每天12萬人次的客流提供零售服務,這也是至今仍然坐落在梅田車站旁邊的阪急百貨店的原型。

小林一三還改變了酒店的經營模式,首創「經濟型酒店」這一嶄新業態。當時日本已經有大量的職員反覆出差,但傳統酒店卻又過於豪華,價格甚高,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小林一三提議建設一家面向出差族的酒店,酒店房間以單人間為主,配合充足的冷氣與暖氣,不設宴會廳以增加客房的數量,酒店服務員不需要懂得如何伺候貴族與高級人士,哪怕外行人也可以經過短暫培訓上崗。如此一來,大量運營成本得以節省下來,小林一三順勢把單人間的價格設定為與東京至大阪間的夜間臥鋪車同等價格水平,滿足上班族的出行需求。在這種經營理念下,梅田車站附近的「第一酒店」也得以建立,也一直延續至今。

阪急百貨梅田總店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阪急電鐵的沿線居民早上坐著阪急電鐵上班,下班後在阪急百貨店買東西,再乘坐阪急電鐵回到小林一三開發的住宅區,周末去寶塚聽歌劇,出差則居住在第一酒店裡面。小林一三以一介鐵路公司的身份起家,重新塑造了大阪工薪階層嶄新的生活方式,而許多人也成為所謂「阪急一族」,這種以鐵路線為中心的生活狀態也一直延續至今。

小林一三創造的「阪急模式」異軍突起,極大衝擊了原有的鐵路市場,隨著阪急電鐵成為日本國內盈利能力最強的鐵路線,其競爭線路——阪神電鐵不得不調整經營策略,在沿線開闢甲子園運動場。在《大阪朝日新聞》的投資下,這座1924年建立的球場成為日本高中棒球聯賽的決戰地,這在棒球文化非常普及的日本更成為無數棒球少年心目中的聖地。在兩大鐵路公司的競爭下,大阪一躍成為日本經濟規模最大的都市。

其實,無論是開設寶塚歌劇團,還是經營阪急百貨店,亦或是開設住宅區,小林一三的著眼點從來都是城市生活的一般大眾,這也符合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點。恰好,阪急電鐵的高速發展時期正值日本大正時代(1912-1926),日本市民文化高速發展,普通大眾取代英雄與貴族成為了新時代的主人,形成了面向全體國民的、富含歐美自由主義氣息的「大正浪漫主義」文化,小林一三的努力也受到日本官方的關注,開始參與越來越多的事業,甚至在1940年成為第二次近衛文麿內閣之中主管產業經濟發展的商工大臣。

小林一三始料未及的是,日本迅速進入到軍國主義的統治下,歐美自由主義也被當作「敵性思想」對待。1941年初,由於反對軍國主義政府成立的法西斯組織「大政翼贊會」,小林一三最終被排擠出政府。不過二戰結束之後,小林一三還是重回政壇,成為幣原喜重郎內閣的應急管理廳長官,以「建設一個只要工作就能實現工作價值的世界」的理念繼續參與到國家事務之中。

阪急模式的全國化發展

二戰結束後,日本私營鐵路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生發,以東京為中心區、通往山間或海濱旅遊區的小田急、東急、西武等鐵路企業先後獲得土地開發許可而發展起來,他們也都相繼借鑑了小林一三創立的阪急模式。

當然這一時期,「阪急模式」已經成為業界標杆,幾家公司自然也希望用更多旅遊資源來吸引遊客。從1950年開始,小田急、西武、東急三家公司都瞄準了東京西南部著名的溫泉景區箱根山,競相爭奪巴士線、登山鐵道、遊覽船乃至溫泉的經營權與合作權,上演了一幕幕著名的商戰,前後延續近20年,也成為日本商業歷史上別具一格的「箱根山戰爭」。但三家公司競爭的結果,就是讓箱根山成為東京工薪階層都能去得起、玩得起的「一泊兩日」(一晚兩天)景點,為東京市民的假期生活提供方便。

到了二戰以後,「阪急模式」被重新定義為三個新模式的組合:一是在城市中心區以鐵路客站樞紐為中心開展土地綜合開發,建設百貨店、大型超市與購物中心、娛樂場所、寫字樓、經濟酒店等等設施;二是在沿線土地價值不高的地區開設中小型車站,並在附近用較低的價格購買土地、開發為住宅區之後售賣給工薪階層;三是在市郊景區開展大型的綜合娛樂設施建設,以溫泉、親子遊樂場(包括迪士尼樂園)、海濱等景色作為賣點,吸引工薪階層在假日前往。如此一來,東京工薪階層的生活就不再需要依賴小汽車,而是只需要步行+鐵路即可完成。

小林一三紀念館

在阪急模式的帶動下,東京城區的發展狀態也獲得了巨大的改變。由於鐵路公司開發的住宅區項目大多都在東京西側,所以在工作日的早尖峰時段,數條鐵路線把上班族源源不斷地送到澀谷、新宿、池袋三個巨型車站,方便他們換乘其他鐵路線或公交車;晚尖峰時段,大家則從工作地重新聚集在這三個車站,吃一頓便飯回家;而到了休息日,力求精緻的青年男女則會來到三個車站附近以鐵道公司名稱命名的西武、東武、東急百貨店購物,打發慵懶的周末時間。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三個車站吸引了大量人流物流聚集,東京經濟的重心也從傳統的皇居東側轉移到以明治神宮為中心的西側,形成了嶄新的文化圈,也奠定了如今日本以鐵路車站為中心的生活模式。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裡。

我們也隨時歡迎您的參與,留言向我們推薦您讀到的低調好文。

相關焦點

  • 誰說文藝青年註定窮酸——日本城市文化奠基人小林一三
    可以說,他用一己之力塑造了日本城市的生活面貌。 重振旗鼓 三個月後的1907年4月,小林在銀行友人的推薦下擔任了阪鶴鐵路監察人一職,進入鐵路行業。不久後,這條鐵路被收歸國有,小林輔助公司的其他高層一同籌措創辦新的「箕面有馬電氣軌道」。
  • 日本第一代偶像天團,居然全都是鐵路公司的員工?
    但日本鐵路公司從甫一建立,就是以創造客流、吸引消費者為主要任務,那麼自然會想盡方法豐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確保城市居民喜歡車站、願意來車站。那日本這種以車站為基礎的城市景觀起源於何?那便要說到日本近代著名實業家,也是引領大阪在20世紀30年代走向輝煌的小林一三。
  • 《千與千尋》的現實版本,日本最有名的都市傳說——如月車站事件
    在全世界每一個城市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都市傳說,有些恐怖,有些搞笑,但是不管是如何的,都會成為這座城市津津樂道的談資。 我們今天聊的「如月車站」事件,就屬於在日本當時轟動一時的都市傳說。也算是第一起,當事人在網絡上直播的都市傳說吧。
  • 《千與千尋》的現實版,日本最有名的都市傳說——如月車站事件
    在全世界每一個城市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都市傳說,有些恐怖,有些搞笑,但是不管是如何的,都會成為這座城市津津樂道的談資。我們今天聊的「如月車站」事件,就屬於在日本當時轟動一時的都市傳說。也算是第一起,當事人在網絡上直播的都市傳說吧。
  • 通向陰間的車站?日本都市傳說中的神秘車站—如月車站
    如月車站是在日本的網際網路社區作為都市傳說流傳的架空鐵路車站。作為2004年在網際網路論壇2ch上投稿的,實況形式的怪異體驗談的舞臺而登場,描繪了在遠離人煙的沿線突然出現的神秘無人車站。從體驗談的內容來看,這是位於靜岡縣濱松市的遠州鐵路沿線,或者與之相連的異界,之後在網上類似的體驗談相繼出現。平假名一般寫作「きさらぎ駅」,之後的體驗談和考察中也可以看到「如月站」和「鬼站」等標記。另外,之後作為都市傳說而被提及的包括類似架空車站在內的統稱為「異界站」。
  • 《千與千尋》現實版,平行宇宙,日本都市傳說——如月車站事件
    在全世界每一個城市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都市傳說,有些恐怖,有些搞笑,但是不管是如何的,都會成為這座城市津津樂道的談資。」事件,就屬於在日本當時轟動一時的都市傳說。也算是第一起,當事人在網絡上直播的都市傳說吧。首先我知道這個都市傳說很多年了,後來看到《千與千尋》這部動漫作品,我突然蹦了起來,「如月車站」事件,不就是現實版的《千與千尋》嘛,這一下子給這個都市傳說竟增添了幾分浪漫主義的色彩啊。
  • 臺灣省苗慄縣主要的鐵路車站——苗慄車站
    苗慄車站位於基隆起之縱貫線140.9處,於1903年(清光緒29年)開業。現在的站房繫於1990年代改建。早年該地為原住民麻裡社之屬地,麻裡為原住民語"平原"之意。清朝乾隆年間改名為"貓裡",之又改稱為苗慄迄今。
  • 日本這樣做TOD項目,一個車站能火100年!
    1929年,日本阪急梅田百貨店建成,可以說是世界首家車站型百貨店。逐漸,日本軌道交通與周邊商業形成了一體化,也成為了日本商業的一大特色。日本老牌百貨公司三越百貨早早意識到了這一模式的巨大商機,1932年,三越百貨店聯手東京地鐵,出巨資建設了三越前地鐵站,正式拉開了日本「軌道+商業」的「軌交經濟」序幕,軌道所延伸之處,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經濟之路」。
  • 「一站一景」、彰顯地域文化,連鎮鐵路兼具「顏值」與「內涵」
    連鎮高鐵的全線通車,將實現連雲港、淮安、揚州、鎮江地區部分縣市與上海、南京、杭州等長三角中心城市的「無縫對接」,極大便利沿線群眾出行,對於完善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促進蘇北、蘇中和蘇南地區融合發展,推進「軌道上的長三角」建設,助力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今年江蘇省開通運營的第二條鐵路,其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和文化特色。
  • 大正時代:都市「浪漫」如何在日本風起
    第二個大概是現代交通的建設。近代日本的領袖們很清楚,沒有以鐵路為主幹的現代交通網的確立,現代國家和文明社會就是一句空話。於是日本籌措資金,請了洋人來做指導,於1872年建成了橫濱至東京新橋間的第一條鐵路。順便提及,英商怡和洋行於1876年建成中國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因沿途居民強烈反對,清政府不得已花重金購回鐵路後拆除。
  • 大正時代︱都市「浪漫」如何在日本風起
    第二個大概是現代交通的建設。近代日本的領袖們很清楚,沒有以鐵路為主幹的現代交通網的確立,現代國家和文明社會就是一句空話。於是日本籌措資金,請了洋人來做指導,於1872年建成了橫濱至東京新橋間的第一條鐵路。順便提及,英商怡和洋行於1876年建成中國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因沿途居民強烈反對,清政府不得已花重金購回鐵路後拆除。
  • 《城市獵人》:現代都市浮世繪,日本都市犯罪題材的經典動畫片
    1981年,北條司推出長篇漫畫《貓眼三姐妹》,並在《周刊少年JUMP》上連載三年之久。之後,北條司為進一步完善其作品藝術風格,專門取經美國,並於1984年推出短篇漫畫《城市獵人—XYZ》、《城市獵人—雙刃劍》。經過短暫「試水」,他於1985年正式推出《城市獵人》,這也奠定了其在漫畫界不可動搖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貓眼三姐妹》、《城市獵人》、《天使的禮物》、《那年的夏天》、《非常家庭》等。
  • furry風、鐵路文化、架空的日本——《鐵道物語:陸王》簡評
    彩票純粹看臉,運氣好就能達到「搏一搏,單車變摩託」的效果,非酋恐怕最好遠離這個了。股票和期貨的玩法則比較擬真,原理是參照現實生活中的股票和期貨,喜歡理財的玩家不妨一試。這個架空的日本,具有大正時代的古典遺風和銳意進取,也有平成時代的繁華和高科技,但卻沒有昭和時代給各國人民尤其是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軍國主義,可以說是將現實歷史中的近現代日本進行了去粗取精的處理,讓中國玩家從情感上更容易接受遊戲的設定,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製作團隊在塑造本作世界觀的時候是十分用心的。
  • 自然,生活,都市,解讀日本妖怪文化的起源形成與影響
    (現代遊戲中的雪女形象)2、從生活用品裡誕生的靈氣「器物經過漫長的歲月,就會化為精怪。」江戶時代,手工業逐漸的繁榮了起來,大量手工業產品出現以後,妖怪們也搖身一變,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各種物品中。(遊戲中的一反木綿)3、都市生活下的神秘一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漸漸進入都市生活,在這種背景之下,出現了一批以人們為原型的都市妖怪,它們通常是恐怖變態的,體現了人們在都市生活中的壓力和危機感,或者是體現了人們無奈和變態的心理,
  • 「一站一景,記住鄉愁」!連淮揚鎮鐵路沿線設計彰顯地域文化
    12月11日開通的連淮揚鎮鐵路淮安至鎮江丹徒段,是我省今年開通運營的第二條鐵路,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和文化特色。「在確保高鐵安全運行的前提下,鐵路建設者依據『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苗木草種,路基以框格綠化為主,站場等人流量較大區域則輔以景觀綠化,精選市樹市花,塑造景觀綠化,打造『一站一景』,實現鐵路沿線歷史文化景觀融合全覆蓋。」
  • 鄭州,不配有個「鐵路文化博覽園」嗎?
    曾下轄鄭州、武漢、西安等6個鐵路分局,線路的末端伸入山西、四川等省境內,正線全長約6200公裡的原鄭州鐵路局,更是名副其實的全路第一大局。 然而,城市發展與鐵路息息相關的鄭州,居然沒有一座現代化的鐵路博物館,來記錄這個城市最耀眼的光,居然沒有一處多功能的火車主題公園,來讓市民親身體驗曾經的汽笛聲和遠方。
  • 亞洲第一條地鐵是如何建成的?
    早川德次的故事 明治維新後,日本一洗黑船來航後的喪權辱國,開始大力向西方學習。雖然東京的地下鐵路在1929年在正式開通,但早在1872年東京便已展開地上軌道建設的序幕。
  • 日本車站+商業+公園的全新社區運營模式——南町田Grandberry Park
    2004年6月的《都市公園法》的修正法案中,提出了「立體都市公園制度」,旨在擴大商業用地中的綠地空間配置,這促進了土地的立體利用。經過多年醞釀發酵,這樣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適逢原定2020年在日本舉辦的奧運會,很多商業以此為契機對店鋪進行升級改造和商業品牌塑造,由此進入了公園型商業的爆發期。
  • 詳解日本最大銷售收入百貨公司——阪急阪神
    其企業理念為:提供當地市民生活方式,成為當地社會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在剛過去的知了殼母公司聯商網主辦的「2014聯商風雲會」上,日本阪急阪神百貨執行役員(執行董事)今井康博做了主題為《日本的百貨業及阪急阪神百貨現狀》的演講。具體請登錄聯商網官網參見《阪急阪神今井康博:日本第一百貨公司如何煉成?》
  • 我國「最悲催」的省,因鐵路而發達一個城市,卻沒落了三個城市
    說到鐵路,我想大家更了解, 我國鐵路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有時比飛機更重要,中國基本上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鐵路,有些省基本上通過高鐵,但中國最基本的車站還有很多, 例如,中國藏區最偏遠的地方也有鐵路,鐵路是我國最發達運輸量最大的交通線路,通過鐵路,它可以實現最大化的交通能力,推進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