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因為「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都聽我的......」誕生了「明學」,這一段時間娛樂圈又出了「快點!衣服不會疊嗎?我之前不是教過你嗎?」的「楊家軍育兒學」,現在的綜藝,都以發洩情緒為看點了麼?
也難怪有網友吐槽說,芒果臺你讓我看的到底是《爸爸去哪兒》還是《教官去哪兒》?
在稻城,海拔平均3700米。大人都可能不適應,會有高反,更何況是小小年紀的孩子了。
而楊爍兒子楊雨辰穿著厚重的衣服,背著個背包,腳上一雙大靴子,很吃力地走著,但不知道怎麼回事,身邊的爸爸突然就發怒了。
恐嚇式命令,配上指破天的手勢,分分鐘要揍孩子的節奏。
楊管理在對待孩子時明顯很沒耐心,動不動就為了一點小事大發雷霆,嚇得兒子戰戰兢兢。好在兒子很聽話,不敢有一點脾氣。
兒子走路慢了,楊爍滿臉的暴躁和嫌棄,「路不會走嗎?跑上去!」立刻指揮兒子回到出發的地方,重新再走一遍。
因為選的房子是最遠的,工作人員建議他,小朋友有不舒服時,可以適當抱一下。楊爍不管不顧,說「我不管,他自己選的,自己承擔」。他好幾次威脅兒子,要是走路比他慢,就要從頭再走一遍。
這一路,他一直雙手插褲兜,只會暴躁地命令兒子執行他的指令,時不時蹦出一句暴怒的大吼。兒子眼裡全是害怕,沒有一句反抗,只有絕對服從。
一起參加節目的其他小朋友公認楊爍是最兇的爸爸,連以暴脾氣出名的陳小春都吐槽他「好像太兇了吧」。
看到這裡,很多網友說,楊爍喚起了自己關於父母的童年陰影。
楊爍身上有很多父母的影子,暴躁易怒,陰晴不定,不知道什麼時候又要發脾氣,而自己根本不敢反抗。
因為「特別」的育兒法,把楊爍送上了熱搜,但這個熱搜貌似不太美麗——「靠罵孩子罵上熱搜的」,後來他也可能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開始了一些反思和解釋。
其實像楊爍一樣「易怒型」父母並不少見,前不久,有個熱門微博講的就是「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有人說,15條幾乎全中……
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訪問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發現他們大多有以下15個特點:
1、不斷道歉。
2、想得太多,對人對事比較敏感。
3、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4、控制欲。
5、照顧所有人。
6、很難做出決定。
7、忽視自己的感受。
8、永遠取悅別人。
9、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的配角。
10、沒有安全感。
11、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有深意的。
12、拒人千裡之外。
13、很容易玻璃心。
14、幫別人收拾殘局。
15、善解人意。
而這條微博下的3萬多條評論,實在令人心酸。一句「當我們開始成長為真正的父母時,我已經遍體鱗傷了」,讓人心疼不已。
一般來說,易怒的父母容易養出兩種孩子:
一種是過早懂事,形成討好型人格,失去自我;
一種是脾氣暴躁,不會控制情緒,容易歇斯底裡。
「討好型」人格
還記得小時候,因為父母情緒脆弱,所以我會一直一直一直道歉,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我很累,也讓我隨時都必須小心翼翼。
我現在喜歡獨處,獨自做事,因為和別人一起,如果我在做事的時候發現別人一直在看表,我會立刻開始恐慌,覺得是自己耽誤了別人的時間,不停地道歉。
很多時候,父母都未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孩子。孩子在父母的情緒影響下接受到的不是教育,而是害怕,就像楊爍的兒子,在害怕中長得乖巧聽話。他們會變得看父母的臉色行事,變得小心翼翼,也更容易產生抑鬱、焦慮、自我指責的消極情緒。
「控制型」人格
摘自知乎上的一個故事:
小麗的父親脾氣暴燥,一言不合就砸家裡的東西,還經常動手打她。她很不喜歡父親,可是長大以後,卻發現自己活成了自己不願成為的模樣。 每次遇到不順心的事,她也知道發脾氣不對,卻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把怒氣發洩到最親近的人身上。
她經常對男友無緣無故的發火,試圖用暴力的方式偽裝自己,保護自己。
幸好男朋友脾氣好,能包容她。每次都會安慰她,然後等她氣消了,再慢慢講道理。
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像小麗那麼幸運,能遇到一個好脾氣的另一半。
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來治癒。
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為期15年的研究顯示,幼年時期遭遇父母吼叫的孩子,成年後跟伴侶的關係往往不會讓人滿意,父母負面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會被孩子繼承,成為孩子自己的行為習慣。
那些生活在易怒父母家庭的孩子,長大以後,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可能要用一生來療愈童年的創傷。
處理憤怒,是父母的必修課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暴脾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但是,火氣一上來,又什麼都忘了。 其實,憤怒的情緒,本身並沒有錯,錯在發洩的方式。只有處理好憤怒,才能釋放負能量,你才能從憤怒中走出來。
有憤怒不可怕,但要會管理情緒
1、坦承憤怒,才能解放它
「處理」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陳述事實——坦承真實感受。任誰都有心情不好時候,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承認壞情緒的存在,但不要讓它再「發酵」就可以。
事情發生後,如果感到難過,就承認悲傷;如果覺得生氣,就表明憤怒,如果恐懼,就坦然承認害怕。
英國著名作家班傑明·狄斯累利曾說過,「永遠不要為真情流露而道歉……如此做,等於是為真相道歉」。
說出你的憤怒,並予以承認,而不是對孩子或者其他無辜的人單方面地發洩,憤怒才從陰暗處解放出來,在光明之處逐漸消散。
2、「處理」憤怒,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大人自己啊。
真正「處理」憤怒,就是要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我該如何做,才能改變關係的現狀?」從哪裡去尋找答案呢?
1995年,喬瑟夫·魯夫特和哈裡·英格拉姆發明了一個認知心理學工具:喬哈裡之窗。
假設你的腦海中有一扇四格的窗戶。
第一格,是我們自己和別人都能看到的東西。
第二格,是我們能看到,但別人看不到的,即我們隱秘的思想,心理。
第三格,是我們自己看不到,但別人能看到的東西。
第四格,是我們自己和別人都未曾經歷,也不了解的部分。
我們所說的「處理」,是指試著理解並接受喬哈裡之窗的第三格的內容。
比如,孩子讓你惱火,背後一定有他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我們自己一時看不到,而孩子能看到的東西。 去找到答案,遠比你在原地發脾氣有用得多。
不由得想到了之前看過的韓版《爸爸!我們去哪兒?》,成東日與成彬父女倆也是矛盾不斷,還經常「吵架」、「冷戰」,半天誰也不理誰。
節目裡,成東日應該和楊爍在育兒上有類似之處,就是看不得孩子的「慢」和「哭」,好在成東日年齡更長一些,經歷的更多,也知道做節目不能一直冷戰不說話,所以找了一個時間,主動和女兒成彬來了一次「父女告白」,父女倆都打開了各自的心房,女兒希望父親多了解她一點,讓她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訓斥她。
所以啊,平時不妨多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吧,這樣也能讓孩子能夠把心中的痛苦或者壓力說出來,得到釋放,家長如果此時再及時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就更好了。
3、實在忍不住發怒了,事後放下身段和孩子好好道歉,孩子遠比我們想得要容易溝通。
電影《怦然心動》有一幕讓人羨慕有這樣的心細父母。朱麗的父母情緒失控,在女兒面前爆發了激烈的爭吵。父母從女兒眼裡看到了不安,覺察到自己的失態,給女兒造成了傷害。
因此,在臨睡前,他們分別來到女兒的房間,向她解釋他們爭吵的原因。
爸爸說了朱麗叔叔的遭遇,說他很愛這個弟弟,並且他答應過自己的父母會照顧弟弟,但同時他也很愛這個家,愛朱麗和她的媽媽。
而媽媽則告訴朱麗,她很愛爸爸,愛他的堅強和善良,並且一再告訴朱麗,他們爭吵並不是她的過錯。爸爸媽媽的行為極大地撫慰了朱麗。
身為父母,大家都不是神,也不是超人,有情緒失控的狀況都很正常。如果你一時情緒失控,不妨用以下三步來補救:
首先,原諒自己,同時反思自己究竟為什麼會對孩子發火,把自己的心態放平靜。
然後,告訴孩子自己很傷心,詢問孩子如果他犯錯了,希望爸爸/媽媽怎麼做。讓孩子提醒自己下次不要發火。
最後,感謝孩子的原諒,並作出努力下次不發火的承諾。
真誠的道歉,雖然對很多父母來說有點難。但是,一旦做到,絕對值得。再回首時,長大成人的孩子一定會感激那時真誠道歉了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