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雅萍
圖為石樓縣山坳坳裡的泊河村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實現脫貧增收。
記者 劉亮亮 攝
開發鄉村旅遊資源,打造本土旅遊品牌,是呂梁精準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徑。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搶抓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省委、省政府致力打造黃河旅遊板塊的重大機遇,著眼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宜養的鄉村旅遊目的地,努力走出一條富有呂梁特色的鄉村旅遊扶貧之路。
以打造精品為著力點, 拓寬鄉村旅遊覆蓋面
久居喧囂的城市,會嚮往鄉村的寧靜。呂梁,一個山清水秀的老區,適時向世界發出誠摯的邀請:帶著濃鬱鄉土氣息的黃河鄉村遊、紅色鄉村遊、民俗鄉村遊、美食鄉村遊、研學鄉村遊、康養鄉村遊,足以調動城市人的胃口。
近年來,我市在發展鄉村旅遊推動脫貧攻堅的進程中,不斷整合鄉村旅遊資源,完善鄉村旅遊要素,拓寬鄉村旅遊發展覆蓋面,鄉村旅遊呈現出近郊依城、遠郊靠景、特色鮮明、城鄉互動、由點到面的發展態勢,形成了以生態自然景觀遊以及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農園採摘、休閒農業、鄉村度假、康體養生等多種業態並存的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格局。
交城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演繹了「天然氧吧」龐泉神韻,讓你有了一場說走就走的康養之旅;離石的美麗鄉村、原生態的農家樂,令你有了去掉浮躁、回歸自然的衝動;臨縣「九曲黃河第一鎮」的磧口古鎮,圓了你與雄山大河約會的夢;孝義皮影木偶戲、中陽剪紙、文水鈲子、柳林盤子等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土氣息濃鬱,讓你與民風古韻不期邂逅;呂梁紅棗、核桃、白酒、沙棘、蜂蜜等優質特色農產品異彩紛呈,百花齊放,滿足了你舌尖與味蕾的狂歡;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四八烈士紀念館、劉胡蘭紀念館、紅軍東徵紀念館等一批國家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記載了一段段沉甸甸的歷史,讓你沉醉於這一場場紅色文化的洗禮……
呂梁,這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一個來一次就會愛上的地方。
近年來,我市以打造精品鄉村旅遊為著力點,出臺了《呂梁市關於進一步加快鄉村旅遊發展的意見》,明確了我市鄉村旅遊發展的目標方向、路徑措施和扶持政策,鄉村旅遊覆蓋面不斷拓寬,全市已培育省級4A鄉村旅遊示範村2個、省級黃河人家20個,省級3A鄉村旅遊示範村20個,市級鄉村旅遊示範村40個,市級黃河人家43個,打造市級鄉村旅遊景區62處,鄉村旅遊客棧109個。精品示範、以點帶面的效應初步顯現。
以宣傳展示為切入點, 擴大鄉村旅遊影響力
「鄉」約呂梁,來一場靈魂與身體的放飛。嵐縣的「土豆花開了」,萬裡花海蔚為壯觀;柳林的「棗兒紅了」,鬆脆甜棗掛滿枝頭;臨縣青塘粽葉清香幽幽,絲絲入脾。到汾陽賈家莊賈街嘗特色美食,到離石信義小鎮看原生態的《溝梁上的土疙瘩》情景劇,摘農家菜、吃農家飯、睡農家炕。喜歡戶外運動的朋友,還可以徒步千年草原、攀爬骨脊山、穿越龐泉溝,在擁抱自然中野蠻身體、磨礪心志……
2020年4月14日,在省城太原舉行的「賞呂梁風光圓百年夢想」呂梁黃河人家鄉村旅遊季新聞發布會上,紅色呂梁、綠色呂梁、黃色呂梁、雄壯呂梁、康養呂梁、美食呂梁讓遊客不由得心馳神往。
「人說山西好風光,右手一指是呂梁」。2017年4月16日,我市抓住太原至呂梁直達特快城際列車首發的機遇,啟動「乘汾酒號列車賞呂梁山風光」推介活動,響亮地提出了「遊廉吏成龍故裡,賞美麗山口村莊」的口號,主推了山水生態休閒遊、廉吏成龍故裡遊、黃河黃土風情遊等8條精品旅遊線路;2018年6月21日,我市以習總書記視察蔡家崖為契機,抓住省城太原到興縣蔡家崖列車開通之機,把發展紅色旅遊和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作為興縣脫貧攻堅、興民富民的主要舉措,聲勢浩大地開展了「乘蔡家崖號列車,賞呂梁山風光」旅遊季活動,以「鄉村旅遊+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農戶」的模式,帶動群眾增收,收到良好成效……
向世界展示呂梁、推介呂梁,呂梁不遺餘力:成功打造了《如夢磧口》實景劇;舉辦了第四屆中國古村鎮大會,首屆呂梁文學季,首屆世界鄉村復興大會「神圪撻·鄉村旅遊發展論壇」,「乘蔡家崖號列車賞呂梁山風光」,「賞呂梁風光,圓百年夢想」呂梁黃河人家鄉村旅遊季等系列活動;推出了嵐縣「土豆花開了」,臨縣「青塘粽葉香」,磧口「棗兒紅了」,石樓縣「賞槐花、品槐蜜」,交口夏菇等特色鮮明的鄉村文旅品牌,全市鄉村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呂梁逐漸由「養在深閨人未識」成為如今的「天下誰人不識君」。
以群眾增收為落腳點, 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一天收入200元左右,旅遊旺季收入會更多。過去辛苦一年都摘不掉的『窮帽』,現在只不過多了一道加工程序,一顆土豆竟然賣出了一筐土豆的價。」在嵐縣美食一條街銷售土豆披薩的王家村村民王四旺毫不掩飾地向記者表達了他的喜悅。
嵐縣土豆雖然口感好、營養價值高,村民普遍以種植土豆為生,但終因價格低而導致農民每年都只是「多收了三五鬥」。在兌現莊嚴承諾,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該縣做起了漫山遍野的土豆「文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高土豆附加值。每年「土豆花開了」旅遊文化月活動期間,視覺文化、美食文化、生態文化等留住遊客的同時,也真正推動了土豆產業鏈的延伸。農家樂、萬人土豆宴、美食一條街、薯片……曾經不值錢的「土蛋蛋」真的成了「金蛋蛋」。和王四旺同村的王計英等20戶村民開起了「農家樂」,日子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年通過旅遊月活動就可增收50餘萬元。
發展鄉村旅遊,帶富的村民還有很多很多。大美離石的數十個美麗鄉村,帶動了百餘家「農家樂」的提檔升級。信義鎮歸化村村民更是自編自導自演了農耕文化實景劇《溝梁上的土疙瘩》,深受遊客喜歡,參演群眾人均每場收入80元。汾陽市賈家莊村總投資4000萬元的「三晉民俗文化體驗地」賈街匯聚全國知名小吃。旅遊高峰期,不少店家日收入超過千元……
我市農業、康養、體育等業態與旅遊相融合的「旅遊+」模式,推動了各地特色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湧現出了一批文旅產業帶動群眾增收的典型。嵐縣寓非遺保護於產業開發之中,每年培訓提升麵塑技師600人次,帶動相關產業年產值達5000餘萬元;臨縣把文化傳承與脫貧攻堅相融合,著力打造「臨縣大嗩吶」勞務品牌,先後培訓嗩吶藝人100餘人,實現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交口縣以「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婦女」形式,帶動鄉村婦女開發千層底老布鞋、鞋墊等系列傳統手工技藝,帶動5000餘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餘元。
習總書記親臨呂梁視察時,高度評價了偉大的呂梁精神,指出「要把這種精神用在當今時代,繼續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牢記習總書記囑託,呂梁兒女再度弘揚呂梁精神,凝心聚力,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大力開發鄉村旅遊資源,打造本土旅遊品牌,近年來全市鄉村旅遊總收入達397億元,接待遊客4600萬餘人,直接帶動就業2.8萬人,走出了一條富有呂梁特色的鄉村旅遊扶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