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一新的農村環境
入駐村莊的廠房
發展種植業幫助村民就業
12月22日,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南昌市委網信辦、市扶貧辦聯合開展「發現南昌 遇見南昌」網絡媒體名人行系列採訪活動之脫貧攻堅篇,邀請駐贛中央新聞單位、省市主要新聞網站、重要商業網站、新媒體、網絡名人線下採風,並通過網站、「兩微一端」、抖音、頭條號等多平臺,結合線下活動,走進安義縣、新建區部分脫貧村、脫貧戶開展採訪調查,感受南昌脫貧攻堅的巨大變化。
1822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現在真是趕上了好時代,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我們老百姓靠自己自力更生也能過上好日子。」在新建區上房村,已脫貧群眾王林根說起了自己的脫貧故事。
王林根是流湖鎮上房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無兒子、兩個女兒已嫁人,妻子鄧十根右手右腳殘疾無勞動能力,兩老人相依為命。王林根為人勤勞老實,他總對幫扶人說,成為貧困戶並不是一件多麼光彩的事情,我們老百姓更應該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享其成。2019年上房村給王林根捐贈了900個平菇菌包,王林根到扶貧企業江西省新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學習菌菇種植技術,當年他種養的菌包豐產,到2019年年底王林根給自己的900個菌包算了一下帳,平菇共賣了八千多塊錢。2020年4月份,王林根主動出資購買1500個菌包在家裡擴大平菇種植規模,經過自己的精心種養,目前賣了六千多塊錢,已收回菌包本金,後續還將大量出菇盈利。
在南昌,很多貧困戶像王林根一樣實現了脫貧致富。2019年,全市80個貧困村全部摘掉「窮帽子」,2020年6月,剩餘的884戶建檔立卡戶、1822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數據顯示,自實施精準扶貧以來,南昌市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穩中有升,2014年-2020年省市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分別達到32528.18萬元和13332萬元,同期縣級財政專項資金共投入30926.62萬元,2016年-2020年中央財政獎金已經投入24151萬元。2014年-2020年共實施各類項目3298個。
貧困群眾收入持續增加。2015年南昌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44元,2019年達到10459元,連續4年實現大幅度增長,超過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佔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由2015年19.31%上升到 53.64%。
「我們看到村子的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在村裡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產業,這是很好的事。」微博知名大V右耳桃子說,作為媒體人,要將廣大農村的脫貧故事講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南昌脫貧攻堅路上發生的故事。
精準施策助力脫貧攻堅出成效
下莊村是省「十三五」貧困村,有456戶182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58人,大多為因病因殘致貧,沒有勞動能力。2017年2月,下莊村與江西省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籤訂為期10年的合作協議,將1360畝土地流轉給後者經營,同時將50.69萬元產業扶貧資金入股綠能公司。在這種合作機制下,涉及地塊的村民將從綠能公司獲得500元/畝的土地流轉費,村集體除了每年獲得50.69萬元10%分紅的5.069萬元外,還將獲得110元/畝共14.96萬元的管理費。今年,村裡還打算聯合省農科院下屬企業發展種植瓜蔞產業,除了增加村集體收入外,還解決了如何保障已脫貧群眾就業不返貧的問題。
這樣的生動事例,在南昌各地的脫貧攻堅戰場上隨處可見。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保實現「應保盡保」。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6880人納入兜底保障範圍,2019年保障標準每月每人445元。2019年全市1793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保障情況進行核驗,實施危房改造清零行動,全面完成了貧困戶危房改造,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
「作為南昌本地人,對南昌近幾年的變化非常有感觸。作為本地自媒體,我也去過南昌很多地方。南昌在扶貧這一方面的政策很好、力度也很大。」微博大V「南昌事兒」博主姜慧雲說,作為自媒體人,要將南昌通過發展產業扶貧的方式助力貧困戶脫貧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產業扶貧。全市建立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的龍頭企業69個、合作組織871個、家庭農場1883個,帶動貧困戶4729戶12430人。新建區象山鎮河林村依託原生態養殖合作社,流轉土地1005畝,初步形成了「600畝荷花觀賞+200畝甲魚養殖+200畝龍蝦養殖+200畝休閒垂釣+農家樂」的現代農業、生態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合作社吸納15戶貧困戶入股,戶均增收1萬餘元。
此外,我市還全面實施光伏扶貧,實現80個貧困村和2502戶貧困戶有光伏收益;加大扶貧小額信貸工程扶持力度,全市共落實安排風險補償金2175萬元、貼息資金634萬元,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資金1.2億元;積極支持電商扶貧建設,全市建有電商站點的行政村282個,建有電商扶貧站點的貧困村51個,帶動貧困戶705戶,戶均增收2408元。我市大力推進就業扶貧拓展擴面,通過舉辦「春風行動」就業招聘會、提供公益性崗位、開辦扶貧就業車間等途徑實現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就業,全市貧困人口實現就業12955人,設置扶貧就業專崗吸納貧困勞動力1680人。
「第一書記」成為精準脫貧的「主心骨」
平坦通暢的水泥路、乾淨整潔的衛生環境、規範有序的房屋……驅車行走在鐵河鄉東陽村,眼前的景象讓人很難與貧困村聯繫起來。
2017年元旦後,受市公路局黨委委派,戴黨太到新建區鐵河鄉東陽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上任後,戴黨太沉下心來,吃住在鄉裡,工作在村裡,把東陽村當成第二個家。東陽村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村民生產生活非常不便。戴黨太圍繞資金幫扶、公路建設、環境建設等方面與村民一道想辦法、破難題。為壯大村級集體產業,自2017年10月以來,戴黨太帶領村「兩委」班子,利用好水面面積約7000畝的芰湖,積極開展芰湖承包合同到期收回工作,並因地制宜地謀劃集體產業發展,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使村級集體收益從每年的10萬元增加到100萬元。貧困戶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賺取工資,年底還可以獲得分紅。
「下一步,我們將抓住南昌漢代海昏侯遺址公園開園的有利時機,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水上旅遊、農家休閒遊等農旅產業,從而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幫助村民增收致富。」戴黨太對此信心滿滿。
從2015年8月起,我市組織開展了脫貧攻堅「百千萬」行動(百名書記扶百村、千個單位掛千點、萬名幹部聯萬戶),市、縣、鄉三級共派出「連心」(扶貧)小分隊943個、隊員2871名、「第一書記」943名,實現有扶貧任務的行政村「第一書記」全覆蓋。
不僅如此,一批致富帶頭人自願加入到脫貧攻堅幫扶序列中來,凝聚幫扶合力,澆灌奉獻之花。凌繼河是全國有名的種糧大戶,他積極探索「基地+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加工」經營模式,2019年總經營面積20.2萬畝,連續8年拿出百萬元獎金獎勵種糧農戶。在脫貧攻堅幫扶前行的路上,他還將「脫貧稻」種到樂安縣、蓮花縣等,帶動800多貧困戶脫貧致富,人均增收2500元。
南昌晚報·愛南昌客戶端首席記者 高學斌 文/圖 實習生 孫小英