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奪冠》到《女籃五號》,中國體育電影63年求索

2020-12-22 體育大生意

文|羅冉峰

體育大生意記者

過去,體育電影在內地電影市場幾近空白,而試圖重現真實事件的作品更加稀缺。在歐美市場,從原創到改編、從寫實到幻想,取得商業成功和口碑成功的體育電影源源不斷。中國體育電影的貧瘠,同時反映出中國電影、中國體育與海外同業的差距。

《奪冠》片頭「龍標」顯示,影片的過審編號是2020001號。《奪冠》上映後,也成為中國體育電影的「一號」作品。前所未有的商業投資力度、前所未有的討論關注熱度,再加上「中國女排」四個字本身在中國體育界代表的高度,中國終於誕生了一部富有話題、取材現實的體育主題商業電影。無論是中國電影藝術創作,還是中國體育形象建設,此刻迎來全新突破。

「可是當時的中國不需要冠軍」

1957年,中國有了第一部體育主題的彩色電影——《女籃五號》。

這是謝晉執導的第二部電影長片,最終成為其成名作。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電影主要反映從舊社會到新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表達人民對新時代的喜悅與期望。《女籃五號》延續了同一主題。籃球名將田振華(劉瓊飾)在解放前後的經歷,表現了曾被壓迫的普羅大眾,如何贏得自尊、收穫幸福。

在解放前的上海,田振華曾贏得遠東運動會籃球冠軍,但日常只能給資本家的球隊打球維持生計。由於沒有答應球隊老闆的打假球要求,他被小流氓打成重傷,還與已定下誓盟的女朋友、老闆的女兒林潔(秦怡飾)分開。解放後,田振華在西南軍區擔任籃球指導,之後被調到上海執教當地女籃代表隊。他發現隊中潛力最大的5號球員林小潔(曹其緯飾)正是林潔之女。隨著女籃戰績蒸蒸日上,田振華也與林潔解開心結,重新結為眷侶。

從體育電影的角度來看,《女籃五號》沒有以一場酣暢淋漓的決戰作為收官大戲,有點「反高潮」味道。更有意思的是,片名雖是「女籃五號」,但是林小潔基本沒在正式比賽中展示身手。影片中的兩場女籃比賽裡,一場林小潔因遲到而被田振華壓在冷板凳,另一場林小潔首發出戰但很快重傷下場。

結局中,上海女籃集體前往北京,並獲得出國比賽的機會。曾是運動健將的林潔,看著愛人率領女兒出戰,滿感安慰。期間謝晉安排了一場歌舞戲,女籃隊員們在火車上施展音樂才華。這場以女演員為主的群戲,大概為謝晉日後拍出《紅色娘子軍》做了很好的鋪墊。新中國運動員積極向上的精神也得以表達,《女籃五號》完成了標準的宣傳任務。

但《女籃五號》影史留名,其有關體育的內容依然充實。以比賽場面而論,《女籃五號》雖多用細碎的剪接表現比賽,卻也有一些精巧鏡頭。例如上海女籃首戰工人隊時的一段攻防戰。從上海女籃後場發動進攻失誤把球交給對手,到迅速反搶,再到四次傳球過渡後成功上籃得分,全程一鏡到底。

《女籃五號》中,愛情元素比運動元素著墨更多

更重要的是,《女籃五號》點明了體育對新中國的意義。田振華批評林小潔不守紀律時,他回憶過去:「有個人為自己的國家爭得了一個冠軍,可是當時的中國不需要這個。他為了生活被老闆收買了去打球、做廣告,他像馬戲團裡的畜牲一樣。」林小潔受傷後,她的男朋友陶凱(王琪飾)抱怨打籃球令林小潔考大學被耽誤,更表示「蹦蹦跳跳」不能幫助建設社會主義。田振華的駁斥成為進一步升華。「如果我們能在世界運動會上升起我們的五星紅旗、奏起我們的國歌,那麼不管你是什麼國家、哪怕你是反對我們的人也好,你得站起來,你得在我們的國旗下脫帽,你得考慮考慮在你面前是一個擁有6萬萬人口的國家!」

這兩段臺詞,後者是主旋律作品中典型的家國情懷表達,前者則更注重表達個人尊嚴感。而這種尊嚴的實現,正是以一個團結、自強的新中國的成立為前提,否則即使是冠軍也只能活得恍如畜牲。謝晉所闡述的體育的意義,最終還是與民族尊嚴的宏大話題結合在一起,但他同時找到了一個認同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切入點,從而讓《女籃五號》擺脫了純粹扯大旗、喊口號的窠臼,迸發出更容易激起觀眾同理心的情感力量。

張暖忻執導的《沙鷗》同以排球為主題,

攝於80年代,也是較有影響力的中國體育電影

遺憾的是,《女籃五號》為中國體育電影發展開了好頭,卻在63年後依然屬於該領域的重頭擔當。這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體育電影發展腳步停滯。謝晉晚年又執導了一部姐妹篇《女足9號》。而這部千禧年作品的影響力,同樣落後於導演本人的舊作,進一步突顯中國體育電影斷層之困。

「我不和他打架,我和他打賭」

斷層的困境,曾藉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機有所緩解。為配合奧運的歡慶氣氛,演藝工作者也加入到奧運宣傳行列,製作體育主題影視作品。2008年,廣電總局、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體育總局五部委聯合推薦了五部迎奧運優秀體育題材影片。

《加油,中國》和《築夢2008》屬於紀錄片,相對於故事片來說是不同的創作領域,本文暫且不表。《買買提的2008》和《破冰》則口碑尚可,兩者都涉及基層人物為體育事業付出的主題:前者聚焦邊疆少數民族兒童如何參與足球,後者歌頌數十年如一日培養速滑人才的東北漢子。

最特別的是《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與《奪冠》一樣,本片也拿到了當年「001」的過審編號。在五部推薦作品中,也以本片的商業包裝力度最強:孫海英、胡軍、吳大維等客串;成龍、王力宏、韓紅、孫燕姿合唱的主題曲《站起來》,更是老百姓較為耳熟能詳的當代主旋律歌曲。

更獨特的在於,《一個人的奧林匹克》改編自中國出徵奧運第一人劉長春的故事,是中國電影在改編真實體育事件方面的全新嘗試。1932年,劉長春漂洋過海,代表中華民國參加洛杉磯奧運會。當時的中國代表團,只有劉長春一名運動員。劉長春出戰了100米和200米短跑,悉數在預賽階段被淘汰。但在飽受戰火摧殘的舊中國,劉長春能將中華印記留於奧運賽場,已足以載入史冊。

與《買買提的2008》和《破冰》一樣,《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的口碑評價比較正面。然而前兩者欠缺商業包裝,只能被定位成「小眾」;《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也未能承借奧運東風和明星效應崛起,當初曾豪言成為「中國體育電影第一人」的主演李兆林,其個人履歷表上迄今僅有不到五部影視作品。

李兆林飾演的劉長春充滿硬漢氣質

李兆林形象硬朗,在《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中也表現出劉長春的堅定頑強。有國家二級運動員的水平作為底子,李兆林在有關跑步的表演中極具力量感。據報他還因為拍攝期間進行過數千次衝刺而落下後遺症,免疫力下降。然而這些閃光點和付出,都未能挽救影片基本默默無聞的狀態。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的失利,也許與部分「先天」限制有關。彼時已經習慣商業娛樂大片洗禮的觀眾,對「主旋律」有下意識的迴避。之後在市場上有現象級表現的主旋律大片,多是積極借勢名導、明星。相比之下,《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在市場上的基礎觀眾緣比較單薄。

另外,影片本身也有缺陷。改編自歷史事件的《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反而比虛構的《女籃五號》缺少真實感。《女籃五號》自然地抒發出籃球隊員們對籃球以及生活的熱愛,而《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中劉長春的出徵之旅過於戲劇性。最典型的是一場船上打賭。前往洛杉磯的渡輪中途因風暴臨時停靠檀香山,劉長春有可能趕不上奧運開幕式。劉長春需要說服其他原定前往舊金山的乘客,先讓船隻停靠洛杉磯,以節省航行時間。其中一名美國乘客拒絕,還侮辱劉長春是「東亞病夫」。憤怒的劉長春差點跟對方幹架,最後提出「我不和他打架,我和他打賭」。劉長春在12秒內從船頭跑到船尾,贏得打賭,這才讓船隻重新起航後直奔洛杉磯。

船上打賭一幕有戲劇性,但渲染力並不到位

打賭情節志在增加影片的矛盾張力,全片另有不少故意製造波瀾的橋段,例如劉長春從偽滿洲國逃亡北平的歷程。與其說本片濫用戲劇性情節,倒不如直接說戲劇性有餘、情感輸出卻不充分。《一個人的奧林匹克》沒什麼商業反響,成片品質也不無硬傷,這次中國體育電影在改編題材方面的探索,可以說失敗了。

「怕,就會輸一輩子」

《女足9號》上映一年後,華語影壇誕生了另一部與足球有關的電影。不同於前者波瀾不驚,《少林足球》堪稱名利雙收。

周星馳在《少林足球》中延續其「無釐頭」風格,影片從設定、劇情到人物,都全面保留周氏喜劇的誇張色彩。儘管觀眾承認,《少林足球》確實屬於體育片,但用大力金剛腿射門和用太極拳守門,絕非現實足球運動的反映。周星馳無非借足球這個「胚子」,講述了一個他最熱衷的小人物奮鬥故事。

《少林足球》以及周氏喜劇的誇張,源於香港電影業長期以來只放不收的創作旨趣。為了迎合市場,香港電影創作者時常在作品中將不相干的流行元素糅合,最終卻碰撞出奇妙的化學反應;香港演員則幾乎沒有「明星架子」,扮醜、扮瘋、扮傻、扮狠時刻入戲。奔放的風格令港產片在八九十年代的最輝煌時代號稱「盡皆過火,儘是癲狂」,即便內容粗糙卻熱鬧非凡,令觀眾樂在其中。

《少林足球》聚焦於小人物

中國體育電影的新代表作,也建立在港產片的奔放路子上。2013年林超賢的《激戰》,在體育描寫上摒棄了《少林足球》的純幻想風格,以寫實手法還原綜合格鬥賽場的拳拳到肉;但思想內核上,《激戰》仍然是港式故事——小人物從得意到沉淪再到回歸覺醒,期間少不免來一番小市民式的弄奸耍滑。

飾演男一號程輝的張家輝,直至2004年拍攝杜琪峯的《大事件》才迎來演藝生涯轉機。在此之前,他多在一些爛俗喜劇中飾演流氓、混混之類的角色,代表作有《賭俠1999》《中華賭俠》《賭俠之人定勝天》等一批王晶炮製的「賭字系」電影。後來張家輝逐漸在正劇中找到發揮空間,最終憑藉2008年的《證人》首奪香港金像獎影帝。

《證人》同樣是林超賢的作品。到了《激戰》,林超賢要求張家輝找回一些賭片時代的影子。程輝在片中的外號是「賤輝」,他的「賤相」先後在懶懶散散地教大媽大嬸打拳、指導徒弟林思齊(彭于晏飾)時擺師父架子、戰勝最後對手後得意地說自己在地下賭拳中買了自己贏等橋段中全面發揮。

《激戰》中「賤輝」初登場時,

其形象與張家輝早年飾演的小混混非常類似

不過《激戰》的成功之處並非賣賤。與《少林足球》一樣,《激戰》把小人物奮鬥救贖的過程描繪到位,才促使作品動人。當程輝在翻唱版《The Sound of Silence》音樂陪襯下苦練體能和拳法、當他帶著斷臂毅然求勝、當他教導林思齊「怕,就會輸一輩子」時,「賤輝」證明,「賤」只是隱藏痛苦的面具,面具下是武者的鬥心。而這個找回鬥心的過程,構成了影片最引人入勝的主線。

男二號林思齊從花花公子變成窮光蛋再變成擂臺鬥者,是片中另一位完成成長的角色。林思齊的故事線既是充當影片中段的情緒爆發點,也是為程輝分兩階段走出心魔鋪墊:程輝初期答應訓練林思齊,已顯示出他武者榮譽感初步回歸,而最終重新踏上賽場,則克服了戰勝自己的最後一道難關。

有成熟的敘事技巧打好底子,《激戰》再在體育描寫方面的投入筆墨,最終提升了其作為體育電影的整體價值。從細緻還原拳手的每道訓練課(體能訓練、肌肉訓練、步法訓練、拳術訓練、地面技術訓練),到利用解說畫外音來引領觀眾融入八角籠賽場氣氛,《激戰》的訓練場面和比賽場面都盡顯綜合格鬥魅力。至此,中國體育電影終於誕生一部商業成績突出、體育場景還原完善、藝術色彩也處於上乘水平的代表作。

在《激戰》告捷後,林超賢於2015年推出《破風》,主題變成自行車,其故事和運動場面的可看性繼續保持穩健水平,主人公們的形象也保留著插科打諢的喜劇色彩。時至今日,兩部作品常被視為中國體育電影金字塔上層的代表。然而,林超賢並未通過這兩部作品解答一個問題:能成功平衡主旋律和商業需求的中國體育電影,什麼時候能誕生?

目前商業最成功的中國體育電影《飛馳人生》,

韓寒執導、票房17億,不屬於主旋律作品

這個問題首先提出質疑:香港電影創作風格是否是「雙刃劍」?一方面,小人物故事和誇張化演繹,有助於增加影片可看性,這是港產片風格的長處;另一方面,主旋律要求胸懷家國的大氣,而港產片在描寫小人物時熱衷強調其庸俗趣味的手法,卻很可能違背主旋律的主張。

這個問題更大的意義在於,追問中國體育電影發展的前景。歐美體育電影往往能兼顧主旋律價值觀宣傳和商業效益,反映出其娛樂工業體系以及體育產業保證的成熟。中國的相關行業,距離追上業界先進的一天有多遠?

「那時候什麼都沒有,但我們心裡有這個」

回顧上述三部在中國體育電影史上各有地位的作品,將揭示出《奪冠》面臨的三重挑戰:

《女籃五號》雖是體育電影,但在賽場氛圍刻畫方面相對失色。當代熱愛體育的影迷,往往希望體育電影能還原賽場魅力。因此影迷對《奪冠》影片重現女排賽場輝煌的效果,抱有高度期待。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在體育改編電影這條支線遭遇滑鐵盧。「中國女排」乃中國體育的「金字招牌」,體育界肯定寄望女排精神藉助大銀幕感染更多人。如何從歷代女排可歌可泣的故事中找準切入點,是改編成功與否的關鍵。

《激戰》的旨趣停留在小人物奮鬥的格局上,而「中國女排」在國人的心目中地位神聖,庸俗化、鬧劇化的敘事風格勢必引發爭議。身為香港導演的陳可辛,能不能在這個關鍵問題上掌穩舵?

陳可辛、郎平之女白浪、郎平在片場,

白浪飾演年輕時的郎平

《奪冠》解決得最完善的是第一重挑戰。

影片中主要有四段重要的排球實戰情節,分別是除夕聯歡會上老女排對江蘇男排、老女排戰勝日本首奪世界冠軍、2008屆女排不敵美國折戟奧運、2016屆女排淘汰勁敵巴西重登奧運之巔。也許專業的電影研究者可以對比賽場面的表現力提出更多改善意見,但在大銀幕上目睹朱婷、惠若琪、張常寧等國手本尊,上演扣球、傳球、攔網,對普通球迷、影迷來說已經大飽眼福。其他三場賽事的戰況也無冷場。《奪冠》的比賽場景還原度,當屬中國體育電影的一線水平。

其餘兩重挑戰的解決情況如何,一旦展開來聊,一定涉及到影片上映前夕的爭議問題。這些爭議導致了《奪冠》成片中一些明顯的遺憾,卻也可能反而幫助影片找到更合適的表達方式。從現時上映的版本來看,《奪冠》在完成了基礎任務後,還帶來驚喜。《奪冠》最終依然值得肯定。

基礎任務是以中國主旋律電影中胸懷正氣的格局,再現中國女排的篳路藍縷。《奪冠》第一部分聚焦80年代「五連冠」老女排。預告片中浮誇度較高的爭議橋段被棄用後,這一段情節更集中地展示老一代排球人如何用智慧和汗水克服困難,影片氛圍得到扭正。

吳剛飾演第一代教練

其中尤其精彩的是對第一代主教練(吳剛飾)的刻畫。除了具備面冷心熱這種常見的領導型人物形象之外,主教練在戰略規劃方面的能力也有突出表現,包括他用升高球網的方式應對美國採用科技手段分析對手的策略,以及他對陪打教練(彭昱暢飾)作用的深入分析。主教練帶有一種經典中國戰爭電影中軍事家指揮若定的氣質,與80年代的背景氛圍頗為契合,符合觀眾對當年體育人「創業艱難百戰多」的想像。

第二部分的北京奧運會折戟和第三部分的裡約奧運會再創輝煌,則更貼近「新時代主旋律」。物質條件改善後,新一代女排要按照科學化、人性化的方式來培訓管理,而經典的拼搏、堅持、團結的精神,也將傳承下去。

《奪冠》的驚喜之處恰恰在於,從老牌主旋律過渡到新時代主旋律時,影片以發展的眼光提煉出「女排精神」的內核。80年代創業成就感人,但是運動員犧牲巨大。《奪冠》花了不少筆墨坦承這一點,例如有關郎平(鞏俐飾)全身均是舊患的多處細節描寫。另外,第一代教練的「鐵腕式」執教方式,在21世紀也很難延續。而新時代的女排,沒那麼「苦大仇深」。第二代黃金一代的教練(黃渤飾)——也就是當年的陪打教練——多次勉勵球員們敞開胸懷客觀地看待勝負。郎平執掌國家隊教鞭後,也提出沉重的歷史包袱,讓上一代人背就好。

鞏俐和黃渤分別飾演兩代傳奇教練

從主旋律電影的創作模式來看,官方對《奪冠》的一些創作思路持開明態度。例如影片有一定程度質疑舊時代方式,也有借角色之口直言世界冠軍對國人的意義已產生變化。最終這些略帶敏感成分的內容都保留在成片中。

不過只描寫「變化」並不足夠,影片還需要點明「傳承」,否則無法體現女排精神歷久彌新的價值。涉及這一點的關鍵情節很多,包括郎平與第二代教練討論第一代教練當年的教誨。最重頭的有兩幕。首先是第二代主教練「探班」郎平的弟子。他們回到老女排走向世界的起點——福建漳州訓練基地。第二代主教練指著牆上的斑斑球印,告訴新隊員們這是三十多年前老隊員訓練的痕跡。「那時候我們打球真的是什麼都沒有,但我們心裡有這個(排球)。」這「憶苦思甜」的一幕,在主旋律作品中亮相頻繁。但觀眾仍然能受用這一幕——除了發揮煽情作用之外,第二代教練的人格魅力也有升華。

另一幕更有新意。裡約奧運會對陣巴西前夜,郎平聽到訓練館傳來噼啪打球聲。場景從訓練館轉變為80年代的漳州基地,老女排在揮汗如雨;場景又切回到訓練館,館內空無一人——原來郎平聽到的打球聲,只是她的幻想和回憶。她的弟子們並沒有為了備戰翌日大戰而主動加練。

在女排隊員裡約戰前談心一幕戲中,

本色飾演自己的朱婷上演炸裂演技

然而這並非批評新女排鬥志不足。鏡頭一轉,隊員們在體育場的角落聚集,回憶加入國家隊的心路,最後達成了明日拼盡全力一戰的決心。這說明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表達方式。代際思維碰撞並不罕見,難得的是承認差異並挖掘共性。《奪冠》在這方面有一定的努力,當影片提醒觀眾留意、關心老一代的犧牲時,也在強調「女排精神」始終維繫於頑強拼搏的經典作風。

正是有這一段反思,《奪冠》不但在主旋律宣傳方面繼續立穩足,還能塑造出「女排精神」在不同代際的差異與共性,完成對這張歷史級別的中國體育名片的合理解讀。

結語:一場有意義的創作磨合

截至截稿時為止,《奪冠》票房突破3億元人民幣,早已超過《激戰》的1.2億。從外界反響來看,觀眾無論從影迷角度還是球迷角度,都給《奪冠》提出了多角度的評價。而站在產業角度來看,《奪冠》的誕生終歸是中國電影產業和體育產業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它,又要在基調打磨、還原歷史、商業化運作等等方面綜合把控。所謂三重挑戰,本質上反映項目主導者、項目創作者與項目受眾的艱難磨合。

中國女排的傳奇故事終於被搬上銀幕

就目前的票房成績、熱議程度以及正面評價比例來說,《奪冠》的磨合效果已屬正面。即使《奪冠》還沒能成為那種與歐美一流體育電影比肩的作品,也做不到一下子壯大中國體育電影市場,本片仍足以在中國體育電影史上紮實立足。。而我們更期待的是,在這次磨合後,中國體育電影能開拓出更康莊的發展之路,從而令體育能藉助銀幕的魅力,在老百姓之間釋放出更多豪光華彩。

註:本文所用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從《女籃5號》到《沙鷗》到《奪冠》:中國體育電影的演進路線
    爸爸》以將近13億元的總票房席捲中國電影院線時,我就在詫異:印度這樣一個在亞洲體壇都排不上位次的體育弱國,都能有這樣強悍的體育電影,我們為什麼沒有?所以,當陳可辛導演的電影《奪冠》經歷坎坷終於上映時,我第一時間去影院,想看看即將上升為全球電影票房第一大國的體育電影究竟有了多大進步。
  • 「圖文」金庸女神夏夢的妹妹,是電影《女籃五號》的女主角原型
    2019年8月8日,一場由北京冬奧組委、中國奧委會和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主辦的第15屆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在北京開幕。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是北京奧運會籌辦期間延續至今的一項重要體育文化活動,是北京奧運會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
  • 《奪冠》評價兩極分化,國產體育電影為何佳作難尋?
    在《李娜》之後,聚焦桌球和短道速滑兩項競技體育的電影《中國桌球》和《我心飛揚》也將在明後兩年與觀眾見面。 從2019年4月釋出首款海報以來,影片《中國桌球》就吸引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影片由張藝謀御用編劇李馮操刀劇本,並得到了國家體育總局的支持。
  • 等待《奪冠》華麗歸來,中國體育電影蓄勢待發!
    此刻,在靜候《奪冠》回歸影院的同時,中國體育題材新片也正積蓄能量,蓄勢待發。上世紀的《女籃五號》《沙鷗》等譜寫了令人難忘的體育片經典記憶。如今,國產體育電影整體數量不多,質量上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電影《中國桌球》由國家體育總局牽頭打造,張藝謀電影《英雄》《十面埋伏》的編劇李馮創作劇本。首張概念海報以「尖峰時刻,國家榮耀」標語定下主基調,預計今年6月開機,在天津、北京、瑞典等地拍攝,主演陣容未定。
  • 前進吧,中國體育電影!
    《奪冠》開啟中國體育電影新篇章,這會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嗎? 2017年,陳可辛導演接到體育總局和電影局的邀約,拍攝中國女排的電影,今年國慶前,更名為《奪冠》提檔上映。 根據貓眼電影的數據,截止到11月15日,《奪冠》上映52天,票房為8.32億。
  • 《李娜》《奪冠》後再添《中國桌球》中國體育電影未來可期!
    近日各公司2020年片單陸續曝光,體育電影值得期待。在聚焦「中國女排」故事的《奪冠》和體育傳記電影《李娜》之後,下一部出現在觀眾面前的體育勵志片很可能就是我們的「國球」——《中國桌球》。雖然這部電影的導演和主演陣容還沒有公布,但電影劇本顧問已經出爐:中國著名編劇張冀。
  • 體育的魅力:中國體育電影一觸即發,除了籃球排球,還有桌球!
    體育的魅力:中國體育電影一觸即發,除了籃球排球,還有桌球!2020年春節檔電影《奪冠》備受期待,由於撤檔後,這部影片一直備受大家關注,其實在靜靜等待《奪冠》回歸到電影院的時候,中國體育題材電影新片在不斷的進行籌劃,一觸即發,不得不說,2020將會是中國體育電影年。
  • 只靠《奪冠》來宣揚女排精神夠嗎?體育電影不能只是《少林足球》
    咱們國家的女排是上世紀50年代才剛剛起步的,但是那個時候填飽肚子才是頭等大事,體育這些文體類事業只能往後放放,這一耽擱就到了1976年。 「達康書記」吳剛在《奪冠》裡飾演袁偉民,是新中國在1976年重組女排後選出來的第一位教練;
  • 從《中國女排》到《奪冠》背後到底有什麼故事?與陳忠和有關嗎?
    要過年了,很多人除聚會之外就是看看電影打打麻將了。其中被重磅宣傳的《中國女排》是在大年初一很多人都想去關注的電影。1月17日,《中國女排》更名為《奪冠》,這是不是讓你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為何要改名?皮褲套棉褲必是有緣故!
  • 向梅:成名於《女籃五號》,主演《保密局的槍聲》,83歲依然優雅
    說起向梅,現在的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了,因為老人家已經80多歲,但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朋友,絕大多數應該還能記起她——《女籃五號》中的9號隊員汪愛珠、《紅色娘子軍》中的女二號戰士紅蓮、《保密局的槍聲》中的地下工作者史秀英、《藍色檔案》中的地下工作者沈亞奇、《流亡大學》中的校長夫人田婉、《西遊記》中的烏雞國王后等等。
  • 蘇群:「女籃5號」原型是鍾南山夫人?這背後另有其人
    李少芬是我國第一代女籃國手,也是第一代北京女籃主力,不過,嚴格說來《女籃5號》的原型是同為國家女籃和北京女籃的5號隊友楊潔。藉此機會,我們還可以了解一下中國這第一部體育題材的電影。《女籃5號》1957年上映,我也是小時候看的露天電影。
  • 難忘《女籃5號》,劉瓊去世,秦怡健在,5號飾演者曹其緯去哪了
    這是電影《女籃五號》的插曲《青春閃光》,熱烈激越,健康活潑,給人以奮發向上的前進動力。《女籃5號》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一部體育題材故事片,也是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體育題材彩色故事片。作為著名導演謝晉自編自導的第一部作品,他的導演才華因此而充分展露,成為當時中國電影界嶄露頭角的導演新秀。
  • 別再誇印度《摔跤吧爸爸》,鞏俐演郎平,中國高分體育電影也來了
    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歷經種種波折,終於在9月25日正式上映。這部以中國女排為題材的體育電影,以中國女排的兩位傳奇人物郎平(鞏俐、白浪飾)為主線、陳忠和(黃渤、彭昱暢飾)為副線,串聯起80年代老女排和新一代女排的成長與奮鬥史,並帶領觀眾一起思考新時代中女排精神何在。
  • 彎弓射鵰——祝賀內蒙古女籃奪冠
    就從中鋒這個位置來看吧,韓旭對李月汝,一個NBA級別一個準NBA級,應該是難得一見的巔峰對決,而且令人驚喜的是,李月如進步明顯,比出道更早的韓旭略勝一籌,對於中國女籃而言,收穫不少。李月汝不僅球技有所增長,更重要的是她的信心。昨晚比賽最後時刻,新疆隊強力反撲做最後的努力,除了雙方外線對飈三分之外,兩大中鋒的1對1,也很有看點。
  • 中國體育電影怎麼拍?請看看《奪冠》
    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等主演的電影《奪冠》將進軍春節檔,影片質量如何?1月21日,「大河電影口碑榜」的影迷在鄭州奧斯卡大上海國際影城搶先觀看了該片。客觀來講,《奪冠》並非中國體育電影的先河,但陳可辛將各種情緒和拍攝手法運用到位,因此有觀眾表示,該片將是中國體育電影的範本。
  • 讀完《奪冠》後,感覺太普通?你可能不知道導演陳可辛的意圖
    我國女排在上世紀代才剛剛起步,但在那個時候,吃飽才是最重要的,這些文化體育事業只能拖後腿,拖延到。《奪冠》是體育電影的一個良好開端看完電影,自然很多人都想和同題材的電影進行比較,但經過一輪卻的搜索,發現中國體育片實在太少了。這很無奈,說到體育體育電影,很多人首先想到《少林足球》,這部魔幻喜劇之所以成為中國競技體育片的代表,就因為他與足球有關。
  • 電影《奪冠》精彩,但《奪冠》只是一個結果,懷念《中國女排》!
    作為從小看中國女排掛曆長大的一代,看了《奪冠》後,心難定,意難平。這種涉及國家利益和個人情感題材的電影,請香港導演拍就對了。大陸導演容易像舊時徒有渴望自由、追求理想之心的進步青年,最終結局難逃被父母抓回農村延續包辦婚姻的厄運。
  • 【籃球】奧運會女籃資格賽即將開打,國際籃聯考察國際體育文化演藝...
    東京奧運會女籃資格賽第三階段比賽將在2020年2月6日至9日舉行,佛山(中國)、奧斯坦德(比利時)、布爾日(法國)、貝爾格勒(塞爾維亞)獲得舉辦權。包括2020年奧運會東道主日本隊、世界盃冠軍美國隊以及中國女籃在內,來自各大洲的一共16支球隊將被分成4個小組,爭奪東京奧運會的12個參賽名額。
  • (體育)女籃聯賽綜合:新疆輕取河北 山東獲兩連勝
    新華社西安12月8日電(記者姚友明)2020-2021賽季中國女子籃球聯賽(WCBA)第13輪較量8日繼續進行,新疆女籃111:50輕取河北女籃,第二階段開賽以來迎來三連勝。山東女籃81:61擊敗福建隊,收穫兩連勝。 常規賽第二階段開始以來,新疆隊前兩場比賽一共淨勝對手112分之多。
  • 為何中國多年來一直拍不好體育電影?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國慶有《中國機長》和《攀登者》,今年則是《奪冠》,電影質量先不論,至少題材上指向的都是特定的職業或運動項目,上面所說的「獻禮」這件事,已在不知不覺間,從偉人領袖建功立業的革命史詩,外擴到了每一個領域裡的、由普通人創造的光輝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