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尼德蘭」這個名字,也許各位看官有點陌生,不過她的正式譯名——「荷蘭」,大家應該很熟悉了。關於荷蘭,你想到了什麼?風車、鬱金香還是攔海大壩,可是她的「成長」之路卻充滿坎坷。
尼德蘭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早在14世紀時就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16世紀時成為了西歐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當時擁有300多萬人口和300多個城市,南方安特衛普是國際貿易中心,而北方的經濟中心則是阿姆斯特丹。尼德蘭的經濟發展引起了階級關係的變化。資產階級要求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獨立國家,發展資本主義。而且在宗教上不再信仰西班牙的天主教,改信加爾文教派。
這些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獨立是西班牙王室所不能容忍的,當時西班牙國庫的年收入一半以上來自尼德蘭。腓力二世時代,西班牙對尼德蘭的壓迫更緊,特別是迫害了許多新教徒。他拒絕償還國債,使尼德蘭的銀行家蒙受巨大損失;提高西班牙收購羊毛的價格,使輸入尼德蘭的羊毛減少,導致許多手工場倒閉,很多工人失業;他還禁止尼德蘭商人同西班牙殖民地直接貿易。這種殘酷的專制統治使當地人民苦不堪言,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強烈不滿。
1566年4月,威廉·奧蘭治親王、厄格蒙特伯爵和荷恩大將代表尼德蘭的「貴族同盟」正式向西班牙駐尼德蘭總督請願。時任西班牙駐尼德蘭總督是女公爵瑪格麗特。請願書上要求廢除迫害新教徒的法令,召開三級會議,撤退西班牙駐軍。總督拒絕他們的要求並把他們趕出布魯塞爾,貴族們想以雙方妥協的方式來達到計劃的目的落空了,而此時的人民已經醞釀革命了。憤怒的群眾發動了大規模破壞天主教堂和修道院的運動,參加者達數萬人之多。尼德蘭革命由此拉開序幕。瑪格麗特總督迫於群眾的壓力,宣布停止迫害新教徒,並赦免貴族同盟的成員。與此同時,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卻暗中調兵遣將,採用暴力方式鎮壓革命運動。
1567年8月,西班牙阿爾發公爵率領1.8萬部隊抵達尼德蘭,隨即成立「除暴委員會」,用血腥手段鎮壓革命,處死了8000多起義者,連厄格蒙特伯爵、荷恩大將等都被處死。阿爾發還制定新的稅制,規定一切動產和不動產都要徵收財產稅,所有的商品都要徵收交易稅,企圖從經濟上扼殺尼德蘭革命。他還叫囂:「寧留一個貧窮的尼德蘭給上帝,也不留一個富裕的尼德蘭給魔鬼!」奧蘭治親王被迫逃到德國拿騷,但他沒有停止反抗西班牙專制統治的鬥爭,他還聯絡德國新教諸侯和法國胡格諾教徒,希望得到他們的援助。他曾多次組織義軍進攻尼德蘭,但都以失敗告終。
廣大的尼德蘭人民並沒有消極對待,反而更加的積極。他們展開了遊擊戰,對西班牙軍隊不間斷的騷擾和攻擊,甚至還攻佔了西蘭島的布裡爾。這是革命的第一個據點,極大的鼓舞了士氣,促使了革命高潮的到來。1573年底,北方各省基本脫離西班牙的佔領,宣布獨立。在北方各省聯席會議上,奧蘭治親王被推為總督,開始和西班牙駐軍分庭抗禮。在南方,阿爾發的日子也不好過,遊擊隊經常襲擊駐軍,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損失。阿爾發不僅要對付奧蘭治親王的進攻,還要分兵對各省遊擊隊進行剿滅,這種局面使得敗局已定。沒有辦法,腓力二世只好把他回召西班牙,改派列揆生為新總督。
然而新總督的日子更不好過。1574年5月,他率大軍包圍北方荷蘭省的海濱城市來登,來登堅持抵抗了三個月。結果西班牙軍大敗,損失慘重。來登戰役的勝利,鞏固了北方革命的勝利,也推動了南方各省的鬥爭。1576年9月4日,布魯塞爾爆發起義,起義軍佔領總督府,西班牙在尼德蘭的統治機關被推翻。從此,革命的中心轉移到了南方。1576年10月,全尼德蘭的三級會議在根特城召開,籤訂了《根特協定》,宣布廢除阿爾發頒布的一切法令,重申各城市原有的權利,南北聯合反抗西班牙的專制統治。
隨著革命的發展,革命陣營卻出現了矛盾。1579年,南方的封建貴族害怕日益高漲的革命影響他們的利益,組成阿拉斯聯盟,承認腓力二世的統治,企圖聯合西班牙軍向北方進攻。阿拉斯聯盟破壞了《根特協定》,於是北方各省成立了烏特勒支同盟,以對抗南方貴族。第二年,腓力二世宣布奧蘭治親王為罪犯,烏特勒支同盟針鋒相對,宣布完全獨立,成立聯省共和國。各省中,以荷蘭地域最大,經濟也最發達,且又是共和國的政治中心,所以又被稱為荷蘭共和國。從此,尼德蘭分裂為兩部分,北部獨立建國,而南部仍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腓力二世當然不承認忍荷蘭的地位,但此時也無能為力了。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被英國海軍擊潰,從此失去海上霸主地位。第二年,腓力二世在愛斯庫裡亞爾行宮去世。1609年,新王腓力三世與荷蘭共和國籤訂《十二年休戰協定》,事實上承認了荷蘭的獨立。尼德蘭革命在北方取得了完全的勝利。1648年,歐洲各國正式承認荷蘭的主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