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脾氣會「傳染」給孩子?你屬於「易怒型父母」嗎?

2020-12-12 騰訊網

前一段時間因為「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都聽我的......」誕生了「明學」,這一段時間娛樂圈又出了「快點!衣服不會疊嗎?我之前不是教過你嗎?」的「楊家軍育兒學」,現在的綜藝,都以發洩情緒為看點了麼?

也難怪有網友吐槽說,芒果臺你讓我看的到底是《爸爸去哪兒》還是《教官去哪兒》?

在稻城,海拔平均3700米。大人都可能不適應,會有高反,更何況是小小年紀的孩子了。

而楊爍兒子楊雨辰穿著厚重的衣服,背著個背包,腳上一雙大靴子,很吃力地走著,但不知道怎麼回事,身邊的爸爸突然就發怒了。

恐嚇式命令,配上指破天的手勢,分分鐘要揍孩子的節奏。

楊管理在對待孩子時明顯很沒耐心,動不動就為了一點小事大發雷霆,嚇得兒子戰戰兢兢。好在兒子很聽話,不敢有一點脾氣。

兒子走路慢了,楊爍滿臉的暴躁和嫌棄,「路不會走嗎?跑上去!」立刻指揮兒子回到出發的地方,重新再走一遍。

因為選的房子是最遠的,工作人員建議他,小朋友有不舒服時,可以適當抱一下。楊爍不管不顧,說「我不管,他自己選的,自己承擔」。他好幾次威脅兒子,要是走路比他慢,就要從頭再走一遍。

這一路,他一直雙手插褲兜,只會暴躁地命令兒子執行他的指令,時不時蹦出一句暴怒的大吼。兒子眼裡全是害怕,沒有一句反抗,只有絕對服從。

一起參加節目的其他小朋友公認楊爍是最兇的爸爸,連以暴脾氣出名的陳小春都吐槽他「好像太兇了吧」。

看到這裡,很多網友說,楊爍喚起了自己關於父母的童年陰影。

楊爍身上有很多父母的影子,暴躁易怒,陰晴不定,不知道什麼時候又要發脾氣,而自己根本不敢反抗。

因為「特別」的育兒法,把楊爍送上了熱搜,但這個熱搜貌似不太美麗——「靠罵孩子罵上熱搜的」,後來他也可能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開始了一些反思和解釋。

其實像楊爍一樣「易怒型」父母並不少見,前不久,有個熱門微博講的就是「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有人說,15條幾乎全中……

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訪問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發現他們大多有以下15個特點:

1、不斷道歉。

2、想得太多,對人對事比較敏感。

3、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4、控制欲。

5、照顧所有人。

6、很難做出決定。

7、忽視自己的感受。

8、永遠取悅別人。

9、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的配角。

10、沒有安全感。

11、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有深意的。

12、拒人千裡之外。

13、很容易玻璃心。

14、幫別人收拾殘局。

15、善解人意。

而這條微博下的3萬多條評論,實在令人心酸。一句「當我們開始成長為真正的父母時,我已經遍體鱗傷了」,讓人心疼不已。

一般來說,易怒的父母容易養出兩種孩子:

一種是過早懂事,形成討好型人格,失去自我;

一種是脾氣暴躁,不會控制情緒,容易歇斯底裡。

「討好型」人格

還記得小時候,因為父母情緒脆弱,所以我會一直一直一直道歉,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我很累,也讓我隨時都必須小心翼翼。

我現在喜歡獨處,獨自做事,因為和別人一起,如果我在做事的時候發現別人一直在看表,我會立刻開始恐慌,覺得是自己耽誤了別人的時間,不停地道歉。

很多時候,父母都未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孩子。孩子在父母的情緒影響下接受到的不是教育,而是害怕,就像楊爍的兒子,在害怕中長得乖巧聽話。他們會變得看父母的臉色行事,變得小心翼翼,也更容易產生抑鬱、焦慮、自我指責的消極情緒。

「控制型」人格

摘自知乎上的一個故事:

小麗的父親脾氣暴燥,一言不合就砸家裡的東西,還經常動手打她。她很不喜歡父親,可是長大以後,卻發現自己活成了自己不願成為的模樣。 每次遇到不順心的事,她也知道發脾氣不對,卻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把怒氣發洩到最親近的人身上。

她經常對男友無緣無故的發火,試圖用暴力的方式偽裝自己,保護自己。

幸好男朋友脾氣好,能包容她。每次都會安慰她,然後等她氣消了,再慢慢講道理。

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像小麗那麼幸運,能遇到一個好脾氣的另一半。

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來治癒。

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為期15年的研究顯示,幼年時期遭遇父母吼叫的孩子,成年後跟伴侶的關係往往不會讓人滿意,父母負面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會被孩子繼承,成為孩子自己的行為習慣。

那些生活在易怒父母家庭的孩子,長大以後,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可能要用一生來療愈童年的創傷。

處理憤怒,是父母的必修課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暴脾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但是,火氣一上來,又什麼都忘了。 其實,憤怒的情緒,本身並沒有錯,錯在發洩的方式。只有處理好憤怒,才能釋放負能量,你才能從憤怒中走出來。

有憤怒不可怕,但要會管理情緒

1、坦承憤怒,才能解放它

「處理」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陳述事實——坦承真實感受。任誰都有心情不好時候,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承認壞情緒的存在,但不要讓它再「發酵」就可以。

事情發生後,如果感到難過,就承認悲傷;如果覺得生氣,就表明憤怒,如果恐懼,就坦然承認害怕。

英國著名作家班傑明·狄斯累利曾說過,「永遠不要為真情流露而道歉……如此做,等於是為真相道歉」。

說出你的憤怒,並予以承認,而不是對孩子或者其他無辜的人單方面地發洩,憤怒才從陰暗處解放出來,在光明之處逐漸消散。

2、「處理」憤怒,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大人自己啊。

真正「處理」憤怒,就是要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我該如何做,才能改變關係的現狀?」從哪裡去尋找答案呢?

1995年,喬瑟夫·魯夫特和哈裡·英格拉姆發明了一個認知心理學工具:喬哈裡之窗。

假設你的腦海中有一扇四格的窗戶。

第一格,是我們自己和別人都能看到的東西。

第二格,是我們能看到,但別人看不到的,即我們隱秘的思想,心理。

第三格,是我們自己看不到,但別人能看到的東西。

第四格,是我們自己和別人都未曾經歷,也不了解的部分。

我們所說的「處理」,是指試著理解並接受喬哈裡之窗的第三格的內容。

比如,孩子讓你惱火,背後一定有他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我們自己一時看不到,而孩子能看到的東西。 去找到答案,遠比你在原地發脾氣有用得多。

不由得想到了之前看過的韓版《爸爸!我們去哪兒?》,成東日與成彬父女倆也是矛盾不斷,還經常「吵架」、「冷戰」,半天誰也不理誰。

節目裡,成東日應該和楊爍在育兒上有類似之處,就是看不得孩子的「慢」和「哭」,好在成東日年齡更長一些,經歷的更多,也知道做節目不能一直冷戰不說話,所以找了一個時間,主動和女兒成彬來了一次「父女告白」,父女倆都打開了各自的心房,女兒希望父親多了解她一點,讓她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訓斥她。

所以啊,平時不妨多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吧,這樣也能讓孩子能夠把心中的痛苦或者壓力說出來,得到釋放,家長如果此時再及時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就更好了。

3、實在忍不住發怒了,事後放下身段和孩子好好道歉,孩子遠比我們想得要容易溝通。

電影《怦然心動》有一幕讓人羨慕有這樣的心細父母。朱麗的父母情緒失控,在女兒面前爆發了激烈的爭吵。父母從女兒眼裡看到了不安,覺察到自己的失態,給女兒造成了傷害。

因此,在臨睡前,他們分別來到女兒的房間,向她解釋他們爭吵的原因。

爸爸說了朱麗叔叔的遭遇,說他很愛這個弟弟,並且他答應過自己的父母會照顧弟弟,但同時他也很愛這個家,愛朱麗和她的媽媽。

而媽媽則告訴朱麗,她很愛爸爸,愛他的堅強和善良,並且一再告訴朱麗,他們爭吵並不是她的過錯。爸爸媽媽的行為極大地撫慰了朱麗。

身為父母,大家都不是神,也不是超人,有情緒失控的狀況都很正常。如果你一時情緒失控,不妨用以下三步來補救:

首先,原諒自己,同時反思自己究竟為什麼會對孩子發火,把自己的心態放平靜。

然後,告訴孩子自己很傷心,詢問孩子如果他犯錯了,希望爸爸/媽媽怎麼做。讓孩子提醒自己下次不要發火。

最後,感謝孩子的原諒,並作出努力下次不發火的承諾。

真誠的道歉,雖然對很多父母來說有點難。但是,一旦做到,絕對值得。再回首時,長大成人的孩子一定會感激那時真誠道歉了的父母。

相關焦點

  • 孩子老愛發脾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
    寶媽提問: 孩子老愛發脾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 孩子老愛發脾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 建議可以先找到原因,再決定如何教育。
  • 孩子脾氣大,家長不要只顧批評,學會這三招輕鬆應對孩子叛逆期
    家長應該多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狀態,很多孩子會像個寶寶一樣脾氣陰晴不定,父母倒也不必太過緊張,孩子可以自我調節,但是這不代表父母可以不管不顧,一定要給孩子多一些溫暖和鼓勵。
  • 父母的脾氣暴躁會讓孩子變自卑,學會控制脾氣,讓孩子恢復自信!
    每一位父母心中都有一個「理想型孩子」,這個孩子不用家長管教,什麼事都能符合家長的標準。父母則會用這個理想標準去測量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發展,就是失去了自我,如果不按照父母的要求發現,就是「壞孩子」遭到父母指責。
  • 家長「易怒」的背後,會讓孩子淪落為這2種下場,看了很心酸
    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疼愛孩子的方式,但是在這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像孩子想像中的那樣完美無缺,有的家長本身就性格溫順,而有的家長則天生性格易怒且粗暴,這種現象對教育孩子會有一定的影響。
  • 蛀牙牙會傳染的,你知道嗎?一顆不補會傳染幾顆!
    如:父母親吻寶寶的嘴、為了試試食物溫度而用嘴接觸寶寶的奶嘴和飯匙等行為均會把病菌傳播給嬰兒。 所以父母的牙齒不好,也會導致小孩的牙齒也不好。 科學研究表明,嬰 兒乳牙萌出之前,口腔內是不會有齲齒致病菌的。
  • 急性子,暴脾氣的家長,培養不出太優秀的孩子
    急性子,暴脾氣的家長,培養不出來太優秀的孩子。急性子的家長一般會催促孩子,讓孩子更快,而會忽視學習的質量,學習的數量比較多,但是質量不好,都是馬馬虎虎學習一些東西,不能達到舉一反三的目地,下次遇到問題,還是不會解決,所以最後會導致孩子成績越來越差。
  • 長大後脾氣異常暴躁的人,多半成長在以下家庭,父母要警惕
    而有些人脾氣卻很大,還特別暴躁,輕易的就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點點小事炸了,還經常連累周圍的人,這樣的人讓人害怕,反感,不敢輕易靠近,以後在社會上也會很艱難。 一個人脾氣秉性,三分靠遺傳,七分都是受後天生活環境影響。一個人從一張白紙一樣的嬰兒,長成一位具有七情六慾,各種喜怒哀樂的大人,這期間,主要偏向什麼氣質和家庭環境息息相關。
  • 你知道嗎?蛀牙也會傳染
    相信大家對蛀牙都不陌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牙齒表面有黑點出現,嚴重時會引起牙疼,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齲齒有時候也是可以傳染的。齲齒是一種由致齲菌引起的細菌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菌是變形鏈球菌群(簡稱變鏈菌)。
  • 孩子脾氣暴躁,不願跟父母溝通,怎麼辦?
    一位媽媽問:孩子脾氣暴躁,跟他講話不搭理,稍微說他兩句,居然直接把我和他爸爸,拉黑了,怎麼辦啊?另一位媽媽問:孩子總說我逼他讀書,不願理我們,連我做的飯都不吃,總說想死的話,怎麼辦啊?兩位媽媽口中的孩子:一個直接把父母拉黑,一個說想死,並且都不願意跟父母溝通,可見情況都比較嚴重。
  • 總喜拳打腳踢的孩子,家長是「以暴制暴」,還是情人眼裡出西施?
    我個人認為二者都不可以時而實踐:首先來說說以暴制暴下的為之惱怒家長一遇到孩子對自己拳打腳踢,就用以暴制暴制止孩子行為的父母,一方面是忍受不了孩子從小打父母的習慣,另一方面也比較憂心孩子這種性格會適應不了大局實事,也就是一個人成長裡最重要的社交能力發展。
  • 父母有嚴厲型、嬌縱型、正面管教型,你屬於哪一種?
    一、嚴厲型父母——「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嚴厲型的父母希望孩子聽自己的意見,覺得自己「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還多」,錯不了!他們控制欲極強,認為孩子只有按照大人認為的正確方向走,才能少走彎路。他會通過長篇大論的說教,臉色難看的吼罵,暴力地打一頓,讓孩子順從父母的想法。二、嬌縱型父母——「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嬌縱型的父母,從來不給孩子訂立規矩,她覺得孩子開心就好,要讓孩子快樂地成長。有些別人立下的規則,孩子不想遵守,父母還會幫孩子破壞規則,讓孩子稱心如意。
  •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父母的大吼大叫是孩子人生悲劇的開始!
    父母的脾氣和性情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習慣於大吼大叫的父母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最終導致他們安全感缺失,變得敏感而脆弱。01有網友在知乎留言說:小時候媽媽的脾氣很不好,會動不動的就朝我發脾氣,為了不讓媽媽罵,我就小心翼翼的,唯恐自己哪裡惹媽媽不開心,而我其實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是哪不對。
  • 4種父母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如果是第二類父母,孩子有福
    他們認為,所有的家長的教育方式分為放任型、權威性、恩威型和忽略型四種,而不同的教養方式,會養出不同性格的孩子,我把這個研究稱為性格遺傳。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哪幾種?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在設定目標時會和孩子商量,制定規矩時會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即使孩子犯錯了,他們用引導來代替處罰。這種父母很清楚,教育孩子需要正確的指導,懲罰和制度僅僅是輔助手段,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最終目標。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快樂,他們做事有目標、獨立性很強,積極主動,能與人合作,有較強的責任感。
  • 作為父母,你會「說話」嗎?想教育好孩子,父母要避免說兩種話
    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避免對孩子說這兩種話。一、你對得起我嗎?心理不平衡的付出者,為了要『公平』,會漸漸的變成索取者」。在孩子的教育中,有的父母對孩子說這句「你對得起我嗎」也是出於這樣的心理。
  • 缺愛、孤僻、討好型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一起來自省自查!
    孩子們往往因為年紀小,心理格外脆弱,目睹父母爭吵會留下陰影,因此當家庭成員間發生爭執時,父母應以身作則通過平和的方式解決,為孩子創造和諧、融洽的家庭環境。 此外,若是家長經常抱怨,會將生活的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從而讓孩子的心理素質變差,承受能力減弱。還會讓孩子過早地了解生活的艱難,褪去天真的一面,變得敏感和消極。 家長過多的抱怨,更會讓孩子內心生出害怕父母不愛自己的想法,從而選擇委屈自己形成討好型人格。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這樣說,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這樣孩子也會停止和父母爭吵。 2、如果你不開心,可以直接告訴媽媽,而不是說「討厭我」 人脾氣上來的時候,總會說出一些氣話,不過雖然是氣話,但是也很傷人,尤其是父母從孩子口中聽到
  • 常問孩子「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孩子的好脾氣被你「挾持」了
    文/月兒媽媽(原創文章,歡迎轉載)不只孩子出生後先叫爸爸還是先叫媽媽的事情會被父母們計較,就連孩子會走路會說話之後都不能避免被各種人詢問到底是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更有許多人在聽到孩子說「都喜歡」的時候也非要讓孩子選出一個更喜歡的人。
  • 身為父母的你,是否無形中塑造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我們將這一類心理稱作「討好型人格」。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討好型人格】的共性是:總活在別人的期許中,內心敏感而卑微,不停尋求外界認可。習慣以他人為中心,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委屈自己。極少主動表達自我,擔心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不同,從而忽略自己真實的感受。非常在意他人評價,總是去猜測他人意向,迎合他人看法。
  • 孩子被欺負後,父母不要對他說這4句話,不然孩子將來會更軟弱
    當孩子上了幼兒園,家長的擔憂便開始了,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衝突。父母總擔心孩子離開了自己的視線、離開了自己的保護會不會被別人欺負。我找學校去有些性格比較衝動脾氣比較暴躁的家長很可能會一怒之下跑到學校對對方「威脅教育」一番。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建議的,孩子會很容易被別的小朋友孤立起來,會令其變得越來越自卑、孤僻。家長要保持理智要清楚呆在學校的是孩子而不是自己,要找到正確有效而又不影響孩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 生活如此美好,你卻如此暴躁——如何控制暴脾氣?
    那我們今天就來探究一下自己為什麼那麼暴脾氣,以及為了防止將來和別人產生衝突,我們應該如何做出改變。生氣的本質是什麼生氣本質上是一種情緒,情緒是以個體的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生氣就是一種由於個體願望和需要沒有滿足或者被侵犯時產生的消極情緒。按照心理學家對基本情緒的劃分,人有「喜怒哀懼」四種基本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