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子,是冉耕,還是冉求?
鄆公冉耕曾任中都宰,徐公冉求以政事見稱。或二人都被尊稱為冉子。
冉耕,字伯牛。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3年)生,春秋魯國東原(今山東東平)人,為孔子弟子,以德性著稱,《論語》所謂:「德性,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七十二賢人中排為第三名。曾隨孔子周遊列國,廣施教化,為人所敬。
魯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晉為魯司空,冉子繼孔子任中都宰,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績顯著,深得民心。所治之地,「路無拾遺,器不雕偽」,「而西方之諸侯則焉」。
因冉子為政有道、治理有方,所治中都成了其他諸侯國學習的榜樣,並受到孔子的高度讚賞。
冉子卒,初葬汶上城西門外感化橋畔,唐(另有一說宋)時,移葬東平今址。
從唐至宋,冉耕多有封號,先後被封為「鄆候」、「東平公」等。元東平路所修「東平公冉子祠」大字篆書碑,立於冉子祠大殿前,現藏東平縣文物管理所。汶上縣也曾有冉子祠。
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冉堌鎮冉堌集村)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並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
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
嘉祥縣西北黃垓村的冉子祠,應該是祭祀冉求的。
冉求曾為魯國貴族季孫氏的家臣,唐貞觀年間被封為徐侯。據《曹州府志》載:"鄆城東35裡者,三冉之故居也,裡有金錢嶺,嶺上有故祠址,老樹頹然如數百年物"。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當地曾出一斷碑,崇禎三年(1630年),洛人郭子光博學好古,辨此碑為唐貞觀年間所立"冉子徐侯墓碑"。
當時,當地鄉紳重修冉子墓祠。此後,祠、墓再度荒廢,至解放初期,就僅剩三間神祠,一座墳頭和兩株古柏了。祠前原有東西配房,今已毀。
看完請擴散!
這事您怎麼看?請在底部留言評論!
資料來源:中都不肖生、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侵刪
告知:本文由百家號、爆料君說、編輯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來源、未註明者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