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鄉村 富了農民——我市大力發展旅遊扶貧工作紀實

2021-01-20 呂梁日報

□ 本報記者 李雅萍

圖為石樓縣山坳坳裡的泊河村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實現脫貧增收。

記者 劉亮亮 攝

開發鄉村旅遊資源,打造本土旅遊品牌,是呂梁精準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徑。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搶抓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省委、省政府致力打造黃河旅遊板塊的重大機遇,著眼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宜養的鄉村旅遊目的地,努力走出一條富有呂梁特色的鄉村旅遊扶貧之路。

以打造精品為著力點, 拓寬鄉村旅遊覆蓋面

久居喧囂的城市,會嚮往鄉村的寧靜。呂梁,一個山清水秀的老區,適時向世界發出誠摯的邀請:帶著濃鬱鄉土氣息的黃河鄉村遊、紅色鄉村遊、民俗鄉村遊、美食鄉村遊、研學鄉村遊、康養鄉村遊,足以調動城市人的胃口。

近年來,我市在發展鄉村旅遊推動脫貧攻堅的進程中,不斷整合鄉村旅遊資源,完善鄉村旅遊要素,拓寬鄉村旅遊發展覆蓋面,鄉村旅遊呈現出近郊依城、遠郊靠景、特色鮮明、城鄉互動、由點到面的發展態勢,形成了以生態自然景觀遊以及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農園採摘、休閒農業、鄉村度假、康體養生等多種業態並存的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格局。

交城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演繹了「天然氧吧」龐泉神韻,讓你有了一場說走就走的康養之旅;離石的美麗鄉村、原生態的農家樂,令你有了去掉浮躁、回歸自然的衝動;臨縣「九曲黃河第一鎮」的磧口古鎮,圓了你與雄山大河約會的夢;孝義皮影木偶戲、中陽剪紙、文水鈲子、柳林盤子等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土氣息濃鬱,讓你與民風古韻不期邂逅;呂梁紅棗、核桃、白酒、沙棘、蜂蜜等優質特色農產品異彩紛呈,百花齊放,滿足了你舌尖與味蕾的狂歡;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四八烈士紀念館、劉胡蘭紀念館、紅軍東徵紀念館等一批國家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記載了一段段沉甸甸的歷史,讓你沉醉於這一場場紅色文化的洗禮……

呂梁,這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一個來一次就會愛上的地方。

近年來,我市以打造精品鄉村旅遊為著力點,出臺了《呂梁市關於進一步加快鄉村旅遊發展的意見》,明確了我市鄉村旅遊發展的目標方向、路徑措施和扶持政策,鄉村旅遊覆蓋面不斷拓寬,全市已培育省級4A鄉村旅遊示範村2個、省級黃河人家20個,省級3A鄉村旅遊示範村20個,市級鄉村旅遊示範村40個,市級黃河人家43個,打造市級鄉村旅遊景區62處,鄉村旅遊客棧109個。精品示範、以點帶面的效應初步顯現。

以宣傳展示為切入點, 擴大鄉村旅遊影響力

「鄉」約呂梁,來一場靈魂與身體的放飛。嵐縣的「土豆花開了」,萬裡花海蔚為壯觀;柳林的「棗兒紅了」,鬆脆甜棗掛滿枝頭;臨縣青塘粽葉清香幽幽,絲絲入脾。到汾陽賈家莊賈街嘗特色美食,到離石信義小鎮看原生態的《溝梁上的土疙瘩》情景劇,摘農家菜、吃農家飯、睡農家炕。喜歡戶外運動的朋友,還可以徒步千年草原、攀爬骨脊山、穿越龐泉溝,在擁抱自然中野蠻身體、磨礪心志……

2020年4月14日,在省城太原舉行的「賞呂梁風光圓百年夢想」呂梁黃河人家鄉村旅遊季新聞發布會上,紅色呂梁、綠色呂梁、黃色呂梁、雄壯呂梁、康養呂梁、美食呂梁讓遊客不由得心馳神往。

「人說山西好風光,右手一指是呂梁」。2017年4月16日,我市抓住太原至呂梁直達特快城際列車首發的機遇,啟動「乘汾酒號列車賞呂梁山風光」推介活動,響亮地提出了「遊廉吏成龍故裡,賞美麗山口村莊」的口號,主推了山水生態休閒遊、廉吏成龍故裡遊、黃河黃土風情遊等8條精品旅遊線路;2018年6月21日,我市以習總書記視察蔡家崖為契機,抓住省城太原到興縣蔡家崖列車開通之機,把發展紅色旅遊和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作為興縣脫貧攻堅、興民富民的主要舉措,聲勢浩大地開展了「乘蔡家崖號列車,賞呂梁山風光」旅遊季活動,以「鄉村旅遊+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農戶」的模式,帶動群眾增收,收到良好成效……

向世界展示呂梁、推介呂梁,呂梁不遺餘力:成功打造了《如夢磧口》實景劇;舉辦了第四屆中國古村鎮大會,首屆呂梁文學季,首屆世界鄉村復興大會「神圪撻·鄉村旅遊發展論壇」,「乘蔡家崖號列車賞呂梁山風光」,「賞呂梁風光,圓百年夢想」呂梁黃河人家鄉村旅遊季等系列活動;推出了嵐縣「土豆花開了」,臨縣「青塘粽葉香」,磧口「棗兒紅了」,石樓縣「賞槐花、品槐蜜」,交口夏菇等特色鮮明的鄉村文旅品牌,全市鄉村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呂梁逐漸由「養在深閨人未識」成為如今的「天下誰人不識君」。

以群眾增收為落腳點, 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一天收入200元左右,旅遊旺季收入會更多。過去辛苦一年都摘不掉的『窮帽』,現在只不過多了一道加工程序,一顆土豆竟然賣出了一筐土豆的價。」在嵐縣美食一條街銷售土豆披薩的王家村村民王四旺毫不掩飾地向記者表達了他的喜悅。

嵐縣土豆雖然口感好、營養價值高,村民普遍以種植土豆為生,但終因價格低而導致農民每年都只是「多收了三五鬥」。在兌現莊嚴承諾,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該縣做起了漫山遍野的土豆「文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高土豆附加值。每年「土豆花開了」旅遊文化月活動期間,視覺文化、美食文化、生態文化等留住遊客的同時,也真正推動了土豆產業鏈的延伸。農家樂、萬人土豆宴、美食一條街、薯片……曾經不值錢的「土蛋蛋」真的成了「金蛋蛋」。和王四旺同村的王計英等20戶村民開起了「農家樂」,日子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年通過旅遊月活動就可增收50餘萬元。

發展鄉村旅遊,帶富的村民還有很多很多。大美離石的數十個美麗鄉村,帶動了百餘家「農家樂」的提檔升級。信義鎮歸化村村民更是自編自導自演了農耕文化實景劇《溝梁上的土疙瘩》,深受遊客喜歡,參演群眾人均每場收入80元。汾陽市賈家莊村總投資4000萬元的「三晉民俗文化體驗地」賈街匯聚全國知名小吃。旅遊高峰期,不少店家日收入超過千元……

我市農業、康養、體育等業態與旅遊相融合的「旅遊+」模式,推動了各地特色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湧現出了一批文旅產業帶動群眾增收的典型。嵐縣寓非遺保護於產業開發之中,每年培訓提升麵塑技師600人次,帶動相關產業年產值達5000餘萬元;臨縣把文化傳承與脫貧攻堅相融合,著力打造「臨縣大嗩吶」勞務品牌,先後培訓嗩吶藝人100餘人,實現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交口縣以「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婦女」形式,帶動鄉村婦女開發千層底老布鞋、鞋墊等系列傳統手工技藝,帶動5000餘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餘元。

習總書記親臨呂梁視察時,高度評價了偉大的呂梁精神,指出「要把這種精神用在當今時代,繼續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牢記習總書記囑託,呂梁兒女再度弘揚呂梁精神,凝心聚力,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大力開發鄉村旅遊資源,打造本土旅遊品牌,近年來全市鄉村旅遊總收入達397億元,接待遊客4600萬餘人,直接帶動就業2.8萬人,走出了一條富有呂梁特色的鄉村旅遊扶貧之路。

相關焦點

  • 廣東梅州梅江:美了鄉村 旺了產業 富了農民
    20日,採訪團來到位於梅州中部的梅江區,調研梅江區鄉村振興情況。近年來,梅江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建成一批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生態發展 美了鄉村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玉水村白牆灰瓦、淡雅幽靜。
  • 沒有文化富不了 有了文化窮不了——遂寧文化扶貧啟示錄
    沒有文化富不了 有了文化窮不了——遂寧文化扶貧啟示錄2020年10月20日,隨著最後42戶104人脫貧出列,遂寧如期完成了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任務。在「脫真貧、真脫貧」的過程中,我市深入開展文化扶貧行動,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既扶志,又扶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 送措施贏攻堅,精準扶貧上臺階——雷馬屏監獄扶貧工作紀實
    送措施贏攻堅,精準扶貧上臺階——雷馬屏監獄扶貧工作紀實 2020-06-13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凝心聚力 善作善成 大力發展紅色鄉村旅遊——湖南省湘西自治州...
    近年來,十八洞村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重要思想為指導,因地制宜大力實施鄉村旅遊脫貧工程。在各級各部門關心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有力促進脫貧攻堅。
  • 貴州旅遊扶貧典型案例①|開陽縣龍廣村:打破城鄉壁壘 助力鄉村振興
    | 編 者 按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全面落實鄉村旅遊助推大扶貧重大戰略任務,把鄉村旅遊作為決戰脫貧攻堅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及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圍繞「融合、創新、突破」三個關鍵詞,依託鄉村自然風光、民族村寨、古村古鎮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有力推動了鄉村旅遊發展
  • 住進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我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2017年,洪鎮村啟動整村易地扶貧搬遷,王海成一家搬進洪鎮新村單元住宅。三室一廳的新居收拾得乾淨整潔。搬遷只是方式,脫貧才是目的。如今,易地扶貧搬遷讓我市69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823人住進新居,圓了脫貧夢。
  • 發展高質量鄉村旅遊 鄉村振興的華僑城特色方案
    發揮文旅專業優勢,讓村民富了口袋「富腦袋」隨著我國進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的歷史交匯期,小康之路正從幫扶脫困邁向鄉村振興。在距西藏林芝千裡之外的廣東陸河,華僑城給出了「華僑城·螺溪谷」這一實踐方案。
  • 銅川發展鄉村旅遊「蹚出」民宿特色路
    目前,銅川康養民宿已然成為鄉村旅遊的重要助推器和鄉村振興的新抓手。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助推民宿發展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民宿經濟作為鄉村旅遊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成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切入點。既能促進城市資金、項目、人才有序進入農村,又能激活農村閒置房屋、閒置農地、閒置勞動力,拉動農村產業發展,有效促進農民增收。
  • 守望相助同袍情 津慶同心奔小康——慶陽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紀實...
    守望相助同袍情 津慶同心奔小康——慶陽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紀實(上)  隴東報記者 丁豔 通訊員 李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遠看,東西部扶貧協作要立足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化區域合作,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
  • 六合大泉村: 發展鄉村旅遊 打造幸福家園
    、農民幸福家園」為目標,大力實施了「文明素質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社會保障覆蓋」四大工程,建成了具有特色的村美、人富、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據介紹,2012年,餘奮林、餘奮龍兄弟成為全村最先「吃螃蟹」的人,他們辭去了城裡的工作,回到村裡開設了好婆婆農家樂,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一年能掙10多萬元。在餘氏兄弟的影響下,其餘村民也紛紛裝修房子、整治環境、打理院落、修上籬笆,開辦農家樂,成為大泉村的一道風景。
  • ...看鄉村新畫卷——「市民考察團·2020」如期舉行第十一期活動紀實
    通過特優新農產品展、智慧農業農機展凸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現代農業展深化農旅融合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為核心,以鄉村振興成果展充分展現美麗宜居新農村,文明和諧新鄉風,三部曲奏響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 2020年全市高素質農民培育美麗鄉村建設培訓班開班
    我市11個縣(市、區)和白蓮河示範區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相關負責人共計150餘人參加培訓,其中村「兩委」主職52人,副職50人,其他參會人員50餘人。此次培訓為期15天,採取專題講座、典型教育、討論交流、參觀實訓、視頻學習等方式開展教學,主要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民法典》宣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廁所革命、扶貧產業開發、村莊規劃編制、鄉村文化建設、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
  • 任亞平就易地扶貧搬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工作在我市調研
    任亞平就易地扶貧搬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工作在我市調研 2020-06-18 0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九九歸一,旅遊扶貧九人談
    顧新蔚(安順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前期充分的調研和規劃才能打造可持續化的扶貧工作發展旅遊特別是鄉村旅遊,是貴州省增加農民收入最現實、最直接、來得最快、增收最多、持續性最強的支柱產業,對於貫徹落實五大新發展理念、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等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南陽市桐柏縣:農民學校讓群眾富了「腦袋」鼓起「錢袋」
    「我村自農民學校開辦以來,除每個月25日定期在村部開展技能培訓規定動作外,農閒時帶領農戶先後到信陽郝塘村、新集村學習鄉村旅遊知識,瓜果種植季帶領農戶到本鄉黃棚村、月河鎮堰莊村學習瓜果種植技術,農忙時邀請農業局技術指導員深入田間地頭培訓藥材、小麥、水稻種植技術及田間管理,通過這種靈活的教學方式,讓農民學校『接地氣』。」北楊莊村支部書記楊清發介紹。
  • 【2020提案議案追蹤】我市打造「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新業態
    今年,我市為全力推進鄉村旅遊發展,以規劃為引領,加快推進鄉村旅遊示範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支持鄉村農家樂產業的新建改造提升;舉辦鄉村文化旅遊節、「莎妃蜜瓜·甜蜜之約」鄉村文化旅遊節以及
  • 浦北:那新村發展旅遊扶貧產業 帶動村經濟發展
    近年來,浦北縣北通鎮那新村結合自身優勢,利用上級撥付的資金,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旅遊扶貧產業,帶動了該村經濟發展。完善村設施,村民臉上露笑容「雖然每天都在奔波勞碌,但能解決村民們難題,看到大家滿意的笑臉,一切都是值得。」那新村黨支部書記陳明康說道。
  • 扶貧路上奮力行 興了鄉村富了民
    新建區象山鎮河林村依託原生態養殖合作社,流轉土地1005畝,初步形成了「600畝荷花觀賞+200畝甲魚養殖+200畝龍蝦養殖+200畝休閒垂釣+農家樂」的現代農業、生態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合作社吸納15戶貧困戶入股,戶均增收1萬餘元。
  • 美麗鄉村的幸福密碼——福建檢察機關四位幹警雲霄縣駐村扶貧工作...
    坡兜村早已脫貧目前正往鄉村振興的方向發展成為一個旅遊休閒村。但是西安村則是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村財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長遠致富目標。」他解釋說。據了解,坡兜村位於雲霄縣西北15公裡,是全縣唯一的少數民族村,有四個自然村組成。目前,在施章福的帶領下,村子拆掉了原先破舊的村部。
  • 湖南慈利縣:從旅遊扶貧到旅遊富民
    在大峽谷玻璃橋上漫步,挑戰心跳極限;在紅色聖地樟樹廣場上打卡,追尋先烈足跡;在四十八寨高山上放歌,探尋神秘遺址;在廣袤的田野上吃農家飯、幹農家活,重溫兒時樂趣……近幾年來,慈利縣圍繞旅遊精準扶貧,培育富有慈利特色的旅遊扶貧「四種模式」,帶動全縣38個貧困村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脫貧,涉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000餘人,佔總脫貧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