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爸爸媽媽們應該都關注到了這條引起爭議的新聞: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親媽報警。
有些網友覺得這位媽媽的做法是正確的,也能給其他孩子一個預警的作用;也有網友覺得這樣的做法太過,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應激反應...
在這,咱們不去爭辯這位母親做的對錯,如此社會事件對大眾最大的意義應是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家長能否見微知著?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該怎麼樣更好的解決?
所以,咱們這期內容邀請了泰姆船幼兒園的三位老師,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一些看法,也邀請家長們來看看~
孩子缺乏規則意識: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
從心理學上來解釋,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這種意識指孩子能夠理解明白,同時也能表達出來,行動上也會去遵守規則。
這也是為何家長會給孩子講一些大人世界裡所遵守的這種道德價值觀時,但是孩子往往並不能理解。因為孩子是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去體驗之後才會逐漸的明白。
而物權意識、道德意識、自我意識正是規則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是別人的東西,但我喜歡就直接拿?
可能是因為孩子的物權意識還不清晰。
一般來說,兩到三歲的孩子會進入物權的敏感期,不想和別人分享東西,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是「這是我的、那是我的」...可能在他看來,只要喜歡,就是自己的。
如何在敏感時期幫助孩子明確物權意識?也許最好的做法是【不強求、不強硬】: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那就不逼他;如果孩子直接拿別人的玩具,要友善地提醒,這個不屬於我們,不經過是不能拿走的。
家長可以以身作則讓孩子明白,比如通過家庭場景的演繹:爸爸買了好吃的零食,媽媽也很想吃怎麼辦?那就去問爸爸:「我可以吃一點你的零食麼,因為我覺得它肯定很好吃,我也想試一試?」
「不,這是我買的,我不想給別人吃」
媽媽露出非常難過的表情...
爸爸看到,想了想:「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不想讓你難過,如果你也想吃,那就一起分享吧~」
重點是讓孩子知道:喜歡的東西也不一定屬於自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在拿之前,一定要經過他人的允許才可以哦。
直接拿走是不對的行為嗎?
是的,但是孩子他不知道。
這就涉及到兒童道德意識的問題了: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咱們先看前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1-2歲)
兒童處於感覺運動時期,行為多與生理本能的滿足有關,無任何規則意識,因而談不上任何道德觀念發展。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2-8歲)
兒童主要表現為以服從成人為主要特徵的他律道德,故又稱為服從的階段。這個部分又可分兩個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
這一階段兒童處於前運算思維階段:特點是單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義,片面強調個人存在及個人的意見和要求。
(2)權威階段(5-8歲)
這一時期兒童的道德判斷是以他律的、絕對的規則及對權威的絕對服從和崇拜為特徵。他們了解規則對行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義。他們常以表面的、實際的結果來判斷行為的好壞。
兒童的道德意識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會由於心理結構的變化而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在這個過程中,認知發展是它的須要條件,通過合適的教育方式,能促進它的發展。
孩子有自己的認知意識,會察言觀色,模仿能力也超強。家長平時的教育及日常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當意識到孩子初次涉及到道德行為錯誤時,必須得讓他明白類似行為會有哪些傷害。
如果覺得是小事而不在意,之後面臨的難題可能會更頭疼。畢竟教育不只是發生在擁擠的教室,它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02 SEL社交情緒:孩子該如何處理愛與失望感?
遇到喜歡的東西想擁有,其實是愛的表現;心心念念很久的玩具卻被告知沒辦法得到,孩子會很難過,很傷心...這是失望感。
但孩子並不懂得這些情緒是什麼,更不用說去處理好情緒問題。當面對未知的東西,我們往往會很害怕,有時甚至會用一些過激的行為去掩飾自己的情緒。
比如:失望時就開始放肆大哭;生氣時丟東西、破壞物品...
因此家長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認知是很重要的:平時細心地觀察,注意孩子行為的變化,做孩子情緒的小幫手,孩子也會更加信賴家長,而不是一味的逆反。
EYFS三大基礎領域中,非常重要的【個性、社會性和情緒的發展】早期學習目標之一就是孩子的情緒與行為管理:孩子能夠談論自己和他人是如何表達情緒的,談論自己和其他人的行為及其後果,並且知道有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在這裡,推薦家長們來自BBC製作的一檔關於孩子SEL社交情緒節目《Feeling Better》,一共25集,每集都用情景劇的形式對孩子的情緒解析,並找到解決方法。
感興趣的家長,可在公眾號回復《Feeling Better》獲取原聲節目資源~咱們老師會在接下來的欄目做孩子的情緒相關的內容,爸爸媽媽們請繼續保持關注~
03 建設賦能的環境:讓孩子更好的認識世界
在EYFS的理念中,【家】作為為兒童生活最久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賦能環境。在【家】這個半開放式的小空間裡,爸爸媽媽可以發揮的地方有很多。
由於生活閱歷、經驗等各方面的緣故,孩子不理解家之外的世界應是如何。他可能會認為:在家裡,他是爸爸媽媽的寶貝,是爺爺奶奶的寵兒;家這個世界,是以他為中心運轉的。
但我們都明白事實並非如此,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讓他們更好的認識世界,可以提前規避許多難題。
家長們平時在家就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比如:制定每周家庭的一日流程,大家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
做的好,則會在每周的家庭特別聚會上提出表揚,有欠缺,那就在下周的一日流程適當增加一些任務...
這能幫助孩子意識到:認真完成自己任務時可以收到表揚,如果偷懶的話,還會有更重的任務等著自己。
孩子們平時會遇到關於【買與賣】的問題,家長可以設計【物物交換】的小遊戲,比如:想要新的玩具了,但是家裡的玩具已經多到快要裝不下怎麼辦?
那就和小夥伴交換一下吧!在社區做一個【花花市集】,邀請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在市集上交換彼此暫時不需要的東西...
這樣既環保,不浪費資源,還能讓孩子意識到:獲得一個東西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付出的努力也會很驚喜,能有很棒的回報呢~
老師碎碎念:教育可以很簡單,有愛者都可以成為很棒的教育家;教育也很難,它要的不僅是愛,還會不斷磨練你的耐心,試探你的底線,觸碰你的脆弱...
但是既然承擔下這份責任,就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前路雖坎坷,大家一起苦中作樂就好呀,況且,這途中肯定會樂大於苦的~
給爸爸媽媽推薦一些有助於孩子情緒管理及規則意識建立的繪本。趁這個假期,和孩子們一起讀繪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