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黑龍江一個爸爸在女兒刷牙時,猛地上前,就呼了女兒兩巴掌。
他這樣做只是為了向老師證明管教了孩子。
原來當晚,女兒的班主任發語音說,孩子上課搞小動作,還躺在同學身上。
起初,家長和老師間的溝通還算融洽。可是隨後老師的一句話,瞬間就把他激怒了。
「你養十年了,你管不了這孩子,這孩子在我這呆三個月,我也管不了」。
放下電話後的爸爸越想越氣,於是就衝到了孩子身邊。
「上課不聽講,打!打!」
他一邊打罵孩子,一邊拍了視頻,發到了班級的微信群中。
只見小女孩愣了一秒,緊接著馬上撕心裂肺地大哭起來。隔著屏幕,我們都可以感覺到孩子的驚慌失措。
一石激起千層浪,哪怕這個爸爸一再強調自己會改,很多網友依然為小女孩擔憂。
有網友這樣說:好心疼這個孩子,希望不會給她留下陰影。
兒童心理學家曾說:父母的情緒暴力,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是致命的,他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人格發展。
是的,有些父母不分青紅皂白的打罵孩子,以為過後哄兩句,孩子就會沒事了。殊不知這會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甚至產生一輩子都抹不去的陰影。
糟糕的父母,只會發洩負面情緒,讓孩子雪上加霜;
而優秀的父母,則會過濾負面情緒,為孩子保駕護航。
01.父母的壞情緒,吞噬孩子的愛
你知道「魔鬼的聲音」是一種怎麼樣的聲音嗎?
在演員陳喬恩的世界裡,那就是媽媽的腳步聲。
陳喬恩曾經和媽媽一同參加一檔節目,端坐在沙發的兩人各自幹各自的事情,毫無交談、互不打擾。
對比起一般母女的相處模式,兩人似乎就像初次見面一樣。
陳喬恩坦言:小時候對媽媽,有不好的回憶。
因為媽媽時常會覺得壓力大,動不動就呼她嘴巴。
如果成績考得不理想,也會被媽媽毒打。
「媽媽」這個詞,對於渴望母愛的陳喬恩來說,其實並不溫暖。
哪怕心底明明是愛著媽媽的,可是也會因為害怕,不敢表達。因為怕被傷害,所以不敢期待。
於是內心的愛,慢慢就被恐懼取代了。陳喬恩曾經一度不敢牽起媽媽的手,或者單獨和媽媽相處。
久而久之,母女之間有著想要逾越卻無法逾越的鴻溝。彼此之間很疏離,無法表現得很親密。
最愛的女兒成了最害怕自己的人,任誰心裡都會很無奈。
可是對不起,不是我不願意原諒你,也不是我不想放過自己。而是那些童年的陰影,已經深深地刻在骨子裡,無法輕易地抹去,讓我無法輕易地再愛你。
不要再讓自己的壞情緒,吞噬孩子對我們的愛了。
02.父母的壞情緒,教育最大的死敵
有人說過,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父母的情緒和脾氣。
因為控制不了情緒,毀了孩子的父母,在實際生活中並不少見。
今年6月,四川達州,一位爸爸因為和自己的父母發生爭執,一怒之下將自己年僅1歲的孩子從窗口扔了出去,孩子當場斃命。
山東濱州,7歲的女孩因為吃飯習慣讓媽媽不滿,莫名其妙地就被媽媽鎖在臥室裡毆打致死。
一個小男孩,因為作業沒有完成,爸爸回家後就狂踢孩子的胸口,甚至還拿著菜刀直接對著孩子的腿部砍下去……
這些父母是真的天生殘暴嗎?不是的。
虎毒尚且不食子,再糟糕的父母也不會不愛自己的子女的。
他們僅僅只是一下子被生氣衝昏了頭腦,一下子被憤怒蒙住了雙眼。
於是不知不覺中,他們手中的棍棒,變成了刀子,一下一下地抽打著孩子的皮、刮著孩子肉;他們嘴裡的話,變成了利劍,生生地刺向孩子。
他們以為這是在教育孩子,是在懲罰孩子,沒有想到是在一步一步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
當冷靜下來後,他們比任何人都要難受。
一時的發洩,是一世揮之不去的悔恨。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父母總是情緒失控,對孩子哪些影響?
有一個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
缺乏信任感、安全感,曾經想過自殺、敏感多疑、經常壓抑自己、甚至心理扭曲……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就像是一個隨時都可以引爆的定時炸彈,哪怕孩子活得再小心翼翼,也難免會不小心引爆。
父母情緒不穩定,註定會是孩子躲不開的災難。
03.接納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把手機弄丟了,苦苦尋找無果的他,在雪地裡絕望地大哭著。
他深知對於拮据的他們來說,丟失了手機意味著什麼。
果然,從下午6點到晚上11點,媽媽的棍棒就沒有停歇過。媽媽似乎已經失去理智了,還拿起來縫衣針去戳孩子。
直到深夜,孩子依然不能入睡,必須「自我反省」。
第二天早晨,媽媽起床了,卻發現男孩趴在地板上一動不動,永遠也起不來。
十月懷胎,她一定比任何人都更珍視這個新生命。母子連心,她也一定比其他人更愛她的男孩。
可是偏偏也是她,親手奪去了孩子的生命,釀成了人生無可挽回的悲劇。
僅僅只是因為一支手機嗎?我想,更多的是生活的壓力。
一個女人,獨自一人拉扯著孩子長大。生活、工作、家務,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長年累月地堆積在她的肩上,一度壓得她喘不過氣。
而孩子弄丟了手機,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她好像找到了一個情感發洩的出口,生活的拮据、人生的無奈、工作的不如意,這些積壓在心中的負面情緒像山洪暴發一樣傾瀉而出。
無法控制嗎?不,或許更多的是不想控制。
魯迅先生曾說: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而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孩子,就是他們身邊的那個「弱者」。
她是解脫了,可是沒想到卻把孩子活活掩埋了。
不會控制情緒的父母,是最失敗的父母;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是最無能的父母!
孩子不聽話,犯錯了,父母當然應到教育,可是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教育,從來只存在理性的父母之中。
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客觀冷靜地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才是父母該做的。
我們必須明白:生活的重擔和壓力,和孩子無關;自己的情緒和脾氣,不應該遷怒在孩子身上。
控制好情緒,是人生的修行,也是教育的修行。
作家畢淑敏在《家問》中寫道:
一花一世界,一家一宇宙,嬰兒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倘若家中住滿健康的愛的花粉,他就吮吸著它用愛的字樣構建著自己的聽覺嗅覺知覺,漸漸地釀成心中小小的蜜餞。
別讓孩子,在父母的喜怒無常中受到傷害。
別讓我們的壞情緒,毀了孩子的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