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隱隱,綠水環抱。走進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風景秀麗,村落靜謐,產業聚集,遊客往來,盡顯新農村的勃勃生機。
11月19日-24日,中央媒體在廣東梅州開展「走基層、強四力」主題採訪活動。20日,採訪團來到位於梅州中部的梅江區,調研梅江區鄉村振興情況。近年來,梅江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建成一批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生態發展 美了鄉村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玉水村白牆灰瓦、淡雅幽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豔 攝
「溫良如玉,上善若水。」來到梅江區北部的玉水村,採訪團忍不住暫停腳步。這裡青磚古牆,木門銅鎖,古樹參天,古居別致。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黨委委員溫惠婷介紹,玉水村是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態客家古村落之一,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梅州市新晉「網紅打卡地」。
發生「美麗蝶變」的不止玉水村。近年來,依託區內群山環抱、碧水相依的生態優勢,梅江區致力建設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汙水治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在紮上村、幹光村、玉水村等梅江區村落,坑窪小路、漏水瓦房、撂荒土地等現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寬敞兩車道、小橋流水人家、果園蔬菜基地等新業態旅遊「標配」,吸引了不少遊客。
「以前的路都不好走,現在路都好走了,我們的村子更美了……」廖秋香是梅州市梅州區西陽鎮直坑村建檔立卡幫扶戶,她在村裡做保潔工作,直坑村這些年的變化她都看在眼裡。現在有了工資收入,生活有了保障,閒暇之餘,廖秋香喜歡刷刷短視頻,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
電商賦能 旺了產業
電商的發展,為梅江的鄉村振興架起了一座「大橋」。近年來,梅江區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在各鎮、街道多次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電商、微商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全力打通農村電商發展全鏈條,讓有創業意願的城鄉勞動者實現在家創業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優質資源城鄉共享。
人們在「梅州優品館」展品前選購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豔 攝
梅江區政府與京東集團籤署「梅州優品館」戰略合作備忘錄,幫助企業帶貨,提升梅江區名特優產品的影響力,振興特色產業,推動梅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11月21日,「梅州優品館」正式開館。該館商品涵蓋酒類、茶類、水果類、肉製品類、鹽煽食品類、特色小吃、特色副食、養生類、陶瓷類、電聲類等數十個類目,讓全國消費者通過"梅州優品館」,認識梅州、了解梅州優品、購買梅州最具特色的優質產品。
此外,今年以來,梅江區還開展了家520購物節、618汽車消費節、715梅州客家滋味雲美食直播節、117家電惠民等一些列促消費活動,大力推進消費供給創新,培育壯大消費新增長點,促進消費升級。
企業助力 富了農民
「2019年初,在對太平村實地考察後向西陽鎮政府和太平村建議,利用太平村的土地、農田優勢,引進優質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現代化農業。」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駐太平村工作隊隊長王永強回憶說。後經梅江區政府和西陽鎮政府牽頭,太平村引進梅州市強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太平村150畝土地,投資1200萬元建成大棚蔬菜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形式,即打造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品牌,又安排了貧困戶到基地務工,增加勞動收入。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太平村瓜果品類豐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豔 攝
48歲的太平村建檔立卡戶黃朝蓮就在這個大棚蔬菜基地工作。她在大棚蔬菜基地主要負責蔬菜種植的工作,每個月可以掙到2500元到2800元。對於在蔬菜基地的這份工作,黃朝蓮說:「現在有了固定收入,以前沒有這麼多,只要身體能行就會一直做下去。」
2019年,梅江區出臺《梅江區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因地制宜發展富民興村產業。蔬菜、茶葉、稻米等產業實現集聚發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增至3家。新增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9家、省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範社5家。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全區8個試點村2019年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比增92.78%。
生態優先,展現了美麗鄉村的「高顏值」;精準扶貧,鋪就了奔向小康的「幸福路」;產業引領,找到了富民興村的「金鑰匙」……展望「十四五」,梅江還將發揮「梅江所長」,融入「雙區」建設,在培育戰略性產業集群、人才流動、基礎設施、平臺載體、資金技術等方面拓展新空間、實現新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