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一條新聞:一位美國的爸爸讓孩子打工,因為孩子想買一臺遊戲機。剛開始,孩子想要遊戲機的時候,這位爸爸就對孩子說,你已經十一歲了,你應該學會自食其力了。因此,這位爸爸就鼓勵孩子自己到社區兼職,用自己賺來的錢去買遊戲機。
我們可以發現,國外的家庭教育的理念確實和我們國家的教育理念不太一樣。在我們國家的爸爸媽媽多半都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除了學習以外的其他事情都不重要。我們一直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是實際上無論是家庭教育也好,還是學校教育也好,我們更多的還是僅僅關注孩子的智育。
但是,也有很多家長發現這種偏重智育的教育有弊端,於是採取改變。就像之前的一位家長,讓孩子在暑假的時候通過自己的兼職工作,讓孩子自己賺取學費。後來,孩子也表示自己確實在參加社會實踐的活動中有了很多體悟,也更加珍惜現在的求學時光。因此,孩子更加努力學習,最後考上了名牌大學。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明智的家長都知道通過讓孩子自食其力的方法鍛鍊孩子的品質,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有關於鍛鍊孩子自食其力能力的那些事吧!
01 越有家底的家庭,越注重培養孩子自食其力?
最近,一位網友上傳了一張照片,照片裡是一個七歲的孩子獨自在夜市擺地攤。很多路過的人都注意到了這個孩子,並且不少人還表揚孩子能夠自食其力,小小的年紀就可以賺錢養活自己了。
據了解,這個孩子其實家裡很富有,但是和其他家庭不一樣,孩子的爸爸媽媽非常重視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的培養。爸爸就經常對孩子說:只有你自己賺到的錢才是自己的,學會自己養活自己是你要學會的第一課,也是值得一生去學習的一課。
為什麼這位爸爸會覺得自食其力的能力很重要呢?
自食其力的能力,是培養孩子獨立品格的基礎。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能看到很多啃老族。如今,這些啃老族越來越多,已經逐漸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那就是巨嬰。這些巨嬰孩子非但沒有辦法養活自己,反而總是從爸爸媽媽那裡企圖得到各種資源,並且內心沒有任何愧疚感,覺得啃老是理所應當的。
這樣的孩子,其實就是因為小的時候爸爸媽媽不注重培養他們自食其力的能力。他們長大之後就會缺乏奮鬥的精神,缺乏積極進取的意志。
其次,自食其力的能力培養過程,就是孩子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
我們都發現,單純的知識理論的學習,其實並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進行自我實現。因為理論是抽象的,沒有辦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理論是沒有意義的。
但是,在孩子兼職或者賺錢的過程中,孩子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就培養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更能夠把學習到的東西用到實際的生活之中。
02 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自食其力?
既然自食其力的能力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的作用如此之大,那我們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對孩子這方面能力的培養。那麼,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首先就是爸爸媽媽放棄對孩子的溺愛。
很多爸爸媽媽都把孩子當成家裡的希望,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難免會分不清楚溺愛和關心的差別。更有甚者,在孩子上了大學以後還給孩子洗衣服。爸爸媽媽把孩子保護得太好,實際上並不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反而對孩子的成長有利。因此,首先爸爸媽媽就要糾正觀念上的偏差。
其次,就是爸爸媽媽應該以身作則。
如果爸爸媽媽自己就是一個啃老族或者是巨嬰,遇到了問題就向自己的父母尋求幫助,那麼孩子自然也會是一個這樣的人。那麼,想要培養孩子自食其力就顯得很困難了。因為自己都沒有做到這一點,孩子自然對爸爸媽媽的教育也就無法信服了。
再次,爸爸媽媽應該告訴孩子正確看待不同的職業和分工。
很多爸爸媽媽頭腦中仍然認為腦力勞動是高級的勞動,體力勞動是低層次的。這種對職業和勞動的錯誤認識,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我們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勞動沒有好壞之分,自己缺乏經驗,就應該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否則,孩子就會好高騖遠。
最後,爸爸媽媽應該幫助孩子正確定位。
自食其力的方式多半是參加實踐,進行工作。正如一位教授所言,每個人都是人才,但是需要站在合適的位置上。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正確分析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明確自身的長處和不足。這個基礎上,孩子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未來對職業的規劃也會更加明確。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還可以讓孩子對未來的發展充滿希望。
相信爸爸媽媽們都已經學會了如何讓孩子自食其力。自食其力不僅僅是孩子可以為家庭增加收入,更多的是對孩子品質,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方位提升。也難怪,越富有的家庭越重視孩子自食其力能力的培養。那麼,大家對此還有什麼好的看法和觀點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和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