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當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以將近13億元的總票房席捲中國電影院線時,我就在詫異:印度這樣一個在亞洲體壇都排不上位次的體育弱國,都能有這樣強悍的體育電影,我們為什麼沒有?所以,當陳可辛導演的電影《奪冠》經歷坎坷終於上映時,我第一時間去影院,想看看即將上升為全球電影票房第一大國的體育電影究竟有了多大進步。
中國體育電影的演進路線
體育電影一直是商業電影中一個重要的類型,頗受影迷歡迎。且不說《洛基》《憤怒的公牛》《百萬美元寶貝》《烈火戰車》這樣的經典,就連這些年入選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單的《極速車王》《點球成金》《弱點》,也足夠令我們熱血沸騰,激勵奮進。
但是,20年來始終位居奧運會金牌榜、獎牌榜前三位的世界體育強國,我們居然鮮少體育電影!電視屏幕前,多少人為中國的桌球、女排、跳水、體操、舉重等體育健兒感動落淚,可他們的形象卻始終沒有出現在大銀幕上過。
當然,也不能說新中國沒有體育電影。查了百度,截至1981年6月,新中國共拍攝過體育故事片14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57年謝晉導演的《女籃5號》和1981年張暖忻導演的《沙鷗》,其餘都寂寂無名。
《女籃5號》拍攝於1957年,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影片,也是謝晉導演的成名作。當年獲得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後又獲得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但是,這只是一部展現愛情和新舊時代對比主題的電影。籃球在電影中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背景,體育元素生硬又突兀,留下了那個狂飆突進的政治動蕩年代明顯的印記。在那種背景下,任何故事都會歸結到時代的變化,而故事本身具有的特定意義則被忽略了。
《沙鷗》是改革開放以後最早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電影之一。上映第二年,獲得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和最佳音樂提名,並斬獲評委會特別獎和最佳錄音獎。1987年又被授予新時期十年電影獎處女作導演榮譽獎。影片突破舊有的體育片展現新舊社會對比和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衝突的模式,深入體育運動員內心,表達了因十年動亂而壯志未酬的一代人的心聲,概括了他們帶有悲劇意味的共同經歷,反映出他們不甘屈服於失敗的頑強意志。個人悲劇和時代正劇的結合,讓《沙鷗》具備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迎合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體育特別是中國女排崛起之時的人心嚮往,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而《奪冠》則是中國女排二次崛起之後,完全按照娛樂大片模式拍攝的第一部體育電影。無論從導演陳可辛、主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這樣的明星陣容,還是影片開頭和結尾展示的多達幾十家的投資拍攝主體,還是好萊塢模式的「沉浸式」劇情和衝突強烈的節奏設計,都呈現出娛樂電影時代的全新面貌,與《女籃5號》和《沙鷗》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奪冠》當然以深入人的內心為主要切入點,用中國女排的三代教練和3場關鍵比賽,用真實的女排運動員來講述一代一代女排人為勝利前赴後繼的感人故事。但更重要的是,這種講述突出了競技體育本身所具備的無所畏懼、頑強拼搏精神。
我尤其為影片中的人物為「輸與贏」的糾結而感動。一切的訓練和吃苦都為了贏球。明知道自己不會贏,還是要拼盡全力,永不放棄。但是,計較於一場比賽的輸贏,卻又總是無法超越自己。這種輸贏觀念的轉變,終於接觸到了競技體育本身所具備的精神實質。
100多年來,以現代奧運會為代表的競技體育風靡全世界,成為和平年代個人與集體競爭的主要載體。競技體育所具有的勝負之間的強烈刺激令人血脈賁張,激發人們奮發向上的意志,充滿著陽剛之氣。所以,體育電影順理成章地成為娛樂電影的重要類型。回歸體育精神本身,展示競技體育的強大魅力,而不是把體育僅僅當作背景板、胡椒粉,這才是《奪冠》的進步之處。
從《女籃5號》在體育背景下講述新舊時代的愛情故事,到《沙鷗》展現體育運動員不甘失敗的內心世界,再到《奪冠》聚焦競技體育的殘酷現實,謳歌幾代女排人奮進努力的事跡,中國體育電影的進步無疑是有目共睹的。儘管《奪冠》對排球魅力的展示還有所欠缺,但鞏俐和中國女排隊員飾演的生動人物形象受到了影迷的認可,在這些人物形象身上體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女排精神更是受到一致稱讚。希望陳可辛導演在接下來的電影《李娜》(現改名為《獨自上場》)中更進一步,拍出真正具有中國精神的體育電影。
紀實和虛構:總得跨過這道坎
不過,《奪冠》片尾字幕中有一句話卻讓我很不舒服:「本片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影片講的是中國女排的故事,影片的主角是郎平,影片重點拍攝的3場比賽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任何一位電影觀眾,都不會認為這是虛構的故事。為什麼電影出品方要這麼「此地無銀三百兩」地留下這句話呢?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看過的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獲得今年法國電影盧米埃爾獎和凱撒獎最佳導演獎的影片《我控訴》。影片講述100多年前法國猶太裔軍官阿爾弗雷德·德萊弗斯被冤屈認定為間諜,引起反猶浪潮的故事。波蘭斯基特別在片頭打出字幕:「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片中所有人物與情節均真實存在」。
一個明明是真實的故事,非得要說成虛構不可,生怕別人誤會。另一個則堂堂正正告訴你,這就是真實的故事,絕不虛構,雖然裡面肯定有虛構的細節。這樣的鮮明對照至少說明,我們在紀實與虛構的關係上還存在著一些誤區。
去年年底,當電影《中國女排》官宣進入賀歲檔之後,因為預告片中一個搶吃雞腿的鏡頭,引發一場風波。不得已,出品方緊急將《中國女排》更名為《奪冠》,並且刪去了這個爭議鏡頭。後來,因為新冠疫情,《奪冠》和所有的賀歲片一起撤檔,一直到今天才上映。我在上映後的《奪冠》中並未看到搶吃雞腿的鏡頭,不知道刪改之前影片是怎樣的,所以無從判斷刪改之必要性。但從整部電影來判斷,並無醜化彭昱暢和黃渤先後飾演的以原中國女排主教練陳忠和為原型的教練形象的問題。
《奪冠》中,除了郎平以及中國女排的隊員之外,其他角色都是沒有姓名的,這在中國電影史上絕無僅有,可見出品製作方之謹慎。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吳剛飾演的老一代教練指的是袁偉民,彭昱暢和黃渤先後飾演的中生代教練指的是陳忠和。這部影片就是三代教練和三代女排隊員的故事。之所以出品方在片尾欲蓋彌彰地寫上這麼一句「本片故事純屬虛構」,完全是因為有人太在意而已。
這又讓我想起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體育影片《極速車王》。它的英文片名叫《Ford v Ferrari》(福特對法拉利),借用賽車手肯·麥爾斯和汽車工程師卡羅爾·謝爾比研製賽車史上最經典的賽車福特GT40的故事,抨擊以福特公司為代表的商業利益對體育精神的侵害。影片不僅直接把兩大汽車公司的名字作為片名,而且居然還有亨利·福特二世在急速飛馳的賽車中被嚇哭的場面。面對如此直接的醜化和譴責,我卻始終沒有聽到福特公司對這部影片說半個不字。因為在他們眼裡,這只是一部電影而已。即便有些誇大,也應該寬容,不必當真。
從三大戰役到開國大典,都已經搬上大銀幕,出場的正面反面人物數以百計,都是真實姓名示人。雖然其中臺詞和細節避免不了虛構,但沒有人(包括那些歷史人物的後人)指責過影片不符合史實。政治名人尚且如此,體育名人何必要苛責呢?
電影畢竟是一門藝術。即便是紀實電影、傳記電影,其中的細節也避免不了合理的想像和虛構。因為歷史不可能連吃一個雞腿的雞毛蒜皮都記述下來。藝術家需要虛構符合人物性格的細節去充實人物,完善劇情。對待這樣的虛構,觀眾、媒體和當事人應該予以寬容和諒解,而不是苛求和責難。歷史記述尚且難以十全十美,需要不斷修正,何況一部電影?把電影當電影看這就對了。
當然,話也要說回來。作為紀實電影,必須堅持基本的真實原則。大的故事框架,人物的性格基調,事件的基本經過,都必須嚴格屬實,不得隨意虛構、更改。不能任意抬高和貶低紀實電影中的人物,更不能侮辱、誹謗和醜化人物。只有當你尊重歷史和事實了,觀眾和市場才會尊重你,那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怪現象才會消失,紀實與虛構這道坎才算跨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