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簡析哈布斯堡王朝下轄的尼德蘭

2020-12-09 淮蕊觀史

引言

在「良善者」菲律普統治期間,低地國家實現了真正的統一。他合併了那慕爾、布拉班特、林堡、荷蘭、埃諾、澤蘭、盧森堡以及安特衛普,實際上形成了後來的比利時王國的 基礎。有人說:「他雖然不是國王,但是卻擁有與國王一樣強大的權力。他與英國結盟, 使得佛蘭德斯諸城市重新繁榮。

他在逝世的時候已經成為基督教世界最富有的王侯,當時的人估計他每年收入達90萬杜卡特,與威尼斯共和國的收入相當,比佛羅倫斯多四倍。而國家之富有在很大程度上要歸於他的治國之才能以及賢明的內政。」 勃艮第統治下的尼德蘭國家在「良善者」菲律普之子「勇者」查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是父王在其第三次婚姻時與其結縭的葡萄牙公主伊薩貝拉所生之子。1465年,他在皮卡第與法國軍隊的作戰中,其勇猛的形象為他贏得了「勇者」的稱號。他覬覦法國的最高統治地位,拉攏英國,欲獲得其支持與法國抗衡。他的政策就是擴充軍隊,佔領更多的領土,加強中央集權的各項措施,徵收更多的稅收。他採取高壓措施,但是不得人心。

1468年,他對澤蘭以及荷蘭施壓,指定一些新人去這兩個省的省級管理機構任職,還派人插手城鎮議會的事務,通過這些人行使權力滿足他徵收賦稅的財政需要。他還將高級法院置於中央的管制之下。「勇者」查理最大的成功就是利用阿諾德公爵死後無嗣以及當地貴族的分裂攫取 了中部的面積較大的海爾德蘭省。在他統治時期所擴張的領土,還包括了阿爾薩斯。他還想攻佔洛林,甚至希望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不過,他的夢想並沒有實現,最後於1477年與瑞士人的作戰的南希戰役中陣亡。由於「勇者」查理生前的舉措不得人心,死後各地都聚集力量反對他的中央集權措施。

他的死亡以及軍隊的渙散都造成了勃艮第人在尼德蘭的管制的巨大危機。雖然勃艮第有「勇者」查理這樣胸懷大志,想要建立從北海到義大利北方這樣大帝國的統治者,但這畢竟是曇花一現的現象。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勃艮第國家的形成,既不 是靠徵服擴張,也不是靠集權聯合,而是通過逐漸凝聚形成的。在它的統治之下,佛蘭德 斯的西部、埃諾、那慕爾、阿圖瓦以及布拉班特南部居住著講法語的瓦隆人,佛蘭德斯人 主要居住在佛蘭德斯的東部、布拉班特北部以及盧森堡,低地的荷蘭人則居住在荷蘭、澤蘭、海爾德蘭和聚特芬。勃艮第實際上是介於今天的法國和德國之間的一個「中間國家」, 雖然名義上沒有這樣說。

儘管勃艮第國家有著多質性、二元性,缺乏自然的邊界,但是它 卻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實體,而不是一個雜亂的組合體,它是歷史進化的產物。這裡人口稠密、城市眾多、手工業以及商業集中,是西部歐洲許多地方無法匹敵的,它依靠著經濟的力量而不是政治上的集權才能夠克服地方分離主義的傾向。「勇者」查理沒有男嗣,其女兒瑪麗繼承了包括尼德蘭在內的勃艮第領地的全部領土。但是,但是尼德蘭各省 地方為了保持各自的傳統權益,聯省議會要求她頒布《大特權憲章》,該憲章明確規定瑪麗的婚姻必須得到聯省會議的同意方可以成立。非經聯省 議會的同意,瑪麗也不得隨意宣戰、媾和以及徵稅。

《大特權憲章》的主要條文的內容, 是為了保持尼德蘭地方的自治特別是各省擁有的司法以及財政的權力、使用本地語言 的自由以及自由貿易的保障等。當時各個重要地區如佛蘭德斯、布拉班特、荷蘭、澤蘭、 弗裡斯蘭以及納慕爾等,都在《大特權憲章》的保護範圍裡面。 從很早的時候起,勃艮第與法國之間早就存在利益的衝突與對立。法國國王路易十一 世曾經希望他的王子與瑪麗成婚,這樣法國與勃艮第就 有了聯盟的可能。瑪麗在其父「勇者」查理在世時已經被許配給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的馬克西米連一世,這意味著哈布斯堡王室已經先於法國有得到瑪麗繼承其領土以及財產的可能。

聯省議會一直擔心法國對於勃艮第的合併企圖,因為這不符合勃艮第統治下尼德蘭地區的利益。因此聯省議會很快地批准瑪麗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聯姻,於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就進入了尼德蘭地區。 但是聯省議會附加的條件是馬克西米連一世也必須承認《大特權憲章》的前提條件。 根據這個條件,雙方達成了婚前的協議:日後如果有一方先亡,只有他們的子女才能獲得尼德蘭地區的繼承權利。馬克西米連一世的父親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 ,他們早就想要盡力擴大哈布斯堡王室在歐洲的統 治範圍,他們與勃艮第家族的聯姻,很自然地就將哈布斯堡的勢力引入尼德蘭地區。

1482年,瑪麗意外地墜馬死亡,聯省議會立即通過決議,讓瑪麗未成年的兒子「美 男」菲律普成為勃艮第尼德蘭的繼承者,並拒絕了馬克西米連一世提出的攝政要求。但是後者並不滿足於他所處的尷尬地位,1484年,經由「金羊毛騎士團」的調停,並在維護「美男」菲律普地位的前提之下,承認馬克西米連一世的攝政地位,直到「美男」菲律普親政為止。當時尼德蘭的許多地區並不承認這個調停的結果,馬克西米連一世也想扭轉這種情況。但是每當他有所動作,反對他的一些大城市就會發生大規模的示威暴動,尤其是佛蘭德斯,一直不願意承認 來自日耳曼方面的介入。

1487年的時候,馬克西米連一世甚至被抗議的市民擄押到布魯日作為人質,哈布斯堡王室只得動用軍隊的力量才將他解救出來。經此事變之後,馬克西米 連一世有意削弱布魯日的力量,他刻意地鼓勵在布魯日的外國商人將他們的業務轉移到安 特衛普發展,布魯日原先的經濟貿易中心地位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也是尼德蘭地區的 經濟貿易中心從佛蘭德斯轉移到布拉班特的原因。馬克西米連一世與尼德蘭地方的緊張關 系直到「美男」菲律普親政以後才有所緩和。「美男」菲律普長大以後,城府頗深、處事謹慎。

他為自己的施政前途著想,不再重申母親瑪麗時代留下的《大特權憲章》,但是願意聽取聯省議會的建議。與父親相比,他與聯省議會的關係更為融洽,經常親自與聯省議會溝通與交涉,並逐漸脫離其父親的控制。 在外交方面,他採取既不親法也不親英的中間立場。他於1496年與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若安娜結婚,在若安娜的父親斐迪南以及母親伊莎貝拉 去世以後,「美男」菲律普從妻子那裡得到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歷史上稱為菲律普一世 ,於是,尼德蘭地區就被併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範圍。 1500年,「美男」菲律普與若安娜的兒子查理在佛蘭德斯的根 特出生,所以又被稱為根特的查理。

由於父親早逝,查理在六歲的 時候就成為勃艮第-尼德蘭的主人。1516年,他又繼承祖父斐迪南的王位,成為西班牙的國王,稱為查理一世。1519年,他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 世激烈競爭以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史稱查理五世或查理五世大帝。查理的幼年時代,是在南部尼德蘭的梅赫倫 度過的。勃艮第的宮廷生活以及文化生活對於早年的查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會流利地 講法語以及荷蘭語。他還接受了良好的宗教教育,著名的天主教神學家阿德裡安是他的私人家庭教師。這位神學家出生於烏特勒支主教區,早年就已經是魯汶大學的神學教授,後來成為魯汶大學的院長,相當於副校長。

1507年,他成為後來的查理五世的私人教師。1516年,查理成為西班牙的實際上的統治者,阿德裡安也成為西班牙託爾託薩地方的主教,一年以後又擔任過西班牙阿拉貢和納瓦拉宗 教裁判所的裁判官,並在年輕的查理幫助下晉升為樞機主教。1522年1月,阿德裡安又被 選舉為教宗,稱為哈德良六世,在羅馬教會的歷史 上,他是第一位出生於尼德蘭地區的教宗,雖然他當選為教宗的時間只有一年,一年以後 就去世了。當時的羅馬教會面臨深刻的危機,他堅定地反對剛剛崛起不久的由馬丁·路德 發動的宗教改革運動以及奧斯曼帝國向中歐的進攻,他視路德的思想為完全的異端邪說, 毫無妥協的餘地。

他也看到了羅馬教會在行政以及維護教規方面改革的必要性,但是他的任期太短,並且遇到了義大利宗教界以及世俗界的重重阻力,無法去實施自己的理想。不過,可以想見,他的堅定不移的天主教信仰以及對新教不妥協的態度必定對後來的查理五世產生了思想上的影響。查理五世接受的世俗教育也相當出色,他精通大部分歐洲國家和 地區的語言,具有明智的個性以及親民的作風,雖然他並非在西班牙出生,卻贏得了西班牙貴族和人民的尊重和愛戴。他也具有騎士的作風,熱愛音樂和長槍比武,堪稱舊時代的完美的君主。

相關焦點

  • 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從歐洲雄獅到折翼的雙頭鷹
    而家族龍興之地哈布斯堡則淪陷於瑞士之手,但哈布斯堡家族並未受到什麼影響,而是本著立足奧地利、虎視歐羅巴的原則在南德地區開枝散葉,關於哈布斯堡家族的興起,在本文中不多做贅述,本文主要是探討哈布斯堡家族,確切的說是實力最強,影響力也最大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衰亡。
  • 西方史:淺析查理五世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會議
    詔書強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為尼德蘭地區的宗主,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尼德蘭既是分立的,也是單一的整體,它奉行自治的原則。哈布斯堡統治下的尼德蘭的統治權在皇帝逝世 以後將由皇帝的男繼承人或是女繼承人永遠繼承下去。同時,《國事詔書》還規定了哈布 斯堡王室統治下的尼德蘭未來與神聖羅馬帝國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
  • 哈布斯堡王朝對塞爾維亞政策,反映了匈牙利政權,在維也納的分量
    潛在的不穩定仍然可以避免,而不會招致災禍的固有觀念使得哈布斯堡和俄國的政策依舊關注於維持現狀。當小的國家想要破壞現狀的時候,這兩個國家就會聯合起來以控制馬其頓的局面。不幸的是,1906年當哈布斯堡王朝開始了一場與塞爾維亞的關稅戰爭時,其政策一改以往小心謹慎的姿態。而這時,經歷了在遠東被日本擊敗的災禍之後,俄國轉而對東南歐重新燃起興趣。這裡還有一個新的因素。
  • 荷蘭史:「反叛」前的尼德蘭社會
    張淑勤教授在其《荷蘭史》中指出,荷蘭「反叛」的根源,還要放在近代早期歐洲歷史的整體脈絡上來分析。因為這是整個遼闊的 西班牙帝國與當時西歐最為繁榮和重要的地區的對抗,也可以說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換言之,這是一種具有「收復失地」中世紀心態的西班牙人與擁有較為開放之商業精神以及比較容易接受新文化的尼德蘭人之間的衝突。
  • 為何古代西方國家稱帝國,而中國卻稱王朝,兩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為何古代西方國家稱帝國,而中國卻稱王朝,兩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人類文明發展到如今,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各不相同的人種,文明之間,也誕生了差異非常大的文明,在歷史上東西方都曾經建立過龐大的國家和政權,但是細心的讀者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國會常常以王朝稱呼
  • 用「下半身」徵服世界——談談「哈布斯堡家族」的發家史
    哈布斯堡家族,歐洲歷史上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王室。該家族是法國阿爾薩斯公爵的後裔,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一世當選德意志國王,開始了哈布斯堡波瀾壯闊的徵服歐洲之路。
  • 真實的茜茜公主愛旅行,他老公弗蘭茨則是歐洲最強哈布斯堡家族
    在14世紀的時候,哈布斯堡家族除了一次短暫的意外,德意志皇位一直控制在哈布斯堡家族手裡。中世紀歐洲最有權勢的勃艮第公爵的女兒,曾經是哈布斯堡家族馬克西米連皇帝的妻子。這位勃艮第公爵死後無嗣引發歐洲政局動蕩,法國瓦勞家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對勃艮第公爵遺產分割產生的混戰,導致十六世紀歐洲政治史最混亂不堪的一幕。
  • 哈布斯堡王朝最後的吶喊,統治奧地利253年,傳承10位君主
    換言之,按照今天歐洲國家格局,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個統治的國家就是奧地利,是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最後的吶喊。 ,從此哈布斯堡王朝壟斷了神聖羅馬帝位。 到了公元1665年,奧地利大公西吉斯蒙德一世駕崩,巴登王朝因為絕嗣而滅亡,當時的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因為血緣關係,順勢繼承了奧地利大公,從此哈布斯堡王朝既統治神聖羅馬,也統治奧地利,是哈布斯堡王朝首次統治奧地利。
  • 論勃艮第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
    引言研究尼德蘭地區歷史的歷史學家如畢倫、赫伊津哈、科斯曼以及蘭伯特都認為,勃艮第王朝統治尼德蘭地區的時期,是現代荷蘭以及比利時形成的奠基時代。在這個時期,尼德蘭各省在勃艮第王朝的領導之下走向了鬆散的統一。 當時的尼德蘭地區,無論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藝術各個方面都呈現出一種與以往中世紀時代不同的改變以及進展。
  • 從「尼德蘭高盧」到聯省共和國,闡述荷蘭的地緣環境和興衰歷程
    後來東西法蘭克王國又於公元870年籤署了《墨爾森條約》,雙方共同瓜分了中法蘭克北部地區,尼德蘭地區再度成為地緣對峙的最前沿。低地七聯省:勃墾第、法蘭西、哈布斯堡之間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西法蘭克人的生活方式都更加趨向於拉丁化,所使用的語言也逐漸變成了混雜了拉丁語和日耳曼語的法語,與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同屬於羅曼語族。
  • 哈布斯堡王朝最偉大的君主,建立第一個日不落帝國,活到58歲去世
    哈布斯堡既是歐洲歷史上一個家族,也是歐洲歷史上一個朝代。按照歐洲歷史的命名規則,家族名字就是朝代名字,因此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朝代就是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是歐洲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之一,歐洲歷史上幾乎沒有多少個朝代能跟哈布斯堡王朝抗衡,而且這個朝代的國祚相當長,從公元1273年開始就統治神聖羅馬帝國,之後陸續統治奧地利、匈牙利、西班牙等國家,直到公元1918年才結束統治,長達600多年之久。
  • 維也納軍博: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德都在我這
    1856 年落成時叫武器博物館,僅存放哈布斯堡王朝歷代武器。1891 年 5 月 21 日更名為維也納軍事史博物館。如今的博物館收藏並展出巴本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至 1945 年的奧地利軍事歷史,展品包括軍用武器、裝備、服飾、旗幟、著名戰役的油畫、壁畫和名將雕像等。弗朗茲·約瑟夫一世的目的不僅是建造收藏皇家武器的博物館,更是要將這裡建成為帝國軍隊的「紀念碑」。
  • 歐洲中世紀最強大的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夏宮,美麗又奢華
    哈布斯堡家族算是歐洲中世紀最強大的家族,曾統治過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王國、奧匈帝國等,沒想到這個家族如今仍然有後裔存在。這不禁讓我想起,之前去奧地利旅行時,在首都維也納遊玩的景點:美泉宮。這座宮殿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宮,作為夏宮所在地,以區分冬宮功能的霍夫堡宮。如今美泉宮及花園被列入世遺名錄,成為維也納排名第一的旅遊景點。
  • 歐洲歷史十大富強朝代,全都做過歐洲霸主,哈布斯堡王朝不是第一
    整個歐洲君主制歷史,不僅朝代數量很多,富強朝代數量也很多,筆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評選出歐洲歷史十大富強朝代,這十個朝代全都做過歐洲霸主,而且排第一的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哈布斯堡王朝,而是漢諾瓦王朝。這十個朝代是漢諾瓦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波拿巴王朝、波旁王朝、羅曼諾夫王朝、加洛林王朝、阿吉德王朝、安敦尼王朝、查士丁尼王朝、馬其頓王朝。以上十個朝代,有些人可能耳熟能詳,有些人可能連聽都沒聽過,現在筆者逐一介紹。
  • 「尼德蘭革命」,荷蘭的曲折建國史!
    尼德蘭的經濟發展引起了階級關係的變化。資產階級要求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獨立國家,發展資本主義。而且在宗教上不再信仰西班牙的天主教,改信加爾文教派。這些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獨立是西班牙王室所不能容忍的,當時西班牙國庫的年收入一半以上來自尼德蘭。腓力二世時代,西班牙對尼德蘭的壓迫更緊,特別是迫害了許多新教徒。
  • 出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是他們家下人
    要知道歐洲王室之中是非常看重血統的,不是說親王就比公爵厲害,像摩納哥這種不入流的自封王室 ,可能連人家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個伯爵都比不上。相較而言,四大公國裡面的列支敦斯登和盧森堡,其實出身都要比摩納哥公國高。首先列支敦斯登公國,其最初乃是列支敦斯登大公的領地,其在1719年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封為列支敦斯登大公國,其國家元首乃是列支敦斯登大公。
  • 第一次反殖民戰爭,尼德蘭革命的成功,宣告海上霸主西班牙的沒落
    但只要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尼德蘭革命就是一次反抗殖民侵略者的戰爭。殖民下的尼德蘭16世紀初,尼德蘭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的殖民土地,而且尼德蘭是當時西歐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但由於西班牙的統治,導致大量的財富都被西班牙所獲取。
  • 哈布斯堡王朝的非正規軍:潘都爾軍團——一支出其不意的勁旅
    三、哈布斯堡家族的解體和選舉 與此同時,巴伐利亞的選帝侯查理·阿爾伯特加冕自己為波希米亞的國王,從而獲得了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資格,這對於特蕾莎無疑是在她的傷口上撒鹽。哈布斯堡帝國的解體由此進入一個嶄新並且致命的階段。現在,瑪麗婭·特蕾莎僅僅是一名奧地利女大公和匈牙利的''國王''。
  • 歐洲五個最強朝代:波旁、哈布斯堡、羅曼諾夫、霍亨索倫、漢諾瓦
    西班牙波旁王朝當今君主腓力六世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是奧地利歷史最強大的朝代,始於公元1740年,但是哈布斯堡王朝第一個統治的國家不是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