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蘭革命」,荷蘭的曲折建國史!

2021-01-14 夏侯雲昭

說起「尼德蘭」這個名字,也許各位看官有點陌生,不過她的正式譯名——「荷蘭」,大家應該很熟悉了。關於荷蘭,你想到了什麼?風車、鬱金香還是攔海大壩,可是她的「成長」之路卻充滿坎坷。

荷蘭疆域(圖片來自網絡)

尼德蘭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早在14世紀時就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16世紀時成為了西歐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當時擁有300多萬人口和300多個城市,南方安特衛普是國際貿易中心,而北方的經濟中心則是阿姆斯特丹。尼德蘭的經濟發展引起了階級關係的變化。資產階級要求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獨立國家,發展資本主義。而且在宗教上不再信仰西班牙的天主教,改信加爾文教派。

這些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獨立是西班牙王室所不能容忍的,當時西班牙國庫的年收入一半以上來自尼德蘭。腓力二世時代,西班牙對尼德蘭的壓迫更緊,特別是迫害了許多新教徒。他拒絕償還國債,使尼德蘭的銀行家蒙受巨大損失;提高西班牙收購羊毛的價格,使輸入尼德蘭的羊毛減少,導致許多手工場倒閉,很多工人失業;他還禁止尼德蘭商人同西班牙殖民地直接貿易。這種殘酷的專制統治使當地人民苦不堪言,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強烈不滿。

荷蘭風車(圖片來自網絡)

1566年4月,威廉·奧蘭治親王、厄格蒙特伯爵和荷恩大將代表尼德蘭的「貴族同盟」正式向西班牙駐尼德蘭總督請願。時任西班牙駐尼德蘭總督是女公爵瑪格麗特。請願書上要求廢除迫害新教徒的法令,召開三級會議,撤退西班牙駐軍。總督拒絕他們的要求並把他們趕出布魯塞爾,貴族們想以雙方妥協的方式來達到計劃的目的落空了,而此時的人民已經醞釀革命了。憤怒的群眾發動了大規模破壞天主教堂和修道院的運動,參加者達數萬人之多。尼德蘭革命由此拉開序幕。瑪格麗特總督迫於群眾的壓力,宣布停止迫害新教徒,並赦免貴族同盟的成員。與此同時,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卻暗中調兵遣將,採用暴力方式鎮壓革命運動。

1567年8月,西班牙阿爾發公爵率領1.8萬部隊抵達尼德蘭,隨即成立「除暴委員會」,用血腥手段鎮壓革命,處死了8000多起義者,連厄格蒙特伯爵、荷恩大將等都被處死。阿爾發還制定新的稅制,規定一切動產和不動產都要徵收財產稅,所有的商品都要徵收交易稅,企圖從經濟上扼殺尼德蘭革命。他還叫囂:「寧留一個貧窮的尼德蘭給上帝,也不留一個富裕的尼德蘭給魔鬼!」奧蘭治親王被迫逃到德國拿騷,但他沒有停止反抗西班牙專制統治的鬥爭,他還聯絡德國新教諸侯和法國胡格諾教徒,希望得到他們的援助。他曾多次組織義軍進攻尼德蘭,但都以失敗告終。

美麗的鬱金香(圖片來自網絡)

廣大的尼德蘭人民並沒有消極對待,反而更加的積極。他們展開了遊擊戰,對西班牙軍隊不間斷的騷擾和攻擊,甚至還攻佔了西蘭島的布裡爾。這是革命的第一個據點,極大的鼓舞了士氣,促使了革命高潮的到來。1573年底,北方各省基本脫離西班牙的佔領,宣布獨立。在北方各省聯席會議上,奧蘭治親王被推為總督,開始和西班牙駐軍分庭抗禮。在南方,阿爾發的日子也不好過,遊擊隊經常襲擊駐軍,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損失。阿爾發不僅要對付奧蘭治親王的進攻,還要分兵對各省遊擊隊進行剿滅,這種局面使得敗局已定。沒有辦法,腓力二世只好把他回召西班牙,改派列揆生為新總督。

然而新總督的日子更不好過。1574年5月,他率大軍包圍北方荷蘭省的海濱城市來登,來登堅持抵抗了三個月。結果西班牙軍大敗,損失慘重。來登戰役的勝利,鞏固了北方革命的勝利,也推動了南方各省的鬥爭。1576年9月4日,布魯塞爾爆發起義,起義軍佔領總督府,西班牙在尼德蘭的統治機關被推翻。從此,革命的中心轉移到了南方。1576年10月,全尼德蘭的三級會議在根特城召開,籤訂了《根特協定》,宣布廢除阿爾發頒布的一切法令,重申各城市原有的權利,南北聯合反抗西班牙的專制統治。

西班牙城市一角(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革命的發展,革命陣營卻出現了矛盾。1579年,南方的封建貴族害怕日益高漲的革命影響他們的利益,組成阿拉斯聯盟,承認腓力二世的統治,企圖聯合西班牙軍向北方進攻。阿拉斯聯盟破壞了《根特協定》,於是北方各省成立了烏特勒支同盟,以對抗南方貴族。第二年,腓力二世宣布奧蘭治親王為罪犯,烏特勒支同盟針鋒相對,宣布完全獨立,成立聯省共和國。各省中,以荷蘭地域最大,經濟也最發達,且又是共和國的政治中心,所以又被稱為荷蘭共和國。從此,尼德蘭分裂為兩部分,北部獨立建國,而南部仍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腓力二世當然不承認忍荷蘭的地位,但此時也無能為力了。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被英國海軍擊潰,從此失去海上霸主地位。第二年,腓力二世在愛斯庫裡亞爾行宮去世。1609年,新王腓力三世與荷蘭共和國籤訂《十二年休戰協定》,事實上承認了荷蘭的獨立。尼德蘭革命在北方取得了完全的勝利。1648年,歐洲各國正式承認荷蘭的主權地位。

相關焦點

  • 荷蘭史:「反叛」前的尼德蘭社會
    一些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荷蘭歷史學家,常常將荷蘭對於西班牙的反抗,解釋為荷蘭人的「愛國的 精神」是反抗運動的主要的動因他們經常強調威廉·奧倫治和執政官莫裡斯等領袖人物以及一般民眾對於荷蘭的深切的感情。另一些具有新教意識的歷史學家,則往往注意到荷蘭在反抗西班牙人統治的過程中,西班牙人在宗教上對荷蘭人的嚴酷的壓制以及加爾文教派在革命中所發揮的作用。還有一些歷史學家則注意到城鎮中的商人以及其他中產階級捍衛自己的經濟主權以及利益,抵制西班牙人的沉重的苛捐雜稅,以及西班牙中央集權體制與荷蘭地方自治的矛盾衝突。
  • 高二歷史教案: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
    而尼德蘭革命既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又是一場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革命的成功同時宣告了資產階級在思想意識領域中的勝利。北方獨立後,荷蘭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   教材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分析   (1)通過對尼德蘭革命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歷史中的因果關係和追蹤歷史演變進程的能力。
  • 西班牙霸權主義下的尼德蘭革命,海上馬車夫的前世之戰!
    在西班牙霸權主義壓迫以及國內矛盾交織下,尼德蘭爆發了反抗西班牙求獨立的革命,這次革命是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革命造就了海上馬車夫王國——荷蘭的誕生。時勢造英雄——「祖國之父」的誕生說起尼德蘭革命,不得不想到威廉一世。威廉是一個古老家族的後代,他的祖先在給他留下一些領地,其中之一是法蘭西東南部的一個封建小國——奧蘭治,因而獲得了奧蘭治親王的稱號。
  • 歐洲:尼德蘭革命的爆發 獨立戰爭的開始
    尼德蘭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同時又是一場爭取國家獨立的解放戰爭。一切主張民族獨立的人,包括愛國的封建貴族,都程度不同地參加了革命,但革命的主力軍是倍嘗民族和階級雙重壓迫的廣大農民和平民群眾。十六世紀初,人文主義和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潮就在尼德蘭傳播。
  • 尼德蘭革命:撕開封建專制陰霾的第一道光,民主與專制的激烈抗爭
    在16世紀的歐洲尼德蘭,也就是今天的荷蘭及周邊地區,作為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它對歐洲文明史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革命的勝利成果,也就是荷蘭共和國的成立,它沉重的打擊了西班牙帝國這一曾經叱吒歐洲的老牌封建帝國,嚴重地削弱了歐洲封建反動勢力,為歐洲資產階級反抗封建專制提供了醒目標杆。
  • 第一次反殖民戰爭,尼德蘭革命的成功,宣告海上霸主西班牙的沒落
    但只要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尼德蘭革命就是一次反抗殖民侵略者的戰爭。尼德蘭在14世紀就誕生了資本主義,其中北方的荷蘭和西蘭主要經營毛麻與造船業的手工工場,南方的佛蘭德爾和不拉奔則建立了毛麻、印刷、冶金以及製糖業的手工工場。在當時這些產業都是非常有前景的,但是西班牙的封建專制統治,是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而且西班牙殖民者還瘋狂的屠殺尼德蘭的新教徒,於是長期處於殖民壓迫的尼德蘭資產階級決定推翻西班牙的統治,建立獨立的國家。
  • 解析尼德蘭革命:「貴族同盟」瓦解!西班牙完善霸權戰略部署
    因此從尼德蘭與西班牙之間的實力對比來看,雙方差距過大,尼德蘭工商業主和資產階級也是有著非常清晰的局勢洞察力。那麼既然有著諸多方面的因素限制,充分證明尼德蘭不敢和西班牙反目成仇,為何在公元16世紀的60年代,尼德蘭革命又爆發了?這主要是因為西班牙與尼德蘭之間統治與被統治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雙方在意識形態方面有了非常嚴重的分析。
  • 從「尼德蘭高盧」到聯省共和國,闡述荷蘭的地緣環境和興衰歷程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和英國先後稱雄於世界,用各種侵略手段將落後國家變為他們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這其中,既有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海盜式的掠奪模式,也有英法這樣構建殖民貿易網絡的方式,至於間於二者之間的荷蘭,則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荷蘭崛起之前,其所屬的尼德蘭地區曾長期受到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帝國的統治。
  • 西班牙做錯了什麼,最終導致了尼德蘭革命?
    促使尼德蘭地區手工工場不斷擴大化生產的重要因素,實際上是西班牙為其帶來了廣闊的海外殖民地銷售市場,以及巨大的原材料供應產地,這為尼德蘭地區的手工業製造,實際上創造一個前所未有的寬廣空間。在尼德蘭地區的手工生產方面,傳統的紡織業,特別是毛紡織業,實際上一直處於最為發達的生產狀態。
  • 西方史:簡析哈布斯堡王朝下轄的尼德蘭
    他合併了那慕爾、布拉班特、林堡、荷蘭、埃諾、澤蘭、盧森堡以及安特衛普,實際上形成了後來的比利時王國的 基礎。有人說:「他雖然不是國王,但是卻擁有與國王一樣強大的權力。他與英國結盟, 使得佛蘭德斯諸城市重新繁榮。
  • 發展必然衝突,衝突引發革命,「尼德蘭革命」的爆發已不可阻擋?
    得益於尼德蘭工商業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特別是在西班牙帝國統治時期的尼德蘭,其經濟地位進一步得到空前提高。一方面尼德蘭成為西班牙向當時的英、法、意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商品傾銷、進口的重要市場平臺。這使得尼德蘭在西歐世界的經濟角色進一步加強,為西班牙帝國在西歐世界勢力的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
  • 文藝復興美術——尼德蘭(由光國繪畫課堂整理)
    起源:尼德蘭一詞原來是「低凹的土地」的意思。它在當時包括了現在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的東北部。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除了義大利在文化藝術諸方面成為先導者以外,在歐洲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各個國家和地區,以城市為中心也逐漸出現了新文化新藝術的曙光。
  • 盧森堡:「十字路口」中的「彈丸之地」,是如何從荷蘭獨立的
    現代的低地主要包括荷蘭(尼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個國家,其中,歐盟總部就位於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便體現了其「十字路口」的戰略區位。位於比利時南側的盧森堡,面積僅僅2000平方千米,則像一支楔子,鑲入法德之間。
  • 西班牙帝國衰亡史(下)
    而在歐洲,封建就是指分封諸侯,封土建國。在這種制度下,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也就是我手下的手下不是我的手下。所以在歐洲,想要專制,必須反封建,也就是從貴族手中奪權。英國先是和法國打了百年戰爭,然後兩大家族又為了爭奪王位打了三十年的玫瑰戰爭。結果英國的大貴族就死得差不多了。最後兩大家族聯姻,生下的孩子就是亨利八世。
  • 盧森堡:「十字路口」中的「彈丸之地」,是如何從荷蘭獨立的?
    現代的低地主要包括荷蘭(尼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個國家,其中,歐盟總部就位於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便體現了其「十字路口」的戰略區位。位於比利時南側的盧森堡,面積僅僅2000平方千米,則像一支楔子,鑲入法德之間。
  • 西方史:分析荷蘭與西班牙在戰爭期間雙方的貿易往來狀況
    這些稅收的收入成為荷蘭的五個重要的省份即鹿特丹、荷蘭、澤蘭、北角以及弗裡斯蘭建設海軍以及海軍戰艦的主要財政來源,還要用於荷蘭戰艦的維修,這些戰艦中的大部分是由商人僱用的。博克塞引證了兩位歷史學家埃諾·凡·蓋爾德和凡赫頓關於從1567年 至1573年西班牙人在尼德蘭設立的臭名昭著的「血的議會」所迫害的12302名受害者的社會成分的調查和分析,可以看到16世紀70年代尼德蘭社會階層的橫截面。這些被迫害的對象對於天主教信仰不是持消極的看法就是持積極的敵視態度,反正都沒有好感。
  • 贏回榮譽:黨衛軍第二十三「尼德蘭」裝甲擲彈兵師
    後將此番號給予了另外一支部隊,第二十三黨衛軍「尼德蘭」裝甲擲彈兵師。再說,「尼德蘭」志願武裝擲彈兵師。「尼德蘭」是歐洲早期文明中對荷蘭的稱呼,因此「尼德蘭」師是一支以荷蘭人為主的黨衛軍部隊。荷蘭人加入到黨衛軍部隊的歷史可以追述到黨衛軍建立的「維京」師中的「西方」步兵團,該團在戰鬥中作戰英勇屢立戰功是一支戰鬥力相當優秀的戰鬥部隊,「尼德蘭」師是另外一隻戰鬥力強悍的荷蘭部隊。1945年2月,此時距離第三帝國的最終覆亡已經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也是納粹德國最後的瘋狂時刻。
  • 曾經的老牌歐洲強國:荷蘭的前世今生,衰落在於國小勢微
    也因此,荷蘭在歐洲諸國的崛起史中,只能算是曇花一現的地域強國,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荷蘭也開始成為歐洲名不見經傳的小國,甚至發展到現代,荷蘭在世界的影響力一直是處於邊緣的階段。本篇文章,我們的主角就這個地處西歐的國家荷蘭,看看這個國家發展的前世今生。
  • 沉默者威廉:桃色醜聞纏身,打仗一敗塗地,為何被稱作荷蘭國父
    身在加勒比海的一群荷蘭高中生,在船員和教師的照看下,硬是駕著艘一百多歲「高齡」的帆船,從古巴穿過八千公裡的茫茫大洋,回到了祖國。這次不平凡的冒險之旅,讓世人們在感嘆少年們的勇敢自立的同時,也不約而同地想起了那個荷蘭享譽數百年的光榮稱號:海上馬車夫。如果你問一個荷蘭人,是誰讓你們的國家有過那樣一段輝煌的歷史?他多半會驕傲地回答:是我們的國父,奧蘭治親王。
  • 荷蘭改名了?不,改的只是國家徽標
    近日,一則「荷蘭改名」的消息引發國內媒體熱議,不少中文媒體引用美國媒體報導稱,荷蘭將更名為尼德蘭。事實上,荷蘭並不是改名,而是將採用新的國家徽標。△荷蘭多種語言新版本的國家徽標對此,中國駐荷蘭使館30日也刊文指出,荷蘭還是原來的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