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州梅江:美了鄉村 旺了產業 富了農民

2020-12-12 農視網

青山隱隱,綠水環抱。走進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風景秀麗,村落靜謐,產業聚集,遊客往來,盡顯新農村的勃勃生機。

11月19日-24日,中央媒體在廣東梅州開展「走基層、強四力」主題採訪活動。20日,採訪團來到位於梅州中部的梅江區,調研梅江區鄉村振興情況。近年來,梅江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建成一批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生態發展 美了鄉村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玉水村白牆灰瓦、淡雅幽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豔 攝

「溫良如玉,上善若水。」來到梅江區北部的玉水村,採訪團忍不住暫停腳步。這裡青磚古牆,木門銅鎖,古樹參天,古居別致。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黨委委員溫惠婷介紹,玉水村是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態客家古村落之一,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梅州市新晉「網紅打卡地」。

發生「美麗蝶變」的不止玉水村。近年來,依託區內群山環抱、碧水相依的生態優勢,梅江區致力建設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汙水治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在紮上村、幹光村、玉水村等梅江區村落,坑窪小路、漏水瓦房、撂荒土地等現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寬敞兩車道、小橋流水人家、果園蔬菜基地等新業態旅遊「標配」,吸引了不少遊客。

「以前的路都不好走,現在路都好走了,我們的村子更美了……」廖秋香是梅州市梅州區西陽鎮直坑村建檔立卡幫扶戶,她在村裡做保潔工作,直坑村這些年的變化她都看在眼裡。現在有了工資收入,生活有了保障,閒暇之餘,廖秋香喜歡刷刷短視頻,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

電商賦能 旺了產業

電商的發展,為梅江的鄉村振興架起了一座「大橋」。近年來,梅江區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在各鎮、街道多次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電商、微商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全力打通農村電商發展全鏈條,讓有創業意願的城鄉勞動者實現在家創業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優質資源城鄉共享。

人們在「梅州優品館」展品前選購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豔 攝

梅江區政府與京東集團籤署「梅州優品館」戰略合作備忘錄,幫助企業帶貨,提升梅江區名特優產品的影響力,振興特色產業,推動梅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11月21日,「梅州優品館」正式開館。該館商品涵蓋酒類、茶類、水果類、肉製品類、鹽煽食品類、特色小吃、特色副食、養生類、陶瓷類、電聲類等數十個類目,讓全國消費者通過"梅州優品館」,認識梅州、了解梅州優品、購買梅州最具特色的優質產品。

此外,今年以來,梅江區還開展了家520購物節、618汽車消費節、715梅州客家滋味雲美食直播節、117家電惠民等一些列促消費活動,大力推進消費供給創新,培育壯大消費新增長點,促進消費升級。

企業助力 富了農民

「2019年初,在對太平村實地考察後向西陽鎮政府和太平村建議,利用太平村的土地、農田優勢,引進優質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現代化農業。」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駐太平村工作隊隊長王永強回憶說。後經梅江區政府和西陽鎮政府牽頭,太平村引進梅州市強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太平村150畝土地,投資1200萬元建成大棚蔬菜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形式,即打造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品牌,又安排了貧困戶到基地務工,增加勞動收入。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太平村瓜果品類豐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豔 攝

48歲的太平村建檔立卡戶黃朝蓮就在這個大棚蔬菜基地工作。她在大棚蔬菜基地主要負責蔬菜種植的工作,每個月可以掙到2500元到2800元。對於在蔬菜基地的這份工作,黃朝蓮說:「現在有了固定收入,以前沒有這麼多,只要身體能行就會一直做下去。」

2019年,梅江區出臺《梅江區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因地制宜發展富民興村產業。蔬菜、茶葉、稻米等產業實現集聚發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增至3家。新增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9家、省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範社5家。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全區8個試點村2019年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比增92.78%。

生態優先,展現了美麗鄉村的「高顏值」;精準扶貧,鋪就了奔向小康的「幸福路」;產業引領,找到了富民興村的「金鑰匙」……展望「十四五」,梅江還將發揮「梅江所長」,融入「雙區」建設,在培育戰略性產業集群、人才流動、基礎設施、平臺載體、資金技術等方面拓展新空間、實現新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豔)

相關焦點

  • 梅州梅江玉水村:「民心路」也是「致富路」「回鄉路」
    肖錕攝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梅江分會場選址玉水村。資料圖片 吳騰江攝還沒走進玉水村村口,一陣沁人心脾的花香就撲鼻而來。放眼望去,乾淨整潔的柏油路邊,一叢叢三角梅競相綻放。沿著黃山坑水庫一路向前,忽然聽見一陣驚呼,並伴隨絡繹不絕的快門聲——原來是十幾隻白鷺棲息在此。
  • 梅江冬日變奏曲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客家|梅州旅遊
    □張麗珊  在梅江,人們對於冬天的感情是很複雜的,皆因為她從不按常理出牌,「反常」成了常態。比如滿城遍植的宮粉,梅江河堤上、客家公園裡……花開時節恰對抗了冬日的蕭瑟,寒風一吹,飄飄灑灑如雪般落下的花瓣,這般熱烈絢爛且芬芳迷人。聽說它們都與城東潮塘那棵千年古梅一脈相承,穿越了時光,豐富了你我的回憶。宋代詩人楊萬裡曾因此美景寫下「一路誰栽十裡梅,下臨溪水恰齊開。此行便是無官事,只為梅花也合來」的絕妙詩句。  還有泮坑水庫那紅似火的水杉。
  • 梅州23家農企和單位獲得省榮譽(附名單)
    根據名單,梅州入選綜合類基地名單的有: 廣東智聯融通網絡有限公司、廣東蘇記祥實業有限公司、廣東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晨露茶文化旅遊產業園股份有限公司、五華縣振興鄉村技能人才培訓學校等5家企業(單位); 入選實訓類基地名單的有:廣東小蠻牛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梅州市冠誠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廣東飛天馬實業有限公司、
  • 【印象梅州】何為梅州
    廣東東北,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有一座城市,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她就是「世界客都」梅州。 全市總面積1.58萬平方公裡,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等8個縣(市、區)。
  • 【鄉村振興】梅州興寧:小小山村「變身」大美景區
    2015年,他從深圳辭職回到家鄉梅州興寧市徑南鎮東升村,成了村裡的一名信息技術員。這幾年,他見證了家鄉的大變化。(攝影:高訊)&nbsp&nbsp&nbsp&nbsp「美麗鄉村的首要任務是農村環境變美。我們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整治,結合鄉村旅遊,將全村打包成一個景點,讓村民生活在景區裡」。東升村村委書記溫質彬說,東升村結合月形山森林公園,在「山、水、田、林、路、居」六個方面同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建立了生活垃圾處理機制,基本實現環境衛生無死角。
  • 紅色大埔綠色崛起——吳友優行走進廣東梅州大埔揮毫書頌
    吳友優和廣東梅州普邦園林有限公司梅州公司總經理鍾丹、美國東方書畫藝術協會秘書長陳達鋒、廣州騰益飲食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餘寶昌等一行來到了充滿綠色魅力的紅色熱土大埔縣。這裡,山花爛漫呈國色,生態盎然染天香。鳥聲頻送千峰翠,梅江澄波一脈清。山輝水媚,日麗風和。縣委縣政府領導熱情地接待了吳友優一行人,介紹了大埔縣繼承先烈遺志,奮進新時代的生動局面。
  • 客天下美在何處?
    中國客天下·廣東梅州這一獨特景觀,已然成為梅州一張魅力名片。 《小鎮中國》有幸親手接過這張名片,由此將客天下之美廣而告之,傳而美之。 第三次以美麗城鎮生態商「三生」融合+四位一體,創造性提出,在十九大精神的理論核心指導下,走美麗鄉村中心建設,與產業興城有效互動發展的模式。
  • 強農業 美農村 富農民——遼寧鐵嶺「村社合一」走出產業扶貧新路
    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郭詩錦)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近年來,遼寧省鐵嶺市推行「村社合一」,既抓住了基層黨組織發揮作用的切入點,又找到了農村黨建工作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為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功能,推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探索出一條新路。
  • 歐洲國家駐華使節團為梅州這些地方點...
    「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把土地變股份、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不僅給農民群眾帶來就業和收入,更是增強農民的歸屬感,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這為世界減貧事業積累了寶貴經驗。」葡萄牙駐華大使杜傲傑說。使節團一行還走進蘆陵村村民李玉雲的家中。
  • 廣東梅州柚「打頭陣」 探索冷鏈物流新模式
    廣東梅州柚「打頭陣」 探索冷鏈物流新模式   再過半個多月,梅州柚就要上市了。產業物流模式創新,同時就籌辦廣東農產品
  • 農業強了 農村美了 農民富了——平涼市崆峒區「十三五」成就巡禮...
    農業強了 農村美了 農民富了——崆峒區「十三五」成就巡禮農業農村篇  平涼日報記者 魏麗  這是砥礪奮進的五年。農業農村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勝利完成、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明顯提升、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產業升級、鄉村美麗、農民富足的「三農」發展新格局日趨形成。  獲得感:能增收才是真豐收  金秋時節,地處崆峒區北部塬區的寨河鄉,成片的全膜玉米進入收穫期。
  • 美了鄉村 富了農民——我市大力發展旅遊扶貧工作紀實
    近年來,我市在發展鄉村旅遊推動脫貧攻堅的進程中,不斷整合鄉村旅遊資源,完善鄉村旅遊要素,拓寬鄉村旅遊發展覆蓋面,鄉村旅遊呈現出近郊依城、遠郊靠景、特色鮮明、城鄉互動、由點到面的發展態勢,形成了以生態自然景觀遊以及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農園採摘、休閒農業、鄉村度假、康體養生等多種業態並存的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格局。
  • 廣東80後「新農人」胡順天:建特色人才驛站 助有志青年振興鄉村
    原標題:廣東80後「新農人」胡順天:建特色人才驛站 助有志青年振興鄉村   2011年回鄉發展,2018年開啟
  • 日子紅火鄉村美 滋養農民精氣神
    從碧色盡染的山川到村民幸福的笑臉,從富起來的生活到紅紅火火的產業,從如詩如畫的美麗庭院到歡樂熱鬧的文化大院,一幅幅小康生活的生動畫卷漸次展開……黃河岸邊、六盤山下,曾經「苦瘠甲天下」之地徹底換新顏。除了對村裡的幼兒園、小學、衛生院等進行改造,新建了197個沿街商鋪、黨群服務中心、產業幫扶中心等,希望小鎮還配套建設了中水可循環一體化汙水處理系統,讓這個惜水如金的地方實現了旱改水廁的「廁所革命」。去年開始,華潤集團還幫扶希望小鎮成立了潤農農民專業合作社,邀請縣裡的剪紙刺繡老師對賦閒在家的廣大婦女進行培訓,讓她們掌握一技之長。
  • 行天下:梅州的味道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俯瞰梅州城客家圍龍屋梅州,有「世界客都」之美譽,小城不大,位於廣東東北部,地處粵、閩、贛三省交界處,兩晉至明清時期,中原戰亂不斷,這裡成為北人南下避亂、安居樂業的福地,日益繁榮。到梅州的第一個夜晚,我獨自行走在梅江畔,江水氤氳了空氣,鑽進鼻子裡的味道竟有些悠遠。這味道,像是梅江從源頭風塵僕僕帶來的,又有一種濃厚的文化氣息。在梅州的幾天,我一直在尋找,這種味道究竟是什麼。站在客天下景區的高地之上,可以俯瞰整個梅州城。
  • 常寧市政協委員王世榮: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 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農業興、百業興,夯實農業產業發展基礎,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村創新創業的探索者,是農業新技術、新知識的推廣者,是農村生產生活變革的示範者,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先行者。湖南常寧市新河鎮茶山村民王世榮生憑藉在沿海地區做生意的經驗,回到家鄉發展農業生產,帶領村民脫貧增收,在當地傳為佳話。
  • 陰差陽錯入「陶門」,看廣東梅州第一屆工藝美術大師餘志宇的「藝術...
    陰差陽錯入「陶門」,看廣東梅州第一屆工藝美術大師餘志宇的「藝術人生」!據他回憶,當時的熱門專業是修車和烹飪,但早已沒有入學名額,只剩下廣東陶瓷學校這類藝術院校還有名額。「當時連藝術是什麼都不知道,從小到大也從沒接觸過,但為了能夠上學,硬著頭皮就去了。」餘志宇說。就這樣,本來想要學一門技術養活自己的他,陰差陽錯,被迫入了「陶門」。
  • 梅州茶葉種植突破30萬畝!這杯嘉應好茶即將端上第三屆廣東茶葉產業...
    數字的變化反映嘉應茶產業發展的蓬勃態勢。作為我市鄉村振興產業抓手之一,我市先後成功申請4個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產業發展注入2億元扶持資金,撬動社會資金達到4.36億元。 古樹逢春 老茶區迎來新變化 晨起山間,雲霧尚濃。沿著蜿蜒曲折道路,穿過山林與晨霧繼續上行,便來到豐順龍崗鎮馬圖村馬山生態茶園基地。
  • 南陽市桐柏縣:農民學校讓群眾富了「腦袋」鼓起「錢袋」
    映象網訊(記者 田雨陽 楊玉紅 文金波)南陽市桐柏縣城郊鄉自「農民學校」開辦以來,通過邀請「土專家」到16個村進行靈活教學授課,按需施教,因材施教,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群眾學習興趣,讓農民學校接了地氣、聚了人氣,讓群眾增了志氣、揚了正氣,富了「腦袋」鼓起「錢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