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脾氣暴躁會讓孩子變自卑,學會控制脾氣,讓孩子恢復自信!

2020-12-14 萌寶科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怎麼樣教育孩子,孩子就會學成什麼樣,所以我們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現在生活壓力大,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會有不耐煩的情況,時不時對孩子發脾氣,當時可能身心痛快,卻不知這對孩子造成了隱性傷害。

記得有一本書叫《乖孩子的傷最重》,書中傳達了一種「讓孩子學會自主選擇」的教育理念,同時保持自信和勇氣,發揮出自己的本能主宰命運。書中所說的「乖孩子」,常常是用自信和尊嚴作為代價來討好父母,而父母想的是只要孩子「乖」一點就萬事大吉。

每一位父母心中都有一個「理想型孩子」,這個孩子不用家長管教,什麼事都能符合家長的標準。父母則會用這個理想標準去測量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發展,就是失去了自我,如果不按照父母的要求發現,就是「壞孩子」遭到父母指責。

現代的許多家長,總是用條條框框去「囚禁」孩子,認為孩子這不應該做那不應該做,如果有不滿意的地方就會暴力解決。做父母的要知道,「乖」本來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壓抑,孩子會在父母的壓抑下變得乖巧,與此同時也會變得「自卑」。

有的家長一開始對孩子發脾氣時,會在事後產生愧疚心理,久而久之發脾氣成癮,就會覺得理所當然。卻不知孩子已經慢慢的對他產生疏遠心理,甚至是恐懼。壞脾氣就像是一個「病毒」,它無時無刻不侵害著你的溫柔,有時你想控制卻在發火時瞬間失控,慢慢的壞脾氣會主導你的性格。

隨著孩子長大,你會慢慢發現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懂得自尊自愛,這時作為家長就不能再對孩子隨意打罵,這樣做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讓他們變得自卑懦弱,還容易成為學校的霸凌對象。

家長哪些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呢?

語言暴力語言暴力雖然不像武力那樣直接傷害孩子的肉體,對孩子造成的卻是隱形的傷害,家長對孩子的否定和指責,會讓孩子不斷的懷疑自我從而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我不行,連爸媽都覺得我差勁」的心理,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控制欲強有的家長控制欲特別強,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報考學校,什麼都要替孩子做選擇,美其名曰是為孩子好。其實,這是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讓孩子失去自我的獨立人格,成長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做事畏頭畏尾沒有安全感。

傳遞負能量有些家長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經常找孩子吐槽,把這些負能量都傳遞給孩子。更有甚者會經常訴說家庭條件不好,生活的有多艱難,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覺得低人一等,產生自卑心理,自己配不上好的東西,就算長大了也會因為父母的話受到影響,就好像把貧窮刻在骨子裡。

孩子的內心是脆弱的,需要父母來守護,父母雖說是成人卻也有不順心的時候。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和孩子正確溝通呢?

當父母想要發脾氣時,第一時間要做的不是打罵孩子,而是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影響到了別人。成年人自控力強可以控制好自己,作為孩子他涉及的東西少,不知道哪些是對哪些是錯,所以不能控制自己,作為家長要告知他們。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發脾氣,換來的是孩子更加愛哭,與其用這種恐嚇孩子的方式讓他們閉嘴,不如用溫柔的與其去安慰,等到孩子冷靜下來後再去評判事情的對錯,這樣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

在家中想對孩子發脾氣時,可以先控制自己不要說話,要知道在憤怒時說出的話比冷靜時更加傷人。調整自己的呼吸,或者轉一下注意力,不要再去關注讓你發脾氣的事件。等過了這個時間段,再去回顧一下事情,你的思路會清晰很多,這時再和孩子溝通效果會加倍。

家長要記住最主要的一點是:你是對這件事情發脾氣而不是對孩子發脾氣,不要因為某件事對孩子冷暴力或者惡語相加,只評判事情不評判孩子。

上述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愛發脾氣的家長,每一個孩子都天使,只是他們還沒有學會在人間生活,希望每一位家長都有耐心和愛心,懂得理解和包容。

本文聲明:文字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脾氣大,家長不要只顧批評,學會這三招輕鬆應對孩子叛逆期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 接納孩子的「暴脾氣」:學會傾聽 對於脾氣暴躁又叛逆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接納」,父母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叛逆的情況
  • 孩子脾氣暴躁,不願跟父母溝通,怎麼辦?
    一位媽媽問:孩子脾氣暴躁,跟他講話不搭理,稍微說他兩句,居然直接把我和他爸爸,拉黑了,怎麼辦啊?另一位媽媽問:孩子總說我逼他讀書,不願理我們,連我做的飯都不吃,總說想死的話,怎麼辦啊?兩位媽媽口中的孩子:一個直接把父母拉黑,一個說想死,並且都不願意跟父母溝通,可見情況都比較嚴重。
  • 媽媽的好脾氣,是孩子自信的底氣
    做好以下幾點,你的好脾氣將成為孩子自信、幸福、陽光、快樂的底氣哦。(1)你當年討厭怎樣的父母,如今就不能成為那樣的父母。很多如今為人父母的人都會很疑惑——「為什麼我在不知不覺間就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父母模樣?」
  • 孩子脾氣突然變犟怎麼辦?家長別「硬碰硬」,3步走學會以柔克剛
    很多家長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多會遇到一個情況,那就是孩子的脾氣突然就變得很犟,什麼事情都要和父母對著幹。如果是更加細心一點的家長,或許會發覺,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孩子脾氣突然變犟,大多是因為心理開始發育:①孩子進入自我意識覺醒階段2-3歲的孩子會初步覺醒自我意識,這個時候的孩子可以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人」,會向父母要求更多的「權力」,經常和父母的要求反著來。
  • 暴脾氣會「傳染」給孩子?你屬於「易怒型父母」嗎?
    好在兒子很聽話,不敢有一點脾氣。 兒子走路慢了,楊爍滿臉的暴躁和嫌棄,「路不會走嗎?跑上去!」立刻指揮兒子回到出發的地方,重新再走一遍。 一般來說,易怒的父母容易養出兩種孩子: 一種是過早懂事,形成討好型人格,失去自我; 一種是脾氣暴躁,不會控制情緒,容易歇斯底裡。
  • 你的孩子容易暴躁怎麼辦?
    很多家長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非常容易暴躁,動不動為了一些小事就情緒激動,發脾氣。作為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在暴躁的狀態下肯定是很不舒服的,他的內心深處其實也不願意如此,可由於不知道該怎樣控制,結果他被自己的脾氣和情緒控制住了。因此,首先要了解他內心的感受,並對他表達出來。
  • 長大後脾氣異常暴躁的人,多半成長在以下家庭,父母要警惕
    而有些人脾氣卻很大,還特別暴躁,輕易的就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點點小事炸了,還經常連累周圍的人,這樣的人讓人害怕,反感,不敢輕易靠近,以後在社會上也會很艱難。 一個人脾氣秉性,三分靠遺傳,七分都是受後天生活環境影響。一個人從一張白紙一樣的嬰兒,長成一位具有七情六慾,各種喜怒哀樂的大人,這期間,主要偏向什麼氣質和家庭環境息息相關。
  • 常問孩子「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孩子的好脾氣被你「挾持」了
    文/月兒媽媽(原創文章,歡迎轉載)不只孩子出生後先叫爸爸還是先叫媽媽的事情會被父母們計較,就連孩子會走路會說話之後都不能避免被各種人詢問到底是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更有許多人在聽到孩子說「都喜歡」的時候也非要讓孩子選出一個更喜歡的人。
  • 亂發脾氣、自私小氣?父母學會這3個技巧,孩子情商遠超同齡人
    昨天晚上,她吃了一塊孩子的巧克力,沒想到孩子撒潑打滾、不依不饒,一定要她立刻出門給他重買。「自私不願意分享、老愛發脾氣,3歲的孩子這麼可怕嗎?」其實,孩子這樣的表現,或許跟叛逆期有關,但還有一個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情商。
  • 脾氣暴躁、容易激動的人,一定要讀一下李玫瑾的語錄,直擊人心!
    這些人你如果想要制止他的行為,他就跟你急,脾氣暴躁,很激動。 還有一種就是不會做人的人,喜歡別人短,喜歡看別人丟醜,如果別人不樂意,反抗,不配合他,他就脾氣很暴躁,很激動。甚至要動手打人,以武力來解決。為什麼社會上會出現這幾類人,脾氣都很暴躁,一點火就容易點著,還很難撲滅。
  • 孩子脾氣暴躁,是體內「小怪獸」作祟
    尤其是孩子們,且不說尚在娘胎裡便備受呵護,一出生更是捧在父母手心裡的稀世珍寶。從咿咿呀呀的吃奶嬰兒,到活潑機靈的小人精,父母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傾注了很多很多的愛,然而,爸爸媽媽怎麼都沒想到他們會被心中一直摯愛的寶貝如此無理地傷到。直到那一次、那一場景,爸爸覺得孩子一點不像孩子,而像極了一隻小怪獸。
  • 脾氣暴躁是發生不幸的導火索
    有效地表達憤怒會提高我們的自尊感,使我們在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能勇敢地戰鬥。脾氣暴躁,經常發火,不僅是強化誘發心臟病的致病因素,而且會增加患其他病的可能性,它是一種典型的慢性自殺。因此,為了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須學會控制自己,堅決克服愛發脾氣的壞毛病。如何有效地抑制生氣和不友好的情緒呢?這主要在於自己的修養和來自親人及朋友的幫助與勸慰。
  • 孩子是「急脾氣」或「慢性子」怎麼辦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新老問題總是會不斷的出現在我們面前,從學習到性格,每一個點都會在我們家長眼裡被放大,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孩子的「性子」,你家孩子是個「急脾氣」還是個「慢性子」呢?第二,他的急脾氣是不是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會發生,比如說有一件他做不好的事情,他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所以他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就做得特別急,很想把這不愉快的情境趕快結束。所以,如果你覺得他在快速做他並不熟練的事情時候是急脾氣,當他做他很自信的事情的時候他不急不緩,你就知道,也許我們給他的任務過高,或者是他可能需要幫助,但我們沒有給他幫忙。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家長用這3個辦法,孩子的壞脾氣也能輕鬆管理
    當寶寶發脾氣的時候,正是家長教導他們進行情緒管理的好時機,用這下面三種辦法,可以讓你成功改掉孩子的壞脾氣。幫助孩子學會等待曾有個叫做"棉花糖"的心理學實驗,參與實驗的孩子在獨處時,如果不吃掉面前的一塊棉花糖,就可以在15分鐘之後獲得兩塊棉花糖作為獎勵。
  • 為啥寶寶年齡不大脾氣卻暴躁?再現3個場景實操幫媽媽「哄孩兒」
    暴脾氣的寶寶似乎生性暴躁,很多家長也會暗自擔心,這樣的脾氣以後會影響到孩子的人際交往。但是暴脾氣的「壞小孩」其實優缺點並存。而且如果暴躁的性格沒能接受正確的引導,成年後會變本加厲,造成人際關係的更加不和諧,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生活幸福感。
  • 父母喜歡「混合雙打」,孩子不僅要受皮肉之苦,還有心靈上的傷害
    1、變得和父母一樣暴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對孩子經常使用暴力手段,那麼孩子也會效仿父母,慢慢變得脾氣很大,喜歡打人。在學校不會和同學心平氣和的說話,只要是自己不開心了,就會變得暴躁。
  • 專家提醒你:脾氣大的孩子,從小這4個特徵就很明顯,要及時糾正
    鄰居一句話點醒了小夏,是不是自己平時的急脾氣性格影響了孩子,自己有的視乎一著急分貝就變大,可能孩子是和自己學的。第一:父母脾氣火爆孩子模仿能力是很強大的,好的會學習,壞的也會在記憶力形成烙印影響孩子的行為,如果父母中有一方平日裡脾氣比較大,那麼孩子也會受到影響,脾氣不會不會太好。
  • 孩子老愛發脾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
    寶媽提問: 孩子老愛發脾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 孩子老愛發脾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 建議可以先找到原因,再決定如何教育。
  • 在孩子面前失控的父母有多恐怖:爸爸拿刀劈作業,碎的是孩子的心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夫妻之間難免會發生一些矛盾,不過你會在孩子面前發洩自己的情緒嗎?相信很多父母會說:「不會!」但是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可能寥寥無幾。這幾年,經常會有父母將負面情緒發洩給孩子的事件被爆出來,但是不過出於什麼原因,將脾氣撒在孩子身上的做法,只能說是粗暴、無能。
  • 家庭教育陷困境,可能源於家長的壞脾氣,親子溝通需學會情緒控制
    在家庭教育裡家長總是躲不過會對孩子發飆,孩子也一定承受過父母的怒火,但孩子對於情感的感知是十分敏感的,家長的壞脾氣可能在不經意間影響了孩子的發展。父母就算明白這個道理,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來來回回幾次,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就會僵硬,家長再想要教育孩子,孩子也未必會聽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