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怎麼樣教育孩子,孩子就會學成什麼樣,所以我們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現在生活壓力大,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會有不耐煩的情況,時不時對孩子發脾氣,當時可能身心痛快,卻不知這對孩子造成了隱性傷害。
記得有一本書叫《乖孩子的傷最重》,書中傳達了一種「讓孩子學會自主選擇」的教育理念,同時保持自信和勇氣,發揮出自己的本能主宰命運。書中所說的「乖孩子」,常常是用自信和尊嚴作為代價來討好父母,而父母想的卻是只要孩子「乖」一點就萬事大吉。
每一位父母心中都有一個「理想型孩子」,這個孩子不用家長管教,什麼事都能符合家長的標準。父母則會用這個理想標準去測量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發展,就是失去了自我,如果不按照父母的要求發現,就是「壞孩子」遭到父母指責。
現代的許多家長,總是用條條框框去「囚禁」孩子,認為孩子這不應該做那不應該做,如果有不滿意的地方就會暴力解決。做父母的要知道,「乖」本來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壓抑,孩子會在父母的壓抑下變得乖巧,與此同時也會變得「自卑」。
有的家長一開始對孩子發脾氣時,會在事後產生愧疚心理,久而久之發脾氣成癮,就會覺得理所當然。卻不知孩子已經慢慢的對他產生疏遠心理,甚至是恐懼。壞脾氣就像是一個「病毒」,它無時無刻不侵害著你的溫柔,有時你想控制卻在發火時瞬間失控,慢慢的壞脾氣會主導你的性格。
隨著孩子長大,你會慢慢發現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懂得自尊自愛,這時作為家長就不能再對孩子隨意打罵,這樣做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讓他們變得自卑懦弱,還容易成為學校的霸凌對象。
家長哪些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呢?
語言暴力語言暴力雖然不像武力那樣直接傷害孩子的肉體,對孩子造成的卻是隱形的傷害,家長對孩子的否定和指責,會讓孩子不斷的懷疑自我從而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我不行,連爸媽都覺得我差勁」的心理,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控制欲強有的家長控制欲特別強,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報考學校,什麼都要替孩子做選擇,美其名曰是為孩子好。其實,這是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讓孩子失去自我的獨立人格,成長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做事畏頭畏尾沒有安全感。
傳遞負能量有些家長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經常找孩子吐槽,把這些負能量都傳遞給孩子。更有甚者會經常訴說家庭條件不好,生活的有多艱難,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覺得低人一等,產生自卑心理,自己配不上好的東西,就算長大了也會因為父母的話受到影響,就好像把貧窮刻在骨子裡。
孩子的內心是脆弱的,需要父母來守護,父母雖說是成人卻也有不順心的時候。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和孩子正確溝通呢?
當父母想要發脾氣時,第一時間要做的不是打罵孩子,而是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影響到了別人。成年人自控力強可以控制好自己,作為孩子他涉及的東西少,不知道哪些是對哪些是錯,所以不能控制自己,作為家長要告知他們。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發脾氣,換來的是孩子更加愛哭,與其用這種恐嚇孩子的方式讓他們閉嘴,不如用溫柔的與其去安慰,等到孩子冷靜下來後再去評判事情的對錯,這樣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
在家中想對孩子發脾氣時,可以先控制自己不要說話,要知道在憤怒時說出的話比冷靜時更加傷人。調整自己的呼吸,或者轉一下注意力,不要再去關注讓你發脾氣的事件。等過了這個時間段,再去回顧一下事情,你的思路會清晰很多,這時再和孩子溝通效果會加倍。
家長要記住最主要的一點是:你是對這件事情發脾氣而不是對孩子發脾氣,不要因為某件事對孩子冷暴力或者惡語相加,只評判事情不評判孩子。
上述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愛發脾氣的家長,每一個孩子都天使,只是他們還沒有學會在人間生活,希望每一位家長都有耐心和愛心,懂得理解和包容。
本文聲明:文字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