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冠》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奪冠》:共同記憶的中國式銀幕書寫
文/秦洪
2019年國慶慶典上,女排姑娘奪冠後壓軸登上花車遊行隊伍,被鮮花掌聲再次簇擁,女排精神又一次令全國觀眾歡欣鼓舞。萬眾期待中,2020年國慶檔上映了改編自女排故事的電影《奪冠》。從1981年第一次奪冠到2019年再一次奪冠,中國女排期間數次起落浮沉,這四十年國人的共同記憶第一次在大銀幕上呈現,影片沒有流於女排輝煌成就的歌頌復調,而是選擇兼具時代敘事和藝術表現的中國式表達,在復現印象中的巾幗英雄形象的同時,也展現了女排體育事業的變革發展。
時代敘事:一個集體的四十年
女排的故事是我們的共同記憶,在大眾如此熟悉的基礎上進行改編,難度是很大的。德國美學家H.R.姚斯曾提出「期待視野」的理論,意思是觀眾對藝術作品內容和形式的期待受自身以往的人生經歷和審美經驗影響,藝術創作者一方面要滿足接受者的心理期待,另一方面又要突破既定的期待視野。
影片大體是按時間線性敘事,選取了三場重要的比賽,以此作為結點劃分了三個時代。電影前半部分以陪打教練視角,一一介紹了80年代老女排的每一張面孔。備戰1981年中日比賽時,面對強大的對手與領先的科技,教練袁偉民一刻不放鬆地對姑娘們進行著嚴苛訓練,其中郎平從一個體能不達標的替補,成長為擔當重任的主攻手,突破「東洋魔女」的嚴密防守,贏得了這一場意義重大的比賽。此刻,銀幕影像與觀眾記憶重合,符合觀眾期待中的拼搏到底、為國爭光的女排形象,還有奪冠後舉國歡慶,旗幟招展的美好景象。
簡單畫面切換之後,時間來到2008年北京中美世紀大戰前夕,場上的比賽已成定局,場外的非議爭吵不休,女排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低迷。幾經輾轉,2013年郎平重回女排,大刀闊斧地改革,這一段交叉蒙太奇巧妙地表現了新時代女排體育事業的現代化、規範化,還有現役女排隊員之間的摩擦和默契,這些可愛的生活細節,給觀眾呈現了一個立體生動的女排形象,更具有個人魅力和職業精神,突破了觀眾心中中國女排精神符號般的固定想像。
聲畫融合:中國式的煽情和熱血
《奪冠》可以說是國產體育類型片的第一次嘗試,與《摔跤吧!爸爸》的勵志熱血不大相同,取材於中國本土的故事,不僅敘事上流露出中國式的審美偏好和價值觀,在表現技巧上也更含蓄克制。創作之初,陳可辛導演直言不想把電影拍成「比賽很好看」的體育紀錄片,也不想拍成人物傳記片。在這樣一種平衡取捨後,呈現的感覺是一種很中國式的表達,更為接近人物、接近內容訴求的情感捕捉和傳遞。
影片利用聲畫融合技巧,盡力做出了三場比賽年代感的區分,在真實還原比賽的基礎上,把煽情和熱血的情緒做了表現性的釋放。
譬如,中國的八十年代,大眾的主要服裝是藍灰黑,女排的服裝則是低飽和的紅色,顯示在那個落後貧窮的年代,有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展示中國新的面貌。訓練室的光線是溫暖柔和的側逆光,觀看比賽的國內工廠、學校禮堂是白熾燈般的頂光,整體是一種暖色調,營造一種懷舊的氛圍。影片中的1981年的中日比賽,通過彩色高清實時比賽畫面和黑白電視轉播畫面穿插,把過去時空的現實場景和虛擬圖像穿插,既增加了比賽的緊張程度,也凸顯了當時中國國情和日本現代化建設的對比。這一場宿敵之戰的勝利來之不易,在這樣的新舊對比之下,顯得更加振奮人心。同時這場比賽聲音與畫面十分匹配,場內觀眾的歡呼聲、球場的摩擦擊打聲音、宋世雄幽默獨特的解說聲音交織,共同還原了真實的比賽場面。
郎平掛帥改革時期,影像畫面銳利,色彩飽和度更高,整體色調冷峻現代,體現了科技和時代的變化。2016年的中巴大戰,是一場科學技術、團隊智慧的競技較量,這一場比賽畫面剪接非常流暢快速,基本上每隔1-2秒就會切換一個場景。運動方式也更為自由靈活,手持跟拍球的快速運動、隊員們之間的手勢戰術溝通,升格捕捉女排運動員的出場和高光時刻,配合畫面上對比分的強調、觀眾屏息以待的表情特寫,賽點的氣氛被推至高潮,以至於朱婷意外地從後方撲出,扣下決定性一球時,銀幕前的觀眾沒有聽到期待中的喝彩聲,而是幾近於無聲,仿佛全場都被這一球打懵了。畫面上女排姑娘相擁在一起,觀眾卻似乎被很遠很悶的聲音包裹著,類似於耳鳴的聲場,之後才漸漸地恢復過來。這一段聲畫融合極其克制地表現奪冠時的情緒釋放,沒有像《摔跤吧!爸爸》那樣把最後賽點時刻無限放慢拉長,也沒有定格扣殺一瞬間的動作和表情,一個大全景乾脆利落地展示拿下這一分。沒有臆想中的群情激昂和起立鼓掌,但這樣一種無聲的表達恰恰符合中國人的含蓄內斂,大音希聲。
從電影開頭的幾行小字開始,已預見這部電影要講述的女排故事不是一個個耀眼的體育明星,而是一個集體凝聚起來的信念和精神。但看完電影更明白這個集體歷經四十年的沉浮,「中國女排」四個字包含的不僅是球員的更替,主教練帥旗的交接,而是歷史洪流中的變化發展的時代精神內涵。中國體育故事素材和體育明星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要改編成叫好又叫座的影視作品,不能純靠情懷和口號,而應該找到獨特的表達,發掘出小眾題材的大眾母題,引起更廣泛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