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了一篇閱讀量10W+的文,整整一天,這篇文章都像個鬼魂一樣,反反覆覆在我腦海中飄來飄去。
其實,說白了,這篇文章就講了兩點心得:
1.再喜歡的事,一旦當成職業來做,立刻比吃屎都難;
2.唯一可以對抗這種痛苦的,就是天天例行地主動地去吃。
作者說:這個世界有個非常倒黴的規律,一旦什麼事,你把它當成工作,以此謀生,痛苦、失望、焦慮就會尾隨而至,幾乎毫無例外。
他提到了自己一個舊日的朋友。
這個朋友,原先是頂級網文作者,狀態好的話,一天能更新兩三萬字,寫起文章來可謂是文思泉湧酣暢淋漓,靈感多的直叫人妒忌。
可這兩年不行了,越寫越艱難,還說自己現在的寫作過程跟吃屎差不多,以至於到現在,很多讀者都在追著罵他,說他還沒有把之前的幾個坑給補上。
所以,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天資聰穎或者自帶光環的人確實有,不過這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是苦逼地慢慢耗。唯一可以對抗這種痛苦的,就是天天主動去幹,去寫。
一開始我沒意識到,這篇文章為什麼會讓我如此念念不忘?
現在我反應過來了,原來,類似的觀點,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一書中也表達過!
果然啊,大神的思想都是相通的!
作為日本現代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曾這樣評價過寫作:
寫小說乃是不健康的營生這一主張,我基本表示贊同。當我們打算用文字去展現一個故事時,藏身於人性中的毒素一般的東西,便不容分說地滲出來,浮現於表面。
他提到自己認識的一些作家,年輕時常常能不費吹灰之力就寫出優美而有力度的傑作,可一旦到了某個年齡,就突然在寫作這件事上呈現出濃烈的疲憊之色,可以用「文學憔悴」一詞來形容,創作能量也隨之日漸衰減。
據我推測,這恐怕是他或她的體力已然無法戰勝毒素了。
對此,村上春樹也提出了與前面作者相同的建議:
要想寫小說,非得奴役肉體、耗費時間和勞力不可。如果希望將寫小說作為一種職業持之以恆,那必須長年累月地堅持這種生活。
每天集中精力寫作,堅持半載、一載乃至兩載,小說家(至少是有志於寫長篇小說的作家)必須具有這種耐力。
果然,凡事都得慢慢熬。
當然,持續輸出也是有講究的,一天到晚啥也不想,只坐在電腦前一個勁地敲鍵盤打字,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
目前來看,保證輸出的唯一方式就是持續性的輸入,一直看書,順便看一些大神的文章觀點。
一個作家,一個公眾號作者有沒有在長期輸入,從文字上就能看出來。
我這兩年關注過不少大神的公眾號,剛關注時像是撿到了寶一樣,想著終於找到學習的捷徑了,但後來發現壓根就不是這麼一回事。
很多號都是寫著寫著就不更了,有的雖然還在更,但內容卻開始同質化,先前的「靈性」,早蕩然無存了。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極大原因,就是作者這些年沒抓學習,沒有持續性的輸入,觀念開始陳腐,最後變成被迫發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