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兒媽媽(原創文章,歡迎轉載)
不只孩子出生後先叫爸爸還是先叫媽媽的事情會被父母們計較,就連孩子會走路會說話之後都不能避免被各種人詢問到底是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更有許多人在聽到孩子說「都喜歡」的時候也非要讓孩子選出一個更喜歡的人。
隔壁張奶奶每天給兒子媳婦打電話催促著兩口子帶孩子來家裡,可是兒媳婦總是百般推脫,不是說自己工作忙就是說天氣太冷了不願意折騰孩子,張奶奶一直納悶兒,這媳婦兒以前不這樣啊,又賢惠又能幹,尤其對張奶奶的要求那是有求必應。怎麼最近就是不願意帶孫子來看看奶奶呢?
原來自從小孫子會說話之後,每次見到孫子,張奶奶邊逗孩子玩兒邊要問上一句:「寶寶,你是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其實是無心的詢問,可是每次孩子都會因為這句話而呆滯好半天,時間長了,孩子怕聽見這句話,孩子的爸爸媽媽也怕聽見這句話。
逼著孩子做選擇,孩子的好脾氣都是被你「挾持」的。
對於孩子來說,父親母親對孩子的陪伴,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母親能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父親能教給孩子堅韌勇敢的性格品質。從親情層面上來說,每個孩子出生以來對父親母親都具有同等的喜歡和熱愛。
但是由於父母一方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長,孩子下意識會更加依賴其中一人,而這時經常有人詢問到底是「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孩子必然會產生矛盾心理,潛意識被引導成不經常陪伴自己的人不值得被喜歡。
但在血緣促使下,孩子也希望親近另一方,兩種矛盾心理經常在詢問中被強化,孩子的脾氣就會日益變差,從而逐漸導致叛逆。
讓孩子修煉出「好脾氣」,父母需要努努力!
①父母雙方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父母之間的爭吵會直接讓孩子失去安全感,逐漸暴躁、沒有耐心。
②即便是一家人也要說禮貌用語。比如請、謝謝、麻煩你了等語句。孩子的行為習慣多半來源於原生家庭的潛移默化,見得多了就自然而然地學會了。
③學會放慢語速說話。在溝通中影響人情緒的必要手段之一就是語速,比如暴躁的人語速常常比較快,而大家通常在感官上認為語速慢的人比較溫柔。
④尊重孩子的意見。父母的「勒令」是很嚴重孩子獨立性的存在,只有當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才能逐步向一個完整獨立的人格去發展。
⑤當和孩子出現溝通分歧時,學會擱置問題。當父母和孩子情緒都不好的時候,減少溝通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等相互都冷靜下來,溝通會更加順暢,也能夠通過換位思考去體諒對方。
在每個孩子漫長的人生中,需要父母帶給他人生的「財富」,父母雙方的和諧相處,三觀一致,育兒理念相當,才能夠減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養成「好脾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父母長期以來的配合和努力,各位寶爸寶媽們,加油吧!
每日一問:你周圍有喜歡問孩子「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的人嗎?你們又是如何解決的呢?歡迎評論區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