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說|孩子喜歡的東西就想拿走?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

2020-12-03 泰姆船TimeshipKids

近日,爸爸媽媽們應該都關注到了這條引起爭議的新聞: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親媽報警。

有些網友覺得這位媽媽的做法是正確的,也能給其他孩子一個預警的作用;也有網友覺得這樣的做法太過,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應激反應...

在這,咱們不去爭辯這位母親做的對錯,如此社會事件對大眾最大的意義應是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家長能否見微知著?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該怎麼樣更好的解決?

所以,咱們這期內容邀請了泰姆船幼兒園的三位老師,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一些看法,也邀請家長們來看看~

孩子缺乏規則意識: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

從心理學上來解釋,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這種意識指孩子能夠理解明白,同時也能表達出來,行動上也會去遵守規則。

這也是為何家長會給孩子講一些大人世界裡所遵守的這種道德價值觀時,但是孩子往往並不能理解。因為孩子是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去體驗之後才會逐漸的明白。

而物權意識、道德意識、自我意識正是規則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是別人的東西,但我喜歡就直接拿?

可能是因為孩子的物權意識還不清晰。

一般來說,兩到三歲的孩子會進入物權的敏感期,不想和別人分享東西,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是「這是我的、那是我的」...可能在他看來,只要喜歡,就是自己的。

如何在敏感時期幫助孩子明確物權意識?也許最好的做法是【不強求、不強硬】: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那就不逼他;如果孩子直接拿別人的玩具,要友善地提醒,這個不屬於我們,不經過是不能拿走的。

家長可以以身作則讓孩子明白,比如通過家庭場景的演繹:爸爸買了好吃的零食,媽媽也很想吃怎麼辦?那就去問爸爸:「我可以吃一點你的零食麼,因為我覺得它肯定很好吃,我也想試一試?」

「不,這是我買的,我不想給別人吃」

媽媽露出非常難過的表情...

爸爸看到,想了想:「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不想讓你難過,如果你也想吃,那就一起分享吧~」

重點是讓孩子知道:喜歡的東西也不一定屬於自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在拿之前,一定要經過他人的允許才可以哦。

直接拿走是不對的行為嗎?

是的,但是孩子他不知道。

這就涉及到兒童道德意識的問題了: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咱們先看前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1-2歲)

兒童處於感覺運動時期,行為多與生理本能的滿足有關,無任何規則意識,因而談不上任何道德觀念發展。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2-8歲)

兒童主要表現為以服從成人為主要特徵的他律道德,故又稱為服從的階段。這個部分又可分兩個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

這一階段兒童處於前運算思維階段:特點是單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義,片面強調個人存在及個人的意見和要求。

(2)權威階段(5-8歲)

這一時期兒童的道德判斷是以他律的、絕對的規則及對權威的絕對服從和崇拜為特徵。他們了解規則對行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義。他們常以表面的、實際的結果來判斷行為的好壞。

兒童的道德意識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會由於心理結構的變化而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在這個過程中,認知發展是它的須要條件,通過合適的教育方式,能促進它的發展

孩子有自己的認知意識,會察言觀色,模仿能力也超強。家長平時的教育及日常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當意識到孩子初次涉及到道德行為錯誤時,必須得讓他明白類似行為會有哪些傷害

如果覺得是小事而不在意,之後面臨的難題可能會更頭疼。畢竟教育不只是發生在擁擠的教室,它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02 SEL社交情緒:孩子該如何處理愛與失望感?

遇到喜歡的東西想擁有,其實是愛的表現;心心念念很久的玩具卻被告知沒辦法得到,孩子會很難過,很傷心...這是失望感。

但孩子並不懂得這些情緒是什麼,更不用說去處理好情緒問題。當面對未知的東西,我們往往會很害怕,有時甚至會用一些過激的行為去掩飾自己的情緒。

比如:失望時就開始放肆大哭;生氣時丟東西、破壞物品...

因此家長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認知是很重要的:平時細心地觀察,注意孩子行為的變化,做孩子情緒的小幫手,孩子也會更加信賴家長,而不是一味的逆反。

EYFS三大基礎領域中,非常重要的【個性、社會性和情緒的發展】早期學習目標之一就是孩子的情緒與行為管理:孩子能夠談論自己和他人是如何表達情緒的,談論自己和其他人的行為及其後果,並且知道有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在這裡,推薦家長們來自BBC製作的一檔關於孩子SEL社交情緒節目《Feeling Better》,一共25集,每集都用情景劇的形式對孩子的情緒解析,並找到解決方法

感興趣的家長,可在公眾號回復《Feeling Better》獲取原聲節目資源~咱們老師會在接下來的欄目做孩子的情緒相關的內容,爸爸媽媽們請繼續保持關注~

03 建設賦能的環境:讓孩子更好的認識世界

在EYFS的理念中,【家】作為為兒童生活最久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賦能環境。在【家】這個半開放式的小空間裡,爸爸媽媽可以發揮的地方有很多。

由於生活閱歷、經驗等各方面的緣故,孩子不理解家之外的世界應是如何。他可能會認為:在家裡,他是爸爸媽媽的寶貝,是爺爺奶奶的寵兒;家這個世界,是以他為中心運轉的。

但我們都明白事實並非如此,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讓他們更好的認識世界,可以提前規避許多難題。

家長們平時在家就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比如:制定每周家庭的一日流程,大家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

做的好,則會在每周的家庭特別聚會上提出表揚,有欠缺,那就在下周的一日流程適當增加一些任務...

這能幫助孩子意識到:認真完成自己任務時可以收到表揚,如果偷懶的話,還會有更重的任務等著自己。

孩子們平時會遇到關於【買與賣】的問題,家長可以設計【物物交換】的小遊戲,比如:想要新的玩具了,但是家裡的玩具已經多到快要裝不下怎麼辦?

那就和小夥伴交換一下吧!在社區做一個【花花市集】,邀請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在市集上交換彼此暫時不需要的東西...

這樣既環保,不浪費資源,還能讓孩子意識到:獲得一個東西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付出的努力也會很驚喜,能有很棒的回報呢~

老師碎碎念:教育可以很簡單,有愛者都可以成為很棒的教育家;教育也很難,它要的不僅是愛,還會不斷磨練你的耐心,試探你的底線,觸碰你的脆弱...

但是既然承擔下這份責任,就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前路雖坎坷,大家一起苦中作樂就好呀,況且,這途中肯定會樂大於苦的~

給爸爸媽媽推薦一些有助於孩子情緒管理及規則意識建立的繪本。趁這個假期,和孩子們一起讀繪本吧~

相關焦點

  • 幼兒園老師:你們家孩子「偷」東西,高情商媽媽的做法,值得稱讚
    幼兒園老師:你們家孩子「偷」東西,高情商媽媽這樣處理念念今年4歲,是一個十足的小暖男,平時比較乖,待人友善而且懂禮貌,街坊鄰居都誇獎念念,而媽媽也臉上有光。但是前段時間,念念媽接到了幼兒園老師打來的電話,說她家兒子偷東西了,聽到後心裡很納悶,心想自己的孩子怎麼可能偷東西呢?
  • 「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問孩子這話的人可以閉嘴了!
    就拿「逗孩子」這件事來說,大人們問孩子的一些問題簡直是自帶「坑娃」屬性。相信沒幾個人童年沒被人問過「爸爸媽媽你更喜歡誰?」這個問題吧?這可謂是繼「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來,給叔叔阿姨表演一個」之後深刻毀童年的問題之一。雖然問這個問題的人,不一定是藏著什麼私心,但卻一定是抱著一種取樂的態度。
  •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回家,他真的是「偷」嗎
    有一天,你在整理孩子的玩具時,突然有的玩具很陌生,你會怎麼想呢?還是說:這傢伙,又把別人東西拿回家。還懷疑自己的小孩長大會不會變成小偷?其實,把別人東西拿回家的行為在4、5歲孩子身上是很常見的。「告狀」了,老師問她:「為什麼要拿走?」
  • 常問孩子「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孩子的好脾氣被你「挾持」了
    文/月兒媽媽(原創文章,歡迎轉載)不只孩子出生後先叫爸爸還是先叫媽媽的事情會被父母們計較,就連孩子會走路會說話之後都不能避免被各種人詢問到底是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更有許多人在聽到孩子說「都喜歡」的時候也非要讓孩子選出一個更喜歡的人。
  • 媽媽想給孩子報早教班,被爸爸阻止了,孩子有必要上早教班嗎?
    孩子對於一個完整家庭的意義是很重要的,他代表著永遠都無法取捨的希望,每對父母都想把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帶給孩子。這樣的希望對於孩子而言就像是冬日裡的陽光一樣溫暖,是他們成長路上的涓涓細流。小剛的爸爸說:「孩子才是剛要上幼兒園的年紀,他還很小,沒有必要說是非得上那個早教班,這樣一來,孩子就真的沒有自己的時間了。」媽媽也是拗不過小剛的爸爸,於是接下來就沒有讓小剛再去過早教班了。「早教班」這個事情還是存在著很多不同意見的,爸爸媽媽的態度讓這件事情變得有些麻煩和棘手。
  • 孩子吃飯老喜歡「東奔西跑」?媽媽這樣做讓他快速安靜下來
    很多媽媽們在孩子開始吃主食後會長舒一口氣,覺得自己終於不用再每天辛苦餵奶了。但是很快媽媽們就會面臨一個更讓人頭疼的事情:孩子吃飯一點都不安靜。每天吃飯時都要追著孩子跑,從餐廳到客廳,從客廳到臥室,可把媽媽們給忙壞了。怎麼樣讓孩子能安靜坐下來吃飯呢?
  • 媽媽,我可以和你結婚嗎?原來孩子的心裡是這樣想的
    「為什麼讓兜兜和我結婚,你不想和媽媽結婚嗎?」他想了想,有些害羞地問,「我可以嗎?」「你覺得呢?」我沒有告訴他答案,而是反過來問他。「不可以。」「對呀,不可以,因為我是媽媽。」我們做父母的不要過度去幹預孩子,不然,是會影響到他對婚姻這一塊地認識。那麼,我們的孩子為什麼會有想和媽媽結婚的想法呢?
  • 爸爸媽媽,我想對你們說
    茶陵縣解放學校389班 譚珈寧 證號:200817521220 指導老師:龍豔麗爸爸媽媽,因為有你們,我才能這麼幸福。爸爸,您剛做完手術,我們全家都希望您少抽菸,少喝可樂,因為這些東西對身體不好。這樣既可以鍛鍊身體,又可以減少看手機的時間,還可以加強我們兩人之間的溝通與了解。爸爸您在外工作,要幾個月才能回來一次,而且回來的時間也很短暫。我常想,要是您每次回來停留的時間能長一點就好了。小時候,我曾問媽媽:「為什么爸爸不在茶陵工作,要在外地工作?」媽媽說:「因為外地掙的錢更多。」從那以後,我就沒再問了。
  • 高中的孩子不好好學習,需要爸爸媽媽科學管理
    在教育孩子之上爸爸和媽媽是需要分工配合的,也就是爸爸做爸爸的事兒,媽媽做媽媽的事兒。對於什麼時間學習、什麼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什麼時間出去與別的同學玩等等,爸爸必須要有明確具體切實可行的規矩與規則,爸爸的規則和規矩要鮮明,而且要嚴格和嚴厲,賞罰明確,在定規矩的時候是需要和他心平氣和的交流溝通的,所定出的規矩也必須是孩子認可的。
  • 小學生作文《換爸爸》走紅,老師:媽媽同意嗎?
    最近,柏柏看到一篇小學生寫的作文《換爸爸》,雖說童言無忌,但爸爸們也該好好反思一下了,平時不管孩子,孩子嘴上不說,但內心還是意見很大的。小作者在作文中列舉了很多別人家的爸爸,有的爸爸是「家庭主婦」每天孩子玩,有的爸爸會開挖掘機,有的爸爸會給孩子買他愛的玩具……只有他的爸爸是個程式設計師,不陪他玩,還身無分文。
  • 初中老師將孩子「情書」發到家長群,孩子爸爸神回復,老師臉紅
    為什麼要說這手勢?因為這就像是我們的初戀,有無盡的心動,有些許的羞澀,又看到你就開心的悸動,有想和你牽手一生的勇氣。初戀都是美好的,但是初戀在家長和老師們看來是非常不應該出現的,就因為學業的單個讓很多情侶相忘於江湖,當然這也是我們青春總會有的一段經歷,難怪後來就會有「人不輕狂枉少年」這一說。
  • 孩子不愛整理自己的物品?爸爸媽媽可以從這幾點教起
    很少會出現隨手亂放物品的情況啊,但是事事無絕對,說不定你偶然一次隨手亂丟的行為就被孩子看見了,孩子的認知就會覺得自己下次也可以這樣做,時間長了就逐漸的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利用遊戲提高興趣其實很多孩子都非常抗拒自己收拾玩具,他們玩的時候是因為他們需要,但是玩完了不需要了就會把東西忘得一乾二淨。
  • 「媽媽,老師讓多帶肉」,第二天熊孩子帶去的東西,讓老師懵了
    「媽媽,老師讓多帶肉」小吉今年已經5歲了,上幼兒園大班,因為平時爸爸媽媽都出去上班沒時間照顧小吉,就把小吉奶奶接到身邊照看孩子。這一天,小吉興奮地回到家和媽媽說「媽媽,老師明天讓我們多帶肉,別忘記了」。
  • 趣解《棋魂》:褚嬴這樣的老師+爸爸是頂配,你家爸爸合格嗎?
    」,如果孩子擁有這樣的爸爸和老師,他一定能成為自信、陽光、勇往直前的好青年。,就是這樣一個「鮮活」的爸爸。每每兒子與媽媽有衝突,都是爸爸當調解員,而且爸爸的批評,兒子也更容易接受。時光與媽媽發生衝突時,褚嬴說:「你這樣說,媽媽會傷心的,你道個歉吧。」
  • 爸爸媽媽讀給孩子的天文繪本
    最近朋友推薦了我一本關於太空的繪本《小彗星旅行記》,是關於我們生活的宇宙的,家長可以給孩子讀的一本科普繪本。01孩子的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愛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看自己喜歡的書,或者玩兒自己喜歡的玩具的時候,往往都是很專注的。
  • 爸爸醜如泥巴,媽媽美如鮮花?老師:你這麼說,你爸爸知道嗎?
    爸爸醜如泥巴,媽媽美如鮮花?老師:你這麼說,你爸爸知道嗎?小學生在學生時代最不喜歡的一件是什麼呢?如果做一個調查,相信小學生都會回答是上學,因為他們正好還處於一個貪玩的年紀,學校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的枯燥,每天坐在教室裡都是度日如年,所以他們十分無聊之時就會寫一寫十分搞笑的作文!而這些作文通常都能將老師們逗笑!這不,有一個老師就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班上孩子的作文!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孩子們的腦迴路吧!這第一個小朋友寫的是,我的老師!
  • 看著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笑著...
    她說,孩子們平常一般不會用歌曲或舞蹈的形式表達感謝之情,自己想通過這種方式,教孩子們感恩,了解大人們的付出。手舞表演前,徐老師請家長們觀看了孩子們演唱班歌《最美的光》的視頻,感受三(2)班溫暖和諧的班級氛圍。接下來,老師請家長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孩子站在各自家長面前,表演手舞《聽我說謝謝你》,向爸爸媽媽表達感謝。
  • 孩子想買東西?那就自己去打工賺錢,爸爸的硬核教育,效果真的好
    看到這樣一條新聞:一位美國的爸爸讓孩子打工,因為孩子想買一臺遊戲機。剛開始,孩子想要遊戲機的時候,這位爸爸就對孩子說,你已經十一歲了,你應該學會自食其力了。因此,這位爸爸就鼓勵孩子自己到社區兼職,用自己賺來的錢去買遊戲機。我們可以發現,國外的家庭教育的理念確實和我們國家的教育理念不太一樣。
  • 小學生作文「我的媽媽是個敗家娘們」,老師笑到不知如何改卷
    尤其是那些鬼機靈的孩子,自從小學生開始寫作文,語文老師的笑聲就沒有停過,每次改作業老師都要佩服一遍學生的「佳作」如此清新脫俗。老師看著學生們的作文都要誇不過來了,各個都是天才,就是不知道回家後敢不敢把作文拿給媽媽籤字了。有個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寫媽媽。
  • 孩子畫了粉色的河,老師說水是藍色的,媽媽的回答堪稱教科書
    孩子由於這件事很沮喪,回家就跟媽媽說了這件事。許多 媽媽都知道,不應該用這樣的方式來限制孩子的想像力,這個老師的做法,有些武斷了。但是尹建莉老師就想,她假如直接告訴女兒說,老師說的不對,這個答案並不能解決孩子真正的心理問題,她需要讓孩子意識到,為什麼老師說錯了。一般而言,父母能想到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就早已是比較明智的父母了,因此一般人即便 能做到去肯定孩子,卻做不到更深一步地去解決問題,所以我聽到這兒,就趕緊豎起耳朵來聽尹建莉老師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