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丨王湘鷺:從《奪冠》看體育類型片的突破與創新

2020-12-15 紅網

電影《奪冠》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從《奪冠》看體育類型片的突破與創新

文/王湘鷺

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以孫瑜編導的《體育皇后》為開端,曾是20世紀中國電影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進入21世紀,體育受到社會環境、大眾文化與電影創作語境的影響,體育電影也應當呈現出新的面貌。《奪冠》作為一部完全取材自中國女排的奪冠經歷的影片,從名字就成功的劇透給觀眾最後的結局。對於《奪冠》而言,如何從新視角處理一個留存在大眾記憶中的舊故事,帶來新鮮感,是制勝的關鍵。陳可辛另闢蹊徑,用多變的手法從故事層次、敘事章法和人物形象著手,對中國體育類型片有所突破和創新。

破除類型套路:錯落有致的故事層次

從以往體育類型片的類型模式來看,一場生死決戰等待主角獲勝,而這場勝利將是全片最驚心動魄的時刻。真實的女排故事曲折動人,從五連冠的輝煌到敗北美國再到重回巔峰。重要的歷史時期中幾場激動人心的比賽早已印刻在觀眾的腦海中。因此《奪冠》很有可能落入體育勵志電影「從輸到贏」的固化模式之下。《奪冠》雖然運用了傳統的劇作結構——三段式,但陳可辛在此基礎上加入新的敘事線索:以中國女排史上符號般的人物——郎平作為破題點,串起女排幾十年來的興衰沉浮。因此在勝敗的曲折之外又帶來人物前後的對比,增添故事的層次。最典型的是,白浪飾演的青年郎平出現時,觀眾們被帶入到質樸的80年代,沉浸在艱苦奮鬥的氛圍之中;庫存影像和還原現實場景相結合的方式復現出的歷史場景,給觀眾帶來強烈的真實感和代入感。鞏俐飾演的中年郎平出現後,快節奏、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觀眾從相對封閉的懷舊年代中跳脫出來,人物身份的轉變形成的鮮明對比,不僅使原本單一的線性結構更具有張力,也豐富了敘事內容。

通過人物的對比,陳可辛藉此帶出時代的對比。80年代,郎平作為運動員背負的使命是為國爭光。到了21世紀,經歷了出國留學,有過海外執教經歷的郎平再次回到中國,擔任中國女排總教練。她的使命變得更加複雜,不僅要傳承老一代中國女排的精神,還要大刀闊斧的改革,以更加科學、系統的方式執教新一代女排。同時,她對「中國女排」也有了新的思考,更多地從個人的動機出發,發現每一位運動員的特色,激發每一位隊員的潛力,最終把她們凝聚在一起,往日純粹的艱苦奮鬥、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排球不是生命的全部。

打破類型桎梏:繼往開來的敘事章法

影片恰如導演所說,選取的片段只是女排幾十年來所有歷程的細小切片,由主要人物的不同時期組接而成。1981年女排世界盃「中日大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大戰」、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巴大戰」。第一場比賽,郎平作為中國女排的主攻手在世界舞臺上發光發熱,第三場比賽,郎平成為中國隊主教練展現出她的運籌帷幄。這兩場比賽,陳可辛都花了大量篇幅去展現兩代女排備戰前的心理狀況和訓練過程。而作為銜接點的第二場比賽,時間上則大大縮短。這一段落篇幅雖小,但戲劇衝突激烈,情感爆發力強。郎平作為美國女排主教練希望美國隊贏更害怕美國隊贏的糾結,陳忠和的無力帶領女排登上北京奧運會最高領獎臺的無奈和遺憾以及無數國人的失望與憤怒......這場體量小,衝突強的比賽,在整個故事框架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承前是,中國觀眾難以接受曾經帶領中國女排登上最高領獎臺的郎平竟然搖身一變成為對手教練;啟後則是郎平臨危受命,帶領中國女排走出低谷。作為一部忠實基於女排歷史的影片,《奪冠》很好地完成了「戴著鐐銬跳舞」的任務。

敢於類型創新:大膽突破的人物塑造

《奪冠》在演員的選擇上也有很大突破。郎平女兒白浪飾演青年郎平,年青一代的女排姑娘在片中扮演自己。這種手法可以看做是打破傳統體育類型片的新鮮嘗試。體育片在探討勝負意義之於個體和集體意義的第一步,是展示片中運動員矯健的身形。白浪和新一代女排選手們,在「形」的層面是最符合片中人物的。此外,白浪作為郎平女兒,本身也是排球運動員,和多次站上最高領獎臺,早已沉澱下冠軍風範的女排姑娘們,毫無疑問是青年郎平和新時代女排姑娘的最佳人選。最難能可貴的是,陳可辛讓鞏俐飾演的郎平在影片的後半段才出場,這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克制是以往類型片中缺乏的。

同樣是以中國女排為題材的影片,《奪冠》和第四代導演張暖忻的《沙鷗》相同的是「女排精神」的傳承,不同的是現代意識下體育內涵的觀念演進。陳可辛理解的「女排精神」已經不單單是「團結奮鬥、為國爭光」,新一代的隊員為國爭光的同時,也為個人的夢想綻放。他用新穎的敘事結構和大膽的演員選擇為這個故事注入了新的力量,如此別具一格的處理讓女排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這種精神傳承將在新時代帶給國人新的力量,也為體育類型片的創作開拓了新的模式。

相關焦點

  • 很遺憾,《奪冠》不是我想看的體育題材電影
    很遺憾,《奪冠》不是我想看的體育題材電影
  • 影評丨秦洪:共同記憶的中國式銀幕書寫——《奪冠》
    從1981年第一次奪冠到2019年再一次奪冠,中國女排期間數次起落浮沉,這四十年國人的共同記憶第一次在大銀幕上呈現,影片沒有流於女排輝煌成就的歌頌復調,而是選擇兼具時代敘事和藝術表現的中國式表達,在復現印象中的巾幗英雄形象的同時,也展現了女排體育事業的變革發展。
  • 《奪冠》評價兩極分化,國產體育電影為何佳作難尋?
    一直以來,體育電影都是國內市場的一大空缺,好萊塢能夠用一部《極速風流》激起全球觀眾對賽車的痴迷,印度拍出的《摔跤吧!爸爸》能夠突破地域文化差異在中國創下票房佳績,與此同時國產體育電影界卻鮮有佳作誕生。
  • 每經16點丨電影《奪冠》票房突破1億;一直升機墜落四川阿壩黑水縣...
    1丨電影《奪冠》票房突破1億每經AI9月26日訊,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電影《奪冠》票房突破1億。2丨瑞銀集團:會繼續在中國進行投資據上證報消息,9月26日,瑞銀集團董事長魏柏昂以視頻連線方式參加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峰會時表示,中國是最大的新興市場,而且未來幾十年,中國在資管方面有巨大的機會,同時,中國也是快速增長的資本市場之一。
  • 影評丨《奪冠》:電影有缺憾 但女排精神依舊燃爆
    然而,《奪冠》經過十幾天的上映,截至7日18時,票房僅有6.3億元,豆瓣評分也停留在7.3分,低於陳可辛導演此前的作品,成為爆款已無可能。觀眾對《奪冠》的評價也呈現兩極分化,有著「中國女排」情節的觀眾,全程淚目,直呼這是「陳可辛最棒的作品」;而就電影的完整度來看,也有觀眾認為整部片子更像是《郎平傳》,但青年郎平和作為女排教練歸來的中年郎平之間,又缺失了一大段人物的成長。
  • 電影評論:從《奪冠》看國產勵志體育電影的發展
    從《奪冠》這樣一部國產體育勵志類型的影片,能在國慶檔這樣競爭最激烈的黃金檔期中脫穎而出,勇奪探花,其實已經非常難能可貴。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認為,《奪冠》的表現,對於國產體育勵志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奪冠》能夠取得成功,題材的選擇很關鍵。
  • 電影《奪冠》哪裡看?電影《奪冠》上線首播,當貝市場分享大屏觀看...
    電影《奪冠》哪裡看?電影《奪冠》早在去年有有了定檔上映的消息,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推遲了,經過一段時間後,隨著電影院的開門營業、電影行業的逐漸甦醒,在今年的9月25日,奪冠上映了。上映期間,雖然開盤結果一般,但後期顯示出了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僅20天就突破7.18億元,總票房破8億,陳可辛內地票房再創新高。這個票房放在以前可能沒什麼,但作為影院重振的第一部體育片,還是非常成功的。
  • 等待《奪冠》華麗歸來,中國體育電影蓄勢待發!
    此刻,在靜候《奪冠》回歸影院的同時,中國體育題材新片也正積蓄能量,蓄勢待發。上世紀的《女籃五號》《沙鷗》等譜寫了令人難忘的體育片經典記憶。如今,國產體育電影整體數量不多,質量上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奪冠》項目的帶動下,國產體育片也迎來成長的新風口,體育題材的影視作品已經開始出現井噴創作的趨勢。這些即將在未來與觀眾見面的體育新片聚焦不同的運動項目,小電君就帶領大家來盤點一番。
  • 著名電影編劇張冀:我們的故事最需要突破和創新
    原標題:我們的故事最需要突破和創新 比如我創作的《奪冠》,它首先是體育類型的電影,必須符合體育片的三幕結構,該電影的第三幕一定是一場盪氣迴腸、能夠揭示主題和展示人物成長的比賽,觀眾離座時最核心的感受應該是「燃」,在這些需求上滿足觀眾是這個類型必須首先完成的,才能去談下一步深度主題的挖掘和與其他類型敘事的融合。 講中國故事,核心是本土化 講中國故事,真正的核心還是本土化。
  • 酷炫的特效技術,傳統類型片創新的一次很好示範
    最近觀看了電影《碟中諜》系列,看完後不得不驚嘆於它的高超的特效技術,簡直是可以僅憑特效就可以忽略掉劇情。在我看來系列的第六部最引人入勝了。其中不得不誇讚一下阿湯哥的賣力演出。從《碟中諜》1到6,中間隔了20多年的時間,出演時阿湯哥已經56歲了。在電影中賣力地表演和精彩的演技實在是超棒。
  • 心聲| 看電影《奪冠》有感
    心聲 | 看電影《奪冠》有感 2020-12-11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韓國票房:《幸運鑰匙》登頂 創喜劇類型片新紀錄
    韓國票房:《幸運鑰匙》登頂 創喜劇類型片新紀錄 時間:2016.10.1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暖晴 分享到:
  • 《迷霧》:對好萊塢類型片的繼承與革新
    這部電影不僅繼承了傳統好萊塢類型片的故事情節,並加以創新,而且在人物塑造和故事主題方面的革新也成為學界津津樂道的話題。本文將從上述三方面為立足點,意在分析影片《迷霧》對好萊塢類型片的繼承與革新。傳統好萊塢類型片有著如出一轍的特徵:公式化的情節、定型化的人物和圖解式的視覺形象。
  • 西索體魅丨奪冠的女孩們,就在SISUer身邊
    其中有一位女孩更是因此擁有了一段特別的緣分——在電影《奪冠》中飾演八十年代的女排隊員。她是上外體育教育學2020級研一新生劉晨曦。>劉晨曦(《奪冠》參演者)和她的隊友們體育教學部團支部組織體育教育學2019、2020級研究生觀看該電影「這次參演就像是一場夢
  • 影評人激論《奪冠》
    看《奪冠》,既是在看電影,更是在看女排。歷史/現實標準第一,電影/藝術標準第二。常被感動,無心苛評。 精神,可以意會,難以言傳。若要表揚「女排精神」,有兩種途徑可選:一是圍繞女排精神彙編文獻(紀錄片),二是為女排精神凝鍊故事塑造形象。《奪冠》選擇以後者為主,並且儘量融合前者,效果尚可。
  • 從《奪冠》到《女籃五號》,中國體育電影63年求索
    《奪冠》片頭「龍標」顯示,影片的過審編號是2020001號。《奪冠》上映後,也成為中國體育電影的「一號」作品。前所未有的商業投資力度、前所未有的討論關注熱度,再加上「中國女排」四個字本身在中國體育界代表的高度,中國終於誕生了一部富有話題、取材現實的體育主題商業電影。無論是中國電影藝術創作,還是中國體育形象建設,此刻迎來全新突破。
  • 從《女籃5號》到《沙鷗》到《奪冠》:中國體育電影的演進路線
    爸爸》以將近13億元的總票房席捲中國電影院線時,我就在詫異:印度這樣一個在亞洲體壇都排不上位次的體育弱國,都能有這樣強悍的體育電影,我們為什麼沒有?所以,當陳可辛導演的電影《奪冠》經歷坎坷終於上映時,我第一時間去影院,想看看即將上升為全球電影票房第一大國的體育電影究竟有了多大進步。
  • 中國體育電影怎麼拍?請看看《奪冠》
    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等主演的電影《奪冠》將進軍春節檔,影片質量如何?1月21日,「大河電影口碑榜」的影迷在鄭州奧斯卡大上海國際影城搶先觀看了該片。客觀來講,《奪冠》並非中國體育電影的先河,但陳可辛將各種情緒和拍攝手法運用到位,因此有觀眾表示,該片將是中國體育電影的範本。
  • 《奪冠》2天狂攬1億票房,豆瓣評分卻只有7.3
    《奪冠》2天狂攬1億票房,豆瓣評分7.3,平心而論,算不上一部高評分電影。網友:雖有不足,但值得一看!在看《奪冠》之前就刷了大量的影評,觀眾好評如潮:燃、好哭、女排精神。看完電影之後,說實話有點小小的失望。
  • 只靠《奪冠》來宣揚女排精神夠嗎?體育電影不能只是《少林足球》
    在疫情之前,2020年春節檔的電影廝殺局裡,最讓人期待的應該就是《唐人街探案3》和《奪冠》這兩部電影了,根據貓眼「想看」的數據,也的確是這兩部排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