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廚師「半路出家」玩陶塑 首創「孔門七十二賢」

2020-12-12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從酒店廚師改行「從藝」的濟南陶塑非遺傳承人王令濤在工作室製作陶塑。仇玉娟攝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濟南10月16日電 (仇玉娟)造型百變的茶具、花瓶,生動傳神的名人形象……從酒店廚師改行「從藝」的濟南陶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令濤,用靈巧的雙手和別出心裁的設計,創作出了不同類別和題材的手工陶塑作品。不僅如此,「半路出家」的他還在中國首創「孔門七十二賢」陶塑。

&nbsp&nbsp&nbsp&nbsp半道入行 從廚師蛻變為技藝傳承人

&nbsp&nbsp&nbsp&nbsp1994年,16歲的王令濤考進一所烹飪學校學習烹飪,兩年後進入高端酒店做雕花、盤飾等手藝。期間,因其雕刻的作品生動美觀,不少顧客想帶回家留作紀念觀賞。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成功轉行後,王令濤創作了不同類別和題材的手工陶塑作品。仇玉娟 攝

&nbsp&nbsp&nbsp&nbsp「在酒店雕刻的作品一般都是用蘿蔔、黃瓜等果蔬當原材料,儲存性很差,沒幾天就會爛掉,達不到長時間觀賞的效果。」瓜果的不易保存讓王令濤思考,到底哪種材料既能雕刻成品,又能長時間保存。在廣泛搜集資料後,兒時酷愛的泥巴引起他的注意,王令濤開始嘗試泥塑創作。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圖為王令濤製作的陶塑作品。仇玉娟 攝

&nbsp&nbsp&nbsp&nbsp烹飪雕刻積累的創作基礎加上個人的努力和天賦,王令濤的泥塑技藝愈發嫻熟。隨後,他辭去酒店的高薪工作,赴全國各地調研學習,並確定自己的擅長領域,專心鑽研泥塑陶藝技法。

&nbsp&nbsp&nbsp&nbsp2013年,王令濤創辦泥塑陶藝工作室,在山東章丘擁有了獨立的研發基地、製作團隊和陶藝窯爐。但他不滿足於此,在現有傳統製作工藝的基礎上,結合、繼承現代的釉色彩陶泥屬性,不斷研發創新,形成山東濟南地區特有的工藝技法和表現形式。2018年,40歲的王令濤成功申報區級非遺項目——濟南陶塑,成為濟南陶塑技藝傳承人。

&nbsp&nbsp&nbsp&nbsp融入山東元素 首創「孔門七十二賢」

&nbsp&nbsp&nbsp&nbsp成功轉行到陶塑行業後,王令濤不拘泥於傳統的陶塑意象,而是不斷嘗試融入山東元素。「我從小就喜歡傳統文化,嘗試將孔子跟陶塑結合後,收到了很多好評,更義無反顧地想把陶塑跟孔子結合的路走下去。」

&nbsp&nbsp&nbsp&nbsp從孔子雕像開始,王令濤逐漸將濟南陶塑的題材鎖定古代先賢。除孔子陶塑外,他首創國內第一套「孔門七十二賢」陶塑,創作改良「孔子聖跡圖」「孔門六藝」、論語人物等儒家場景系列作品,不僅在多個大型展覽上展出,還榮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等多個獎項。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圖為「孔門七十二賢」作品的局部人物。受訪者供圖

&nbsp&nbsp&nbsp&nbsp「創作『孔門七十二賢』陶塑時,我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人物形象設計。」王令濤介紹,在設計孔子女婿公冶長的形象時,就充分考慮他通鳥語的特點,通過在人物手上雕刻兩隻小鳥的方式,生動展現出公冶長逗鳥的畫面,從而使人物更傳神。

&nbsp&nbsp&nbsp&nbsp讓陶塑作品貼合人物形象的細節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王令濤創作出逼真的「孔門七十二賢」背後,是大量、廣泛地歷史資料搜集與研讀。「《論語》中『一簞食,一瓢飲』的記載表明,顏回安貧樂道,所以我在他的衣服上做了打補丁的設計;子貢在書中被描述得比較富裕,又是一位『外交家』,所以他的衣服就與顏回大相逕庭。」王令濤告訴記者。

&nbsp&nbsp&nbsp&nbsp傳非遺老手藝 展時代新活力

&nbsp&nbsp&nbsp&nbsp當前,許多傳統的非遺項目陷入無人傳承的尷尬境地,作為濟南陶塑的青年傳承人,王令濤積極尋求傳統與新潮的融合,希望將老技藝傳承下去,把濟南陶塑推廣出去。

&nbsp&nbsp&nbsp&nbsp在工藝技法方面,王令濤融合傳統的泥塑與陶塑,成功創作出「彩陶塑」。「俗話說『三分塑,七分彩』,傳統陶塑更多是把泥塑進行彩飾,而我做的是『彩陶塑』,比如衣服採用黃泥,配飾就用紫砂泥來點綴人物,甚至鞋子會用黑泥,鞋底則用白瓷泥。」王令濤介紹說,因為用泥類型不同,成型後的人物造型在燒制過程中會因為溫度變化而斷裂,所以經過無數次摸索,才能創作成功一件作品。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在現有傳統製作工藝的基礎上,王令濤結合、繼承現代的釉色彩陶泥屬性,不斷研發創新。仇玉娟 攝

&nbsp&nbsp&nbsp&nbsp作品獲得年輕人的認可,與新時代特色融合是王令濤努力的方向之一。「在孔子的造型上,我們進行了萌態化創作,讓他表現出生動可愛的形象,年輕人會更容易接受。」王令濤認為,如今旅遊業的發展實際上給陶塑推廣帶來助力,通過「非遺項目進校園」等活動,也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和接受陶塑作品。此外,他還將陶塑與擺塵、鐘錶等物品結合,進行文創產品開發,這同樣使傳承千百年的陶塑技藝煥發出新時代的活力。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在孔子的造型設計上,王令濤進行了萌態化創作。受訪者供圖

&nbsp&nbsp&nbsp&nbsp目前,王令濤不僅是濟南陶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還是山東儒學發展促進會理事、山東泰山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和孔子基金會文創產業委員會委員,他的陶塑作品已獲第九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第十五屆山東旅遊商品創新設計大賽優秀獎。(完)

相關焦點

  • 《孔門七十二賢像》與公眾見面
    由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舉辦,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承辦的「儒家印象——孔子暨七十二弟子圖像展」正在省圖書館展出。此次展出的清代康熙年間繪本《孔門七十二賢像》,是省圖書館首次以展覽的方式向公眾展出。
  • 清代古籍《孔門七十二賢像》在遼寧省圖書館展出——康熙以祭孔為...
    清代古籍《孔門七十二賢像》在遼寧省圖書館展出——康熙以祭孔為契機加速滿漢融合  記者 商 越  核心提示  近日,遼寧省圖書館開展古籍品鑑活動,向讀者推介館藏精品《孔門七十二賢像》。清朝康熙皇帝為加速滿漢融合,建立大一統國家,為孔廟題寫「萬世師表」牌匾,下旨繪製《孔門七十二賢像》,極力推崇儒學,全面推行漢化。
  • 福利| 憨態可掬的孔夫子,微縮景觀黑虎泉,濟南人的手,忒巧!
    「陶塑,大概就是捏泥人吧!」「哦!捏泥人的王老師我知道。你從這裡走到大噴泉,往西南一拐,門口花壇擺的全是泥人的就是了!」今日算是開了眼,雨小荷玩泥巴,依舊是玩泥巴,而奇人玩泥巴,那是改變泥巴的命運……△//活靈活現的小人,完美復現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場景,這種形式令人覺得新穎2015年,一直在多家高端酒店擔任大廚的王令濤,因為痴迷泥塑,毅然辭職追逐夢想,在老家章丘古城繡江河畔建造窯場,聘請專業燒窯老師,專心學習創作泥塑作品,打造孔門七十二賢人
  • 濟南歷史上唯一一個為七十二泉作詩的人,你知道是誰嗎?
    在濟南居官期間,「休沐之暇, 與大夫君子升高眺遠,凝眸而挹山色,洗耳以聽泉流」,得以遍覽濟南的湖泉山色。他熱衷於對濟南泉水的研究與考察,並發自內心地喜愛:「今濟南環城不一舍許,而七十二泉獻秀呈奇......故取而詠之。」趵突泉晏璧是濟南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為七十二泉作詩的人。
  • 文廟配祀七十二賢
    文廟七十二賢配祀圖文廟的建築規格,中間正殿為大成殿,主祀孔子以及復聖顏回、孟子等;兩邊偏殿主祀孔子門下七十二賢徒以及歷代大儒。
  • 濟南七十二泉之首的洪範池,為何關閉
    談到山東最著名的景點,當屬位於濟南泉城中,居濟南七十二泉之首的趵突泉。總共有三個出水口,常年噴湧而出,且泉水全年恆定18度左右,有關文獻有記載乾隆皇帝南巡時曾用趵突泉泡過茶,並將其譽為「天下第一泉」,並將其譽為「一泉之祖」,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觀賞。
  • 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水盛時高達數尺
    趵突泉景區位於濟南市中心繁華地段,與濟南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趵突泉是公園中的主景,泉水分三股,澄澈清洌,晝夜噴湧,水盛時高達數尺。公園的南大門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大門上的橫匾「趵突泉」藍底金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筆,被人譽為中國園林「第一門」。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泉分三股湧出平地,泉水澄澈清洌。泉的四周有大塊砌石,環以扶欄,可憑欄俯視池內三泉噴湧的奇景。"趵突騰空"為明清時濟南八景之首。有"遊濟南不遊趵突,不成遊也"之盛譽。
  •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他最喜歡的為何是顏回?
    孔子一生致力於傳師授業,到他晚年的時候,號稱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便有七十二人。在這七十二人中,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顏回。顏回這人,簡直是學霸中的學霸,什麼「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儒家五大聖人之一」的稱號,統統被他收入囊中。一、顏回真是一個君子啊!顏回跟孔子一樣都是魯國人,他字子淵,十三歲就跟著孔子學習了。顏回問孔子:老師,什麼叫做仁?
  • 孔門十哲:「復聖」顏回的一生
    常言說道:「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而後世又有「孔門十哲」的說法。所以孔子這麼多的弟子中,真的能算是繼承了他一些衣缽思想,做出一些成就來的就是這七十二人「孔子班」,而這個班級中,還有十個尖子生,最為出色,讓孔子最為信任欣賞。但不論是七十二賢還是孔門十哲,在歷來的資料和考評中,我們可以知道,最被孔子和後世認可的第一人,便是「復生」顏回。
  • 繼孔子任中都宰的原來是他,在七十二賢人中排第三!
    在七十二賢人中排為第三名。曾隨孔子周遊列國,廣施教化,為人所敬。魯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晉為魯司空,冉子繼孔子任中都宰,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績顯著,深得民心。所治之地,「路無拾遺,器不雕偽」,「而西方之諸侯則焉」。
  • 孔子七十二賢人之(甘谷石作蜀)
    古冀縣(今甘谷縣十里舖石家臺子)人,據(伏羌縣誌)記載,「自幼聰慧好學,聞孔子授徒講學,遂跋涉萬裡,就學孔門。從刪述,受詩書,成為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學成返鄉,大力宣揚儒家學說,傳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風俗,自此秦隴一帶文教大興,人文蔚起,風範遺澤,後世景仰。石作蜀從刪述,受詩書,多所啟後,後人尊稱他「石夫子」。
  • 喬峰出身少林,七十二絕技到底練成了多少門?答案竟是比不上玄生
    喬峰每晚都來跟玄苦學習武藝,多年來無論寒暑從不間斷,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成就,那麼少林出身的喬峰究竟會多少門七十二絕技呢? 少林武學名震天下,其中七十二絕技更是少林能夠成為泰山北鬥的最大資本。少林雖然有《易筋經》,但是這門武功修煉條件太過苛刻,所以很少有人能練成。
  • 孔乙已,你又偷了東西了
    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⑺」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所以,我們只知道他姓孔,具體叫什麼,就不得而知了。那麼這半懂不懂的「上大人孔乙已」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先來看第一個點:描紅紙。
  • 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樊遲
    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一說齊國人(《史記裴駰集解》:「鄭玄注曰齊人」)。從上面的記載看,樊遲祖先早先為衛國人,後又遷到魯國,拜孔子為師。他不可能是齊國人,因為在《竹書紀年》等史書記載中,齊國的第一任國君姜太公對殷商遺民不友好的,主張把他們全部殺掉。周公主張僅僅把以武庚為首的叛亂分子殺掉,其餘保留。
  • 陰差陽錯與濟南結緣,漫步在濟南大街小巷,走走停停
    為紀念閔子騫「單衣順母」的大孝命名一條路,是對「閔子孝賢文化」的弘揚,當今,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睦家庭、社會和諧、社稷安寧、也需要「孝賢文化」的傳承;還比如以「濼」字為街名較多,儘管我去過的城市不是很多,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所到之處,好像只有濟南用「濼」命名。在濟南用「濼」字命名街巷,公司、商場名上比比皆是,如濼源大街,濼文路、濟濼路、濼口等等。
  • 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其餘湮沒無聞,皆是不為之過
    其中精通禮、樂、射、御、數、術這六種技藝的有七十二人,被後世稱為「孔門七十二賢」。其中獲得孔子任何的佼佼者才十人而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同樣在孔子門下,學習同樣的教材,受著同一個老師的教導,為什麼三千人中,學有所成的才七十多人呢?難道是資質有高低,稟賦有差異造成的嗎?
  • 少林七十二門絕技,此七人神功蓋世,分別身兼多少種絕技?
    其中少林七十二絕技揚名天下,令江湖中人垂涎三尺,然而各門絕技難度極高,許多高僧窮極一生,也只能掌握一門而已。達摩祖師身兼七十二絕技,令人望塵莫及,試想一下諸門絕技何等霸道,單練其中一種,便可縱橫天下。如今達摩祖師盡數練成,其修為之高,武功之深,旁人難以超越。甚至以後百餘年,寺中高手未能衝破玄關,進而身兼全部絕技。
  • 蕭峰師從少林玄苦,七十二絕技練了幾門?連倚天二流人物都不如
    眾所周知,少林之所以能夠屹立武林千百年而不倒,很大原因依靠了寺院中的七十二絕技與《易筋經》神功,那麼師從玄苦大師的蕭峰,究竟學了幾門絕藝呢? 三、區區降魔掌,不及《倚天》二流人物
  • 魯菜大師王興蘭從藝60年廚藝交流會在濟南舉行
    12月2日,由山東省魯菜研究會、山東省蘭儒孔膳文化研究院主辦,濟南市烹飪協會、濟南舜耕山莊集團承辦,鶴山市東古調味食品有限公司、豆黃金食品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魯菜大師、孔府菜第一女傳人王興蘭從藝60周年廚藝交流會」,在濟南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